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7章 舒縣陸議觸景悲傷
合肥南下的官道上,數路大軍浩浩蕩蕩地朝著廬江方向進發,這支兵馬正是來自淮南的曹軍......
此前,鎮守壽春的夏侯惇接到了主公曹操下達的緊急指令。
命其率領所部兵馬迅速馳援廬江的江東軍,共同抵抗魏延統領的征南軍兇猛淩厲的攻勢。
一提到魏延這個名字,曾親身經曆過南陽那場慘烈敗仗的夏侯惇不禁怒火中燒。
於是,他不敢有絲毫耽擱,立刻集結麾下兵馬,馬不停蹄地從壽春城出發。
一路急行軍進駐到合肥,兵勢直逼江東的廬江郡治——舒縣。
然而沒過多久,一則令人震驚的消息傳來:魏延軍竟然如此輕鬆自如地就攻克並占領了廬江!
這突如其來的變故使得夏侯惇不得不改變原先的部署。
一方麵,他立即派人快馬加鞭將這裏的最新戰況向許都匯報;
另一方麵,又火速派出大批訓練有素的斥候深入廬江境內展開全麵細致的偵察行動。
很快,那些派出去的斥候以及事先潛伏在廬江的細作們紛紛傳迴了情報。
魏延軍在成功奪取廬江之後,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舒縣北部區域構築起了一道堅固的防線。
很顯然,他們此舉的意圖已經昭然若揭,就是要抵擋住淮南方向的曹軍。
另外,還從細作的口中得知,廬江的魏延軍數量竟然超過萬人,且設下防線做好了充足的應戰準備。
而反觀曹軍這一方,其兵力僅僅隻有八千餘人而已。
麵對敵我雙方如此懸殊的實力差距,身為主帥的夏侯惇陷入了沉思。
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後,他最終做出了一個謹慎的決定:暫且按兵不動,駐守堅城合肥,耐心地等待時機。
與此同時,曹操和郭嘉也察覺到了淮南局勢的緊張。
為了增強這一地區的軍事力量,他們果斷地從黃河前線抽調了李典、樂進二將率軍一萬南下壽春。
時間匆匆而過,不久之後,一直密切關注戰局發展的夏侯惇得知援軍抵達之後,心中大喜。
他認為率軍南下發起攻擊的時機已到。就這樣,夏侯惇率領著八千兵馬先行南下。
而李典和樂進則率領著後續的援兵後續趕來,形成一股強大的軍事洪流,向著廬江洶湧而去。
......
淮南曹軍大規模的調動,自然無法逃脫軍機營那猶如鷹隼般銳利的眼線。
就在夏侯惇率揮師南下之時,趙凡、陸議和黃權等一眾將領已然嚴陣以待,做好了迎戰的準備。
年輕氣盛卻智謀過人的陸議,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後,向眾人提出一個大膽的建議。
於舒縣北部尋覓一處適宜的地形,在那設下埋伏,出其不意地襲擊曹軍的先鋒部隊,打他們個措手不及。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卻頗為骨感。
這江淮地區地勢平坦開闊,一望無際。
再加上此時正值秋冬交替之季,寒風瑟瑟,吹落了無數枯黃的樹葉,使得視野極為開闊,一眼望去便能眺望到數裏之外。
如此一來,想要藏匿伏兵簡直難如登天。
更為棘手的是,後續傳來的情報顯示,曹軍此番竟是兵分多路同時並行南下。
這意味著即便能夠成功伏擊其中某一支隊伍,但附近的其他兵馬定會迅速趕來增援。
麵對這般複雜嚴峻的局勢,陸議和趙凡經過反複商討權衡之後,最終無奈地放棄了原本擬定的伏擊計劃。
他們轉而決定充分利用之前就已精心構築好的堅固防線,以此來抵禦曹軍的攻勢。
......
