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8章 最後的興漢堡壘(上)
穿越種田從成立教派開始 作者:顏醜文良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在和周宇見麵之前,巫馬銳和左丘蓬蓬先去見了兀裏烈和兀燼術。
如果說在城外的時候,巫馬銳和左丘蓬蓬還有點猶豫和不甘心,但是在見到兀裏烈和兀燼術之後,他們的這點猶豫和不甘心卻快速消退了。
兀裏烈的蒼老狼狽和兀燼術的天真,讓他們對北原的未來失去了最後一絲幻想,決定抓住眼下的現實。
兀燼術居然還問他們是否代表軍方來和周宇談判,用所有堡壘的所有權換取兀裏烈和兀燼術的自由。北原也可以無條件和興漢和平的,隻要能把他們放了。
兀裏烈更明白人心,當這兩位能進到城裏見到自己,就已經說明他們被說動了,已經傾向於投靠延壽教。
大廈將傾,大船即將沉沒,逃生的人絡繹不絕並不稀奇,為了拯救大船奮鬥到最後,並願意與大船一起沉沒的人才是罕見。
因此兀裏烈根本不開口說話,他已經明白了這兩個將領的傾向,懶得和他們耍心眼鬥嘴。他就算憑借以前的威望和口頭的一些許諾穩住對方,走出這個房間去見了周宇之後,他們也會更清晰地明白現在北原的戰略劣勢已經很大。
北原剩下的這些堡壘如果守的話,北原要付出的代價很大,因為要受到延壽教的猛攻不說,短時間內也不會有大量能夠打贏延壽教的援軍抵達。時間並不站在北原這邊。
而付出代價的這些人,在付出代價之後卻不一定能得到相應的迴報。因為北原皇室已經全都在周宇的手裏,到時候他們就算奮力抵抗,到時候應該向誰邀功獲得獎賞呢?別說什麽民族大義,北原建立才多少年?大家不信這個。
而等到北原出一個新皇帝,向對方邀功,又是多久之後,其中有多少不確定性。隻要隨便想想就覺得前途一片渺茫。
反而如果加入延壽教,把軍隊、堡壘都轉交給周宇,他們直接搖身一變就加入了勝利者的一方,前景豁然開朗。
周宇要對興漢動手,他們離開了北原,在新朝也照樣有建功立業的機會。在北原要打興漢,加入延壽教不也是打興漢,除了頭頂上的皇帝是個興漢人之外,也沒什麽大變化嘛。
兀裏烈想的明白,巫馬銳和左丘蓬蓬也一樣能看得清兩條路的前景完全不同。一條充滿了黑暗的未知且布滿荊棘,一條卻是灑滿了陽光十分清晰。
他們不是什麽英雄人物,沒有披荊斬棘的決心。
於是,原本與延壽教對峙的北原胡騎在指揮官的帶領下進入投降流程。
有些人不想投降想要離開,但是巫馬銳和左丘蓬蓬他們兩人不肯,直接讓手下動手殺了幾個敢提出不投降的軍官,不讓想要離開的人走,於是再沒有人反對。
軍隊轉換陣營從來不是含情脈脈,反而都是充斥著重新整合集體共識的流血死亡。
不管你隻是厭倦了戰爭,想要迴到家鄉去平靜生活,還是另有想法要去投靠其他勢力繼續抵抗。都不能讓你變成別人效仿的對象。
因為隻要開了離開的口子,離開的人隻會越來越多。這樣他們兩個降將的實力受損,在新主人這裏也會被看輕,會被當做是無能的表現。
北原騎兵們其實也不是很想打。他們那邊已經收攏了不少定北城的敗軍,大家可以從他們的口中得延壽教的真正實力。
在知道了一共十萬北原騎兵被延壽教擊敗後,他們並不覺得就憑他們現如今的實力能做到力挽狂瀾。
前線堡壘的北原組織正在崩塌。隨著巫馬銳和左丘蓬蓬投降延壽教的消息傳開,一些不願意投靠延壽教的北原將領直接在自己駐守的堡壘內搶了一把,然後放火燒了能燒的,直接就往北麵撤。
一些人比較猶豫,進退維穀間,等到延壽教受降的人過來勸說,他們雖然都想貪條件,但也都降了。
