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老祖宗的樸素觀念,大都是重實踐輕理論。
用科學界的話說,就是比較重視應用科學,而很少會去深究原理,大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說得通俗點就是比較實在,很少去搞那些彎彎繞繞、晦澀難懂的高深理論。
舉個簡單的例子,早在東漢時期,我們的祖先就已經發明出了水車,並且把它運用到了農業灌溉上。
但我們的老祖宗不會花太多時間精力去深究水力的原理,也不會去太糾結這種力是如何產生,這種力產生的意義。
他們會把精力更多的用在如何利用水車,提高農作物產量,和減少勞動, 提高生產素質和生產力,把水車運用到更多地方等等這些實際應用的方麵。
不像是西方,一個蘋果砸在頭上,便能砸出一個萬有引力定律。
當然這並不是說西方的科學比我們先進,隻不過是不同環境之下,所造成的思維方式不同,導致那個環境裏的人對待事物的看法和處理方法不同。
中國古代的科學水平不比任何一個國家低,隻是著重的方向和思考問題的目的不一樣。
在這樣的思維導向之下,假如真有所謂的天地元氣存在, 如果是一名中國古人發現,按照咱們老祖宗的思維模式,所研究的肯定是如何去收集這些東西,如何去利用這些東西。
而如果是被一名西方人發現,則很有可能是探究這東西的來源,分析它的成分。
這兩種思維並沒有孰高孰低之分,隻不過一個是重實用,一個是重理論。
再舉一個很典型的例子,經絡穴道是否存在,至今仍存很大爭議。
現代醫學派認為眼見為實,沒有任何證據能證明經絡真的存在。
但誰又敢斷言絕不存在?
咱們老祖宗運用以經絡存在的概念為基礎而誕生的中醫之術,在幾千年裏救治了多少病患,這都是真真切切,做不得假的。
經緯度在大地上也看不到,能說明它不存在麽?
人能用經緯度來準確的標注世界上的每一處地方,說明它就是客觀存在的。
經絡也有可能和經緯度一樣,不是不存在,隻是看不到,又或者是我們當前的科學技術還局限在無法看到經絡存在的階段。
至於古人是如何發現經絡的,那就不得而知了。
其實石中玉墓裏的遭遇,便已經讓我明白古人的能力還有神秘,遠超我們的想象。
莫非雖然有著多年的盜墓經驗,遇到的詭異事情不少,但坦白說,他所遇到的最詭異的事情,都沒有我在石中玉墓裏遇到的那麽詭異。
也正是因為他的多年成功的盜墓經驗,讓他形成了一個思維定勢,那就是現代科學比古代要先進,所以才會本能的否定了陳先生。
古代的技術確實很發達,但涉及到科學這個領域,自然是現代更勝一籌。
但這一個理論隻適用於絕大多數領域,而並非每一個領域。
起碼煉蠱這一方麵,還有屍體保存方麵,我就沒見哪個現代技術能有古人那麽厲害。
陳先生繼續道:“沒發現不代表不存在,你口中的現代科學,運用各種手段、各種儀器,對人類大腦進行過無數次的檢測和研究,至今都沒有確定“記憶”儲存在哪裏。”
“如果把你的大腦切開,即便是用最先進的儀器,也不可能在裏麵找到你的記憶,按照你的邏輯,那麽是不是可以斷定你的記憶不存在?”
