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1章 洪劉家人至(七)
穿越明末:我從陝西鬧革命 作者:倦鳥落舊林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洪啟胤看著洪承畯跟薛長安在那邊聊,於是看向洪承疇道:“這位是何官職?莫不是禦史?”
洪承疇看了一眼薛長安解答道:“是也不是,這位薛采風,隸屬於都察院采風司。采風司有兩個體係,居於明叫做采風,居於暗叫做采訪。
朝廷設立采風司的目的,除了拆分禦史權利,防止出現明朝那樣的遍地言官而黨爭無用的問題外,就是將采風、采訪發於民間走動。
然後搜集民間情況、或者官吏執政問題,發於朝中、報紙等算是監督百官的一把刀,但同時也是天子耳目。
而當朝的禦史,更多是在朝中處理都察院諸事。
因為地方有巡按、采風、宣傳三部,禦史隻需要負責傳達朝廷命令,協調朝中和地方問題就成。”
“報紙啊……原來如此。”洪啟胤想到了在藍田縣驛站看到的報紙,也不由得感慨,“說實話,報紙廣發,確實有不小的作用,就是措辭過於白話,不夠文雅。”
“報紙的受眾,從來不是所謂高雅文人,而是升鬥小民。”洪承疇搖了搖頭,“這是大王的意思,也是命令。甚至範文都是大王寫的,乃至與現在朝中的奏疏格式,都是白話文。
引經據典的,一律丟去采風司寫詩賦,然後發出去給天下人去批駁。
已經有幾個老學究,天天寫詩,寫到懷疑人生無求。
畢竟時間緊,任務重,每隔五天就得出稿,然後有些時候還得命題作詩,給一些商品宣傳。要不是潤筆費和賞賜給得多,估計這些老學究,就不想幹了。”
“不幹,難不成不能辭?”
“可以,但辭官就得去勞改,他們很多人都是地主階級,按照本朝律令,家中一戶,標準七口人,持有百畝土地以上,都算地主。能讀得起書,考校學問不錯的舉人、進士,有一個算一個,都是地主。
一旦被按住去勞改,就是有罪,三代不能入仕。要知道,新順國這邊秀才就能選吏,也隻有選吏了才能為官。大部分讀書人,一般都是一邊讀書,一邊選吏。
能力強的,會被選入崇文閣,讀一年崇文閣,不僅會授官,更重要的就是崇文閣出身,基本等同進了舉人。
在新順國這邊,一切政績,基本上都是明確的。因為新順王有完整的規劃,國家如何走,怎麽走,是按照三個一百年進行規劃的。”
洪承疇說到這裏,摸出了一張報紙遞給洪啟胤。
洪啟胤拿過來,皺皺巴巴,泛黃,有點時間了。
估計是洪承疇一直收著的。
“這是《直閣內參》。”洪承疇低聲說,“是大王那邊整理出來的規劃方案,由內閣成員直接參與討論的內容。
本朝的大王,希望用三個一百年的超常規劃,將中國締造成他想要的大同社會。
當然,這些內容很籠統,大部分想法都在《大同論》內有體現。直閣內參裏的文錄,隻是一些細化。”
洪啟胤快速看著,一開始還覺得沒什麽,但看到後邊他僵住了。
十來分鍾後,田裏再度傳來歡唿聲,儼然是耕地機再次行動,並且隻用了幾分鍾就超過了牛犁的畝地,一些靠近的農人下地,抱出土塊,發現都深耕三十到四十厘米,一個兩個都激動起來。
這大塊頭,也不是一無是處,可以用來解決深耕的困難。
當然,洪啟胤也將直閣內參遞給了洪承疇說:“莫要外傳,盡快銷毀吧。少見這種將政策完全丟在明麵上的朝廷,難道不怕被人研究對付?”
