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本名李隆基,高宗李治與武則天之孫,睿宗李旦第三子,故又稱李三郎,唐朝曆史上重要性最高的前三位皇帝之一,第一是高祖李淵,沒他就沒有李唐,第二是千古一帝李世民,沒他更不會有李唐盛世,李隆基排名第三,是李唐由盛轉衰的關鍵性人物。
曆史上談到李隆基,有些人其實是不知道的,不過提到他的女人,那九成九的漢人都知道,那就是號稱環肥燕瘦的楊玉環,中國四大美人之一,這也充分體現了名人八卦的傳播性有多強,包括並不限於李白為其寫的清平調,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杜牧寫的過華清宮絕句,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還有白居易寫的那首讓無數學生痛恨但不得不背誦下來的長恨歌,後宮佳麗三千人, 三千寵愛在一身。
李唐是漢人的第二個高峰期,不論是從經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麵都處於世界領先地位,但是,就在李隆基登基做皇帝的第四十二年,也就是天寶十四年,爆發了中國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亂,李隆基戰敗,倉皇出逃,太子李亨於靈武繼位,遙尊逃到成都的李隆基為太上皇,命郭子儀與李光弼等將領討伐安史叛軍,先後收複了長安、洛陽兩京。
這時候的李唐就和如今的大明比較像了,兩個朝廷都是有太上皇,並且都不在京城,太上皇也不掌權,天下大權都在繼任者的手中。
這就產生了一個問題,一個曆史上不論有沒有太上皇都會存在的問題——爭權。
李亨繼位的時候,李隆基還活著,而且並沒有下達禪位的詔書,理論上李亨是非法的,屬於篡位,李隆基又是他爹,離開長安後就一直住在成都,沒辦法像其他朝代一樣囚禁起來,所以李亨的位置有些難受。
這和朱祁鈺的現狀何其相似。
朱祁鈺繼位的時候,朱祁鎮也活著,而且一樣因為被俘的原因,沒有頒布禪位的詔書,朱祁鈺登基的旨意還是孫太後頒布的懿旨呢,隻是遙尊朱祁鎮為太上皇而已。
兩個人的基本權力構成也是比較相似,都是江山社稷垂危,前任天子無法穩固社稷,這才被文武群臣推舉上位的。
那麽關鍵點就來了,李隆基最後迴到了長安,還是李亨親自迎接迴來的。
至德二年,李唐名將郭子儀率領十五萬大軍與安祿山兒子安慶緒率領的十一萬叛軍在香積寺大戰,一戰擊敗安慶緒,成功收複長安,然後李亨便立刻派中使啖廷瑤入蜀奉迎太上皇李隆基迴京,還派遣了三千鐵騎隨行護送,禮儀上給足了麵子。
胡濙想了想,道:“唐玄宗也是外出返京的,肅宗親自出城相迎,玄宗皇帝當眾傳位,此事已傳為佳話,若是以此事為例,相信陛下是會提升奉迎太上皇的禮儀的。”
王直捋了捋胡須,點頭笑道:“老夫也是這樣想的,陛下若是能主動出迎,展現親親之情,想必也會是一場佳話。”
二人都很默契,都沒有提到,唐肅宗李亨是以臣禮相迎的,玄宗身邊又都是他的人,這才無奈當眾傳位給了李亨,要是沒有那三千鐵騎相威脅,以玄宗在成都的所作所為,李亨能囚禁他都算是好的了。
“那行儉兄打算如何去做?是否要我聯係各部衙門一齊上疏?”胡濙問道。
王直搖搖頭,道:“不行,若是這麽做了,那就是我等行逼宮之事,如今又恰逢太上皇歸來,一旦陛下誤會,那我大明朝堂就會內亂了。”
胡濙理解王直說的話,一切以江山社稷為主,朝堂絕不能亂,這也是當初他們推舉朱祁鈺登基繼位時候定下的規矩。
胡濙其實也比較滿意如今的大明天子朱祁鈺,他可比那個不靠譜的朱祁鎮強多了,長於謀劃,敢於放權,除了偶爾腦子抽抽一下,其他時候都是比較靠譜的。
再看看朱祁鎮,九歲登基之後就開始寵信王振,鬧得朝廷上下一團亂,又在土木堡戰敗,一戰將三大營精銳全都丟掉了,如今又要朝廷花五十萬兩銀子贖人,胡濙有時候都在想,當初若是朱祁鈺早些出生就好了,讓朱祁鎮去做那個郕王,朝廷還不至於損失如此慘重。
所以,胡濙如今的想法是,可以救迴朱祁鎮,然後讓他正式禪位,去內宮休養便好,朝政之事就不勞煩他操心了。
“的確。”胡濙想了想,問道:“行儉有什麽好的法子嗎?”