我當時沒太在意他為何會拿大腦來舉例子反駁莫非,隻當是可能因為這個例子比較貼切比較直觀,直到後來我才明白原因,不過這都是後話了。
莫非無法證明天地元氣不存在,陳先生無法證明它存在,而且他們都沒辦法拿出證據,這個問題根本就無解,爭論都是無意義的,繼續爭論下去也不會有結果。
但我已經傾向於相信陳先生了。
因為最近的經曆讓我知道,這個世界上存在很多現代科學根本無法解釋的事情。
其他不說,光是能瞬間治愈傷勢的天賜,如此神奇的功能就已經無法用現代科學去解釋,哪怕是最先進的醫術也不可能做到這一點。
陳先生說得沒錯,莫非之所以在聽到天地元氣真實存在這個說法便本能的質疑和不相信,是因為這個名字對於中國人而言,實在是太過玄幻。
但如果如果換個思維方式,把天地靈氣換做其他名字,把這當成是一個科學探究的話題來進行理性思考的話,一切便變得合理起來了。
我嚐試著用我所知道的科學理論,去解釋北魚口中這番天地元氣和陽燧珠作用的理論,和陳先生所說的天地元氣的實質的理論,發現居然也能解釋得通:所謂的天地元氣其實是大氣中一種含量極少,少到至今未被證實存在的稀有氣體。
這種氣體有著神奇的作用--姑且運用玄幻小說裏的設--這天地元氣是萬物的精華,吸收為己用的話能滋養自身,這可比食物和水可要有營養多了。
而這種天地元氣並不能直接被人,或者被其他生物吸收,陽燧珠則是一種工具,能把天地元氣轉化為能被人和生物直接吸收的物質--這種吸收的方式可能是通過唿吸吸收,也可能是直接皮膚接觸就吸收。
這陵墓裏那些東西之所以幾千年還能如此生猛,也正是因為這些天地元氣的緣故。
天地元氣,陽燧珠,這墓裏頭的生物,三者之間形成了一個閉環的生態係統。
而陽燧珠所擺放的位置應該也很是特別,它的位置讓整個陵墓的生態係統維持在一種微妙的平衡之中,隻要一被移動,便會對這個生態係統產生影響。
感知到這種影響,天蠱便從冬眠的狀態中蘇醒過來,之所以會一上來就追著我們不放也是因為陽燧珠的緣故。
陳先生是個極端的兩麵人,平常冷著臉,三棍子打不出一個響,但一遇到自己感興趣的話題,就立刻變得狂熱,滔滔不絕。
用科學界的話說,就是比較重視應用科學,而很少會去深究原理,大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說得通俗點就是比較實在,很少去搞那些彎彎繞繞、晦澀難懂的高深理論。
舉個簡單的例子,早在東漢時期,我們的祖先就已經發明出了水車,並且把它運用到了農業灌溉上。
但我們的老祖宗不會花太多時間精力去深究水力的原理,也不會去太糾結這種力是如何產生,這種力產生的意義。
他們會把精力更多的用在如何利用水車,提高農作物產量,和減少勞動, 提高生產素質和生產力,把水車運用到更多地方等等這些實際應用的方麵。
不像是西方,一個蘋果砸在頭上,便能砸出一個萬有引力定律。
當然這並不是說西方的科學比我們先進,隻不過是不同環境之下,所造成的思維方式不同,導致那個環境裏的人對待事物的看法和處理方法不同。
中國古代的科學水平不比任何一個國家低,隻是著重的方向和思考問題的目的不一樣。
在這樣的思維導向之下,假如真有所謂的天地元氣存在, 如果是一名中國古人發現,按照咱們老祖宗的思維模式,所研究的肯定是如何去收集這些東西,如何去利用這些東西。
而如果是被一名西方人發現,則很有可能是探究這東西的來源,分析它的成分。
這兩種思維並沒有孰高孰低之分,隻不過一個是重實用,一個是重理論。
再舉一個很典型的例子,經絡穴道是否存在,至今仍存很大爭議。
現代醫學派認為眼見為實,沒有任何證據能證明經絡真的存在。
但誰又敢斷言絕不存在?
咱們老祖宗運用以經絡存在的概念為基礎而誕生的中醫之術,在幾千年裏救治了多少病患,這都是真真切切,做不得假的。
經緯度在大地上也看不到,能說明它不存在麽?
