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祁鈺說道:“既然如此,那朕就好好跟你說說,你的方略到底有多爛!”
“陛下請講,臣洗耳恭聽。”王謙恭敬道。
朱祁鈺緩緩說道:“首先,你是將所有的戰船分別劃分到各個備倭衛,的確能增強備倭衛的實力,但是,這樣也會使兵力分散,容易被敵人各個擊破。”
王謙點點頭,他這樣分配,的確有這樣的問題,各個備倭衛不過千把人,即便增加了戰船,人數還是那麽多,倭寇又不是傻子,如果單股倭寇沒辦法擊破備倭衛,那肯定會謀求聯合,倒是群狼攻擊一隻虎,即便老虎再強,也終歸會有戰敗的一天。
朱祁鈺繼續道:“其次,你現在的理念應該還是以陸戰抗倭為主,並沒有主動出擊的想法,因為你不知道,朝廷是否會允諾備倭衛出海。”
王謙又是點點頭。
自從太祖下令,如無旨意,片板不得下海,朝廷對於私自出海的事情就開始嚴防死守,尤其是軍方,王謙之前被人彈劾,其中一條罪名就是違反祖製,私自出海,到現在還沒有脫罪呢。
因此,王謙在做計劃的時候,下意識就拒絕了這一條。
“還有。”朱祁鈺再次說道:“自古以來,戰場上想要取勝,最穩妥的方式靠的就是以多勝少,以弱勝強,那些以少勝多的例子隻是少數,否則就不會被史書上記載,你在謀劃海軍的時候,完全忽略了這一點,而正是這一點,才是讓朕最不滿意的地方。”
王謙還真沒想到過這個,現在迴想起來,自己還真是沒有注意到這一點,現在迴想一下那些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例子,哪一個不是在局部形成優勢,逐步殲滅敵人,最終完成逆轉的,自己居然完全忽略了這一點,實在是太不應該了。
王謙看向皇帝的眼神變得炙熱起來,他現在已經開始相信了那則傳言,大同的完勝實際上是皇帝在背後謀劃的,武清侯隻是臨陣指揮而已。
而且現在想想,那場戰事還真符合皇帝的理論。
以五軍營主力在宣府牽製也先主力,另一方麵則是抽調八萬神機營和三千營主力,再加上大同府的數萬軍隊,這就在大同戰場形成了三倍於敵的優勢,在大同府形成了以多打少的局麵,自然可以取得完勝。
而一旦大同的戰事取得了完勝,那麽宣府的也先自然就形成了孤軍,隻要將石亨的八萬大軍調到宣府去,那在宣府就又能形成局部優勢,也就是也先見勢不妙,抓緊時間退兵了,否則他的主力能退走多少,還真要靠他們的長生天保佑了。
看來皇帝才是當今這個世界上最會打仗的人。
王謙心中炙熱,立刻道:“陛下說的是,在這方麵上,臣確是疏忽了。”
“不過臣鬥膽問一句,陛下打算如何打造大明海軍呢?”
朱祁鈺笑笑,說道:“從備倭衛抽調精銳,建立三支海軍,以登州、寧波、廣州三府為母港,聚集絕大部分戰船,集中訓練,集中出擊,禦敵於海上,但凡倭寇來襲,這三支海軍都可以出海對戰,若敗,則可以退迴母港,與地方上的衛所合力而擊,可保無憂,若勝,海軍戰船則可以銜尾而行,找到倭寇的老巢,徹底剿滅這些倭寇。”
麵對王謙的問題,朱祁鈺也沒廢話,直接將自己的布置說了出來。
王謙想了想,出聲道:“這的確可行,隻是除了登州府的海軍,寧波和廣州兩府的海軍恐怕來不及應對倭寇。”
“怎麽會來不及應對?”朱祁鈺搖頭道。
“臣主要是擔心,倭寇來去無蹤,而且從不深入,向來都是搶了一個地方就會撤離,到時候即便以快馬傳信,海軍恐怕也是無力支援的。”王謙分析道。
朱祁鈺點點頭,道:“的確會有這種情況,但問題是,如果將戰船分散,這種情況就不會發生嗎?”
王謙還沒迴答,朱祁鈺卻是自問自答道:“不,這種情況仍舊會發生,所以,朕設立海軍,從來就不是為了威懾倭寇的,而是要主動出擊,消滅倭寇。”
“倭寇什麽時候來,大明沒辦法知道,但是倭寇什麽時候走,怎麽走,朕相信你們這些帶兵之人還是能猜到一二的吧?”
“倭寇來了,你們銜尾而擊,難道也做不到嗎?”