“我如今的想法是,可以煽動京城士子的口風,以代天下士子進奏為由來辦此事。”王直迴答道,這也是他能想到的一個比較好的辦法,不張揚,不逼宮,代天下士子進奏,他朱祁鈺總不可能殺了天下士子吧。
沒想到胡濙否定了王直的想法,道:“如今太上皇已經快到居庸關了,時間上來不及。”
“那你有什麽好人選?”王直反問道。
胡濙思考了一下,道:“陛下如今最重視的是大都督府,可否找於廷益上奏,他本就是支持迎迴太上皇的。”
他說的於廷益,就是如今大都督府的於謙。
這時候王直也反駁了他一次,道:“不行,於廷益如今是我文官約束武臣的唯一人選,不能輕易涉險。”
於謙如今在大都督府掌軍法司,監督三大營、邊軍和全國各個衛所的法紀執行,身上又有守衛京師的大功,在大都督府中也頗有威望,算是文官們插手軍伍的最重要人物,輕易不能涉險。
見王直反駁自己,胡濙也是頗為無奈,隻得道:“行儉啊,這也不行,那也不行,你這法子估計不行的。”
王直搖搖頭,道:“並非不行,隻是沒找到合適的人選。”
胡濙也知道王直的主意還算是不錯,隻是現在一直找不到人選,沒辦法推進此事,他心中頗為著急,不過還是忍住了,沒有繼續說什麽。
二人不語,一齊深思。
半晌,王直突然道:“於廷益不行,但是可以轉個彎啊!”
胡濙眼睛一亮,立刻問道:“如何轉彎?”
王直笑笑道:“此事主要是需要讓陛下知道,誰上奏其實並不重要,所以,我等可以找個小官投書給朝中大臣便是,不必非要找誰直接上奏。”
“的確可以這麽辦。”王直有了主意,胡濙心中的煩躁立刻消失無蹤,撫掌讚同道:“我這就命兵科給事中豐慶給我府邸投書。”
“我記得你是豐慶的座師吧?”王直問道。
“是啊,當年是我取中的他。”胡濙答道。
“那他就不適合給你投書。”
胡濙想了想,歎氣道:“的確不合適。”
豐慶是他的學生,若是給他投書,很容易被人看出端倪。
“所以我原本也沒想用你。”王直笑道。
“那你打算給何人投書?”胡濙立刻問道。
王直笑得像個老狐狸,直接道:“我原本是打算投書給高世用的。”
“高穀嗎?”胡濙迴憶了一下高穀的履曆,立刻同意了這個人選。
高穀是永樂十三年庶吉士,為人清直高簡,又是工部尚書,級別足夠高,最關鍵的是,他曾經做過左春坊司直郎,正統元年又做過朱祁鎮的經筵侍講,算是朱瞻基和朱祁鎮兩任皇帝的老師,依照胡濙對高穀的了解,投書這種事情高穀絕對不會隱瞞下來。
“那投書之人呢?”胡濙繼續問道。
“找個太學生便是了。”王直對於投書的人倒不是很在乎,那就是個工具人,把書信送到高穀府邸就可以了,隨便一個人都能做到,找太學生也隻是為了更加名正言順一些。
“那我給行儉兄推薦一個人怎麽樣?”事情解決了大半,胡濙這會兒已經不再煩躁,也是笑著對王直道。
“哦?源潔手中還有什麽人可用?”對於胡濙的推薦,王直爽快接下了,他們二人目前算是盟友,這點麵子還是要給的。
胡濙笑道:“三大營中有個千戶叫龔遂榮的,曾經欠我一個人情,此事可以交給他來做。”
“千戶?”王直也是很驚訝胡濙居然會有這種人脈,不過不好細打聽,直接便點頭同意了。
胡濙又問道:“此事是否要和高世用通通氣?”
