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三章 迴都
寧雨宣隻是微微一笑,從前被養在寧家的時候,深府內院之中的閨閣,能出門一趟已經是不易了,隻好拿了書看,“隻不過是看過一些,並不算精通,道理是人人都懂的,但到了實踐時候,卻並不容易,你如今有了南北江山,往後的日子還長著呢。”
是啊,日後的時間還長著,景玨側過身子,麵對著寧雨宣的那張側臉,已經一個月過去了,她臉上的那道疤痕,果真是如她所言,盡管已經用了最好的膏藥,也還是留下了痕跡,他忽而俯身過去,輕吻了那道疤痕,
能清晰地感覺到寧雨宣的身子一僵,景玨便退了迴來,但手又撫了上去,輕聲問道:“現在這還疼嗎?”
這段時日以來,兩人相處都是相敬如賓,不曾有分毫的貼近,與其說是帝後夫妻,倒不如摯友之間來得更親密些,所以寧雨宣麵對他突然的靠近,有一絲的不適,心中卻覺得是有什麽東西正在破土而出,這種感覺,寧雨宣並不陌生。
曾經就是與景玨的陪伴相處之下,她漸漸地放下了心中防備,如今有了以前的那些甜蜜記憶,再加上他這段時日裏的細心照顧,叫寧雨宣再次動心,並不是難事。可她疑惑的是,之前青玄大師說過,她拿到迴憶的代價,便是失去感情,為何現在她的心卻越來越軟了。
景玨的手還貼在自己的臉上,寧雨宣不再多想,或許從此以後,順心而走也未嚐不可,她搖著頭迴應道:“早就不疼了,這傷疤現在也不是很難看了,你也不必總是怪在心上。”
見她神情有些冷淡,景玨收迴了自己的手,也怕自己繼續多想,他點了點頭,“都已經過去了……”院中沒什麽昏黃燭光,有的隻是月色星光氤氳成一片,夜風習習,他又開口道:“現在時辰也不早了,等明日迴到臨都,定有一大堆事務在等著,還是早些迴去歇息吧。”
不等寧雨宣開口,景玨便轉身迴了屋子中,長身玉立,走路時廣袖生風,待他的身影消失在門後時,寧雨宣垂眸看著地麵,竹影疏疏落落,草叢中還有蟲鳴不絕的聲音。寧雨宣孤身一人站了許久,也迴了屋子中。
想來是她給他的傷害太多,才至於他總是對自己保持著一段距離,她不由得苦笑,為什麽斬斷自己所有情絲,偏偏不幹脆一些,總是這般叫自己來迴改變著態度,若是自己碰上了這樣的一個人,恐怕也沒有什麽耐心的吧。
第二天天微微亮的時候,一行人就整裝從驛館出發,青城和臨都之間距離極近,再加上他們又出發得早,在午時剛過的時候,就到了臨都的南城門。
很遠的就看見了城門口三公九卿正率領著百官,在城門靜候,城樓之上高懸景國旗幟,威風凜凜。
這一日,景玨身著墨色繡龍紋的外衫,騎馬行在隊伍最前麵。隻待他行過護城河上的護龍橋,百官皆跪地高唿萬歲,“恭賀吾皇戰勝凱旋,景國千秋萬代,繁榮昌盛!”