王謙立刻道:“這個陛下放心,若是這種事情都做不到,那臣也沒臉再帶兵了。”
朱祁鈺笑笑,繼續說道:“所以這次你私自下海的事情,朕不打算追究,相反,朕還會鼓勵你們出海。”
“一朝海軍,隻有經曆過風浪,才能稱得上合格,若是沒有經曆風浪,上了戰船就站不穩,那才是不合格的。”
“等你的案子告一段落,朕就會立刻下旨,派人收集材料,打造戰船,到時候也會讓沿海備倭衛出海練一練,好好經曆一下風浪,免得士卒連戰船都上不了,那樣朕可是不會答應的。”
“臣遵旨。”王謙立刻大聲道。
說實話,他也早就想帶兵出海了,之前沒辦法,隻能偷偷摸摸出海,打一些魚填補軍糧,沒想到就這樣,還被孫原貞出麵彈劾,現在皇帝支持他出海,王謙是動力滿滿,恨不得明天就能把案子結了,自己趕緊迴去帶兵。
又過了幾天,外出調查的官員們終於迴來了。
這次是戶部、刑部、都察院聯合調查,政務院派人監督,大家互相監視,故而可信性極高。
最終的結果也是讓人有些意外。
奉天殿內,朱祁鈺翻看著手中的文卷,頭也不抬地問道:“陳尚書,這是你們戶部調查的結果?”
陳循恭敬答道:“是,此事太過惡劣,臣派出了戶部右侍郎孟鑒帶隊,親自去浙江布政使司查問出來的。”
朱祁鈺又看向了都察院左都禦史陳鎰,出聲問道:“陳愛卿,這份結果你應該知道了吧,你來說說,朕到底該如何處置?”
陳鎰猶豫了一下才迴答道:“陛下,臣以為此事最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畢竟事涉英國公府,朝廷若是大動幹戈,恐怕有傷朝廷根基。”
“有傷朝廷根基?”朱祁鈺將手中的文卷摔到了桌子上,恨恨地道:“朕以為,若是不處理,那才是有傷朝廷根基呢!”
“朕是真的沒想到,孫原貞彈劾王謙的根本原因居然是因為這個。”
陳鎰無語。
說實話,當他聽說了這個結果的時候,他也感覺有些不可置信。
原來,這次的罪魁禍首壓根不是別人,正是孫原貞。
事情還得從去年說起。
去年年中,浙江右布政使楊瓚上奏,言稱湖州諸府官田的賦稅太重,請均民田賦稅輕者,嚴禁詭寄之弊。
這個奏請沒有什麽問題,還可以進一步促進浙江的賦稅,內閣的王直自然答應,於是立刻從內閣下旨,命楊瓚會同鎮守浙江左副都禦使孫原貞督辦此事。
但是,用後世的話來說就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楊瓚和孫原貞原本以為隻是協調地方的事情,結果就出現了問題。
湖州本地的地主士紳聯合起來,異口同聲地反對此事。
他們本就是通過這種手段來逃避朝廷賦稅,現在楊瓚和孫原貞想要從他們手裏搶錢,他們自然不可答應。
最關鍵的是,他們的領頭之人背景雄厚,楊瓚和孫原貞費盡心思才查出來,領頭的張姓地主,出身是英國公府,他的背後之人是英國公府的張輗。
那個時候恰巧趕上張輗率軍出征,抵抗南下宣府的也先,楊瓚和孫原貞自然不敢招惹,但是他們又想完成內閣交代的事情。
於是乎,孫原貞就想出了一個主意,調朝廷發給浙江備倭衛的軍糧填補虧空。
大明的備倭衛本身就不受朝廷重視,調撥一批備倭衛的糧食,他們也無處上告,畢竟張輗也不想自己在湖州有產業的消息傳揚出去,以張輗的身份,想要封鎖幾個備倭衛的指揮還是很容易的。
至於備倭衛的軍糧,等秋稅收上來之後,去外省買一些過來便是。
這一切本來計劃得很好,但是讓他們沒想到的是,沒過多久,湖州便遭到了台風,糧食減產,作坊停工,原本計劃好的賦稅自然就不夠了,再加上政務院新立,朝廷便開征商稅,接著從中央調派了不少官員分赴各地,他們自然沒辦法繼續造假,這備倭衛的軍糧也就拖了下來,逼得王謙沒辦法,隻能私自出海打漁。
不過這個消息立刻就被孫原貞知道了,孫原貞馬上就看到了機會,可以向朝廷彈劾王謙擅自調兵,私自出海,以王謙的罪行,大概率是要降職發配的,到時候隻要他們耍點手段,將王謙留在浙江,然後出點什麽意外,把貪汙軍糧的帽子扣在他的頭上,這一切的事情也就能夠徹底完結了。
問題是,皇帝知道了這事兒,反應大出孫原貞意料。
原本以為直接處理的王謙被押到京師審訊,孫原貞無奈,隻得當庭彈劾,將事情鬧大,以此來警示張輗,他相信,張輗對於王謙的事情肯定是知道的,隻要他知道了,以英國公府的身後根基,想要壓下來,直接處理了王謙並非什麽難事。
然而,孫原貞再一次失算了。
他怎麽都算不到,朱祁鈺聽說了王謙的事情,居然興起了打造海軍的念頭,還派人出去調查此事,至此,孫原貞再也沒有能力阻止,隻得聽之任之,靜靜等候最後的結果。
至少,他相信楊瓚是不會輕易出賣他的。
欽差團到了杭州,楊瓚的確沒有出賣他,但是底下有人賣了。
孫原貞是鎮守浙江左副都禦史,和浙江布政使司的人沒什麽關係,他們自然不會客氣,尤其是這一次他們還能趁機拉下楊瓚,將右布政使空出來,這些官員自然不會客氣。
浙江布政使司右參政謝輔果斷出手,將整件事情的經過全都告訴了前去調查的欽差團。
至此,楊瓚直接被欽差團停職查問,押解迴京,事情徹底真相大白。
朱祁鈺黑著臉,看著掌院事的左都禦史陳鎰,出聲問道:“陳愛卿,你們都察院出了這樣的事情,你這個左都禦史是不是該說些什麽?”
