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如逝,轉眼便過去了三年。
這三年裏,大明還算是風調雨順,各地都沒有什麽連州跨府的大災,隻有各地的一些小災禍發生,因為政務院賑濟及時,也沒有爆發出什麽民亂來。
曆史上的奪門之變也沒有發生,畢竟叫門天子朱祁鎮早就掛了,屍體都已經化為了白骨,想要重新登基也是不可能的。
政務院的一眾理事都光榮致仕,這也是最初的時候朱祁鈺和他們說好的,隻做一屆,一屆之後就要致仕,後續的事情交給後麵的人來做。
王直等人倒是沒有糾結,到了日子便將一切政務交給了暫時留在政務院的高穀和王文,留待繼任者接手,他們的任務已經結束,這輩子的心願已經達成,沒必要再繼續留下去了。
現在就看繼任者和繼任者的繼任者了,隻要政務院能夠堅持保留二十年,那文官們就有能力讓政務院一直保留下去,直到大明覆沒的那一天。
畢竟他們已經證明了政務院的重要性,因為在他們掌握政務院的這五年裏,大明的歲數翻了兩番,奪迴了丟失依舊的安南,還占領了一直貌合神離心懷不軌的緬甸,將大明的地盤擴大了不少。
就連一直是大明心腹大患的蒙古人都老老實實地窩在草原上不敢南下,隻敢和西邊的東察合台汗國開戰,依靠從東察合台汗國和大明走私過去的貨物慢慢恢複實力,畢竟之前和大明的幾次大戰,也先損失慘重,阿剌知院又背叛了他,從而導致巴圖特部反叛,也先的實力再一次下降,不能再和大明發生什麽戰爭了,否則自己的汗位都有可能不保。
所以,現在大明邊境上隻有一些韃靼部的小股騎兵南下劫掠,這些戰事交給宣府大同這些邊鎮就行,不用朱祁鈺操心。
繼任者也是不出意外,由朝廷的幾位尚書接任,包括吏部尚書何文淵、禮部尚書儀銘、戶部尚書陳循、刑部尚書俞士悅和學部尚書薛希璉,唯一讓人意想不到的是,接任首理之位的居然是大都督府軍法司尚書於謙,他的位置則是被王翱接任。
王翱以前是都察院左都禦史,負責提督遼東軍務,整頓遼東軍紀,不過因為年齡過大,沒有被朱祁鈺重用,一直在家處於半致仕的狀態,就是官職還在,俸祿照領,但是卻不必上朝,也不用管什麽事情。
所有人都以為皇帝已經把他給忘了,沒想到於謙調任之後皇帝居然派他去掌握大都督府的軍法司,而不是大家都看好的靖遠伯王驥,這可讓大家驚掉了下巴。
不過這個調任倒是沒有引起文臣的反對,畢竟王翱以前就是負責整頓軍紀的,對大明的軍律也比較熟悉,又是文臣,那就說明依舊是文臣來掌握軍紀之事,隻要是文臣管軍紀,那就意味著文臣對於大都督府的影響還在,自然不會反對。
武勳們倒是有些反對的聲音在,畢竟王翱這家夥對於他們來說算是酷吏,動不動就要斬首砍頭,這是有過先例的。
正統七年的時候王翱曾奉旨整理遼東軍紀,就趁著諸將來謁見時,責備他們失律之罪,命左右將他們拉出去斬首,諸將不得不拜服,願效死贖罪。
不過王翱這個人倒不是對武臣有什麽意見,而是對所有不法之事都有意見,沒有偏袒之心,這一點是眾所皆知的。
所以即便武勳們再反對,朱祁鈺還是頂著壓力將位置安排了下去。
畢竟朱祁鈺這個聖君的名頭還是很好用的,對他們武將帶兵也很支持,如今安排王翱掌握軍法司也是為了嚴肅軍紀,武勳們即便再不情願,也沒有足夠的理由拒絕,和皇帝對著幹,一般人是沒有這個膽量的。
於謙接掌政務院也是眾人沒想到的,所以反對聲也最多,畢竟於謙資曆比較淺,他是永樂十九年的進士,接掌政務院的時候也不過隻有五十七歲,朝中比他歲數大資曆深的人比比皆是,但是很快,他們便知道了朱祁鈺為什麽要讓他接掌政務院了,因為於謙上位的第一件事實行的就是攤丁入畝。
朱祁鈺還記得自己招來於謙讓他接掌政務院首理的那一日,自己那張紙給於謙帶來的震撼,徭役折銀,合並賦役,攤丁入畝,這裏麵不論哪一項都有可能引起天下混亂,不過於謙在得知了具體內容之後,果斷選擇了最難的攤丁入畝,因為這一項可以給大明帶來最大的利益。
