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勞動人民的智慧就是這麽強大,他們不光把船造出來了,還在建造過程中發明了好幾種先進的工程設備。比如利用滑輪組提升重物的原始起重機,它能在兩組大門框一樣的支架配合下,把一噸多重的木料吊起來,隻要支架夠高、夠結實,它就能無限度的升高。為此溫家帶著人,由齊祖協助,專門在造船廠船台旁邊建起來兩座三十多米高的木塔,全部是由合抱粗細的巨木用胳膊粗細的鋼鉚釘固定,木塔上麵是四根粗壯的橫木。有了這個大家夥,造船的速度成倍的增加。以前需要費好幾天時間、動用幾十人肩扛手提的大木料,分分鍾能用木塔下麵的滑輪組給輕易吊起來幾十米,想放到船上的哪兒就放到哪兒,整個就是一個原始的龍門吊,無非就是不能前後移動罷了。


    還有利用水車帶動的鋸條,這玩意是洪濤參考荷蘭風車鋸木廠畫出來的結構圖,本來他也沒指望能弄出來。因為這個時代做不出軸承,他也想不出該用什麽方式來代替軸承傳動。沒想到這些木匠還是把它搞出來了,他們用硬木做成了簡單的齒輪傳動變速係統,然後再加上杠杆和曲軸,帶動條鋸進行往複運動,就像把活塞係統反過來一樣。


    有了這個玩意,不管多大的木料,隻要能把它運到鋸木作坊的地麵滾木上,開動水車,木料分分鍾會被鋸成木板、木條、木段,付出的代價就是齊祖那邊天天叫苦。因為他好不容易鍛造出來的精鋼,大部分都做成鋸條供鋸木作坊使用了,這個年代的鋸條還是不夠堅韌,鋸木速度一高,經常會退火或者折斷。


    這時候洪濤就可以站出來了,利用他的有限知識把這個巨大的鋸木機給完善了一下。增加了幾個能自動滴水、滴油的大漏鬥。這樣不光鋸木機裏的大型木頭齒輪和木軸能得到潤滑,還能讓鋸條稍微冷卻冷卻,減少了鋸條的損失。


    洪濤在這些發明創造裏並沒怎麽出力,他大多數時間都泡在海上,想出力也沒機會。溫家那個瘸了腿的小孫子隻是把他以前教授過的知識活學活用了,其實那些滑輪組每艘帆船上都有不少,大家天天看著。但沒一個人想到去用它們吊起重物,包括洪濤在內。因為他也不去造船,想不到其中的用處。可是這些東西總會有人想到的,這也是洪濤一直追求的效果,他隻需要把他知道的東西造出來、講出來、寫出來,放到那裏。早晚會有人想到的。


    “溫氏吊車!洪氏鋸木機!”這是董事會一致通過的名字,而且還讓齊祖把這些名字鑄在一塊大銅牌上,就釘在吊車和鋸木機的基座上,天天都能被人看到。不光這一次如此,洪濤代表董事會宣布,不管在哪兒,凡是建造這種吊車、鋸木機。必須征得溫家那個小孫子和自己的同意,同時每座吊車和鋸木機上都得有這個銅牌,這是規矩。以後其它的發明創造也按照這個規矩辦理,金河灣裏的人不能違反。外麵的人照樣不能。誰敢偷學、偷用,戰艦就會去幫你討迴公道!


    不光溫家受到了獎勵,死傷的那七名奴隸也受到嘉獎。傷殘的全部入金河灣正式居民籍,享受所有的福利照顧,一直到死,有家人的,也一並入籍。死去的兩個奴隸。會在東邊的小山上安葬,不是埋了就完,還會刻碑紀念。目前那裏隻有他們三座石碑。第一座就是翁家那位被桅杆砸死的小孫子翁海波,剩下兩座就是給這兩個奴隸的。那座小山風景最好。已經被董事會劃成了英雄墓園,凡是為了金河灣發展不幸死亡的人,不管是不是正式居民,也不管是男是女,都會被安葬上去。逢年過節享受董事會全體成員和學校孩子的集體祭拜,以後還會給他們蓋一座廟宇。


    這就是精神食糧啊,光有物質沒有精神也不成。洪濤在玩精神勝利法上不是特別在行,隻能依照前世的一些慣例來模仿,至於效果好不好,看看溫家人走路的姿勢和那些傷殘奴隸的高興勁兒就知道了。應該是很有效果滴,否則後世裏也不會有那麽多人翻來覆去的玩這一套。洪濤是不太相信這個玩意,不過一切有用的東西他都願意去試試,他是個實用主義者,隻要結果好,什麽辦法都無所謂。