夏侯惇深知魏延軍戰力強悍,而且自己還尚未擺脫南陽戰敗帶來的心理陰影,所以自合肥出發以來,每行一步都格外小心謹慎。
隨著行程推進,眼看就要進入廬江地界時,夏侯惇更是不敢再有絲毫大意。
他明白此時若是繼續孤身深入,一旦遭遇敵軍埋伏,後果將不堪設想。
於是,夏侯惇果斷下令停止前進,並開始仔細勘察周圍地形,最終選定一處易守難攻之地安下營帳。
此後數日,夏侯惇按兵不動,靜靜等待後續援軍的到來。
不久之後,李典和樂進率領著大軍馬不停蹄地趕來。兩支隊伍成功會師,兵力相加共計一萬八千餘人。
此刻的夏侯惇心中總算踏實了許多,有了如此雄厚的軍力做後盾,他頓時信心倍增。
當即決定不再拖延時間,便率領大軍全速挺進。
曹軍一邊清除魏延軍沿途設置的各種路障和陷阱,一邊各路人馬相互協作,緊密配合,朝著舒縣城池殺去。
......
舒縣城頭上,略顯青澀的陸議靜靜地佇立著,目光凝視著遠方那蒼茫的天際線。
然而,他的思緒早已如脫韁野馬般,不由自主地飄迴到了數年前那段刻骨銘心的歲月……
那是興平元年(公元194年),陸議的從祖父陸康正擔任廬江太守,年少的陸議跟隨陸康在任所舒縣讀書。
原本平靜如水的日子,因袁術和陸康不和,袁術派遣猛將孫策攻打廬江。
麵對來勢洶洶的敵軍,剛烈的陸康毫不畏懼,毅然決然地選擇堅守城池。
這場激烈的攻防戰持續了整整兩年之久,其間戰況之慘烈,令人咋舌。
到了興平二年末,廬江城終究還是被孫策攻克了。
而在此後短短一個多月的時間裏,心力交瘁的陸康便與世長辭。
其實,早在廬江城陷落之前,陸康就已經預見到局勢的不利,提前將陸議和一眾親屬護送至吳郡避難。
可即便如此,在那場長達兩年的殘酷戰爭中,陸氏家族依然遭受了重創。
由於饑荒肆虐以及戰火紛飛,家族中的一百多人不幸喪生,死了將近半數。
陸康的幼子、陸遜從父陸績比陸遜小六歲,從此失去了父親的庇護。
於是,年紀稍長的陸遜挺身而出,義無反顧地肩負起照顧陸績、支撐整個陸家門戶的重任......
此情此景,故地重遊,陸議的眼眶不自覺地濕潤起來,悲傷的淚水順著臉頰悄然滑落。
合肥南下的官道上,數路大軍浩浩蕩蕩地朝著廬江方向進發,這支兵馬正是來自淮南的曹軍......
此前,鎮守壽春的夏侯惇接到了主公曹操下達的緊急指令。
命其率領所部兵馬迅速馳援廬江的江東軍,共同抵抗魏延統領的征南軍兇猛淩厲的攻勢。
一提到魏延這個名字,曾親身經曆過南陽那場慘烈敗仗的夏侯惇不禁怒火中燒。
於是,他不敢有絲毫耽擱,立刻集結麾下兵馬,馬不停蹄地從壽春城出發。
一路急行軍進駐到合肥,兵勢直逼江東的廬江郡治——舒縣。
然而沒過多久,一則令人震驚的消息傳來:魏延軍竟然如此輕鬆自如地就攻克並占領了廬江!
這突如其來的變故使得夏侯惇不得不改變原先的部署。
一方麵,他立即派人快馬加鞭將這裏的最新戰況向許都匯報;
另一方麵,又火速派出大批訓練有素的斥候深入廬江境內展開全麵細致的偵察行動。
很快,那些派出去的斥候以及事先潛伏在廬江的細作們紛紛傳迴了情報。
魏延軍在成功奪取廬江之後,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舒縣北部區域構築起了一道堅固的防線。
很顯然,他們此舉的意圖已經昭然若揭,就是要抵擋住淮南方向的曹軍。
另外,還從細作的口中得知,廬江的魏延軍數量竟然超過萬人,且設下防線做好了充足的應戰準備。
而反觀曹軍這一方,其兵力僅僅隻有八千餘人而已。
麵對敵我雙方如此懸殊的實力差距,身為主帥的夏侯惇陷入了沉思。
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後,他最終做出了一個謹慎的決定:暫且按兵不動,駐守堅城合肥,耐心地等待時機。
與此同時,曹操和郭嘉也察覺到了淮南局勢的緊張。
為了增強這一地區的軍事力量,他們果斷地從黃河前線抽調了李典、樂進二將率軍一萬南下壽春。
時間匆匆而過,不久之後,一直密切關注戰局發展的夏侯惇得知援軍抵達之後,心中大喜。
他認為率軍南下發起攻擊的時機已到。就這樣,夏侯惇率領著八千兵馬先行南下。
而李典和樂進則率領著後續的援兵後續趕來,形成一股強大的軍事洪流,向著廬江洶湧而去。
......