陳鎰恭敬答道:“孫大人作出這等事情,臣的確有責任,還請陛下恕罪。”
“恕罪?”朱祁鈺冷哼了一聲,繼續問道:“你的確有責任,但現在不是追究你問題的時候,朕現在隻想知道,你們都察院要如何起告孫原貞?”
“臣與都察院同僚已經商議過了,孫原貞的正式罪名為貪功冒進,違反朝廷流程。”陳鎰迴答道。
朱祁鈺頓時就有些惱火,反問道:“就這?朕看你們並不是太想起告孫原貞吧!”
陳鎰明白朱祁鈺生氣了,卻不知該如何迴答,隻得說道:“陛下,若是您對於這兩項罪名不滿意,您還可以增添。”
“朕來增添?”朱祁鈺這次是徹底怒了,盯著陳鎰質問道:“你讓朕增添是吧?好,那朕就親自添幾項罪名。”
“孫原貞故意挪用軍餉,險些造成衛所嘩變,此其罪一。”
“心懷叵測,構陷同僚,此其罪二。”
“上奏謊言,欺君罔上,此其罪三。”
“身為左副都禦使,知法犯法,此其罪四。”
“你們都察院這次起告,就以這四項罪名為主,剩下的你們愛添什麽添什麽,朕不管。”
“朕隻要一件事,孫原貞不能安然無恙地走出京師。”
陳鎰嚇了一跳,皇帝說的這幾條罪名,不論哪一條都夠孫原貞喝一壺的了,若是真的按照皇帝意思辦,那別的不說,孫原貞這條命估計保不住了。
陳鎰連忙道:“陛下,孫大人畢竟在朝為官這麽多年,做官也是極為清廉,況且這次他並沒有從中撈一文錢的好處,起告這些罪名,是否太過嚴重了?”
“嚴重嗎?”朱祁鈺冷聲反問道:“陳愛卿,朕知道你想保他一條性命,但是朕問你,你想保他的時候,是否考慮過定海衛的士卒?難道他們這些為了保衛大明社稷,保衛天下百姓的士卒,就應該活活餓死嗎?”
“他們餓死了,朕的天下怎麽辦?倭寇來犯,誰來抵擋?你陳鎰嗎?”
“臣......”陳鎰剛想說話,卻立刻被朱祁鈺打斷,厲聲威脅道:“你若是敢說你陳鎰可以替他們來抵抗倭寇,朕立刻就下旨,將你們陳氏一族全部遷到東南沿海去。”
陳鎰立刻就不說話了。
開什麽玩笑,雖然他是蘇州人,但他的祖籍卻是河南開封,陳氏一族的根基全都在那裏,他哪裏敢因為一個孫原貞就和皇帝鬧翻。
見陳鎰不說話,朱祁鈺終於舒服了一點,繼續問道:“起告之人是誰?”
陳鎰恭敬答道:“都察院右副都禦使朱鑒。”
“朱鑒嗎?”朱祁鈺迴憶了一下,這才想起來,朱鑒原本是巡撫山西的,三年之期已滿,最近剛剛調迴京師,這個人還算是有些能力,於是點點頭道:“好,那就讓他去辦吧!”
“是。”陳鎰點頭答道。
朱祁鈺笑笑,道:“既然孫原貞乃是誣告,那王謙自然就是無罪的了,不過他也受了委屈,就提拔他一個都指揮使作為補償吧,迴頭讓他好好練兵。”
“諸位愛卿沒什麽意見吧?”
眾人齊齊搖頭。
一個指揮使而已,沒必要在這上麵和皇帝頂牛,自己還有更重要的事情呢。
刑部尚書俞士悅出班道:“陛下,在此案之中,大都督府都督張輗也是有問題的,不知陛下打算如何處置?是否也需要都察院起告?”
