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祁鈺批準了於謙的奏折,不過也提出了一個要求。


    他要親自去軍營,賞賜有功將士。


    對於這塊,於謙自然不會反對。


    大明皇帝要巡視大明的軍隊,這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嗎?


    更何況朱祁鈺剛剛登基,威望不足,趁此良機去軍隊轉一圈,收收軍心,也算是一步好棋。


    隻要大明天子不帶兵出擊,去攻擊瓦剌大軍就可以。


    至於軍隊出擊,守城的士兵夠不夠這種問題,朱祁鈺也沒有問。


    原因很簡單,京師這會兒有接近二十萬軍隊,按照於謙的計劃,調出去一兩萬根本不算什麽,影響不到京師防禦的問題。


    再說了,不是還有援軍麽?宣府的楊洪和永平的胡鏞正率領援軍進京,羅通更是冰封居庸關,驅逐了阿剌知院,遼東的焦禮甚至抽調了近三萬兵馬馳援京師,反正大明暗地裏和脫脫不花正眉來眼去,脫脫不花為了安大明的心,讓大明可以心無旁騖地對付也先,自己率軍去攻打海西女真抓奴隸去了。


    總結一下,就是京師已經度過了最危險的時刻,不再被兵力匱乏而煩惱,而是會越來越多,多到也先再不趕緊跑就跑不了了。


    大明的想法沒錯,也先的確是打算跑了,而且是身先士卒,時間就定在今晚。


    當晚率領本部三萬兵馬,帶著太上皇朱祁鎮,丟下反對自己的部落和一路上劫掠的人口物資,趁著夜黑風高,偷偷溜出大營,直奔紫荊關而去,留下了阿噶巴爾濟指揮著那些反對自己的部族首領斷後。


    也先勢大,阿噶巴爾濟也無可奈何,隻能聽命,不過他的心情還不錯,至少也先決定退兵了,自己也可以迴草原準備過冬的事情了。


    對於明軍,他並不擔心,三大營已經覆滅,京師的軍隊都是老弱病殘,追是肯定不敢追出來的。即使明軍追出來也無所謂,野戰中的蒙古騎兵怕過誰啊!


    想法是沒錯的,隻是他忘記了一件事,明軍裏麵還有大炮。


    十月十六,就在阿噶巴爾濟安排好撤軍事宜,瓦剌軍逐步離開蒙古大營的時候,被準備已久的於謙發現了。


    於尚書也沒客氣,果斷把整麵城牆上的火炮都集中到了一起,炮轟蒙古大營。


    瓦剌軍隊正在撤離,一部分人已經撤出了大營,但是更多的人則是在營中收拾包裹,準備集合出發。


    明軍一陣大炮打過去,瓦剌士卒立刻被打得抱頭鼠竄,事後明軍打掃戰場,居然發現上萬具屍體,還有一些缺胳膊少腿沒法動彈的重傷員,也算是戰果頗豐。


    隨後,於謙命令範廣率領神機營,配合著從宣府過來的都督楊洪果斷追擊,從清風店一直追到了固安,最終在固安擊潰瓦剌大軍的斷後部隊,解救出數萬被俘的軍民百姓,奪迴一部分被劫掠的鹽鐵物資,取得這次京師保衛戰的最大勝果。


    隻有石亨比較倒黴,因為在大同城休整了幾天,路走的又不對,結果和瓦剌大軍完美錯過,等他奪迴紫荊關的時候,隻能遠遠看著瓦剌大軍離去的煙塵,他手裏的兵少,又不敢貿然追擊,隻得怏怏作罷。


    “至少我還奪迴了紫荊關呢。”石亨隻能這樣安慰自己。


    自此,也先徹底從大明領土撤離,迴到草原舔舐傷口,處理內政,安撫各部落首領,平衡草原局勢。


    大明則是眼看著也先從大明離開,帶走了太上皇朱祁鎮,帶走了一部分劫掠來的鹽鐵物資,留下的則是京師城外的一片廢墟,和數十萬因為戰爭失去美好家園,等著朝廷賑濟的百姓。


    戰爭暫時結束了。


    大家都開始內部整肅。


    草原那麵不管,單說大明這麵。


    最直觀的一點就是,京師附近遍地廢墟。


    草原大軍入關以來,除了打仗之外,基本上就是在搶奪物資,被搶最多的就是各種鐵器和食鹽。


    沒辦法,草原上最缺的就是這些,牛羊肉反而是不缺的。


    這年頭的大明百姓基本上都是窮得連個響兒都沒有,雖然經過幾十年的休養生息,大明國力有所恢複,但是富裕起來的基本都是地主階級,百姓還是很窮,一年到頭能有飯吃就不錯了,現在有人來搶自己僅有的一點東西,自然是要拚命的。