寧雨宣人同雲月和雲盛坐在後麵的馬車之中,今日她也換上了皇後朝服,臉上畫著濃重的妝,聞聲看了眼外麵的景象,城門大開,百官朝拜,這比起當初他登上帝位的氣勢,更讓人震撼一些。
那時他初登帝位,是起兵造反才奪得的皇位,名不正言不順,自有許多人心中不服,可是現在,他擴大了景國疆域,將最大的敵手馮國吞並,想來朝中,大都是心悅誠服的了。
眾官員迎著隊伍進了城中,因著之前在馮都發生的刺殺事件,今日皇上迴都,已經將迴宮的道路都清理了一遍,守城軍和禦林軍守在道路兩旁,沒有任何百姓,整座都城安靜而肅穆。日頭高照,眼前的皇城朱紅高牆琉璃瓦,折射出刺眼光芒。
等入了皇城之後,首要的便是朝會,寧雨宣本欲帶著一眾人等先迴乾坤殿去,但是景玨卻當著百官之麵,執著寧雨宣的手,帶她往議政殿方向而去,一邊吩咐著下麵的宮女內侍照顧好公主和太子殿下。
官員們都在後麵看著,寧雨宣微微斂眉,看了眼後麵,低聲說道:“你上朝,談論朝政,將我也帶去,恐怕不好吧?”
景玨卻隻是笑著說:“有什麽不好的,你是朕的皇後,這遷都一事事關重大,與後宮也有關係,朕還指望著待會你幫幫朕呢。”
寧雨宣無奈,隻得點頭答應了。而朝中官員,隻有以李信為首的那些官員,微微表露出不大樂意的模樣。畢竟誰都記著,當初皇上好不容易納了李家的孫女入宮,又封了後妃,結果皇上一次都沒有寵幸,而後又造成靜淑妃的死,這筆賬,李首輔可一直都沒有忘記。
議政殿之上,帝後攜手而坐。寧雨宣臉上的那道傷疤,因著化了濃妝,遮掩了許多,離得遠了並不會注意到,也就沒人看到了。
大臣們紛紛上前恭賀景玨此次征戰馮國戰勝的事情,這些奉承之話,景玨不欲多聽,隻沒一會兒就不耐煩了,他對著下麵說道:“還請六部尚書大人,稟明一下近幾月來的事宜,立即臨都發生的事情。”
景玨不在朝中的這段時間以來,臨都倒是沒有發生什麽大事,陳青鬆等人連續上來迴稟六部的事情。因從年初開始征戰,兵部和戶部消耗是最多的,導致國庫有些入不敷出了,這些都是急需處理的。
這些倒還是其次的,隻是在景玨提出要遷都金陵的時候,滿朝嘩然,隻有那些早就被景玨告知,得知了一些風聲的大臣們,還稍微鎮定一些,可這些大臣中,並不包括百官之首的首輔李信。
李信是第一個上前諫言,滿口怒氣,“皇上,這遷都一事,茲事體大,我景國自開國以來,一直都是定都臨都的,祖宗根係在此,皇上莫要認為打了勝仗之後,就可以不顧曆代先皇,為所欲為了。”待他表明態度之後,他的門下眾人皆諫言,勸景玨三思。
這李信,在自己迴朝的第一天,就公然與他作對,龍位之上,景玨氣得笑了起來,“李首輔的話,說得也未免太不給朕麵子了,何以遷都就是對曆代先皇的不敬了,皇陵在此,等遷都金陵之後,朕也會每年迴來拜謁,朕看,是李首輔年紀大了,腦袋也變得迂腐起來。”
任誰都能看得出來景玨的怒氣,那些以李信為首的臣子們卻都是視若無睹,一再勸誡著景玨。
寧雨宣微微蹙起眉來,對著下麵臣子開口道:“如今馮國也並入了景國疆域,自然是今時不同往日了,況且馮國民心不穩,隻有將都城遷移至金陵,靠近馮國,方能顯現出我景國對馮國百姓的容納之心,不知道李首輔,對本宮的這一想法,覺著如何?”
李信對寧雨宣出現在議政殿的事情本來就不滿了,這會兒更是像找到把柄一樣,立即說道:“皇後娘娘,自古以來,後宮都是不得幹涉朝政的,您來聽政,臣等無話可說,若是想要插手,怕是於理不合吧?”