朱祁鈺搖搖頭,說道:“張輗的事情無非就是隱瞞了一些田產,沒必要折騰都察院,而且朕也說過了,大都督府的事情就由大都督府自己來處理,俞愛卿應當相信於謙的節操吧。”
俞士悅點點頭,迴答道:“這個自然,於尚書的為人,天下誰人不知,又有誰敢不相信他會不偏不倚呢!”
“臣想問的是,張輗存在大都督府的那七萬兩要如何處置?”
“如何處置?”朱祁鈺冷笑一聲道:“自然是收上來了,他隱瞞田產,本就是違逆了朕和政務院的意思,如今被朕抓到了把柄,還想拿著銀子全身而退,美的他。”
“好。”俞士悅點頭應下,接著又說道:“陛下,還有一個人的銀子更多,隻是此人身份有些特殊,臣也不知道該如何處理,還請陛下明示。”
朱祁鈺問道:“誰?”
俞士悅說道:“會昌伯府的二公子孫顯宗。”
朱祁鈺迴憶了一下,問道:“八十三萬兩那個?”
俞士悅點點頭。
他有些無語,皇帝還真是缺銀子了,記住的居然不是孫顯宗的名字,而是他的存款數量。
朱祁鈺笑著道:“其實不瞞諸位愛卿,為了這八十三萬兩銀子,孫太後還特意找過朕呢,讓朕直接將八十萬兩銀子撥給他,還留下了零頭來封朕的口,不過朕是那種貪財的人嗎?”
朱祁鈺大手一揮,道:“留下,全部留下,有了這八十三萬兩銀子,朕打造海軍的費用就籌集得差不多了,為什麽要還給他。”
“可是臣已經查到,這八十三萬兩銀子,乃是孫顯宗放貸所得,若是扣下了,朝廷就要追究孫顯宗的罪過了。”俞士悅有些為難地出聲說道。
朱祁鈺皺了下眉頭,問道:“怎麽?俞尚書是在擔心會昌伯?”
俞士悅點點頭,算是確認了朱祁鈺的問話。
朱祁鈺無所謂地道:“沒事,你該查就查,該抓就抓,會昌伯又不是隻有他一個兒子,繼承會昌伯爵位的也不是他孫顯宗,對於這樣一個人,你怕什麽?”
“臣怕萬一沒處理好,惹得會昌伯薨了,太皇太後怪罪下來......”俞士悅為難地道。
這倒是個問題。
朱祁鈺明白了俞士悅的擔憂。
會昌伯是孫太後的爹,過完年就生病了,到現在也一直沒好,幾乎一直在死亡的邊緣徘徊,萬一俞士悅把孫顯宗抓了,惹得會昌伯急活攻心死了,那俞士悅的麻煩的確不小。
朱祁鈺想了想,道:“孫顯宗這個人的確麻煩,都察院就先不要起告了,但是你們刑部可以找點受過他欺負的人,去大興縣衙告他去,隻要不讓他突然失蹤就行。”
“迴頭會昌伯薨了,你們再去會昌伯府拿他,然後由都察院起告,到時候朕還可以拿捏一下孫繼宗,免得他繼承會昌伯的爵位太過順利了。”
不過俞士悅卻是說道:“這個法子倒還可以,隻是最近這個孫顯宗每日都來刑部鬧事,說是太皇太後已經答應了,要求臣立刻將那八十三萬兩銀子撥付給他......”
“下次他再去,你就說是朕攔下了,讓他自己來找朕說。”朱祁鈺立刻吩咐,隨即自言自語道:“朕倒要看看,他敢不敢來!”
眾人都是一笑,俞士悅也笑了,迴答道:“依臣之見,這個孫顯宗想必是不敢來的!”
果不其然,就在第二天孫顯宗再去刑部衙門鬧事的時候,俞士悅直接將朱祁鈺的這句話告訴了他,孫顯宗一聽,當即夾起尾巴離開,乖乖逃迴了會昌伯府哭去了,也不知道他是在替會昌伯瀕死哭泣,還是心疼自己的八十三萬兩銀子。
不過,這是後話,這裏暫且不論。
朱祁鈺又和眾人說了一些起告斷案的細節,例如證據鏈要全、重物證而輕口供之類的事情,便決定放這些人離開。
突然興安快步走了進來,靠近朱祁鈺耳語了幾句。
朱祁鈺眼睛瞬間放大,出聲問道:“可是真的?”
興安點點頭答道:“陛下,大都督府已經收到了消息,於尚書如今就在宮門外等著呢!”
“宣他進來。”朱祁鈺立刻吩咐道。
一旁的石璞出聲問道:“陛下,於尚書這時候入宮是有何事啊?”
