幾人迴到停車的地方時,吾曲村的幾個孩子圍在他們的房車旁看稀奇。


    其中一個半大的孩子告訴他們在,這個古城不好玩,到吾曲村來玩的遊客,都是去這村裏的“小木孜都克景區”,那裏有雪山草原、雲天林海、木屋白氈,風景優美,被稱為“東方小瑞士”呢。


    本來虎永剛給他說得還有些心動,但一聽說“東方小瑞士”這樣的名號,就十分的反感,堅決不進去了。


    劉偉民說:“不去就不去吧,估計在這219國道邊上,也能看到個大概。”


    寧靜忽然提議說:“要不去看看木孜力克岩畫吧。”


    “呃~可以啊。”虎永剛來了興致,忙問道,“在什麽地方?主要是什麽內容?”


    寧靜說:“在這裏東南方向的木孜力克溝,大約還有20公裏。按照度娘的介紹,岩畫刻在一塊白色石英石的平整岩麵上,表現的是古代遊牧民族的生活場景。


    不過岩畫不大,隻有一塊,麵積大約3平方米,畫中有15人。


    其中有成人、有小孩,有男人、有女人;另外岩畫中還有氈房、畜群。”


    劉太一聽,就不想去,“跑20公裏路,就隻為了看一塊隻有3個平方的岩畫,有意思嗎?我看還是不去了吧。”


    虎永剛笑笑,“行,不去就不去吧,反正我們一路上看過很多岩畫了。”


    車子沿著219國道往東走,果然正如劉偉民所說,遠遠的可以看到那所謂“東方小瑞士”的風景。


    快到庫蘭薩日克鄉時,219國道兩邊出現了密密麻麻的沙棘林,綿延10餘公裏,蔚為壯觀。


    過了庫蘭薩日克鄉政府所在地,映入眼簾的便是一簇簇、一片片通風搖曳、婀娜多姿的沙棘。


    紅紅的沙棘果掛滿枝頭,粒粒如珍珠、似瑪瑙,殷紅似火,如雲似霓。


    讓人感受到沙棘林火一樣的生命力,仿佛身體和靈魂都已經融入在這“琉璃世界,白雪紅梅”的意境之中了!


    出了庫蘭薩日克鄉,就進入了烏什縣境內。


    這時,路邊出現了一個岔路口,路牌指示,往北可以前往別迭裏山口。


    對於這個別迭裏山口,虎永剛的印象深刻。


    無數次曆史事件,在這裏上演;多少位著名人物經此往來。


    西漢名將陳湯率領數萬大軍,就是通過別迭裏山口翻越天山,千裏追剿北匈奴,“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名言,便出於此處。


    當他提出要去看看時,劉偉民大力讚同。


    過去也就20多公裏的路程,半個多小時也就到了。


    路上自然少不了邊防檢查站,讓他們驚奇的是,這裏的邊防軍居然是騎兵!


    到了才知道,那裏還有一個別跌裏口岸,對麵就是吉爾吉斯斯坦伊塞克湖南岸的巴爾斯罕,但是兩邊都不通關。


    而別跌裏山口屬於天山南脈東段,海拔4284米,是古絲綢之路的一個重要通道。


    山體呈南北走向,兩側山峰聳立,地勢險峻,表層大多是風化石。


    上山的盤山公路九曲十八彎,據說是有九十九道拐,龍盤虎踞,期間天氣極端多變,多飛沙走石,夏季也常見六月飛雪。


    從別迭裏山口走過去,是吉爾吉斯斯坦的邊境小城伊什提克,就是“西域三十六古國”中烏孫王國的首府赤穀城,也是漢代解憂公主生活過的地方。


    【不是成貓按:解憂公主(公元前120年—前49年),西漢時期下嫁西域烏孫國的公主,她是?漢高帝之弟楚元王劉交的後裔,也是“?七國之亂”發動者之一?劉戊的孫女。她的一生經曆了?漢武帝、?漢昭帝、?漢宣帝三朝,是位具有曆史影響的人物。


    解憂公主作為和親公主,她的遠嫁不僅鞏固了漢朝與烏孫的聯盟,也為西域地區的和平與穩定做出了貢獻。她的故事被後人廣為傳頌,成為曆史上一段佳話。


    解憂公主在烏孫期間,積極傳播漢朝文化,促進了漢朝與烏孫之間的文化交流與融合。她的子女也多才多藝,為烏孫國的興旺發達和西域各國傾向漢朝、反抗匈奴貴族的奴役、謀求和平共同發展做出了無私的貢獻。】


    從伊什提克再向西,就是“西域四鎮”之一的碎葉城,那裏的唐代著名詩人李白的出生地。


    詩仙也是從別迭裏山口走向中原,從此“鬥酒詩百篇”。


    唐代高僧玄奘法師親率隨從,也是經別迭裏山口由中亞前往印度取經。


    據他描述從此翻越的情形,是這樣的:蔥嶺的北端,險峻陡峭,直插雲霄,冰雪終年不化,積而為淩,經過板口的寒風凜冽、沙石、暴龍(即雪崩)。七日之後,方始出山,徒侶之中凍死者十有三四,牛馬逾甚。


    此外還有張騫、班超等,都是騎著馬、牽駝途經此地……


    曆史的駝鈴現已漸行漸遠,風塵萬裏,昔日繁華的西域古道已湮沒於風煙黃沙,但別迭裏山口的駝聲仍然在曆史的長河中迴響。


    往迴走的時候,劉偉民忽然感歎一句,“當年若不是左宗棠收複了南疆八城,隻怕咱們現在到這裏來,就不是邊防通行證這麽簡單了,可能要用護照了!”


    虎永剛笑道:“那可能你就來不了了。”


    走沒多遠,路邊高坡上出現一個土石堆,下麵有一塊白色牌子,上有黑字寫著:“別迭裏烽燧。”


    據牌子背麵文字介紹,這是一處東漢烽燧、古代軍事遺址。


    一旦有情況發生,這裏點起烽火,東可給烏什報信,西可與吾曲聯絡,三方均可互通信息,是一個戰略位置非常重要的烽火台。


    眼前的烽燧是一個梯形的殘體,底部寬,頂部窄,高約有10米。


    據說該烽燧為兩次修築,最開始建於東漢年代。


    原築為夯土,層厚15~20厘米,夯土間夾有木頭層和柴枝層;木頭直徑8~12厘米,層與層間距10~15厘米。


    第二次修築是在唐代,在原烽燧四周用卵石壘砌,周邊用長卵石壘砌,進行加固,卵石間填有小礫石和土。


    現在的烽火台上還有火燒的痕跡,那是木柴與狼糞燃燒留下的。


    聽路過的牧民講,這裏是萬裏長城的最西端,也不知是真是假……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房車環遊記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畫虎成貓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畫虎成貓並收藏房車環遊記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