景玨出聲道:“皇後來此,是朕的要求,畢竟遷都一事,與後宮也有幹係,皇後插手此事,並無不妥,”說完,他掃視群臣,“遷都一事,朕已經想好了,不管各位大臣們如何想的,此時已成定局,都不必再說了。”
他所說的話都不容置疑,但李信等人又豈是吃素的,他跪在大殿中央,“還請皇上三思啊,莫要聽信這妖後所言,景國龍脈在臨都,等到遷都金陵,隻怕會斷了我景國國運呐。”
那欽天監的大臣也是李信的親信,這會兒也跟著上奏道:“臨都之地人傑地靈,乃是我景國繁榮昌盛至今的原因,皇上若是執意遷都,不僅是愧對曆代先皇,更是將景國未來棄之不顧,還望皇上收迴此想法。”
說起來,還是李信硬骨頭,膽敢說皇上最中意的皇後是妖後,雖然眾多人心中也是這般所想,但沒有誰敢說出來。如今寧雨宣早已沒有任何背景,隻仗著皇上寵愛,就敢來議政殿妄議朝政,也有一部分臣子心中不滿了。
寧雨宣笑了笑,沒有想到,有一天,她會擔了妖後的這個名聲來,她拉住想要發怒的景玨,起身朝前走了幾天,俯視著下方跪著的李信,身上頗有些景玨的氣勢,“李首輔說本宮是妖後,可即便如此,本宮也是皇上親封的皇後,大人你口口聲聲說皇上不將祖製放在眼裏,可是你隨口侮辱本宮,就是將皇室放在眼裏了嗎?”
李信被她所說,氣得胡子都要翹起來了,也卻也說不出反駁的話。寧雨宣就算在他們眼中再不堪,那也是尊貴的皇後身份,名字是寫在景氏的族譜裏的。
景玨也隨之起身,走到寧雨宣身邊,看著下麵大臣,“皇後所言極是,如果叫朕再聽到侮辱皇後的話,朕定不輕饒,這一次,就看在李愛卿為景國勞苦功高的份上,饒他一次,如今對於遷都一事,諸位愛卿還有什麽話說嗎?”
寧雨宣隻是微微一笑,從前被養在寧家的時候,深府內院之中的閨閣,能出門一趟已經是不易了,隻好拿了書看,“隻不過是看過一些,並不算精通,道理是人人都懂的,但到了實踐時候,卻並不容易,你如今有了南北江山,往後的日子還長著呢。”
是啊,日後的時間還長著,景玨側過身子,麵對著寧雨宣的那張側臉,已經一個月過去了,她臉上的那道疤痕,果真是如她所言,盡管已經用了最好的膏藥,也還是留下了痕跡,他忽而俯身過去,輕吻了那道疤痕,
能清晰地感覺到寧雨宣的身子一僵,景玨便退了迴來,但手又撫了上去,輕聲問道:“現在這還疼嗎?”