周宇對所有投降的北原將領公開表示有兩個選擇,一個是如果要加入延壽教繼續當將領,則必須接受三個條件:
一是學習漢語,如果學不成他就永遠隻能當副指揮,正指揮的位置會留給別人。
二是交出軍隊大權,將領隻有指揮權,對麾下士兵沒有其他管理權,連訓練都不允許直接插手。更不用說把金錢、糧秣直接發放到將領的手上,讓他給士兵發放金銀、吃喝了,那樣隻會讓將領把士兵當私有物,繼而產生吃空餉的操作,遺毒無窮。
三是所在家族如果反對延壽教,和延壽教交戰,他們必須明確自己的立場,是忠於周宇,而不是當家族當前的時候,就不知道該怎麽選。
除了條件,當然周宇也許諾,延壽教騎兵旅旅長的位置有的是,等他們建功之後,還能升遷到師長。如果擴軍數量大,也有機會直接領一軍,獨當一麵。
另外就是投降的將領每年賞一萬貫,軍官賞10貫到1貫,士兵賞100文,並且將連賞10年,作為他們忠誠的報答。
興漢僅剩的兩座堡壘叫永定堡和中興堡。
作為興漢最後的兩座堡壘,他們這些日子一直緊繃著一根弦,生怕什麽時候北原大舉進攻,他們會撐不住。
北原對永定堡和中興堡的進攻很少,一直都是在消耗興漢從外部不斷運送的輜重和兵力。
運送輜重送到兩座堡內都要經曆激烈廝殺,永定堡和中興堡有時候還得派人出去接應。
接應成功了,堡內的“人口”增加,大家嘴巴多,吃的東西也多,本來就沒辦法全送進堡裏的輜重又要加速消耗。
兩座堡的主官隻能節衣縮食,能省則省。反正對方也沒有進攻,大家每天少吃一點熬一熬,真到了北原攻城的時候,大家再吃飽了上陣。
因此北原的打援圍困,在他們拚命餓肚子的情況下,堅持了很久。
可是堅持到現在,他們真的再也堅持不下去了。
原因是興漢朝廷本來就十分拮據,不斷運送糧草輜重到兩座堡這裏,開支十分大,朝廷上下也是在節衣縮食供給北麵。
一開始大家當然把兩座城堡當成了救命稻草,全力供給。可是時間一久難免懈怠,而且還把大家物資短缺的鍋甩到因為要源源不斷供給兩座城堡上。
於是有人膽大包天,開始在糧草輜重上偷偷想起了辦法。
每一次運送輜重不是都要被北原胡騎攔截搶奪嗎?大家好不容易湊出來的東西全被北原人給搶走了,那還不如弄點假的,也能省下來一點。
說幹就幹,一開始他們還不敢亂來,隻是弄了些差的糧草,搭配著好的糧草輜重一起運送,告訴運送物資的人,要是要丟掉輜重車逃走,就丟這一批。
可是打起仗來,誰能保證把差的丟掉好的帶走?最終還是把好的和差的一起混雜著帶到堡壘裏去了。
永定堡和中興堡的人就算看到了差的糧草,因為怕得罪後方管輜重的官員,隻能默不吭聲,自己勒緊褲腰帶吧。
而這種事利益受損的一方不吭聲,那自然隻會發展得越來越過分。
從原本還是送差的糧草,到後麵直接送不能吃的木屑假裝糧食,之間也就間隔了一個月。
見到了利益的蛀蟲們是不會收手的,他們把腦袋縮起來耳朵捂起來,覺得這種事是大家一起幹的,別人都越做越過分,憑什麽讓我收手。
隻能說蠢到了極限。
可偏偏這些蠢人卻真的做到了欺上不瞞下。他們甚至不考慮永定堡和中興堡裏的士兵能不能喝西北風活著,他們反而更希望運送輜重的隊伍幹脆全軍覆沒算了,那樣的話他們的“所作所為”就成功了,不會被人發現。
至於兩座興漢最後的堡壘會不會陷落,他們隻知道到時候肯定有聰明人想辦法,他們不擔心,大不了帶著撈來的錢往南方跑。
隻要他能跑掉,就算這裏洪水滔天又與他何幹?並不妨礙他在南方過好日子。
所以永定堡和中興堡就這樣被坑慘了,大家在見到好不容易送進來的輜重竟然是木屑時,心中冰涼。
不僅將領十分悲涼惱怒,士兵們也群情激憤,恨不得揮師去京城,把這些敢這樣害他們的蟲豸全家都斬死!