大明建國之初,太祖皇帝為了鼓勵百姓耕讀,便下旨定下了五十畝的免稅額度,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考中了秀才,那就可以免去他名下五十畝田地的賦稅,考中了舉人,免四百畝田地的賦稅,這樣一來,朝廷優待讀書人,讓他們可以拿節省下來的賦稅去雇人幫自己幹活,使他們有更多的時間讀書,從而朝廷有更多的人才可以選擇。
這樣的謀劃本是好事兒,但是卻被一些人鑽了空子。
要知道,不管哪朝哪代,民間百姓都是窮困潦倒的,即便是在盛世,也隻是能確保每天有飯吃,自己餓不死,注意,是每天有飯吃,而不是每天能吃飽,這就意味著他們手中的田地並不多,隻能勉強維持自己餓不死而已。
但是朝廷不能沒有賦稅,而這年頭田稅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即便太祖朱元璋將各地收上來的賦稅全部存到當地府縣衙門,因為這些賦稅讓那群貪官貪掉,也要比全部集中到京師要節省一些,再加上太祖那會兒剝皮實草的威脅,讓各地經濟能夠迅速恢複。
不過很快,味道變了,一些百姓為了自身的利益,玩起了投獻,也就是將自己名下的田地低價賣給中試的秀才舉人,而自己則成為他名下的佃農,從他手裏租賃田地謀生,當然,每年的租賃費用肯定是要比朝廷征收的賦稅要便宜一些的,而且自己也可以免去朝廷的賦稅和勞役,畢竟他是佃農,理論上在賦役黃冊上已經沒有了他的名字,朝廷自然沒辦法向他征收賦役。
隻是這樣一來,朝廷應該收到的賦稅就轉到了秀才舉人手裏,這樣也就導致了朝廷賦稅的減少,國家沒錢,自然就沒辦法做事,於是內憂外患也就來了。
而且這些人還不止如此,他們身上有了功名,就有做官的機會,尤其是舉人,即便考不上進士,也可以為官,不過基本上不是什麽大官,而是基層的小官,那麽問題就在這裏,這些人作為基層的小官,直接麵對百姓,在征收賦稅的時候自然會偏袒一下自己人,反正朝廷隻會根據黃冊來征收賦稅,而黃冊又是掌握在他們手裏的,所以自己繳多少沒人知道,不交也沒人知道,其中的缺額就變成了其他普通百姓的賦稅,或者找個水旱天災來上奏取消,甚至火燒糧倉都幹得出來,這樣一來,便有更多的人將自己的田地都投獻給了他們,於是民間愈富,朝廷愈窮,這也導致了後世張居正的改革,將田畝和賦稅掛鉤,而不是將戶籍和賦稅掛鉤,這也是這次朱祁鈺讓於謙推行的攤丁入畝的基礎。
攤丁入畝有幾個好處。
一是可以減輕無地、少地農民的經濟負擔,促進了人口增長,為國家提供更多的人力。
二是可以確保當地賦稅的總額,隻要沒有什麽天災人禍,當地有多少田地,就要貢獻多少賦稅。
三是可以為商業提供足夠的勞動力,促進大明的經濟發展和全麵繁榮。
當然,施行攤丁入畝是有一個前提的,那就是必須要有足夠糧食,不過現在大明並不缺糧,反而還有點過剩了。
東南的安南是現成的,每年都會送過來近千萬石糧食,西南的緬甸也可以產出一些糧食,又可以提供幾百萬石,所以如今大明的糧食是不缺的,而且嚴啟盛出海已經有三年的時間了,以朱祁鈺的估計,他應該快迴來了,自己心心念念的玉米、土豆和紅薯也應該迴來了,到時候有這些高產的作物在,攤丁入畝的必要條件就會全部具備,至於地方士紳和朝廷官員的阻力,朱祁鈺並沒有放在心上。
隻要是人的問題就好解決,解決不了問題,那就解決提出問題的人好了。
後世雍正推行攤丁入畝的時候,不也是殺了一大批人麽?最終的結果就是,國庫的存銀從八百萬兩一下子增加到了六千萬兩,這才讓後來他那個敗家兒子沒事就下江南玩,留下無數讓人作嘔的詩句。
現在就是等嚴啟盛迴來了,隻要他迴來,朱祁鈺的大改就會徹底鋪開,到時候有自己在後麵支持,有於謙這個曆史名臣在前麵開路,朱祁鈺不相信自己的改革不會成功。
萬一失敗了,大不了讓於謙背上這個黑鍋就行了,隻要不動搖自己的位置,到時候自己也可以保證他死不了。
於是,就在這天朱祁鈺閑來無事在後宮和汪皇後造小人的時候,司禮監太監王成急匆匆地趕來,向朱祁鈺稟告道:“陛下,好消息,好消息,嚴鎮撫迴來了。”