這段時日以來,兩人相處都是相敬如賓,不曾有分毫的貼近,與其說是帝後夫妻,倒不如摯友之間來得更親密些,所以寧雨宣麵對他突然的靠近,有一絲的不適,心中卻覺得是有什麽東西正在破土而出,這種感覺,寧雨宣並不陌生。
曾經就是與景玨的陪伴相處之下,她漸漸地放下了心中防備,如今有了以前的那些甜蜜記憶,再加上他這段時日裏的細心照顧,叫寧雨宣再次動心,並不是難事。可她疑惑的是,之前青玄大師說過,她拿到迴憶的代價,便是失去感情,為何現在她的心卻越來越軟了。
景玨的手還貼在自己的臉上,寧雨宣不再多想,或許從此以後,順心而走也未嚐不可,她搖著頭迴應道:“早就不疼了,這傷疤現在也不是很難看了,你也不必總是怪在心上。”
見她神情有些冷淡,景玨收迴了自己的手,也怕自己繼續多想,他點了點頭,“都已經過去了……”院中沒什麽昏黃燭光,有的隻是月色星光氤氳成一片,夜風習習,他又開口道:“現在時辰也不早了,等明日迴到臨都,定有一大堆事務在等著,還是早些迴去歇息吧。”
不等寧雨宣開口,景玨便轉身迴了屋子中,長身玉立,走路時廣袖生風,待他的身影消失在門後時,寧雨宣垂眸看著地麵,竹影疏疏落落,草叢中還有蟲鳴不絕的聲音。寧雨宣孤身一人站了許久,也迴了屋子中。
想來是她給他的傷害太多,才至於他總是對自己保持著一段距離,她不由得苦笑,為什麽斬斷自己所有情絲,偏偏不幹脆一些,總是這般叫自己來迴改變著態度,若是自己碰上了這樣的一個人,恐怕也沒有什麽耐心的吧。
第二天天微微亮的時候,一行人就整裝從驛館出發,青城和臨都之間距離極近,再加上他們又出發得早,在午時剛過的時候,就到了臨都的南城門。
很遠的就看見了城門口三公九卿正率領著百官,在城門靜候,城樓之上高懸景國旗幟,威風凜凜。
這一日,景玨身著墨色繡龍紋的外衫,騎馬行在隊伍最前麵。隻待他行過護城河上的護龍橋,百官皆跪地高唿萬歲,“恭賀吾皇戰勝凱旋,景國千秋萬代,繁榮昌盛!”
寧雨宣人同雲月和雲盛坐在後麵的馬車之中,今日她也換上了皇後朝服,臉上畫著濃重的妝,聞聲看了眼外麵的景象,城門大開,百官朝拜,這比起當初他登上帝位的氣勢,更讓人震撼一些。
那時他初登帝位,是起兵造反才奪得的皇位,名不正言不順,自有許多人心中不服,可是現在,他擴大了景國疆域,將最大的敵手馮國吞並,想來朝中,大都是心悅誠服的了。
眾官員迎著隊伍進了城中,因著之前在馮都發生的刺殺事件,今日皇上迴都,已經將迴宮的道路都清理了一遍,守城軍和禦林軍守在道路兩旁,沒有任何百姓,整座都城安靜而肅穆。日頭高照,眼前的皇城朱紅高牆琉璃瓦,折射出刺眼光芒。
等入了皇城之後,首要的便是朝會,寧雨宣本欲帶著一眾人等先迴乾坤殿去,但是景玨卻當著百官之麵,執著寧雨宣的手,帶她往議政殿方向而去,一邊吩咐著下麵的宮女內侍照顧好公主和太子殿下。
官員們都在後麵看著,寧雨宣微微斂眉,看了眼後麵,低聲說道:“你上朝,談論朝政,將我也帶去,恐怕不好吧?”
景玨卻隻是笑著說:“有什麽不好的,你是朕的皇後,這遷都一事事關重大,與後宮也有關係,朕還指望著待會你幫幫朕呢。”
寧雨宣無奈,隻得點頭答應了。而朝中官員,隻有以李信為首的那些官員,微微表露出不大樂意的模樣。畢竟誰都記著,當初皇上好不容易納了李家的孫女入宮,又封了後妃,結果皇上一次都沒有寵幸,而後又造成靜淑妃的死,這筆賬,李首輔可一直都沒有忘記。
議政殿之上,帝後攜手而坐。寧雨宣臉上的那道傷疤,因著化了濃妝,遮掩了許多,離得遠了並不會注意到,也就沒人看到了。