“用大王的話說,倘若製定政策有問題,被人對付了不就好找到問題所在?亡羊補牢,為時未晚。再說了,任何政策,都需要試點、觀以後效、總結經驗、推廣鋪開、因地製宜這一套下來,才進行一次完整的革新。
所以任何一道政策的推行,都不是拍拍腦袋就做的。除了,一些必須要掌握在國家手中的生產資料。”
洪承疇的目光落在了腳下的土地。
一切基礎,賴以生存的基礎,就是土地。
新順王不準私人買賣,卻留下了流轉土地、承包建設民間的豁口。
也開放債券市場給新進權貴們去遊獵,甚至大力鼓吹商業。
漢唐宋明四個朝代的優缺點,他都進行了平衡。
當然更重要的就是,他不似其他王朝一樣,希望社會是靜止的,不變的。
他規劃時代的發展曆程,協調規劃了三個一百年。
明確指出了,第三個一百年,隻要中國不出現大規模內亂,基本就能讓生產力達到足以讓百姓富庶的地步。
基本上就是將未來幾百年的發展方向給明確了。
可以說,這就是一個開辟時代的聖賢。
然而,這樣的人物,偏生是一個王者,未來的皇帝,有他敦促教育,或許明晰國家發展方向之後,就有可能出現第一個坐擁天下中土,突破三百年王朝周期律的國度。
“我算是知道,為什麽你最後會選擇舉西安府投降了。麵對這樣一個目光長遠,卻能腳踏實地的對手,沒人能夠討到多少好處。”
洪啟胤開始理解洪承疇了,不是他不想拖延,而是對手不給時間拖延。
洪啟胤一路上了解過很多關中戰役的細節,他發現對手似乎總能料敵於前,但仔細一看現在的政策,以及跟洪承疇一路上的交流。
洪啟胤明白,不是對手能耐,而是他有大局觀,人從一開始就沒把戰場放在西北一隅,而是著眼天下。
這一次奪取關中,正好京師被建奴入侵,但對方卻似乎有所預料,一直在布置局麵。
去年開始,先打慶陽、延安,掠奪人口,把陝北變成一片白地,結果蝗災爆發,延綏也居住不了人了,於是張輦北上榆林,就把延綏空出來。
而延綏一半左右的人被遷走了,就不能再北方爆發起義,反而是因為蝗災,逼得大盛軍不得不開始選擇進入山西就食。
然後山西就亂了,山西一亂,王三就把王僧丟去了山西河津縣,用來阻截太原方向的兵馬。
接著就是積蓄力量,布置棋子,一點點將整個關中圍起來。
也就是說,在洪承疇反應過來的時候,對方已經給你布置了天羅地網。
你想要反抗?除非你能跟王三一樣,大量整合資源,投入四方布置,否則是不可能贏的。
顯然洪承疇當時才因為朝廷選不到人,他火線提拔為巡撫,這都還沒摸清楚情況,就被包餃子了。
軍略如此,行政規劃也是如此。
他對政務的布置齊整的同時,也分拆了很多部分,每一步都在意料之外,但組合起來協調一下,就是情理之中,都是服務於未來二十五年的中期計劃框架。
並且從一開始他就沒考慮過對大明士紳集團妥協,而是想辦法培養自己的官吏體係。
他也知道想要快速取締大明很難,那他就用時間,用數量,用大同論去弄出浩瀚的民間擁躉,然後號召他們去打對手。
在中國打仗,打的從來不是誰更猛,而是誰對民間控製力最高,誰的韌性就更強,然後進行戰略布置。
就跟現在一樣,王三放出潼關,堵住運城、陝北,就是在導演戰場局麵。
我都是導演了,這場仗怎麽打,還不是我說的算。
隻要我幾個點都堵住了,你想要幹掉我,就得花費龐大的物資和精力,從而拖垮自己。