這三年裏,大明還算是風調雨順,各地都沒有什麽連州跨府的大災,隻有各地的一些小災禍發生,因為政務院賑濟及時,也沒有爆發出什麽民亂來。
曆史上的奪門之變也沒有發生,畢竟叫門天子朱祁鎮早就掛了,屍體都已經化為了白骨,想要重新登基也是不可能的。
政務院的一眾理事都光榮致仕,這也是最初的時候朱祁鈺和他們說好的,隻做一屆,一屆之後就要致仕,後續的事情交給後麵的人來做。
王直等人倒是沒有糾結,到了日子便將一切政務交給了暫時留在政務院的高穀和王文,留待繼任者接手,他們的任務已經結束,這輩子的心願已經達成,沒必要再繼續留下去了。
現在就看繼任者和繼任者的繼任者了,隻要政務院能夠堅持保留二十年,那文官們就有能力讓政務院一直保留下去,直到大明覆沒的那一天。
畢竟他們已經證明了政務院的重要性,因為在他們掌握政務院的這五年裏,大明的歲數翻了兩番,奪迴了丟失依舊的安南,還占領了一直貌合神離心懷不軌的緬甸,將大明的地盤擴大了不少。
就連一直是大明心腹大患的蒙古人都老老實實地窩在草原上不敢南下,隻敢和西邊的東察合台汗國開戰,依靠從東察合台汗國和大明走私過去的貨物慢慢恢複實力,畢竟之前和大明的幾次大戰,也先損失慘重,阿剌知院又背叛了他,從而導致巴圖特部反叛,也先的實力再一次下降,不能再和大明發生什麽戰爭了,否則自己的汗位都有可能不保。
所以,現在大明邊境上隻有一些韃靼部的小股騎兵南下劫掠,這些戰事交給宣府大同這些邊鎮就行,不用朱祁鈺操心。
繼任者也是不出意外,由朝廷的幾位尚書接任,包括吏部尚書何文淵、禮部尚書儀銘、戶部尚書陳循、刑部尚書俞士悅和學部尚書薛希璉,唯一讓人意想不到的是,接任首理之位的居然是大都督府軍法司尚書於謙,他的位置則是被王翱接任。
王翱以前是都察院左都禦史,負責提督遼東軍務,整頓遼東軍紀,不過因為年齡過大,沒有被朱祁鈺重用,一直在家處於半致仕的狀態,就是官職還在,俸祿照領,但是卻不必上朝,也不用管什麽事情。
所有人都以為皇帝已經把他給忘了,沒想到於謙調任之後皇帝居然派他去掌握大都督府的軍法司,而不是大家都看好的靖遠伯王驥,這可讓大家驚掉了下巴。
不過這個調任倒是沒有引起文臣的反對,畢竟王翱以前就是負責整頓軍紀的,對大明的軍律也比較熟悉,又是文臣,那就說明依舊是文臣來掌握軍紀之事,隻要是文臣管軍紀,那就意味著文臣對於大都督府的影響還在,自然不會反對。
武勳們倒是有些反對的聲音在,畢竟王翱這家夥對於他們來說算是酷吏,動不動就要斬首砍頭,這是有過先例的。
正統七年的時候王翱曾奉旨整理遼東軍紀,就趁著諸將來謁見時,責備他們失律之罪,命左右將他們拉出去斬首,諸將不得不拜服,願效死贖罪。
不過王翱這個人倒不是對武臣有什麽意見,而是對所有不法之事都有意見,沒有偏袒之心,這一點是眾所皆知的。
所以即便武勳們再反對,朱祁鈺還是頂著壓力將位置安排了下去。
畢竟朱祁鈺這個聖君的名頭還是很好用的,對他們武將帶兵也很支持,如今安排王翱掌握軍法司也是為了嚴肅軍紀,武勳們即便再不情願,也沒有足夠的理由拒絕,和皇帝對著幹,一般人是沒有這個膽量的。
於謙接掌政務院也是眾人沒想到的,所以反對聲也最多,畢竟於謙資曆比較淺,他是永樂十九年的進士,接掌政務院的時候也不過隻有五十七歲,朝中比他歲數大資曆深的人比比皆是,但是很快,他們便知道了朱祁鈺為什麽要讓他接掌政務院了,因為於謙上位的第一件事實行的就是攤丁入畝。
朱祁鈺還記得自己招來於謙讓他接掌政務院首理的那一日,自己那張紙給於謙帶來的震撼,徭役折銀,合並賦役,攤丁入畝,這裏麵不論哪一項都有可能引起天下混亂,不過於謙在得知了具體內容之後,果斷選擇了最難的攤丁入畝,因為這一項可以給大明帶來最大的利益。