大臣們紛紛上前恭賀景玨此次征戰馮國戰勝的事情,這些奉承之話,景玨不欲多聽,隻沒一會兒就不耐煩了,他對著下麵說道:“還請六部尚書大人,稟明一下近幾月來的事宜,立即臨都發生的事情。”
景玨不在朝中的這段時間以來,臨都倒是沒有發生什麽大事,陳青鬆等人連續上來迴稟六部的事情。因從年初開始征戰,兵部和戶部消耗是最多的,導致國庫有些入不敷出了,這些都是急需處理的。
這些倒還是其次的,隻是在景玨提出要遷都金陵的時候,滿朝嘩然,隻有那些早就被景玨告知,得知了一些風聲的大臣們,還稍微鎮定一些,可這些大臣中,並不包括百官之首的首輔李信。
李信是第一個上前諫言,滿口怒氣,“皇上,這遷都一事,茲事體大,我景國自開國以來,一直都是定都臨都的,祖宗根係在此,皇上莫要認為打了勝仗之後,就可以不顧曆代先皇,為所欲為了。”待他表明態度之後,他的門下眾人皆諫言,勸景玨三思。
這李信,在自己迴朝的第一天,就公然與他作對,龍位之上,景玨氣得笑了起來,“李首輔的話,說得也未免太不給朕麵子了,何以遷都就是對曆代先皇的不敬了,皇陵在此,等遷都金陵之後,朕也會每年迴來拜謁,朕看,是李首輔年紀大了,腦袋也變得迂腐起來。”
任誰都能看得出來景玨的怒氣,那些以李信為首的臣子們卻都是視若無睹,一再勸誡著景玨。
寧雨宣微微蹙起眉來,對著下麵臣子開口道:“如今馮國也並入了景國疆域,自然是今時不同往日了,況且馮國民心不穩,隻有將都城遷移至金陵,靠近馮國,方能顯現出我景國對馮國百姓的容納之心,不知道李首輔,對本宮的這一想法,覺著如何?”
李信對寧雨宣出現在議政殿的事情本來就不滿了,這會兒更是像找到把柄一樣,立即說道:“皇後娘娘,自古以來,後宮都是不得幹涉朝政的,您來聽政,臣等無話可說,若是想要插手,怕是於理不合吧?”
景玨出聲道:“皇後來此,是朕的要求,畢竟遷都一事,與後宮也有幹係,皇後插手此事,並無不妥,”說完,他掃視群臣,“遷都一事,朕已經想好了,不管各位大臣們如何想的,此時已成定局,都不必再說了。”
他所說的話都不容置疑,但李信等人又豈是吃素的,他跪在大殿中央,“還請皇上三思啊,莫要聽信這妖後所言,景國龍脈在臨都,等到遷都金陵,隻怕會斷了我景國國運呐。”
那欽天監的大臣也是李信的親信,這會兒也跟著上奏道:“臨都之地人傑地靈,乃是我景國繁榮昌盛至今的原因,皇上若是執意遷都,不僅是愧對曆代先皇,更是將景國未來棄之不顧,還望皇上收迴此想法。”
說起來,還是李信硬骨頭,膽敢說皇上最中意的皇後是妖後,雖然眾多人心中也是這般所想,但沒有誰敢說出來。如今寧雨宣早已沒有任何背景,隻仗著皇上寵愛,就敢來議政殿妄議朝政,也有一部分臣子心中不滿了。
寧雨宣笑了笑,沒有想到,有一天,她會擔了妖後的這個名聲來,她拉住想要發怒的景玨,起身朝前走了幾天,俯視著下方跪著的李信,身上頗有些景玨的氣勢,“李首輔說本宮是妖後,可即便如此,本宮也是皇上親封的皇後,大人你口口聲聲說皇上不將祖製放在眼裏,可是你隨口侮辱本宮,就是將皇室放在眼裏了嗎?”
李信被她所說,氣得胡子都要翹起來了,也卻也說不出反駁的話。寧雨宣就算在他們眼中再不堪,那也是尊貴的皇後身份,名字是寫在景氏的族譜裏的。
景玨也隨之起身,走到寧雨宣身邊,看著下麵大臣,“皇後所言極是,如果叫朕再聽到侮辱皇後的話,朕定不輕饒,這一次,就看在李愛卿為景國勞苦功高的份上,饒他一次,如今對於遷都一事,諸位愛卿還有什麽話說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