王直想了想,也是該和高穀說一聲,便道:“說說吧,高世用雖然為人清正,但也不是好利用之人,不說的話,容易傷了彼此的情分。”
“那我這就去高府坐坐。”胡濙笑著道。
於是乎,第二天散朝之後,午門前麵便發生了奇怪的一幕。
王直、胡濙等一眾大臣聚集在午門外,拿著一張拜帖各持己見,議論紛紛。
禮科給事中於泰得知此事,便將事情上報給了皇帝朱祁鈺。
朱祁鈺其實也已經知道了這件事,午門外那麽多人聚集在一起,還都是朝廷重臣,早已有小宦官將消息傳遞了迴來,不過他也沒有在意,全以為這些人是在商議迎駕之事。
沒想到於泰居然將此事上報,還說得頗為嚴重,什麽群立聚觀,議論不一,俱各散去,將帖隱匿,弄得好像王直等人在背著皇帝計劃什麽大逆不道之事,最後還說了句法當追究,看的朱祁鈺啼笑皆非。
不過這也無所謂,反正每日早朝之後,朱祁鈺都會組織各部衙門的主官開個小會,一會兒他們進來了,直接問問便是了。
果真,等王直等人入殿開小會的時候,朱祁鈺便直接問了出來:“諸位愛卿,朕聽說你們剛才在午門外商議什麽事情,能否與朕說說啊?”
胡濙立刻答道:“迴稟陛下,其實不是什麽大事,隻是工部高尚書收到一封拜帖,上麵記錄了唐肅宗迎駕之事。”
“果然還是迎駕的那點破事。”朱祁鈺心中暗自吐槽了一下,不過表麵上並沒有表現出什麽不耐煩,問道:“唐肅宗?可是李唐的肅宗?”
“正是。”胡濙答道。
“唐肅宗迎駕何人?莫非也是太上皇?”朱祁鈺問道。
胡濙答道:“陛下聰慧,唐肅宗的確是迎駕太上皇的。”
“詳細說說。”朱祁鈺吩咐道,他對大唐的知識了解有限,僅限於唐太宗李世民那段曆史,知道弑兄逼父的玄武門之變、托塔天王李靖奇襲突厥等事,當然,還有後世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唐玄宗李隆基和兒媳婦楊玉環那些動人心神的愛情故事。
胡濙便將事情簡單的講述了一遍,重點放在了唐肅宗迎迴太上皇李隆基的事情上。
聽著聽著,朱祁鈺漸漸明白了胡濙的意思。
這話裏話外,還是在勸諫,希望自己能夠提高一些迎駕的禮儀標準啊。
朱祁鈺臉上變黑,語氣變重,直接問道:“胡愛卿想說什麽盡可以直說,朕又沒有阻塞過言路,要爾等背地裏謀劃投書上奏之事來勸諫的。”
胡濙連忙請罪道:“陛下恕罪。”
錦衣衛其實已經上報過,胡濙昨晚去了王直和高穀的府邸,這事兒他朱祁鈺是知道的,現在看來,胡濙昨晚就是在串聯此事。
他對高穀也是有些奇怪,這位工部尚書平日裏並不出挑,對朝政議論得也不多,隻是悶頭處理工部事務,今天突然跳出來搞事情,朱祁鈺感覺很是奇怪。
朱祁鈺看看胡濙,又看看高穀,語氣不善道:“高穀,你也是朝廷重臣,平日裏朕也頗為信重於你,既然想要上奏,為何不直說?可是有什麽顧慮嗎?”
高穀連忙出聲道:“迴稟陛下,老臣並無顧慮,隻是還未想好要如何上疏,這才與諸位同僚商議一下而已。”
這時候王直站了出來,道:“陛下,事到如今,高尚書是否上奏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朝廷迎駕的禮儀。”
胡濙在旁邊幫腔道:“是的,是的,文武百官皆以為禮儀過薄了,這才有人投書於高尚書,請他代為進奏的。”
朱祁鈺冷笑一聲,道:“哼!朝廷又沒有封禁言路,此人完全可以經通政司上奏,如此藏頭畏尾之輩,到底是何居心?”