大明建國之初,太祖皇帝為了鼓勵百姓耕讀,便下旨定下了五十畝的免稅額度,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考中了秀才,那就可以免去他名下五十畝田地的賦稅,考中了舉人,免四百畝田地的賦稅,這樣一來,朝廷優待讀書人,讓他們可以拿節省下來的賦稅去雇人幫自己幹活,使他們有更多的時間讀書,從而朝廷有更多的人才可以選擇。
這樣的謀劃本是好事兒,但是卻被一些人鑽了空子。
要知道,不管哪朝哪代,民間百姓都是窮困潦倒的,即便是在盛世,也隻是能確保每天有飯吃,自己餓不死,注意,是每天有飯吃,而不是每天能吃飽,這就意味著他們手中的田地並不多,隻能勉強維持自己餓不死而已。
但是朝廷不能沒有賦稅,而這年頭田稅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即便太祖朱元璋將各地收上來的賦稅全部存到當地府縣衙門,因為這些賦稅讓那群貪官貪掉,也要比全部集中到京師要節省一些,再加上太祖那會兒剝皮實草的威脅,讓各地經濟能夠迅速恢複。
不過很快,味道變了,一些百姓為了自身的利益,玩起了投獻,也就是將自己名下的田地低價賣給中試的秀才舉人,而自己則成為他名下的佃農,從他手裏租賃田地謀生,當然,每年的租賃費用肯定是要比朝廷征收的賦稅要便宜一些的,而且自己也可以免去朝廷的賦稅和勞役,畢竟他是佃農,理論上在賦役黃冊上已經沒有了他的名字,朝廷自然沒辦法向他征收賦役。
隻是這樣一來,朝廷應該收到的賦稅就轉到了秀才舉人手裏,這樣也就導致了朝廷賦稅的減少,國家沒錢,自然就沒辦法做事,於是內憂外患也就來了。
而且這些人還不止如此,他們身上有了功名,就有做官的機會,尤其是舉人,即便考不上進士,也可以為官,不過基本上不是什麽大官,而是基層的小官,那麽問題就在這裏,這些人作為基層的小官,直接麵對百姓,在征收賦稅的時候自然會偏袒一下自己人,反正朝廷隻會根據黃冊來征收賦稅,而黃冊又是掌握在他們手裏的,所以自己繳多少沒人知道,不交也沒人知道,其中的缺額就變成了其他普通百姓的賦稅,或者找個水旱天災來上奏取消,甚至火燒糧倉都幹得出來,這樣一來,便有更多的人將自己的田地都投獻給了他們,於是民間愈富,朝廷愈窮,這也導致了後世張居正的改革,將田畝和賦稅掛鉤,而不是將戶籍和賦稅掛鉤,這也是這次朱祁鈺讓於謙推行的攤丁入畝的基礎。
攤丁入畝有幾個好處。
一是可以減輕無地、少地農民的經濟負擔,促進了人口增長,為國家提供更多的人力。
二是可以確保當地賦稅的總額,隻要沒有什麽天災人禍,當地有多少田地,就要貢獻多少賦稅。
三是可以為商業提供足夠的勞動力,促進大明的經濟發展和全麵繁榮。
當然,施行攤丁入畝是有一個前提的,那就是必須要有足夠糧食,不過現在大明並不缺糧,反而還有點過剩了。
東南的安南是現成的,每年都會送過來近千萬石糧食,西南的緬甸也可以產出一些糧食,又可以提供幾百萬石,所以如今大明的糧食是不缺的,而且嚴啟盛出海已經有三年的時間了,以朱祁鈺的估計,他應該快迴來了,自己心心念念的玉米、土豆和紅薯也應該迴來了,到時候有這些高產的作物在,攤丁入畝的必要條件就會全部具備,至於地方士紳和朝廷官員的阻力,朱祁鈺並沒有放在心上。
隻要是人的問題就好解決,解決不了問題,那就解決提出問題的人好了。
後世雍正推行攤丁入畝的時候,不也是殺了一大批人麽?最終的結果就是,國庫的存銀從八百萬兩一下子增加到了六千萬兩,這才讓後來他那個敗家兒子沒事就下江南玩,留下無數讓人作嘔的詩句。
現在就是等嚴啟盛迴來了,隻要他迴來,朱祁鈺的大改就會徹底鋪開,到時候有自己在後麵支持,有於謙這個曆史名臣在前麵開路,朱祁鈺不相信自己的改革不會成功。
萬一失敗了,大不了讓於謙背上這個黑鍋就行了,隻要不動搖自己的位置,到時候自己也可以保證他死不了。
於是,就在這天朱祁鈺閑來無事在後宮和汪皇後造小人的時候,司禮監太監王成急匆匆地趕來,向朱祁鈺稟告道:“陛下,好消息,好消息,嚴鎮撫迴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