    十五丈!其實不止十五丈,溫家還保留著以前的造船傳統,就是隻算龍骨長度,不管船體的整體長度。如果都算上的話,這艘船應該是四十八米七十厘米左右,船型還是海波號那種u型船底的歐式橫帆戰艦,排水量1200噸左右。如果按照宋代的造船單位算,這個船就達到二萬料,現在洪濤終於把料這個單位給換算了出來,合算一料就是一石,也就是不到六十公斤。


    其實這艘新船的排水量還能再大一些,達到1500噸都沒問題,但是為了保證船速和靈活性,洪濤硬生生的把船型給變瘦了不少。這樣做是可以航速更快、轉舵更快,但也不是沒有缺點,就是適航性下降了。船體和船寬的比例越大,橫搖的幅度也就越大,碰上高海況之後,操作不當還容易傾覆。


    如何讓一艘帆船既穩定、又快捷、還能保持必要的堅固性和舒適性呢?這個問題洪濤真沒能力解決,古人在蒸汽機用於船隻動力之前,不斷的研究了幾百年,照樣沒找到一個最合適的方案,總是要在這幾項裏取舍的。既然這艘船是戰艦,那洪濤隻能把舒適性給舍掉了,換來快速和牢固。不過洪濤也在取舍的同時采取了一些彌補措施,比如加深底艙深度、提高幹舷高度,略微能彌補迴來一些,聊勝於無吧。


    反正洪濤這艘船是個四不像,它既沒有克拉克船型那種高聳的艉樓和艏樓,也不像蓋倫船型那樣有個方形的船尾,摸樣上應該還有荷蘭一種叫做浮鹿特武裝商船的影子。但新船帆具又極具特色,既不是橫帆戰艦,也不是三角縱帆,而是兩者的混合體。船艏斜桅上四麵三角帆、前桅還有斜衍用來張開船艏三角飛帆、後桅幹脆就是兩張大三角縱帆,主桅的橫衍更長,甚至超出了船體寬度,兩邊裝有副翼帆、頂部裝有極頂帆。


    這種帆具模式一直到十九世紀末才出現,叫做全裝帆具。它算是把風帆這個動力發揮到了極致,以後再也沒有被提高過,再往後就是機帆船了,蒸汽機和帆動力混用。這樣的船型和帆具優點就是快!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風力,順風、橫風、頂風都能有很好的機動力。缺點也很多,它會讓船體很不穩定,難於操作,影響海麵炮擊的準確性,另外就是費人手!種類更多的帆具意味著需要更多的操帆手來操作,比起普通的橫帆戰艦來,至少要多20%的船員。


    除了體型巨大之外,這艘新船還有一個地方與眾不同,就是它幹舷以上的船體有兩排小窗戶。這玩意宋人可能不清楚是幹嘛用的,再過二百年就該出現了,它是火炮的炮門。每個小門後麵都藏著一個鋼鐵魔鬼,它一旦露麵,就會帶來死亡、戰火和毀滅。


    洪濤有火炮了?還沒有,不過快了,至少算是看到希望了。這個希望不是鑄炮本身,而是找到了最合適鑄炮的青銅合金比例。這玩意沒有一點兒竅門可言,全是齊祖他們一遍又一遍試驗的功勞。金河灣裏那座銅礦上產的銅,一點兒都沒拿出去換錢,全都被熔煉之後弄成不同的青銅管子,然後再進行破壞性試驗了,逐漸才摸索到了硬度和韌性都最合適的合金配比數據。


    目前在冶煉作坊的南邊,已經堆起來小山一樣的青銅管子墳地,無數根破裂的青銅管就放在那裏生鏽呢。這件事兒幸虧泊福老人迴來的比較晚,還不是太清楚,如果讓他知道了,洪濤覺得自己又得難受好多天,如何處理這些青銅廢料,是個大問題,可惜現在顧不上。洪濤打算等火炮研發出來之後,就把這些成色不太一樣的青銅都重新迴爐,鑄造成銅錢,再拿這些銅錢去日本和高麗買金河灣需要的貨物。他們要把假錢收了,老老實實給自己貨物還則罷了,敢說一個假字、一個不字,分分鍾讓他們的港口變成火焰山。


    除了合格的青銅合金之外,齊祖還鍛打出來很多精鋼炮管。按照他的理論,如果全部用青銅製造大炮的話,太費錢了,那玩意就等於是用銅錢澆鑄,一門炮最少也得兩千多斤好銅,心疼啊!他打算用精鋼做胎,青銅為骨,說白了吧,他打算用這些反複鍛打、迴爐、再鍛打出來的精鋼做一個鋼管子,然後在它外麵鑄一層青銅殼,這樣至少能少用一半兒的銅料。精鋼這個玩意自打有了水車帶動的鍛錘就不稀罕了,一個小徒弟一天都能砸出幾百斤來,純是耗費功夫的東西,比起銅來價值低很多。(未 完待續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南宋不咳嗽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第十個名字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第十個名字並收藏南宋不咳嗽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