這時候兀裏烈一直以來的攻心計發揮了作用,他封鎖歸封鎖,勸降信卻是天天都往兩座堡壘裏麵射。
以前將領們撿到勸降信都是不看,當著大家的麵燒掉的。後來因為輜重的事情心寒了,終於有人藏匿勸降信閱讀觀看。
在兀裏烈獲得古爾車城飛鴿傳書的時候,他恰好剛剛收到永定堡和中興堡將領的投降談判書信。
當時兀裏烈雖然高興,但心裏還考慮過這是永定堡和中興堡的將領在行使假降的拖延戰術。
殊不知北原騎兵們搶到的“假輜重”,其實是“真輜重”。他們根本無法想象興漢朝廷會給自己駐守堡壘的軍隊發“木屑”當糧草,一直以為這是興漢人為了不讓糧草被他們搶走而搞的假目標。
如果兀裏烈能反應過來興漢運送的輜重竟然是這種東西,他立刻就能確定這兩座堡壘的將領要投降絕對不會是假的。
但是誰也想不到,在這種關鍵時刻,兀裏烈不得不去救首都,然後戰敗被擒,一切都成空。
反而延壽教這邊開始接手之前被北原占領的興漢堡壘。
同時,等兀裏烈迴複得到心焦的永定堡和中興堡,忽然發現北原竟然不進攻了?軍隊撤離,也不攻擊輜重隊了,直接放他們進了堡壘。
但是,完整進城的輜重隊反而堅定了兩座城堡向北原投降的決心!
如果說在城外的時候,巫馬銳和左丘蓬蓬還有點猶豫和不甘心,但是在見到兀裏烈和兀燼術之後,他們的這點猶豫和不甘心卻快速消退了。
兀裏烈的蒼老狼狽和兀燼術的天真,讓他們對北原的未來失去了最後一絲幻想,決定抓住眼下的現實。
兀燼術居然還問他們是否代表軍方來和周宇談判,用所有堡壘的所有權換取兀裏烈和兀燼術的自由。北原也可以無條件和興漢和平的,隻要能把他們放了。
兀裏烈更明白人心,當這兩位能進到城裏見到自己,就已經說明他們被說動了,已經傾向於投靠延壽教。
大廈將傾,大船即將沉沒,逃生的人絡繹不絕並不稀奇,為了拯救大船奮鬥到最後,並願意與大船一起沉沒的人才是罕見。
因此兀裏烈根本不開口說話,他已經明白了這兩個將領的傾向,懶得和他們耍心眼鬥嘴。他就算憑借以前的威望和口頭的一些許諾穩住對方,走出這個房間去見了周宇之後,他們也會更清晰地明白現在北原的戰略劣勢已經很大。
北原剩下的這些堡壘如果守的話,北原要付出的代價很大,因為要受到延壽教的猛攻不說,短時間內也不會有大量能夠打贏延壽教的援軍抵達。時間並不站在北原這邊。
而付出代價的這些人,在付出代價之後卻不一定能得到相應的迴報。因為北原皇室已經全都在周宇的手裏,到時候他們就算奮力抵抗,到時候應該向誰邀功獲得獎賞呢?別說什麽民族大義,北原建立才多少年?大家不信這個。
而等到北原出一個新皇帝,向對方邀功,又是多久之後,其中有多少不確定性。隻要隨便想想就覺得前途一片渺茫。
反而如果加入延壽教,把軍隊、堡壘都轉交給周宇,他們直接搖身一變就加入了勝利者的一方,前景豁然開朗。
周宇要對興漢動手,他們離開了北原,在新朝也照樣有建功立業的機會。在北原要打興漢,加入延壽教不也是打興漢,除了頭頂上的皇帝是個興漢人之外,也沒什麽大變化嘛。
兀裏烈想的明白,巫馬銳和左丘蓬蓬也一樣能看得清兩條路的前景完全不同。一條充滿了黑暗的未知且布滿荊棘,一條卻是灑滿了陽光十分清晰。
