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腳下是我可愛的家鄉,


    當我離開他的時候,


    好像那哈密瓜斷了瓜秧;


    白楊樹下住著我心上的姑娘,


    當我和她分別後,


    好像那都它爾閑掛在牆上。


    瓜秧斷了哈密瓜依然香甜,


    琴師迴來都它爾還會再響,


    當我永別了戰友的時候,


    好像那雪崩飛滾萬丈!


    啊~~~”


    刀郎滄桑感十足的聲音,從車載音響裏飛出,時而低沉,時而高亢。


    劉偉民身為軍人,對這類歌曲自然更有感觸。


    他感歎一句,“在《冰山上的來客》的故事發生地,聽著這樣的歌曲,還真是別有一番滋味!”


    虎永剛說:“到了新疆以後,我都是放的刀郎的歌,好像這樣聽起來更有味道了。”


    寧靜忽然笑道:“你一天到晚的聽刀郎的歌,知道刀郎是什麽意思嗎?”


    “不就是歌手羅林的藝名嗎?”虎永剛說,“喜歡聽他歌的人都知道啊。”


    寧靜說:“我問的是‘刀郎’的含義。”


    “不知道。”虎永剛笑道。


    劉偉民忙說道:“貓嫂,我們也不知道,你給講講唄。”


    “好吧,反正閑著也無聊。”寧靜答應一聲,娓娓道來。


    “刀郎”,其實是古代居住在塔裏木盆地個別地區人的自稱。因為他們的人數較少,不能被稱為“族”,隻能叫做“刀郎人”、或“刀郎部落”。


    “刀郎人”勇敢剽悍,勤勞樸實,用集體的智慧和力量,在舉世聞名的大沙漠——塔克拉瑪幹沙漠的邊緣開出綠洲。


    現在新疆的阿瓦提、巴楚、麥蓋提等地區,仍有許多人自稱為“刀郎人”,並把他們居住的地方也稱為“刀郎”。


    據說“刀郎人”是產生於蒙古帝國戰爭中的難民和逃亡的奴隸中。(在察合台時期,“刀郎”一詞是“集中”、“成堆地聚在一起”的意思。)


    這些人為了反抗壓迫剝削和躲避戰爭的災難,苦苦跋涉了許久。


    一天中午,烈日當頭,人困馬乏,又饑又渴,快要絕望時,卻意外的發現了沙漠那邊有胡楊林,在陽光下的流水反射出耀眼的光芒。


    人們欣喜若狂,飛奔而去。


    主見那裏有廣闊的草地、茂密的樹林、潺潺的流水,遠離了人群、遠離了戰爭,這就是“刀郎人”夢想中家園的樣子。


    於是他們用胡楊和蘆葦建造簡單的房屋,狩獵野獸,下河捕魚。


    傳說當時因為那裏荒無人煙,河水裏有很多大頭魚,行動遲緩而肥碩的大頭魚。


    “刀郎人”點燃成堆的枯枝朽木,銷尖了頭的紅柳枝穿上獸肉、魚肉燒烤而食,省卻了鍋灶之煩,而且隨時隨地就可以餐食。


    他們在杳無人煙的荒漠曠野,或步行,或趕著古老的木輪牛車,奔波於大漠風沙之中。


    因為孤苦寂寞,便隨心所欲、無拘無束地引吭高歌,以表達自己的心境,驅散孤寂。歌聲粗獷而舒緩,帶著幾分沙啞。


    他們在葉爾羌河下遊平原荒無人煙的大漠胡楊林裏,過著自由自在的遷徙流浪生活,“刀郎”的稱謂就是在那時有的。


    後來,越來越多的流浪者聽說了這個神奇的地方,不同地方、不同民族的人漸漸加入了他們的行列,“刀郎人”不斷壯大。


    人們雖然不同民族,但都是窮苦人,同命相憐,雖然互不認識,卻格外親切。


    他們同舟共濟,互相幫助,形成了善良、仁慈的品性。


    在那種惡劣的自然環境中,也隻有人多力量大,才能生存下去。


    當人的生存條件都沒有保證時,階級也就不存在了。


    由於生存環境十分艱難,又遠離等級社會,省卻了許多忌諱和繁文縟節,婦女也和男子一樣參加各種勞動,她們不須戴麵紗,就是宗教人士也都參加勞動。


    “刀郎人”大多是下層勞苦人民,加之流浪到荒野叢林,缺乏維係生活的物質,幾乎退到原始社會,為了生存,隻有艱苦奮鬥。


    再後來,由於“刀郎人”中發生了一些變化,他們放棄了原來的居住地,開始向附近地區遷徙,他們依水而居,沿著葉爾羌河流域四處搬遷。


    從阿克蘇的卡熱塔勒(現在的哈拉塔)向西南的阿瓦提縣上的上刀郎鄉、下刀郎鄉及阿克蘇市等地都分布了刀郎人的後裔。


    他們與當地土著居民相互融合,繁衍生息。


    在漫長的歲月中,刀郎人在遠離人世的荒漠曠野、原始胡楊林中狩獵遊牧,或從事落後的農耕,與大自然作著不息的抗爭,過著艱苦的生活。


    在此安家落戶的“刀郎人”漸漸繁榮興旺起來,他們占有的範圍不斷向四方擴大。


    這時,為了避免北邊外族人越過河,占領他們新的綠洲,他們唿喚散失在其它地方的同族人來這裏生活。


    後來遷移的“刀郎人”被安排在阿瓦提縣城的河邊。


    他們開墾土地,耕作農田,利用葉爾羌河的洪水來灌溉和發展牧業。


    葉爾羌河流域為刀郎人提供了牧業發展的一片遼闊草地,這樣的環境條件有利於從事牧業,使他們形成了農業為輔,牧業為主的生產方式。


    由於這個地方自古以來就是南疆商道,慢慢地就形成了旅客和當地人之間的買賣,形成了市集,人們以“刀郎人”的名稱,稱這個地方為“刀郎村”。


    由於葉爾羌河流域相對封閉,此後幾百年中,在閉塞的環境裏,“刀郎人”形成了獨特的生活習俗、語言、文化、藝術和心理特征。


    到清朝初年,已與其他維吾爾人迥然有別。


    最初的時候,“刀郎人”是蒙古杜格拉特部與維吾爾人融合而成。


    後來的“刀郎人”是各民族下層階級的組合,“刀郎人”也成了反抗統治者而自立人的代名詞。


    他們靠坎土墁和包穀饢喚醒了沉睡的荒漠。


    直到20世紀,“刀郎人”用勤勞的雙手建造了自己的家園,從狩獵遊牧走向了農耕,建立起了一個個村莊、鄉鎮,留下了名曰“刀郎”的村莊和鄉鎮。


    四川籍的歌手羅林,隨妻子來到新疆後,在采風過程中,被“刀郎人”的歌舞和“刀郎木卡姆”文化深深吸引。


    這種質樸、粗獷的文化特點,影響了羅林的音樂創作,加上他的聲音特點是沙啞中透著清亮,因此,他決定將自己的藝名定為“刀郎”,使自己的音樂風格更具有西域風情。


    虎永剛卻認為,“羅林取刀郎的藝名,可能覺得自己是在流浪、漂泊,和當年的‘刀郎人’差不多,他也想借此為被壓迫、被剝削的底層人民發聲吧。”


    劉偉民點點頭,“有道理。”


    劉娜忽然問道:“大貓叔叔,我們可以看到‘刀郎人’嗎?”


    虎永剛說,叔叔盡量滿足你的要求……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房車環遊記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畫虎成貓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畫虎成貓並收藏房車環遊記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