曆史上談到李隆基,有些人其實是不知道的,不過提到他的女人,那九成九的漢人都知道,那就是號稱環肥燕瘦的楊玉環,中國四大美人之一,這也充分體現了名人八卦的傳播性有多強,包括並不限於李白為其寫的清平調,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杜牧寫的過華清宮絕句,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還有白居易寫的那首讓無數學生痛恨但不得不背誦下來的長恨歌,後宮佳麗三千人, 三千寵愛在一身。
李唐是漢人的第二個高峰期,不論是從經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麵都處於世界領先地位,但是,就在李隆基登基做皇帝的第四十二年,也就是天寶十四年,爆發了中國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亂,李隆基戰敗,倉皇出逃,太子李亨於靈武繼位,遙尊逃到成都的李隆基為太上皇,命郭子儀與李光弼等將領討伐安史叛軍,先後收複了長安、洛陽兩京。
這時候的李唐就和如今的大明比較像了,兩個朝廷都是有太上皇,並且都不在京城,太上皇也不掌權,天下大權都在繼任者的手中。
這就產生了一個問題,一個曆史上不論有沒有太上皇都會存在的問題——爭權。
李亨繼位的時候,李隆基還活著,而且並沒有下達禪位的詔書,理論上李亨是非法的,屬於篡位,李隆基又是他爹,離開長安後就一直住在成都,沒辦法像其他朝代一樣囚禁起來,所以李亨的位置有些難受。
這和朱祁鈺的現狀何其相似。
朱祁鈺繼位的時候,朱祁鎮也活著,而且一樣因為被俘的原因,沒有頒布禪位的詔書,朱祁鈺登基的旨意還是孫太後頒布的懿旨呢,隻是遙尊朱祁鎮為太上皇而已。
兩個人的基本權力構成也是比較相似,都是江山社稷垂危,前任天子無法穩固社稷,這才被文武群臣推舉上位的。
那麽關鍵點就來了,李隆基最後迴到了長安,還是李亨親自迎接迴來的。
至德二年,李唐名將郭子儀率領十五萬大軍與安祿山兒子安慶緒率領的十一萬叛軍在香積寺大戰,一戰擊敗安慶緒,成功收複長安,然後李亨便立刻派中使啖廷瑤入蜀奉迎太上皇李隆基迴京,還派遣了三千鐵騎隨行護送,禮儀上給足了麵子。
胡濙想了想,道:“唐玄宗也是外出返京的,肅宗親自出城相迎,玄宗皇帝當眾傳位,此事已傳為佳話,若是以此事為例,相信陛下是會提升奉迎太上皇的禮儀的。”
王直捋了捋胡須,點頭笑道:“老夫也是這樣想的,陛下若是能主動出迎,展現親親之情,想必也會是一場佳話。”
二人都很默契,都沒有提到,唐肅宗李亨是以臣禮相迎的,玄宗身邊又都是他的人,這才無奈當眾傳位給了李亨,要是沒有那三千鐵騎相威脅,以玄宗在成都的所作所為,李亨能囚禁他都算是好的了。
“那行儉兄打算如何去做?是否要我聯係各部衙門一齊上疏?”胡濙問道。
王直搖搖頭,道:“不行,若是這麽做了,那就是我等行逼宮之事,如今又恰逢太上皇歸來,一旦陛下誤會,那我大明朝堂就會內亂了。”
胡濙理解王直說的話,一切以江山社稷為主,朝堂絕不能亂,這也是當初他們推舉朱祁鈺登基繼位時候定下的規矩。
胡濙其實也比較滿意如今的大明天子朱祁鈺,他可比那個不靠譜的朱祁鎮強多了,長於謀劃,敢於放權,除了偶爾腦子抽抽一下,其他時候都是比較靠譜的。
再看看朱祁鎮,九歲登基之後就開始寵信王振,鬧得朝廷上下一團亂,又在土木堡戰敗,一戰將三大營精銳全都丟掉了,如今又要朝廷花五十萬兩銀子贖人,胡濙有時候都在想,當初若是朱祁鈺早些出生就好了,讓朱祁鎮去做那個郕王,朝廷還不至於損失如此慘重。
所以,胡濙如今的想法是,可以救迴朱祁鎮,然後讓他正式禪位,去內宮休養便好,朝政之事就不勞煩他操心了。
“的確。”胡濙想了想,問道:“行儉有什麽好的法子嗎?”