人能用經緯度來準確的標注世界上的每一處地方,說明它就是客觀存在的。
經絡也有可能和經緯度一樣,不是不存在,隻是看不到,又或者是我們當前的科學技術還局限在無法看到經絡存在的階段。
至於古人是如何發現經絡的,那就不得而知了。
其實石中玉墓裏的遭遇,便已經讓我明白古人的能力還有神秘,遠超我們的想象。
莫非雖然有著多年的盜墓經驗,遇到的詭異事情不少,但坦白說,他所遇到的最詭異的事情,都沒有我在石中玉墓裏遇到的那麽詭異。
也正是因為他的多年成功的盜墓經驗,讓他形成了一個思維定勢,那就是現代科學比古代要先進,所以才會本能的否定了陳先生。
古代的技術確實很發達,但涉及到科學這個領域,自然是現代更勝一籌。
但這一個理論隻適用於絕大多數領域,而並非每一個領域。
起碼煉蠱這一方麵,還有屍體保存方麵,我就沒見哪個現代技術能有古人那麽厲害。
陳先生繼續道:“沒發現不代表不存在,你口中的現代科學,運用各種手段、各種儀器,對人類大腦進行過無數次的檢測和研究,至今都沒有確定“記憶”儲存在哪裏。”
“如果把你的大腦切開,即便是用最先進的儀器,也不可能在裏麵找到你的記憶,按照你的邏輯,那麽是不是可以斷定你的記憶不存在?”
我當時沒太在意他為何會拿大腦來舉例子反駁莫非,隻當是可能因為這個例子比較貼切比較直觀,直到後來我才明白原因,不過這都是後話了。
莫非無法證明天地元氣不存在,陳先生無法證明它存在,而且他們都沒辦法拿出證據,這個問題根本就無解,爭論都是無意義的,繼續爭論下去也不會有結果。
但我已經傾向於相信陳先生了。
因為最近的經曆讓我知道,這個世界上存在很多現代科學根本無法解釋的事情。
其他不說,光是能瞬間治愈傷勢的天賜,如此神奇的功能就已經無法用現代科學去解釋,哪怕是最先進的醫術也不可能做到這一點。
陳先生說得沒錯,莫非之所以在聽到天地元氣真實存在這個說法便本能的質疑和不相信,是因為這個名字對於中國人而言,實在是太過玄幻。
但如果如果換個思維方式,把天地靈氣換做其他名字,把這當成是一個科學探究的話題來進行理性思考的話,一切便變得合理起來了。
我嚐試著用我所知道的科學理論,去解釋北魚口中這番天地元氣和陽燧珠作用的理論,和陳先生所說的天地元氣的實質的理論,發現居然也能解釋得通:所謂的天地元氣其實是大氣中一種含量極少,少到至今未被證實存在的稀有氣體。
這種氣體有著神奇的作用--姑且運用玄幻小說裏的設--這天地元氣是萬物的精華,吸收為己用的話能滋養自身,這可比食物和水可要有營養多了。
而這種天地元氣並不能直接被人,或者被其他生物吸收,陽燧珠則是一種工具,能把天地元氣轉化為能被人和生物直接吸收的物質--這種吸收的方式可能是通過唿吸吸收,也可能是直接皮膚接觸就吸收。
這陵墓裏那些東西之所以幾千年還能如此生猛,也正是因為這些天地元氣的緣故。
天地元氣,陽燧珠,這墓裏頭的生物,三者之間形成了一個閉環的生態係統。
而陽燧珠所擺放的位置應該也很是特別,它的位置讓整個陵墓的生態係統維持在一種微妙的平衡之中,隻要一被移動,便會對這個生態係統產生影響。
感知到這種影響,天蠱便從冬眠的狀態中蘇醒過來,之所以會一上來就追著我們不放也是因為陽燧珠的緣故。
陳先生是個極端的兩麵人,平常冷著臉,三棍子打不出一個響,但一遇到自己感興趣的話題,就立刻變得狂熱,滔滔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