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萬清軍精銳全軍覆沒,臨東城失守的消息,當晚就傳到明軍主帥王化貞跟清國主努爾哈赤那裏。
明軍主帥王化貞收到情報後大為振奮。雲飛軍消滅掉一萬清軍精銳,稱得上大大削弱清軍戰力,畢竟此時清軍就隻有十一個軍陣。
而雲飛軍此時攻入清軍國內,必定對清軍造成極大影響。
如果能斷了清軍補給,或者兩麵夾擊,那麽他完全有可能滅了剩下的十萬清軍,甚至滅了清國。
國主答應借地方給李昊組建軍隊複國,還真是一著妙招。
努爾哈赤聽到匯報後隻覺腦袋嗡嗡的,昨天損兵折將被打個半殘,今天又損失一個軍陣還被人奪了城,這怎麽接受?
一萬由高手組成的精銳,一個裝備精良的萬人軍陣,怎麽就被一群烏合之眾給打敗了呢?
問題是還搞到全軍覆沒,連怎麽戰敗的也沒信息傳出,這事真的讓人想不明白。
此時明月峽那裏再無防守兵力,諸城空虛,若是李昊長驅直入,那清國必定要亂成一鍋粥。
在這種大戰的重要關頭,如果清國境內亂起來,後勤沒保障,那問題實在是太大了!
他恨不得立刻率領大軍去把李昊給滅了,可此時他做不到。
現如今兵力損失慘重,正在重整旗鼓,對麵還有四十萬虎視眈眈的明軍,若分兵的話情況就更危急。
如果他分兵去剿滅李昊,萬一守不住,被明軍破了防線,那麽四十萬明軍打入國境攻城掠地,以明國的人力物力,隻怕死得更快。
麵對這種情況,他隻能一邊讓朝廷緊急整合兵力備戰,一邊讓探子時時刻刻關注情況,他再根據形勢做出取舍。
每天擔驚受怕的接收臨東城那裏的情報,可除了那些貴族被奴隸公審,被殺得人頭滾滾,似乎沒什麽別的壞消息。
整整過了三天時間,那李昊還是沒有一點進兵的意思。
雲飛軍整日在臨東城那裏公審奴隸主,給奴隸發放物資,搞分配田地房產這些事。
這倒是奇怪,哪有這樣征戰的!那李昊莫不是做善事給做傻了麽?搞的什麽莫名其妙的事。
有空閑給奴隸發田地發房子,怎麽不趁機多攻占一些城池?
現在這種情況並不會影響到後勤工作,雲飛軍分發給那些奴隸的房產田地,隻要把城奪迴來,一切就都恢複正常。
就是那些被公審殺害的族人救不迴來,迴頭搶迴城池後,再殺了那些奴隸給他們陪葬就是了。
見到李昊沒有搞出太多事,努爾哈赤也就熄了分兵去攻打的心思,把重心放在對付明國上麵。
李昊的重心就放在處理政務上麵,此時剛起兵攻城略地,雖然製定有綱要,但毫無經驗可言,臨東城對於他來說就是一個曆練場所。
正所謂萬事開頭難,時間太緊,前期準備不足,事情辦下來,各種突發情況搞到頭都大了。
現在手上就隻有日月神教這些人,沒有大量文臣,各種各樣的人才都要從辦事人員中擇優錄取再進一步培養,所以讓更多人有辦事經驗很重要。
這些天調配了大量人員去做審判奴隸主,給民眾登記造冊發放物資,去丈量土地給民眾發田產,做評估房產給民眾發房子這些事。
為了培養更多人才,審判場地一度工作人員比參與的民眾還多,那都是調來現場積累經驗的。
接連處理十來天政務,把千頭萬緒理遍,政務才差不多理順。
對於怎麽盡快把事情辦好,要怎麽協調工作,哪些人員具體負責哪些工作有了流程。
能這麽快辦好事情,主要還是因為這邊除了奴隸主就是奴隸,沒有太過複雜的關係在其中。
而且日月神教的教眾都是會武功的江湖人,許多人都是識字的,腦袋靈活的可以轉為文職。
為了有足夠的後勤人員,儲備更多管理人才,一口氣從十萬大軍裏抽調出接近兩萬人轉為文職,對這些人加緊進行培訓。
十多天時間過去。
明國的善後工作已經完成,清國軍陣也已經重整完成,雙方又在準備下一場大戰。
此時不同之前的情況,清軍折損一半,兵力大減,再不是主動進攻的一方,而是將重心放在防守上。
明國主帥王化貞一心想通過這一仗把清軍打趴下,很是積極在部署戰事。
四十萬兵力對戰十萬,數量就是一個巨大優勢。
完全可以用三十萬兵力防守住山海關,把十萬兵力分散開,去攻打清國別的城池,搞亂對方的布置,最後斷了清兵的補給線。
如果激進些,甚至可以出動二十萬兵力繞道去攻打清國境內。
就是補給線拉得太長,工作量太大會比較危險。
麵對王化貞的戰略,努爾哈赤就很無奈,人家主力牽製住他,分散遊兵四散出擊,他兵力少又不能分兵應對,情況就變得很糟糕。
前線有日月神教那些邪魔歪道在四處搗亂,如今再加上十萬明軍四散出擊,許多小城都會被攻破,損失會很大。
明軍抓到了他的破綻,這是一門心思要往死裏弄他啊!
