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酒席完全結束之後,天色已經黑了,洪濤又提出了一個要求,想知道羅有德這條船上的船長或者領航員是如何在夜間導航的,因為這條船還在行駛,並沒有下錨的意思。另外,他要把一直跟在大船後麵的泊小二接上來,現在他對這個羅有德已經基本放了心,不再需要泊小二抹黑跟著大船。他恐怕還沒吃晚飯,自己的安全有了基本保障,就別讓他去受罪了。
泊小二上船之後,被那個阿財帶到了甲板下麵的艙室裏用飯,從他的態度上看,他對疍家人還是不太看得起,羅有德也沒假客氣。對於這個問題,洪濤暫時不打算深究,也不打算替泊小二爭取。社會地位問題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轉變過來的,別說自己一個外鄉人了,就算宋朝大官來了,對這個事情也無能為力,與其鬧得雙方都不痛快,不如利用這個機會加強自身能力,等自己能力足夠大的時候,就不是別人想怎麽樣的問題了。到那時候,不管你習慣不習慣、樂意不樂意,全都要按照我的規矩辦事,容不得你不樂意,這就叫實力!
對於那位船長或者叫船老大的導航技術,洪濤隻看了不到十分鍾,就沒啥興趣了。他根※▼,本就不會導航,隻是在靠祖輩相傳的經驗來操作這條船。海圖上標注的航線和海圖上沒標注的細節資料,才是他導航的關鍵,離開那張海圖或者換一條新航線,他就得抓瞎。
為什麽這麽說呢,因為他完全是依靠前輩留下來的數據在行事。比如說吧,海圖上的航線是向南直行,他就會依靠他手中和腦子裏記憶的資料,用沙漏和一種測量船隻行駛速度的簡單器具來計算大概多少時間之後,就該轉向了,然後再計算下一段航程多少時間之後轉向。一旦時間計算和船速計算出現錯誤,完蛋,他除了知道利用星座簡單的辨別東南西北之外,就啥也幹不了了。所以目前的遠洋航線說是遠洋航線,其實隻是一截一截的短途航線拚接起來的,中途要有好多個停靠點。即使不需要停靠,也得過去轉一圈,就是為了能校準誤差。一旦缺少了這些停靠點或者叫標誌點,那遠途航行就會成為一個噩夢,隻要有一點點誤差,得不到及時修正,那就越來越大,最終船隻就迷航了,真正的跨洋遠航目前還做不到。
海圖洪濤看過了,很簡陋,比例尺都不對,大概位置倒是差不多。這條航線的詳細參數洪濤沒問,問了也沒用,人家不一定會說,這算是很重要的商業機密了。
測量船速的工具更簡單,就是一片木板,由專人在船頭扔下海,然後這個人就用一個固定的速度往船尾走。當木片和人同時到船尾時,就是一個固定的船速,具體是多少和這個人走路的快慢有關,每個測量人都不同。但是吧,這個辦法隻能測出船和水的相對速度,不能測出船相對於地球的絕對速度,還忽略了海流的影響,很不準確,聊勝於無吧。
其實這個辦法在幾百年後的歐洲依舊在用,他們是用一根繩子拴上木桶,並在繩子上係上相同距離的繩節。當船隻行駛時,把木桶從船尾拋下然後數繩子節,在單位時間內有多少個繩節出去了,就算多少節航速。後世裏航海所說的速度單位,節,就是由此得來的。
不過羅有德也給洪濤提供了一個有用的信息,他說在廣|州和泉|州那邊有幾位很厲害的船老大,他們能使用牽星術利用太陽和星星的位置來定位船隻的位置,聽說是很準確,不過他也沒實際見到過。至於這個牽星術是啥,他更不知道了,那幾位船老大都是大海商的寶貝兒,輕易不會和外人接觸的。
牽星術是啥?有這麽神秘和管用嗎?洪濤的迴答是有,但言過其實了。牽星術說起來很簡單,他當年癡迷航海的時候,在網上和圖書館裏都查過這個玩意,還做過好幾套實驗用具。最終得出的結論是測定船隻的大概緯度還湊合用,但無法測量船隻的經度,對於遠洋航行來說不能說沒用,但還遠遠不夠。
那這個牽星術是啥呢?它就是一套大小不等的木板子,中間鑽一個洞,穿上一根繩子。在不同季節用不同的木板對著一個或者幾個固定的星星位置,讓木板底邊與海平麵平行,選一個上沿和目標星體平行的木板,然後就能在海圖上知道自己的船隻緯度了。雖然這個時候還沒有緯度這個概念,但是依據哪些木板數量的不同,也會由會這個技術的人自己標出六條到十二條橫線來,大致相當於緯線。
在真正使用的時候,不光是一套木板,要備好幾套觀測不同目標星體的牽星板,來迴觀測互相印證才可以。洪濤當年是采用現代儀器觀測,然後製作牽星板的方式把這玩意給逆推出來的。事實證明,確實可以確定船隻的緯度,但有一個問題,就是你想要全球航行的話,不光要知道北半球的星空中哪幾顆星星的運動軌跡相對固定,還要知道南半球星空中哪幾顆星星可以當參照物,因為在南北半球看到的星空是不一樣的,比如說北極星,你到南半球就看不見了。所以說在這個時代,基本是沒有人能進行跨越全球的航行的,誰能既知道北半球的星空又知道南半球的星空呢?除了洪濤!