朱祁鈺看了他一眼,緩緩迴答道:“安南人來了。”
“陛下請講,臣洗耳恭聽。”王謙恭敬道。
朱祁鈺緩緩說道:“首先,你是將所有的戰船分別劃分到各個備倭衛,的確能增強備倭衛的實力,但是,這樣也會使兵力分散,容易被敵人各個擊破。”
王謙點點頭,他這樣分配,的確有這樣的問題,各個備倭衛不過千把人,即便增加了戰船,人數還是那麽多,倭寇又不是傻子,如果單股倭寇沒辦法擊破備倭衛,那肯定會謀求聯合,倒是群狼攻擊一隻虎,即便老虎再強,也終歸會有戰敗的一天。
朱祁鈺繼續道:“其次,你現在的理念應該還是以陸戰抗倭為主,並沒有主動出擊的想法,因為你不知道,朝廷是否會允諾備倭衛出海。”
王謙又是點點頭。
自從太祖下令,如無旨意,片板不得下海,朝廷對於私自出海的事情就開始嚴防死守,尤其是軍方,王謙之前被人彈劾,其中一條罪名就是違反祖製,私自出海,到現在還沒有脫罪呢。
因此,王謙在做計劃的時候,下意識就拒絕了這一條。
“還有。”朱祁鈺再次說道:“自古以來,戰場上想要取勝,最穩妥的方式靠的就是以多勝少,以弱勝強,那些以少勝多的例子隻是少數,否則就不會被史書上記載,你在謀劃海軍的時候,完全忽略了這一點,而正是這一點,才是讓朕最不滿意的地方。”
王謙還真沒想到過這個,現在迴想起來,自己還真是沒有注意到這一點,現在迴想一下那些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例子,哪一個不是在局部形成優勢,逐步殲滅敵人,最終完成逆轉的,自己居然完全忽略了這一點,實在是太不應該了。
王謙看向皇帝的眼神變得炙熱起來,他現在已經開始相信了那則傳言,大同的完勝實際上是皇帝在背後謀劃的,武清侯隻是臨陣指揮而已。
而且現在想想,那場戰事還真符合皇帝的理論。
以五軍營主力在宣府牽製也先主力,另一方麵則是抽調八萬神機營和三千營主力,再加上大同府的數萬軍隊,這就在大同戰場形成了三倍於敵的優勢,在大同府形成了以多打少的局麵,自然可以取得完勝。
而一旦大同的戰事取得了完勝,那麽宣府的也先自然就形成了孤軍,隻要將石亨的八萬大軍調到宣府去,那在宣府就又能形成局部優勢,也就是也先見勢不妙,抓緊時間退兵了,否則他的主力能退走多少,還真要靠他們的長生天保佑了。
看來皇帝才是當今這個世界上最會打仗的人。
王謙心中炙熱,立刻道:“陛下說的是,在這方麵上,臣確是疏忽了。”
“不過臣鬥膽問一句,陛下打算如何打造大明海軍呢?”
朱祁鈺笑笑,說道:“從備倭衛抽調精銳,建立三支海軍,以登州、寧波、廣州三府為母港,聚集絕大部分戰船,集中訓練,集中出擊,禦敵於海上,但凡倭寇來襲,這三支海軍都可以出海對戰,若敗,則可以退迴母港,與地方上的衛所合力而擊,可保無憂,若勝,海軍戰船則可以銜尾而行,找到倭寇的老巢,徹底剿滅這些倭寇。”
麵對王謙的問題,朱祁鈺也沒廢話,直接將自己的布置說了出來。
王謙想了想,出聲道:“這的確可行,隻是除了登州府的海軍,寧波和廣州兩府的海軍恐怕來不及應對倭寇。”
“怎麽會來不及應對?”朱祁鈺搖頭道。
“臣主要是擔心,倭寇來去無蹤,而且從不深入,向來都是搶了一個地方就會撤離,到時候即便以快馬傳信,海軍恐怕也是無力支援的。”王謙分析道。
朱祁鈺點點頭,道:“的確會有這種情況,但問題是,如果將戰船分散,這種情況就不會發生嗎?”
王謙還沒迴答,朱祁鈺卻是自問自答道:“不,這種情況仍舊會發生,所以,朕設立海軍,從來就不是為了威懾倭寇的,而是要主動出擊,消滅倭寇。”
“倭寇什麽時候來,大明沒辦法知道,但是倭寇什麽時候走,怎麽走,朕相信你們這些帶兵之人還是能猜到一二的吧?”
“倭寇來了,你們銜尾而擊,難道也做不到嗎?”