    瓦剌騎兵見這群老百姓敢拚命,當然不會客氣,東西不但要搶,房子也要燒掉,青壯男女抓迴草原放牧種地。


    這種對抗就造成一種結果,那就是京師周邊一片糜爛,數十萬百姓蜂擁到京師,找一口吃的,求一條活路。


    因此,整個大明朝廷這幾日都在忙這些事情。


    其實還有一點不太明顯的,那就是土木堡之變的後遺症——武勳一係凋敝,原本領頭的老英國公張輔戰死,有資格繼任的張氏子弟中,嫡子張忠殘疾,庶長子張懋又是個八歲的小屁孩,連個領頭的都選不出來,文臣一係崛起的勢頭銳不可當,最直接的後果就是,有些文臣又飄了。


    自古以來,文臣一係最大的目標就是要讓聖天子垂拱而治,天子則是利用武將的勢力平衡朝堂,確保自己的權利。


    但是從宋朝的趙家開始,重文輕武的治國方針讓文臣一係爽翻了。


    貪腐不用怕,最多就是罷官流放,說不準什麽時候就可以官複原職,具體案例可以參考北宋宰相趙普。


    做錯事也不用怕,直接罵一頓朝廷,隨手掛印而去,榮歸鄉裏,朝廷也不會找什麽麻煩,這個可以參考的案例就多的很了。


    總而言之,隻要不是謀逆造反,對於人身安全和財產安全都不用擔心。


    元朝滅宋之後,文人過了一百年比較慘的日子,尤其是宋朝的文人,更是沒有什麽社會地位,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醫六工,七獵八民,九儒十丐,文人的地位僅僅比乞丐高一等,甚至有些文人需要去寫一些酸詞小曲來維持生活,這才有了元曲的赫赫威名。


    隻是,這不是我們想要的啊,我們想要的是與天子共治天下,不是給草原蠻子寫小曲開心的。


    幸好,元末亂世來了,聖太祖朱元璋起兵,救萬民於水火,驅逐草原韃虜,恢複漢人江山,得位之正前所未有,文人們歡欣鼓舞,紛紛投效。


    隻不過這裏麵出了點問題,太祖朱元璋雖然是出身微末,但是怎麽說都是開國聖君,不好糊弄,那怎麽辦?


    答案很簡單,糊弄繼任的皇帝就好了,於是建文帝朱允炆登基,身邊謀士黃子澄、齊泰、方孝孺榮譽登場,文臣們歡欣鼓舞,以為聖天子降臨,結果大家都知道,天子登基就開始針對自己的叔伯,力推削藩之策,相繼廢黜周王、代王、齊王、岷王,逼得湘王自焚而死,再然後就是燕王起兵靖難,以北平一隅對抗天下,最終入主奉天,誅殺黃子澄、齊泰,文人代表方孝孺更是有史以來第一個被誅十族的士大夫,文人們期待的好日子又遙遙無期了。


    不過文人能怎麽辦?造反又打不過武將們,隻能忍著,這一忍就是幾十年,期間武勳一脈一直是暗中壓著文臣一係,偶爾還蹦出來個宦官王振執掌天下,一直等到朱祁鈺登基稱帝,文臣們這才看到了機會。


    太上皇朱祁鎮親征失敗,自己都被瓦剌俘虜了,本著天子無罪的原則,文臣們一股腦把責任全都扣到了司禮監掌印太監王振頭上,反正這貨也死了,沒法跳出來辯解,那麽宦官一係短時間是無法出頭的,誰出頭誰就是王振二代,是奔著霍亂朝綱、險君父於危難的目標去的,哪個皇帝都不能忍。


    那麽,朝中未來能威脅文臣地位的隻剩下武勳一脈,不趁他病要他命,難道還要等著武勳一脈選出領頭的和自己爭權奪利?


    不趁機下死手才怪。


    反正現在武勳一脈老的老,小的小,壯年沒幾個,土木堡都死完了嘛。


    於是,一些文臣的心思開始活動,首當其衝的就是左都禦史王文。


    王文,字千之,號簡齋,原名王強,北直隸束鹿人,永樂十九年進士,授官監察禦史。


    宣德十年十二月,真定衛軍張普祥利用白蓮教“以妖書惑眾”,自稱“七佛祖師”,派遣黨徒在河南、山東、山西、北直隸等處度人,約定“先取彰德城,以次攻奪諸城”,形成反朝廷騷動,事敗後被誅。其間,王強受命審理“張普祥案”。結案後,宣德皇帝欽賜王強更名為“王文”。


    英宗即位後升任陝西按察使,後來因為喪父丁憂三年,正統三年正月擢右副都禦史,巡撫寧夏,五年召為大理寺卿,六年與刑部侍郎何文淵錄在京刑獄,升任右都禦史。九年出視延綏、寧夏邊務,積功升任左都禦史,正式成為朝廷核心成員之一。


    因此,王文自認為能文能武,又被朱祁鈺招迴來掌都察院,出言覲見正是分內之事,便上了一本奏折,矛頭直指本戰的功臣之一——武清侯石亨。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重生之景泰大帝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二百二十斤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二百二十斤並收藏重生之景泰大帝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