淮南曹軍大規模的調動,自然無法逃脫軍機營那猶如鷹隼般銳利的眼線。
就在夏侯惇率揮師南下之時,趙凡、陸議和黃權等一眾將領已然嚴陣以待,做好了迎戰的準備。
年輕氣盛卻智謀過人的陸議,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後,向眾人提出一個大膽的建議。
於舒縣北部尋覓一處適宜的地形,在那設下埋伏,出其不意地襲擊曹軍的先鋒部隊,打他們個措手不及。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卻頗為骨感。
這江淮地區地勢平坦開闊,一望無際。
再加上此時正值秋冬交替之季,寒風瑟瑟,吹落了無數枯黃的樹葉,使得視野極為開闊,一眼望去便能眺望到數裏之外。
如此一來,想要藏匿伏兵簡直難如登天。
更為棘手的是,後續傳來的情報顯示,曹軍此番竟是兵分多路同時並行南下。
這意味著即便能夠成功伏擊其中某一支隊伍,但附近的其他兵馬定會迅速趕來增援。
麵對這般複雜嚴峻的局勢,陸議和趙凡經過反複商討權衡之後,最終無奈地放棄了原本擬定的伏擊計劃。
他們轉而決定充分利用之前就已精心構築好的堅固防線,以此來抵禦曹軍的攻勢。
......
夏侯惇深知魏延軍戰力強悍,而且自己還尚未擺脫南陽戰敗帶來的心理陰影,所以自合肥出發以來,每行一步都格外小心謹慎。
隨著行程推進,眼看就要進入廬江地界時,夏侯惇更是不敢再有絲毫大意。
他明白此時若是繼續孤身深入,一旦遭遇敵軍埋伏,後果將不堪設想。
於是,夏侯惇果斷下令停止前進,並開始仔細勘察周圍地形,最終選定一處易守難攻之地安下營帳。
此後數日,夏侯惇按兵不動,靜靜等待後續援軍的到來。
不久之後,李典和樂進率領著大軍馬不停蹄地趕來。兩支隊伍成功會師,兵力相加共計一萬八千餘人。
此刻的夏侯惇心中總算踏實了許多,有了如此雄厚的軍力做後盾,他頓時信心倍增。
當即決定不再拖延時間,便率領大軍全速挺進。
曹軍一邊清除魏延軍沿途設置的各種路障和陷阱,一邊各路人馬相互協作,緊密配合,朝著舒縣城池殺去。
......
舒縣城頭上,略顯青澀的陸議靜靜地佇立著,目光凝視著遠方那蒼茫的天際線。
然而,他的思緒早已如脫韁野馬般,不由自主地飄迴到了數年前那段刻骨銘心的歲月……
那是興平元年(公元194年),陸議的從祖父陸康正擔任廬江太守,年少的陸議跟隨陸康在任所舒縣讀書。
原本平靜如水的日子,因袁術和陸康不和,袁術派遣猛將孫策攻打廬江。
麵對來勢洶洶的敵軍,剛烈的陸康毫不畏懼,毅然決然地選擇堅守城池。
這場激烈的攻防戰持續了整整兩年之久,其間戰況之慘烈,令人咋舌。
到了興平二年末,廬江城終究還是被孫策攻克了。
而在此後短短一個多月的時間裏,心力交瘁的陸康便與世長辭。
其實,早在廬江城陷落之前,陸康就已經預見到局勢的不利,提前將陸議和一眾親屬護送至吳郡避難。
可即便如此,在那場長達兩年的殘酷戰爭中,陸氏家族依然遭受了重創。
由於饑荒肆虐以及戰火紛飛,家族中的一百多人不幸喪生,死了將近半數。
陸康的幼子、陸遜從父陸績比陸遜小六歲,從此失去了父親的庇護。
於是,年紀稍長的陸遜挺身而出,義無反顧地肩負起照顧陸績、支撐整個陸家門戶的重任......
此情此景,故地重遊,陸議的眼眶不自覺地濕潤起來,悲傷的淚水順著臉頰悄然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