此時國內已經緊急召集十來萬後備兵力,準備要去攻打李昊。
麵對這種情況,他就兵分兩路,調七萬兵力到山海關這裏戰那些明國散兵,調三萬兵力去防備李昊那方。
對於自己軍隊的戰力,他擁有迷之自信,相信三萬沒能組成軍陣的後備軍就能打得過李昊的八萬烏合之眾。
八萬兵力是李昊放風出去的結果,理由是對戰一萬清軍精稅戰損了兩萬。
而此時調了兩萬人轉做文職,前線兵力確實是八個軍團沒錯,這種事倒是不難調查出來。
至於後方在峽地新招收的那十萬士兵,此時剛剛在訓練中,沒有形成戰力,自然不被清軍計算在內。
現在沒有形成席卷之勢,更不想招來清軍主力攻擊,所以實力在別人眼裏那是越弱越好。
收到明軍采用分兵之法,知道清軍主力動彈不得,此時積累到工作經驗,離冬季又隻有幾個月,李昊就決定繼續進兵。
趁著清軍被拖住的機會,在入冬之前收複雲飛國故士,然後在不適合征戰的冬季搞事。
此次進兵的方向是雲飛國故士,攻打這些地方麻煩會少些,民心更為容易收複,而且師出有名。
明軍主帥王化貞收到情報後大為振奮。雲飛軍消滅掉一萬清軍精銳,稱得上大大削弱清軍戰力,畢竟此時清軍就隻有十一個軍陣。
而雲飛軍此時攻入清軍國內,必定對清軍造成極大影響。
如果能斷了清軍補給,或者兩麵夾擊,那麽他完全有可能滅了剩下的十萬清軍,甚至滅了清國。
國主答應借地方給李昊組建軍隊複國,還真是一著妙招。
努爾哈赤聽到匯報後隻覺腦袋嗡嗡的,昨天損兵折將被打個半殘,今天又損失一個軍陣還被人奪了城,這怎麽接受?
一萬由高手組成的精銳,一個裝備精良的萬人軍陣,怎麽就被一群烏合之眾給打敗了呢?
問題是還搞到全軍覆沒,連怎麽戰敗的也沒信息傳出,這事真的讓人想不明白。
此時明月峽那裏再無防守兵力,諸城空虛,若是李昊長驅直入,那清國必定要亂成一鍋粥。
在這種大戰的重要關頭,如果清國境內亂起來,後勤沒保障,那問題實在是太大了!
他恨不得立刻率領大軍去把李昊給滅了,可此時他做不到。
現如今兵力損失慘重,正在重整旗鼓,對麵還有四十萬虎視眈眈的明軍,若分兵的話情況就更危急。
如果他分兵去剿滅李昊,萬一守不住,被明軍破了防線,那麽四十萬明軍打入國境攻城掠地,以明國的人力物力,隻怕死得更快。
麵對這種情況,他隻能一邊讓朝廷緊急整合兵力備戰,一邊讓探子時時刻刻關注情況,他再根據形勢做出取舍。
每天擔驚受怕的接收臨東城那裏的情報,可除了那些貴族被奴隸公審,被殺得人頭滾滾,似乎沒什麽別的壞消息。
整整過了三天時間,那李昊還是沒有一點進兵的意思。
雲飛軍整日在臨東城那裏公審奴隸主,給奴隸發放物資,搞分配田地房產這些事。
這倒是奇怪,哪有這樣征戰的!那李昊莫不是做善事給做傻了麽?搞的什麽莫名其妙的事。
有空閑給奴隸發田地發房子,怎麽不趁機多攻占一些城池?