洪濤就算知道南北星空的星圖,也不會用這種原始的方式來測定位置,這玩意誤差太大了,在大海上相差一百公裏就是生死兩茫茫啊,誰會把自己的性命交給類似猜測的技術呢?而且牽星術隻能測定緯度無法測量經度,算是瘸了一條腿。光知道船隻的南北相對位置還是不能跨洋航海,還得知道船隻在大洋上的東西相對經度,才能準確的知道船隻位置。
泊小二上船之後,被那個阿財帶到了甲板下麵的艙室裏用飯,從他的態度上看,他對疍家人還是不太看得起,羅有德也沒假客氣。對於這個問題,洪濤暫時不打算深究,也不打算替泊小二爭取。社會地位問題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轉變過來的,別說自己一個外鄉人了,就算宋朝大官來了,對這個事情也無能為力,與其鬧得雙方都不痛快,不如利用這個機會加強自身能力,等自己能力足夠大的時候,就不是別人想怎麽樣的問題了。到那時候,不管你習慣不習慣、樂意不樂意,全都要按照我的規矩辦事,容不得你不樂意,這就叫實力!
對於那位船長或者叫船老大的導航技術,洪濤隻看了不到十分鍾,就沒啥興趣了。他根※▼,本就不會導航,隻是在靠祖輩相傳的經驗來操作這條船。海圖上標注的航線和海圖上沒標注的細節資料,才是他導航的關鍵,離開那張海圖或者換一條新航線,他就得抓瞎。
為什麽這麽說呢,因為他完全是依靠前輩留下來的數據在行事。比如說吧,海圖上的航線是向南直行,他就會依靠他手中和腦子裏記憶的資料,用沙漏和一種測量船隻行駛速度的簡單器具來計算大概多少時間之後,就該轉向了,然後再計算下一段航程多少時間之後轉向。一旦時間計算和船速計算出現錯誤,完蛋,他除了知道利用星座簡單的辨別東南西北之外,就啥也幹不了了。所以目前的遠洋航線說是遠洋航線,其實隻是一截一截的短途航線拚接起來的,中途要有好多個停靠點。即使不需要停靠,也得過去轉一圈,就是為了能校準誤差。一旦缺少了這些停靠點或者叫標誌點,那遠途航行就會成為一個噩夢,隻要有一點點誤差,得不到及時修正,那就越來越大,最終船隻就迷航了,真正的跨洋遠航目前還做不到。
海圖洪濤看過了,很簡陋,比例尺都不對,大概位置倒是差不多。這條航線的詳細參數洪濤沒問,問了也沒用,人家不一定會說,這算是很重要的商業機密了。
測量船速的工具更簡單,就是一片木板,由專人在船頭扔下海,然後這個人就用一個固定的速度往船尾走。當木片和人同時到船尾時,就是一個固定的船速,具體是多少和這個人走路的快慢有關,每個測量人都不同。但是吧,這個辦法隻能測出船和水的相對速度,不能測出船相對於地球的絕對速度,還忽略了海流的影響,很不準確,聊勝於無吧。
其實這個辦法在幾百年後的歐洲依舊在用,他們是用一根繩子拴上木桶,並在繩子上係上相同距離的繩節。當船隻行駛時,把木桶從船尾拋下然後數繩子節,在單位時間內有多少個繩節出去了,就算多少節航速。後世裏航海所說的速度單位,節,就是由此得來的。
不過羅有德也給洪濤提供了一個有用的信息,他說在廣|州和泉|州那邊有幾位很厲害的船老大,他們能使用牽星術利用太陽和星星的位置來定位船隻的位置,聽說是很準確,不過他也沒實際見到過。至於這個牽星術是啥,他更不知道了,那幾位船老大都是大海商的寶貝兒,輕易不會和外人接觸的。
牽星術是啥?有這麽神秘和管用嗎?洪濤的迴答是有,但言過其實了。牽星術說起來很簡單,他當年癡迷航海的時候,在網上和圖書館裏都查過這個玩意,還做過好幾套實驗用具。最終得出的結論是測定船隻的大概緯度還湊合用,但無法測量船隻的經度,對於遠洋航行來說不能說沒用,但還遠遠不夠。
那這個牽星術是啥呢?它就是一套大小不等的木板子,中間鑽一個洞,穿上一根繩子。在不同季節用不同的木板對著一個或者幾個固定的星星位置,讓木板底邊與海平麵平行,選一個上沿和目標星體平行的木板,然後就能在海圖上知道自己的船隻緯度了。雖然這個時候還沒有緯度這個概念,但是依據哪些木板數量的不同,也會由會這個技術的人自己標出六條到十二條橫線來,大致相當於緯線。
在真正使用的時候,不光是一套木板,要備好幾套觀測不同目標星體的牽星板,來迴觀測互相印證才可以。洪濤當年是采用現代儀器觀測,然後製作牽星板的方式把這玩意給逆推出來的。事實證明,確實可以確定船隻的緯度,但有一個問題,就是你想要全球航行的話,不光要知道北半球的星空中哪幾顆星星的運動軌跡相對固定,還要知道南半球星空中哪幾顆星星可以當參照物,因為在南北半球看到的星空是不一樣的,比如說北極星,你到南半球就看不見了。所以說在這個時代,基本是沒有人能進行跨越全球的航行的,誰能既知道北半球的星空又知道南半球的星空呢?除了洪濤!
洪濤就算知道南北星空的星圖,也不會用這種原始的方式來測定位置,這玩意誤差太大了,在大海上相差一百公裏就是生死兩茫茫啊,誰會把自己的性命交給類似猜測的技術呢?而且牽星術隻能測定緯度無法測量經度,算是瘸了一條腿。光知道船隻的南北相對位置還是不能跨洋航海,還得知道船隻在大洋上的東西相對經度,才能準確的知道船隻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