“我如今的想法是,可以煽動京城士子的口風,以代天下士子進奏為由來辦此事。”王直迴答道,這也是他能想到的一個比較好的辦法,不張揚,不逼宮,代天下士子進奏,他朱祁鈺總不可能殺了天下士子吧。
沒想到胡濙否定了王直的想法,道:“如今太上皇已經快到居庸關了,時間上來不及。”
“那你有什麽好人選?”王直反問道。
胡濙思考了一下,道:“陛下如今最重視的是大都督府,可否找於廷益上奏,他本就是支持迎迴太上皇的。”
他說的於廷益,就是如今大都督府的於謙。
這時候王直也反駁了他一次,道:“不行,於廷益如今是我文官約束武臣的唯一人選,不能輕易涉險。”
於謙如今在大都督府掌軍法司,監督三大營、邊軍和全國各個衛所的法紀執行,身上又有守衛京師的大功,在大都督府中也頗有威望,算是文官們插手軍伍的最重要人物,輕易不能涉險。
見王直反駁自己,胡濙也是頗為無奈,隻得道:“行儉啊,這也不行,那也不行,你這法子估計不行的。”
王直搖搖頭,道:“並非不行,隻是沒找到合適的人選。”
胡濙也知道王直的主意還算是不錯,隻是現在一直找不到人選,沒辦法推進此事,他心中頗為著急,不過還是忍住了,沒有繼續說什麽。
二人不語,一齊深思。
半晌,王直突然道:“於廷益不行,但是可以轉個彎啊!”
胡濙眼睛一亮,立刻問道:“如何轉彎?”
王直笑笑道:“此事主要是需要讓陛下知道,誰上奏其實並不重要,所以,我等可以找個小官投書給朝中大臣便是,不必非要找誰直接上奏。”
“的確可以這麽辦。”王直有了主意,胡濙心中的煩躁立刻消失無蹤,撫掌讚同道:“我這就命兵科給事中豐慶給我府邸投書。”
“我記得你是豐慶的座師吧?”王直問道。
“是啊,當年是我取中的他。”胡濙答道。
“那他就不適合給你投書。”
胡濙想了想,歎氣道:“的確不合適。”
豐慶是他的學生,若是給他投書,很容易被人看出端倪。
“所以我原本也沒想用你。”王直笑道。
“那你打算給何人投書?”胡濙立刻問道。
王直笑得像個老狐狸,直接道:“我原本是打算投書給高世用的。”
“高穀嗎?”胡濙迴憶了一下高穀的履曆,立刻同意了這個人選。
高穀是永樂十三年庶吉士,為人清直高簡,又是工部尚書,級別足夠高,最關鍵的是,他曾經做過左春坊司直郎,正統元年又做過朱祁鎮的經筵侍講,算是朱瞻基和朱祁鎮兩任皇帝的老師,依照胡濙對高穀的了解,投書這種事情高穀絕對不會隱瞞下來。
“那投書之人呢?”胡濙繼續問道。
“找個太學生便是了。”王直對於投書的人倒不是很在乎,那就是個工具人,把書信送到高穀府邸就可以了,隨便一個人都能做到,找太學生也隻是為了更加名正言順一些。
“那我給行儉兄推薦一個人怎麽樣?”事情解決了大半,胡濙這會兒已經不再煩躁,也是笑著對王直道。
“哦?源潔手中還有什麽人可用?”對於胡濙的推薦,王直爽快接下了,他們二人目前算是盟友,這點麵子還是要給的。
胡濙笑道:“三大營中有個千戶叫龔遂榮的,曾經欠我一個人情,此事可以交給他來做。”
“千戶?”王直也是很驚訝胡濙居然會有這種人脈,不過不好細打聽,直接便點頭同意了。
胡濙又問道:“此事是否要和高世用通通氣?”