王謙立刻道:“這個陛下放心,若是這種事情都做不到,那臣也沒臉再帶兵了。”
朱祁鈺笑笑,繼續說道:“所以這次你私自下海的事情,朕不打算追究,相反,朕還會鼓勵你們出海。”
“一朝海軍,隻有經曆過風浪,才能稱得上合格,若是沒有經曆風浪,上了戰船就站不穩,那才是不合格的。”
“等你的案子告一段落,朕就會立刻下旨,派人收集材料,打造戰船,到時候也會讓沿海備倭衛出海練一練,好好經曆一下風浪,免得士卒連戰船都上不了,那樣朕可是不會答應的。”
“臣遵旨。”王謙立刻大聲道。
說實話,他也早就想帶兵出海了,之前沒辦法,隻能偷偷摸摸出海,打一些魚填補軍糧,沒想到就這樣,還被孫原貞出麵彈劾,現在皇帝支持他出海,王謙是動力滿滿,恨不得明天就能把案子結了,自己趕緊迴去帶兵。
又過了幾天,外出調查的官員們終於迴來了。
這次是戶部、刑部、都察院聯合調查,政務院派人監督,大家互相監視,故而可信性極高。
最終的結果也是讓人有些意外。
奉天殿內,朱祁鈺翻看著手中的文卷,頭也不抬地問道:“陳尚書,這是你們戶部調查的結果?”
陳循恭敬答道:“是,此事太過惡劣,臣派出了戶部右侍郎孟鑒帶隊,親自去浙江布政使司查問出來的。”
朱祁鈺又看向了都察院左都禦史陳鎰,出聲問道:“陳愛卿,這份結果你應該知道了吧,你來說說,朕到底該如何處置?”
陳鎰猶豫了一下才迴答道:“陛下,臣以為此事最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畢竟事涉英國公府,朝廷若是大動幹戈,恐怕有傷朝廷根基。”
“有傷朝廷根基?”朱祁鈺將手中的文卷摔到了桌子上,恨恨地道:“朕以為,若是不處理,那才是有傷朝廷根基呢!”
“朕是真的沒想到,孫原貞彈劾王謙的根本原因居然是因為這個。”
陳鎰無語。
說實話,當他聽說了這個結果的時候,他也感覺有些不可置信。
原來,這次的罪魁禍首壓根不是別人,正是孫原貞。
事情還得從去年說起。
去年年中,浙江右布政使楊瓚上奏,言稱湖州諸府官田的賦稅太重,請均民田賦稅輕者,嚴禁詭寄之弊。
這個奏請沒有什麽問題,還可以進一步促進浙江的賦稅,內閣的王直自然答應,於是立刻從內閣下旨,命楊瓚會同鎮守浙江左副都禦使孫原貞督辦此事。
但是,用後世的話來說就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楊瓚和孫原貞原本以為隻是協調地方的事情,結果就出現了問題。
湖州本地的地主士紳聯合起來,異口同聲地反對此事。
他們本就是通過這種手段來逃避朝廷賦稅,現在楊瓚和孫原貞想要從他們手裏搶錢,他們自然不可答應。
最關鍵的是,他們的領頭之人背景雄厚,楊瓚和孫原貞費盡心思才查出來,領頭的張姓地主,出身是英國公府,他的背後之人是英國公府的張輗。
那個時候恰巧趕上張輗率軍出征,抵抗南下宣府的也先,楊瓚和孫原貞自然不敢招惹,但是他們又想完成內閣交代的事情。
於是乎,孫原貞就想出了一個主意,調朝廷發給浙江備倭衛的軍糧填補虧空。
大明的備倭衛本身就不受朝廷重視,調撥一批備倭衛的糧食,他們也無處上告,畢竟張輗也不想自己在湖州有產業的消息傳揚出去,以張輗的身份,想要封鎖幾個備倭衛的指揮還是很容易的。
至於備倭衛的軍糧,等秋稅收上來之後,去外省買一些過來便是。
這一切本來計劃得很好,但是讓他們沒想到的是,沒過多久,湖州便遭到了台風,糧食減產,作坊停工,原本計劃好的賦稅自然就不夠了,再加上政務院新立,朝廷便開征商稅,接著從中央調派了不少官員分赴各地,他們自然沒辦法繼續造假,這備倭衛的軍糧也就拖了下來,逼得王謙沒辦法,隻能私自出海打漁。
不過這個消息立刻就被孫原貞知道了,孫原貞馬上就看到了機會,可以向朝廷彈劾王謙擅自調兵,私自出海,以王謙的罪行,大概率是要降職發配的,到時候隻要他們耍點手段,將王謙留在浙江,然後出點什麽意外,把貪汙軍糧的帽子扣在他的頭上,這一切的事情也就能夠徹底完結了。
問題是,皇帝知道了這事兒,反應大出孫原貞意料。
原本以為直接處理的王謙被押到京師審訊,孫原貞無奈,隻得當庭彈劾,將事情鬧大,以此來警示張輗,他相信,張輗對於王謙的事情肯定是知道的,隻要他知道了,以英國公府的身後根基,想要壓下來,直接處理了王謙並非什麽難事。
然而,孫原貞再一次失算了。
他怎麽都算不到,朱祁鈺聽說了王謙的事情,居然興起了打造海軍的念頭,還派人出去調查此事,至此,孫原貞再也沒有能力阻止,隻得聽之任之,靜靜等候最後的結果。
至少,他相信楊瓚是不會輕易出賣他的。
欽差團到了杭州,楊瓚的確沒有出賣他,但是底下有人賣了。
孫原貞是鎮守浙江左副都禦史,和浙江布政使司的人沒什麽關係,他們自然不會客氣,尤其是這一次他們還能趁機拉下楊瓚,將右布政使空出來,這些官員自然不會客氣。
浙江布政使司右參政謝輔果斷出手,將整件事情的經過全都告訴了前去調查的欽差團。
至此,楊瓚直接被欽差團停職查問,押解迴京,事情徹底真相大白。
朱祁鈺黑著臉,看著掌院事的左都禦史陳鎰,出聲問道:“陳愛卿,你們都察院出了這樣的事情,你這個左都禦史是不是該說些什麽?”