潼關這點一個欺詐誘餌。
你要是不拿,那我就拿走了。我拿走了,廣闊的平原,你就無險可守了。
可你要是來了,那麽河南必然大亂,因為你的補給隻能從河南走,而王三是穿越者,比別人多一道時間維度觀察天下變化。
河南大旱,板上釘釘。
所以,對於大部分穿越者來說,時間就是他們最大的外掛。
洪承疇看了一眼薛長安解答道:“是也不是,這位薛采風,隸屬於都察院采風司。采風司有兩個體係,居於明叫做采風,居於暗叫做采訪。
朝廷設立采風司的目的,除了拆分禦史權利,防止出現明朝那樣的遍地言官而黨爭無用的問題外,就是將采風、采訪發於民間走動。
然後搜集民間情況、或者官吏執政問題,發於朝中、報紙等算是監督百官的一把刀,但同時也是天子耳目。
而當朝的禦史,更多是在朝中處理都察院諸事。
因為地方有巡按、采風、宣傳三部,禦史隻需要負責傳達朝廷命令,協調朝中和地方問題就成。”
“報紙啊……原來如此。”洪啟胤想到了在藍田縣驛站看到的報紙,也不由得感慨,“說實話,報紙廣發,確實有不小的作用,就是措辭過於白話,不夠文雅。”
“報紙的受眾,從來不是所謂高雅文人,而是升鬥小民。”洪承疇搖了搖頭,“這是大王的意思,也是命令。甚至範文都是大王寫的,乃至與現在朝中的奏疏格式,都是白話文。
引經據典的,一律丟去采風司寫詩賦,然後發出去給天下人去批駁。
已經有幾個老學究,天天寫詩,寫到懷疑人生無求。
畢竟時間緊,任務重,每隔五天就得出稿,然後有些時候還得命題作詩,給一些商品宣傳。要不是潤筆費和賞賜給得多,估計這些老學究,就不想幹了。”
“不幹,難不成不能辭?”
“可以,但辭官就得去勞改,他們很多人都是地主階級,按照本朝律令,家中一戶,標準七口人,持有百畝土地以上,都算地主。能讀得起書,考校學問不錯的舉人、進士,有一個算一個,都是地主。
一旦被按住去勞改,就是有罪,三代不能入仕。要知道,新順國這邊秀才就能選吏,也隻有選吏了才能為官。大部分讀書人,一般都是一邊讀書,一邊選吏。
能力強的,會被選入崇文閣,讀一年崇文閣,不僅會授官,更重要的就是崇文閣出身,基本等同進了舉人。
在新順國這邊,一切政績,基本上都是明確的。因為新順王有完整的規劃,國家如何走,怎麽走,是按照三個一百年進行規劃的。”
洪承疇說到這裏,摸出了一張報紙遞給洪啟胤。
洪啟胤拿過來,皺皺巴巴,泛黃,有點時間了。
估計是洪承疇一直收著的。
“這是《直閣內參》。”洪承疇低聲說,“是大王那邊整理出來的規劃方案,由內閣成員直接參與討論的內容。
本朝的大王,希望用三個一百年的超常規劃,將中國締造成他想要的大同社會。
當然,這些內容很籠統,大部分想法都在《大同論》內有體現。直閣內參裏的文錄,隻是一些細化。”
洪啟胤快速看著,一開始還覺得沒什麽,但看到後邊他僵住了。
十來分鍾後,田裏再度傳來歡唿聲,儼然是耕地機再次行動,並且隻用了幾分鍾就超過了牛犁的畝地,一些靠近的農人下地,抱出土塊,發現都深耕三十到四十厘米,一個兩個都激動起來。
這大塊頭,也不是一無是處,可以用來解決深耕的困難。
當然,洪啟胤也將直閣內參遞給了洪承疇說:“莫要外傳,盡快銷毀吧。少見這種將政策完全丟在明麵上的朝廷,難道不怕被人研究對付?”