王直想了想,也是該和高穀說一聲,便道:“說說吧,高世用雖然為人清正,但也不是好利用之人,不說的話,容易傷了彼此的情分。”
“那我這就去高府坐坐。”胡濙笑著道。
於是乎,第二天散朝之後,午門前麵便發生了奇怪的一幕。
王直、胡濙等一眾大臣聚集在午門外,拿著一張拜帖各持己見,議論紛紛。
禮科給事中於泰得知此事,便將事情上報給了皇帝朱祁鈺。
朱祁鈺其實也已經知道了這件事,午門外那麽多人聚集在一起,還都是朝廷重臣,早已有小宦官將消息傳遞了迴來,不過他也沒有在意,全以為這些人是在商議迎駕之事。
沒想到於泰居然將此事上報,還說得頗為嚴重,什麽群立聚觀,議論不一,俱各散去,將帖隱匿,弄得好像王直等人在背著皇帝計劃什麽大逆不道之事,最後還說了句法當追究,看的朱祁鈺啼笑皆非。
不過這也無所謂,反正每日早朝之後,朱祁鈺都會組織各部衙門的主官開個小會,一會兒他們進來了,直接問問便是了。
果真,等王直等人入殿開小會的時候,朱祁鈺便直接問了出來:“諸位愛卿,朕聽說你們剛才在午門外商議什麽事情,能否與朕說說啊?”
胡濙立刻答道:“迴稟陛下,其實不是什麽大事,隻是工部高尚書收到一封拜帖,上麵記錄了唐肅宗迎駕之事。”
“果然還是迎駕的那點破事。”朱祁鈺心中暗自吐槽了一下,不過表麵上並沒有表現出什麽不耐煩,問道:“唐肅宗?可是李唐的肅宗?”
“正是。”胡濙答道。
“唐肅宗迎駕何人?莫非也是太上皇?”朱祁鈺問道。
胡濙答道:“陛下聰慧,唐肅宗的確是迎駕太上皇的。”
“詳細說說。”朱祁鈺吩咐道,他對大唐的知識了解有限,僅限於唐太宗李世民那段曆史,知道弑兄逼父的玄武門之變、托塔天王李靖奇襲突厥等事,當然,還有後世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唐玄宗李隆基和兒媳婦楊玉環那些動人心神的愛情故事。
胡濙便將事情簡單的講述了一遍,重點放在了唐肅宗迎迴太上皇李隆基的事情上。
聽著聽著,朱祁鈺漸漸明白了胡濙的意思。
這話裏話外,還是在勸諫,希望自己能夠提高一些迎駕的禮儀標準啊。
朱祁鈺臉上變黑,語氣變重,直接問道:“胡愛卿想說什麽盡可以直說,朕又沒有阻塞過言路,要爾等背地裏謀劃投書上奏之事來勸諫的。”
胡濙連忙請罪道:“陛下恕罪。”
錦衣衛其實已經上報過,胡濙昨晚去了王直和高穀的府邸,這事兒他朱祁鈺是知道的,現在看來,胡濙昨晚就是在串聯此事。
他對高穀也是有些奇怪,這位工部尚書平日裏並不出挑,對朝政議論得也不多,隻是悶頭處理工部事務,今天突然跳出來搞事情,朱祁鈺感覺很是奇怪。
朱祁鈺看看胡濙,又看看高穀,語氣不善道:“高穀,你也是朝廷重臣,平日裏朕也頗為信重於你,既然想要上奏,為何不直說?可是有什麽顧慮嗎?”
高穀連忙出聲道:“迴稟陛下,老臣並無顧慮,隻是還未想好要如何上疏,這才與諸位同僚商議一下而已。”
這時候王直站了出來,道:“陛下,事到如今,高尚書是否上奏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朝廷迎駕的禮儀。”
胡濙在旁邊幫腔道:“是的,是的,文武百官皆以為禮儀過薄了,這才有人投書於高尚書,請他代為進奏的。”
朱祁鈺冷笑一聲,道:“哼!朝廷又沒有封禁言路,此人完全可以經通政司上奏,如此藏頭畏尾之輩,到底是何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