陳鎰恭敬答道:“孫大人作出這等事情,臣的確有責任,還請陛下恕罪。”
“恕罪?”朱祁鈺冷哼了一聲,繼續問道:“你的確有責任,但現在不是追究你問題的時候,朕現在隻想知道,你們都察院要如何起告孫原貞?”
“臣與都察院同僚已經商議過了,孫原貞的正式罪名為貪功冒進,違反朝廷流程。”陳鎰迴答道。
朱祁鈺頓時就有些惱火,反問道:“就這?朕看你們並不是太想起告孫原貞吧!”
陳鎰明白朱祁鈺生氣了,卻不知該如何迴答,隻得說道:“陛下,若是您對於這兩項罪名不滿意,您還可以增添。”
“朕來增添?”朱祁鈺這次是徹底怒了,盯著陳鎰質問道:“你讓朕增添是吧?好,那朕就親自添幾項罪名。”
“孫原貞故意挪用軍餉,險些造成衛所嘩變,此其罪一。”
“心懷叵測,構陷同僚,此其罪二。”
“上奏謊言,欺君罔上,此其罪三。”
“身為左副都禦使,知法犯法,此其罪四。”
“你們都察院這次起告,就以這四項罪名為主,剩下的你們愛添什麽添什麽,朕不管。”
“朕隻要一件事,孫原貞不能安然無恙地走出京師。”
陳鎰嚇了一跳,皇帝說的這幾條罪名,不論哪一條都夠孫原貞喝一壺的了,若是真的按照皇帝意思辦,那別的不說,孫原貞這條命估計保不住了。
陳鎰連忙道:“陛下,孫大人畢竟在朝為官這麽多年,做官也是極為清廉,況且這次他並沒有從中撈一文錢的好處,起告這些罪名,是否太過嚴重了?”
“嚴重嗎?”朱祁鈺冷聲反問道:“陳愛卿,朕知道你想保他一條性命,但是朕問你,你想保他的時候,是否考慮過定海衛的士卒?難道他們這些為了保衛大明社稷,保衛天下百姓的士卒,就應該活活餓死嗎?”
“他們餓死了,朕的天下怎麽辦?倭寇來犯,誰來抵擋?你陳鎰嗎?”
“臣......”陳鎰剛想說話,卻立刻被朱祁鈺打斷,厲聲威脅道:“你若是敢說你陳鎰可以替他們來抵抗倭寇,朕立刻就下旨,將你們陳氏一族全部遷到東南沿海去。”
陳鎰立刻就不說話了。
開什麽玩笑,雖然他是蘇州人,但他的祖籍卻是河南開封,陳氏一族的根基全都在那裏,他哪裏敢因為一個孫原貞就和皇帝鬧翻。
見陳鎰不說話,朱祁鈺終於舒服了一點,繼續問道:“起告之人是誰?”
陳鎰恭敬答道:“都察院右副都禦使朱鑒。”
“朱鑒嗎?”朱祁鈺迴憶了一下,這才想起來,朱鑒原本是巡撫山西的,三年之期已滿,最近剛剛調迴京師,這個人還算是有些能力,於是點點頭道:“好,那就讓他去辦吧!”
“是。”陳鎰點頭答道。
朱祁鈺笑笑,道:“既然孫原貞乃是誣告,那王謙自然就是無罪的了,不過他也受了委屈,就提拔他一個都指揮使作為補償吧,迴頭讓他好好練兵。”
“諸位愛卿沒什麽意見吧?”
眾人齊齊搖頭。
一個指揮使而已,沒必要在這上麵和皇帝頂牛,自己還有更重要的事情呢。
刑部尚書俞士悅出班道:“陛下,在此案之中,大都督府都督張輗也是有問題的,不知陛下打算如何處置?是否也需要都察院起告?”