現在這種情況並不會影響到後勤工作,雲飛軍分發給那些奴隸的房產田地,隻要把城奪迴來,一切就都恢複正常。
就是那些被公審殺害的族人救不迴來,迴頭搶迴城池後,再殺了那些奴隸給他們陪葬就是了。
見到李昊沒有搞出太多事,努爾哈赤也就熄了分兵去攻打的心思,把重心放在對付明國上麵。
李昊的重心就放在處理政務上麵,此時剛起兵攻城略地,雖然製定有綱要,但毫無經驗可言,臨東城對於他來說就是一個曆練場所。
正所謂萬事開頭難,時間太緊,前期準備不足,事情辦下來,各種突發情況搞到頭都大了。
現在手上就隻有日月神教這些人,沒有大量文臣,各種各樣的人才都要從辦事人員中擇優錄取再進一步培養,所以讓更多人有辦事經驗很重要。
這些天調配了大量人員去做審判奴隸主,給民眾登記造冊發放物資,去丈量土地給民眾發田產,做評估房產給民眾發房子這些事。
為了培養更多人才,審判場地一度工作人員比參與的民眾還多,那都是調來現場積累經驗的。
接連處理十來天政務,把千頭萬緒理遍,政務才差不多理順。
對於怎麽盡快把事情辦好,要怎麽協調工作,哪些人員具體負責哪些工作有了流程。
能這麽快辦好事情,主要還是因為這邊除了奴隸主就是奴隸,沒有太過複雜的關係在其中。
而且日月神教的教眾都是會武功的江湖人,許多人都是識字的,腦袋靈活的可以轉為文職。
為了有足夠的後勤人員,儲備更多管理人才,一口氣從十萬大軍裏抽調出接近兩萬人轉為文職,對這些人加緊進行培訓。
十多天時間過去。
明國的善後工作已經完成,清國軍陣也已經重整完成,雙方又在準備下一場大戰。
此時不同之前的情況,清軍折損一半,兵力大減,再不是主動進攻的一方,而是將重心放在防守上。
明國主帥王化貞一心想通過這一仗把清軍打趴下,很是積極在部署戰事。
四十萬兵力對戰十萬,數量就是一個巨大優勢。
完全可以用三十萬兵力防守住山海關,把十萬兵力分散開,去攻打清國別的城池,搞亂對方的布置,最後斷了清兵的補給線。
如果激進些,甚至可以出動二十萬兵力繞道去攻打清國境內。
就是補給線拉得太長,工作量太大會比較危險。
麵對王化貞的戰略,努爾哈赤就很無奈,人家主力牽製住他,分散遊兵四散出擊,他兵力少又不能分兵應對,情況就變得很糟糕。
前線有日月神教那些邪魔歪道在四處搗亂,如今再加上十萬明軍四散出擊,許多小城都會被攻破,損失會很大。
明軍抓到了他的破綻,這是一門心思要往死裏弄他啊!
此時國內已經緊急召集十來萬後備兵力,準備要去攻打李昊。
麵對這種情況,他就兵分兩路,調七萬兵力到山海關這裏戰那些明國散兵,調三萬兵力去防備李昊那方。
對於自己軍隊的戰力,他擁有迷之自信,相信三萬沒能組成軍陣的後備軍就能打得過李昊的八萬烏合之眾。
八萬兵力是李昊放風出去的結果,理由是對戰一萬清軍精稅戰損了兩萬。
而此時調了兩萬人轉做文職,前線兵力確實是八個軍團沒錯,這種事倒是不難調查出來。
至於後方在峽地新招收的那十萬士兵,此時剛剛在訓練中,沒有形成戰力,自然不被清軍計算在內。
現在沒有形成席卷之勢,更不想招來清軍主力攻擊,所以實力在別人眼裏那是越弱越好。
收到明軍采用分兵之法,知道清軍主力動彈不得,此時積累到工作經驗,離冬季又隻有幾個月,李昊就決定繼續進兵。
趁著清軍被拖住的機會,在入冬之前收複雲飛國故士,然後在不適合征戰的冬季搞事。
此次進兵的方向是雲飛國故士,攻打這些地方麻煩會少些,民心更為容易收複,而且師出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