他們不是什麽英雄人物,沒有披荊斬棘的決心。
於是,原本與延壽教對峙的北原胡騎在指揮官的帶領下進入投降流程。
有些人不想投降想要離開,但是巫馬銳和左丘蓬蓬他們兩人不肯,直接讓手下動手殺了幾個敢提出不投降的軍官,不讓想要離開的人走,於是再沒有人反對。
軍隊轉換陣營從來不是含情脈脈,反而都是充斥著重新整合集體共識的流血死亡。
不管你隻是厭倦了戰爭,想要迴到家鄉去平靜生活,還是另有想法要去投靠其他勢力繼續抵抗。都不能讓你變成別人效仿的對象。
因為隻要開了離開的口子,離開的人隻會越來越多。這樣他們兩個降將的實力受損,在新主人這裏也會被看輕,會被當做是無能的表現。
北原騎兵們其實也不是很想打。他們那邊已經收攏了不少定北城的敗軍,大家可以從他們的口中得延壽教的真正實力。
在知道了一共十萬北原騎兵被延壽教擊敗後,他們並不覺得就憑他們現如今的實力能做到力挽狂瀾。
前線堡壘的北原組織正在崩塌。隨著巫馬銳和左丘蓬蓬投降延壽教的消息傳開,一些不願意投靠延壽教的北原將領直接在自己駐守的堡壘內搶了一把,然後放火燒了能燒的,直接就往北麵撤。
一些人比較猶豫,進退維穀間,等到延壽教受降的人過來勸說,他們雖然都想貪條件,但也都降了。
周宇對所有投降的北原將領公開表示有兩個選擇,一個是如果要加入延壽教繼續當將領,則必須接受三個條件:
一是學習漢語,如果學不成他就永遠隻能當副指揮,正指揮的位置會留給別人。
二是交出軍隊大權,將領隻有指揮權,對麾下士兵沒有其他管理權,連訓練都不允許直接插手。更不用說把金錢、糧秣直接發放到將領的手上,讓他給士兵發放金銀、吃喝了,那樣隻會讓將領把士兵當私有物,繼而產生吃空餉的操作,遺毒無窮。
三是所在家族如果反對延壽教,和延壽教交戰,他們必須明確自己的立場,是忠於周宇,而不是當家族當前的時候,就不知道該怎麽選。
除了條件,當然周宇也許諾,延壽教騎兵旅旅長的位置有的是,等他們建功之後,還能升遷到師長。如果擴軍數量大,也有機會直接領一軍,獨當一麵。
另外就是投降的將領每年賞一萬貫,軍官賞10貫到1貫,士兵賞100文,並且將連賞10年,作為他們忠誠的報答。
興漢僅剩的兩座堡壘叫永定堡和中興堡。
作為興漢最後的兩座堡壘,他們這些日子一直緊繃著一根弦,生怕什麽時候北原大舉進攻,他們會撐不住。
北原對永定堡和中興堡的進攻很少,一直都是在消耗興漢從外部不斷運送的輜重和兵力。
運送輜重送到兩座堡內都要經曆激烈廝殺,永定堡和中興堡有時候還得派人出去接應。
接應成功了,堡內的“人口”增加,大家嘴巴多,吃的東西也多,本來就沒辦法全送進堡裏的輜重又要加速消耗。
兩座堡的主官隻能節衣縮食,能省則省。反正對方也沒有進攻,大家每天少吃一點熬一熬,真到了北原攻城的時候,大家再吃飽了上陣。
因此北原的打援圍困,在他們拚命餓肚子的情況下,堅持了很久。
可是堅持到現在,他們真的再也堅持不下去了。
原因是興漢朝廷本來就十分拮據,不斷運送糧草輜重到兩座堡這裏,開支十分大,朝廷上下也是在節衣縮食供給北麵。