朱祁鈺搖搖頭,說道:“張輗的事情無非就是隱瞞了一些田產,沒必要折騰都察院,而且朕也說過了,大都督府的事情就由大都督府自己來處理,俞愛卿應當相信於謙的節操吧。”
俞士悅點點頭,迴答道:“這個自然,於尚書的為人,天下誰人不知,又有誰敢不相信他會不偏不倚呢!”
“臣想問的是,張輗存在大都督府的那七萬兩要如何處置?”
“如何處置?”朱祁鈺冷笑一聲道:“自然是收上來了,他隱瞞田產,本就是違逆了朕和政務院的意思,如今被朕抓到了把柄,還想拿著銀子全身而退,美的他。”
“好。”俞士悅點頭應下,接著又說道:“陛下,還有一個人的銀子更多,隻是此人身份有些特殊,臣也不知道該如何處理,還請陛下明示。”
朱祁鈺問道:“誰?”
俞士悅說道:“會昌伯府的二公子孫顯宗。”
朱祁鈺迴憶了一下,問道:“八十三萬兩那個?”
俞士悅點點頭。
他有些無語,皇帝還真是缺銀子了,記住的居然不是孫顯宗的名字,而是他的存款數量。
朱祁鈺笑著道:“其實不瞞諸位愛卿,為了這八十三萬兩銀子,孫太後還特意找過朕呢,讓朕直接將八十萬兩銀子撥給他,還留下了零頭來封朕的口,不過朕是那種貪財的人嗎?”
朱祁鈺大手一揮,道:“留下,全部留下,有了這八十三萬兩銀子,朕打造海軍的費用就籌集得差不多了,為什麽要還給他。”
“可是臣已經查到,這八十三萬兩銀子,乃是孫顯宗放貸所得,若是扣下了,朝廷就要追究孫顯宗的罪過了。”俞士悅有些為難地出聲說道。
朱祁鈺皺了下眉頭,問道:“怎麽?俞尚書是在擔心會昌伯?”
俞士悅點點頭,算是確認了朱祁鈺的問話。
朱祁鈺無所謂地道:“沒事,你該查就查,該抓就抓,會昌伯又不是隻有他一個兒子,繼承會昌伯爵位的也不是他孫顯宗,對於這樣一個人,你怕什麽?”
“臣怕萬一沒處理好,惹得會昌伯薨了,太皇太後怪罪下來......”俞士悅為難地道。
這倒是個問題。
朱祁鈺明白了俞士悅的擔憂。
會昌伯是孫太後的爹,過完年就生病了,到現在也一直沒好,幾乎一直在死亡的邊緣徘徊,萬一俞士悅把孫顯宗抓了,惹得會昌伯急活攻心死了,那俞士悅的麻煩的確不小。
朱祁鈺想了想,道:“孫顯宗這個人的確麻煩,都察院就先不要起告了,但是你們刑部可以找點受過他欺負的人,去大興縣衙告他去,隻要不讓他突然失蹤就行。”
“迴頭會昌伯薨了,你們再去會昌伯府拿他,然後由都察院起告,到時候朕還可以拿捏一下孫繼宗,免得他繼承會昌伯的爵位太過順利了。”
不過俞士悅卻是說道:“這個法子倒還可以,隻是最近這個孫顯宗每日都來刑部鬧事,說是太皇太後已經答應了,要求臣立刻將那八十三萬兩銀子撥付給他......”
“下次他再去,你就說是朕攔下了,讓他自己來找朕說。”朱祁鈺立刻吩咐,隨即自言自語道:“朕倒要看看,他敢不敢來!”
眾人都是一笑,俞士悅也笑了,迴答道:“依臣之見,這個孫顯宗想必是不敢來的!”
果不其然,就在第二天孫顯宗再去刑部衙門鬧事的時候,俞士悅直接將朱祁鈺的這句話告訴了他,孫顯宗一聽,當即夾起尾巴離開,乖乖逃迴了會昌伯府哭去了,也不知道他是在替會昌伯瀕死哭泣,還是心疼自己的八十三萬兩銀子。
不過,這是後話,這裏暫且不論。
朱祁鈺又和眾人說了一些起告斷案的細節,例如證據鏈要全、重物證而輕口供之類的事情,便決定放這些人離開。
突然興安快步走了進來,靠近朱祁鈺耳語了幾句。
朱祁鈺眼睛瞬間放大,出聲問道:“可是真的?”
興安點點頭答道:“陛下,大都督府已經收到了消息,於尚書如今就在宮門外等著呢!”
“宣他進來。”朱祁鈺立刻吩咐道。
一旁的石璞出聲問道:“陛下,於尚書這時候入宮是有何事啊?”
朱祁鈺看了他一眼,緩緩迴答道:“安南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