“用大王的話說,倘若製定政策有問題,被人對付了不就好找到問題所在?亡羊補牢,為時未晚。再說了,任何政策,都需要試點、觀以後效、總結經驗、推廣鋪開、因地製宜這一套下來,才進行一次完整的革新。
所以任何一道政策的推行,都不是拍拍腦袋就做的。除了,一些必須要掌握在國家手中的生產資料。”
洪承疇的目光落在了腳下的土地。
一切基礎,賴以生存的基礎,就是土地。
新順王不準私人買賣,卻留下了流轉土地、承包建設民間的豁口。
也開放債券市場給新進權貴們去遊獵,甚至大力鼓吹商業。
漢唐宋明四個朝代的優缺點,他都進行了平衡。
當然更重要的就是,他不似其他王朝一樣,希望社會是靜止的,不變的。
他規劃時代的發展曆程,協調規劃了三個一百年。
明確指出了,第三個一百年,隻要中國不出現大規模內亂,基本就能讓生產力達到足以讓百姓富庶的地步。
基本上就是將未來幾百年的發展方向給明確了。
可以說,這就是一個開辟時代的聖賢。
然而,這樣的人物,偏生是一個王者,未來的皇帝,有他敦促教育,或許明晰國家發展方向之後,就有可能出現第一個坐擁天下中土,突破三百年王朝周期律的國度。
“我算是知道,為什麽你最後會選擇舉西安府投降了。麵對這樣一個目光長遠,卻能腳踏實地的對手,沒人能夠討到多少好處。”
洪啟胤開始理解洪承疇了,不是他不想拖延,而是對手不給時間拖延。
洪啟胤一路上了解過很多關中戰役的細節,他發現對手似乎總能料敵於前,但仔細一看現在的政策,以及跟洪承疇一路上的交流。
洪啟胤明白,不是對手能耐,而是他有大局觀,人從一開始就沒把戰場放在西北一隅,而是著眼天下。
這一次奪取關中,正好京師被建奴入侵,但對方卻似乎有所預料,一直在布置局麵。
去年開始,先打慶陽、延安,掠奪人口,把陝北變成一片白地,結果蝗災爆發,延綏也居住不了人了,於是張輦北上榆林,就把延綏空出來。
而延綏一半左右的人被遷走了,就不能再北方爆發起義,反而是因為蝗災,逼得大盛軍不得不開始選擇進入山西就食。
然後山西就亂了,山西一亂,王三就把王僧丟去了山西河津縣,用來阻截太原方向的兵馬。
接著就是積蓄力量,布置棋子,一點點將整個關中圍起來。
也就是說,在洪承疇反應過來的時候,對方已經給你布置了天羅地網。
你想要反抗?除非你能跟王三一樣,大量整合資源,投入四方布置,否則是不可能贏的。
顯然洪承疇當時才因為朝廷選不到人,他火線提拔為巡撫,這都還沒摸清楚情況,就被包餃子了。
軍略如此,行政規劃也是如此。
他對政務的布置齊整的同時,也分拆了很多部分,每一步都在意料之外,但組合起來協調一下,就是情理之中,都是服務於未來二十五年的中期計劃框架。
並且從一開始他就沒考慮過對大明士紳集團妥協,而是想辦法培養自己的官吏體係。
他也知道想要快速取締大明很難,那他就用時間,用數量,用大同論去弄出浩瀚的民間擁躉,然後號召他們去打對手。
在中國打仗,打的從來不是誰更猛,而是誰對民間控製力最高,誰的韌性就更強,然後進行戰略布置。
就跟現在一樣,王三放出潼關,堵住運城、陝北,就是在導演戰場局麵。
我都是導演了,這場仗怎麽打,還不是我說的算。
隻要我幾個點都堵住了,你想要幹掉我,就得花費龐大的物資和精力,從而拖垮自己。
潼關這點一個欺詐誘餌。
你要是不拿,那我就拿走了。我拿走了,廣闊的平原,你就無險可守了。
可你要是來了,那麽河南必然大亂,因為你的補給隻能從河南走,而王三是穿越者,比別人多一道時間維度觀察天下變化。
河南大旱,板上釘釘。
所以,對於大部分穿越者來說,時間就是他們最大的外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