一開始大家當然把兩座城堡當成了救命稻草,全力供給。可是時間一久難免懈怠,而且還把大家物資短缺的鍋甩到因為要源源不斷供給兩座城堡上。
於是有人膽大包天,開始在糧草輜重上偷偷想起了辦法。
每一次運送輜重不是都要被北原胡騎攔截搶奪嗎?大家好不容易湊出來的東西全被北原人給搶走了,那還不如弄點假的,也能省下來一點。
說幹就幹,一開始他們還不敢亂來,隻是弄了些差的糧草,搭配著好的糧草輜重一起運送,告訴運送物資的人,要是要丟掉輜重車逃走,就丟這一批。
可是打起仗來,誰能保證把差的丟掉好的帶走?最終還是把好的和差的一起混雜著帶到堡壘裏去了。
永定堡和中興堡的人就算看到了差的糧草,因為怕得罪後方管輜重的官員,隻能默不吭聲,自己勒緊褲腰帶吧。
而這種事利益受損的一方不吭聲,那自然隻會發展得越來越過分。
從原本還是送差的糧草,到後麵直接送不能吃的木屑假裝糧食,之間也就間隔了一個月。
見到了利益的蛀蟲們是不會收手的,他們把腦袋縮起來耳朵捂起來,覺得這種事是大家一起幹的,別人都越做越過分,憑什麽讓我收手。
隻能說蠢到了極限。
可偏偏這些蠢人卻真的做到了欺上不瞞下。他們甚至不考慮永定堡和中興堡裏的士兵能不能喝西北風活著,他們反而更希望運送輜重的隊伍幹脆全軍覆沒算了,那樣的話他們的“所作所為”就成功了,不會被人發現。
至於兩座興漢最後的堡壘會不會陷落,他們隻知道到時候肯定有聰明人想辦法,他們不擔心,大不了帶著撈來的錢往南方跑。
隻要他能跑掉,就算這裏洪水滔天又與他何幹?並不妨礙他在南方過好日子。
所以永定堡和中興堡就這樣被坑慘了,大家在見到好不容易送進來的輜重竟然是木屑時,心中冰涼。
不僅將領十分悲涼惱怒,士兵們也群情激憤,恨不得揮師去京城,把這些敢這樣害他們的蟲豸全家都斬死!
這時候兀裏烈一直以來的攻心計發揮了作用,他封鎖歸封鎖,勸降信卻是天天都往兩座堡壘裏麵射。
以前將領們撿到勸降信都是不看,當著大家的麵燒掉的。後來因為輜重的事情心寒了,終於有人藏匿勸降信閱讀觀看。
在兀裏烈獲得古爾車城飛鴿傳書的時候,他恰好剛剛收到永定堡和中興堡將領的投降談判書信。
當時兀裏烈雖然高興,但心裏還考慮過這是永定堡和中興堡的將領在行使假降的拖延戰術。
殊不知北原騎兵們搶到的“假輜重”,其實是“真輜重”。他們根本無法想象興漢朝廷會給自己駐守堡壘的軍隊發“木屑”當糧草,一直以為這是興漢人為了不讓糧草被他們搶走而搞的假目標。
如果兀裏烈能反應過來興漢運送的輜重竟然是這種東西,他立刻就能確定這兩座堡壘的將領要投降絕對不會是假的。
但是誰也想不到,在這種關鍵時刻,兀裏烈不得不去救首都,然後戰敗被擒,一切都成空。
反而延壽教這邊開始接手之前被北原占領的興漢堡壘。
同時,等兀裏烈迴複得到心焦的永定堡和中興堡,忽然發現北原竟然不進攻了?軍隊撤離,也不攻擊輜重隊了,直接放他們進了堡壘。
但是,完整進城的輜重隊反而堅定了兩座城堡向北原投降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