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州隆中諸葛草廬之內,一片肅穆寧靜。諸葛亮身著一襲潔白的素服,端坐在簡陋卻整潔的草廬中央。


    他的麵前精心布置了一個簡單而莊重的靈堂,隻見案幾之上,一塊醒目的靈牌高高矗立,上麵用蒼勁有力的字體書寫著:


    “大漢豫州牧、左將軍玄德公之靈位”幾個大字。


    牌位前,香燭靜靜地燃燒著,縷縷青煙嫋嫋升起,宛如輕柔的薄紗,緩緩地在空中舞動,似乎要將人們的思緒帶迴到那些曾經的歲月裏。


    諸葛亮凝視著靈位,眼神中滿含悲痛與眷戀。


    他慢慢地站起身來,邁著沉重的步伐走到靈位前,然後雙膝跪地,深深地俯下身去,行了一個標準的大禮。


    他的眼眶漸漸濕潤,淚水在眼角閃爍,順著臉頰滑落而下。


    口中,諸葛亮輕聲呢喃道:


    “玄德公,猶記當年,君至徐州,心懷百姓,不忍其受戰亂之苦。雖屢經磨難,然君之誌從未改也。


    徐州之民感恩戴德,君之恩義,亮時刻銘記於心。今君已逝,大業未成,亮痛心疾首......”


    話音未落,諸葛亮已是泣不成聲。他顫抖著雙手再次叩頭,一下又一下,額頭撞擊地麵發出沉悶的聲響,仿佛要用這種方式來宣泄內心深處無盡的哀傷和痛苦......


    當劉備在漢中戰場戰敗自刎之後,魏延生怕此事會引發眾人對自己不利的議論,於是匆忙下令封鎖這個消息。


    而諸葛亮之前已經知曉劉備按照自己所獻的錦囊妙計奪取了漢中之地,他正滿心歡喜地等待著出山輔佐成就一番偉業。


    然而,正所謂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沒過多久,這一噩耗終究還是傳入了的諸葛亮的耳中。


    自年少時期開始,諸葛亮便對劉備那仁德之行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每當聽聞有關劉備廣施仁義、救助百姓的事跡,他心中都會湧起一股敬仰之情。


    在諸葛亮的心目中,劉備出身正統,心懷大義,是當世寥寥無幾的明主。


    這些年來,諸葛亮在荊州潛心求學,日夜苦讀,勤奮修煉,所付出的一切努力皆隻為等待那個能讓他一展抱負的時機到來。


    那就是有朝一日去追隨劉備,與之並肩作戰,共同去匡扶漢室江山,拯救天下蒼生。


    然而此刻,自己尚未出山輔佐,而明主卻已然與世長辭,這怎能不讓諸葛亮痛心疾首?


    縱然諸葛亮深知在自家私自設立劉備靈堂此舉有悖於當下的禮法和規矩,但他內心深處的悲痛已如潮水般洶湧,使得他無暇顧及其他。


    畢竟,他與劉備雖素未謀麵,但劉備的赫赫聲名以及高尚品性早已深深地烙印在了他的心頭,並持續影響著他多年。


    劉備的離去猶如一道晴天霹靂,瞬間擊碎了諸葛亮對於未來的美好憧憬。


    在他看來,曹操、袁紹以及魏延等人無一不是被權力欲望蒙蔽了雙眼的亂世梟雄。


    若天下落入這些人的手中,必然會引發更多的戰亂紛爭,帶來無盡的災難禍端。


    如此一來,大漢的複興恐怕終將化為一個難以企及的遙遠夢想。想到此處,諸葛亮不禁悲從中來,淚水潸然而下。


    ......


    會稽戰場上,曆經浴血奮戰,奪取山陰城的安南軍終於迎來了難得的休整時光。


    士兵們疲憊不堪地躺在營房內,抓緊時間恢複體力;將領們則圍坐在縣衙大廳,商討下一步的戰略部署。


    在這段時間裏,安南軍得到了充足的補給和兵員補充,原本士氣低落的軍隊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與強大元氣。


    數日後,隨著徐庶的一聲令下,寇封和士壹二將身先士卒,率領著如狼似虎的兵馬再次踏上征程,一路揮師北上。


    他們勢如破竹,先後攻克了富春、錢塘、餘杭等重要城池。所到之處,敵軍望風披靡,根本無法抵擋安南軍的淩厲攻勢。


    沒過多久,這支常勝之師便順利進入了吳郡境內。此時此刻,整個吳郡地區都為之震動,各地百姓也是憂心忡忡。


    隻見漫山遍野都是安南軍的旌旗飄揚,盔甲鮮明的將士們邁著整齊有力的步伐,浩浩蕩蕩地向著吳縣方向挺進。


    徐庶也收到了軍機營送來的最新消息,當得知江東軍在各地遭遇連敗,兵敗如山倒,他的心中不禁湧起一陣喜悅之情。


    眼下,各路征南軍都在朝著吳郡進發,而自己作為征南軍的軍師將軍,徐庶決心為主公做這個兵臨敵都的先鋒。


    然而,向來謹慎著的徐庶並沒有因此而掉以輕心。相反,他深知戰爭瞬息萬變,稍有不慎便可能前功盡棄。


    於是,徐庶派出了大批訓練有素的斥候,讓他們先行一步深入敵境,仔細探查敵軍的兵力分布和防禦工事,以防己方軍隊不小心落入敵人布置的陷阱之中。


    ......


    吳縣將軍府內氣氛凝重,眾人皆麵色沉重地聚集在一起。


    不久前,柴桑水戰中東江水師遭遇慘敗的噩耗如晴天霹靂般傳來,這一消息瞬間震動了整個江東地區。


    孫權不敢有絲毫怠慢,他心急如焚地立即召集了張昭、朱治、孫靜、顧雍、諸葛瑾、步騭等一眾文臣武將前來共同商討應對之策,以化解當前所麵臨的嚴峻危機。


    此時此刻,局勢異常危急。魏延率領的敵軍已然成功南渡長江,長驅直入;與此同時,來自交州方向北上的敵軍也已悄然踏入吳郡境內。


    然而,如今的吳縣基本上已是一座空城,留守的士兵寥寥無幾,難以抵禦來勢洶洶的敵軍。


    當初,孫權與周瑜、魯肅商議後決定將江東的主力調集到前線作戰,同時還派遣了一部分兵馬前往各地去鎮壓山越。


    如此一來,導致吳郡的兵力極度空虛,防禦力量薄弱得不堪一擊。


    麵對如此艱難的局麵,以張昭為首的保守派提出了一個建議——派人前去與魏延進行接洽,試圖通過和談來解決當前的困境。


    然而,一經提出,立刻引來了孫堅舊部朱治、孫靜等人的激烈反對。在他們看來,所謂的和談不過是一種變相的投降罷了。


    這些人都是曾經跟隨孫堅、孫策父子在戰場上浴血奮戰多年的心腹之士。


    正是靠著他們多年來的出生入死、奮勇拚搏,才有了如今江東這片來之不易的基業,怎能輕易地將其拱手相讓於敵人呢?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之魏延一統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嘴巴嘟嘟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嘴巴嘟嘟哥並收藏三國之魏延一統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