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 土地政策(上)
穿越明末:我從陝西鬧革命 作者:倦鳥落舊林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相較於王徵這邊的驚愕,王三的麵前,幾個文官打扮的青年,正在爭吵。
吵的內容,就是關於王三提出的《從明賊寇清算方案》的細則。
這裏頭有前明的官員,也有地方的鄉老,更有王家人的代表之一,王湖。
王湖算是王家現在還呆在王三身邊年歲最大的人了。
今年十九,這段時間因為王三發現他不適合打仗,所以就安排他去幹文職工作,同時也教導了一二,算是除了劉芝之外,最讓王三稱心如意的親軍。
現在就是他在跟鄉老在爭吵。
“大王,您這方案,著實太過天馬行空。不都約定,不收丁稅,可您這麽弄,不就是變相收丁稅嗎?”
鄉老們來自很多地方,這是地方統治階層的延展,很多年歲都很大,五六十歲了,如果不是為了安撫民間情緒,王三也不會將他們征辟。
反正花點錢養著,讓他們配合歌功頌德,降低本地抵觸情緒,同時帶到身邊,也瓦解地方上可能存在的反抗力量。
本來雙方合作還算愉快,畢竟王三治下的鄉老,這段時間替自家人爭取來了不少的利益。
尤其是地方治理上。
王三手中官吏不多,因此地方治理體係,隻是籠統的進行自治。
一個村內有大姓的,那就大姓自己推出自己的族長。
如果沒有大姓,那就進行類似村委的改革,幾個姓一起安排,盡可能降低行政成本。
同時,王三還把之前大地主的土地,進行了分拆,相當一部分是優先給本地村民的,目的也是為了盡快恢複生產。
所以,雙方合作一開始是很痛快。
但伴隨著王三《從明賊寇清算方案》出台,緊跟著的就是配套的《土地管理辦法》,正式規定要將土地統一收成集體所有。
然後這些鄉老,就跟王湖吵起來了。
因為土地一旦收歸集體所有,相當於整個村子內老老少少,都得同耕同食,一些村落倒是沒什麽,畢竟千百年來都是這麽過來的。
但有些私產劃分清楚,又或者最近幾年突然崛起的村落,他們內部的私產增多,王三一句話,就把土地重新兼並,這叫他們如何能接受。
更重要的是,王三這邊正在進行村寨並居的盤算。
從嘉靖華縣大地震之後,整個關中,尤其是涇河以東的關中地區,十室九空,更不要說連年災荒了。
這麽折騰之下,其實很多村落都荒廢了。
之後幾十年的萬曆不當人子,導致地方兼並嚴重,賑災不及時,一條鞭法改革的半崩潰,導致了陝西的壓榨殘酷無比,本地其實已經沒有太多人口了。
所以,王三為了解決行政成本,決定對一些地廣人稀的地區,進行並居,然後重組村委。
這對於這些村長來說,就是王三準備將外姓,丟進他們的地盤裏,然後給他們摻沙子。
這種搶奪生存資源的盤算,肯定不能讓王三如願。
但王湖卻不耐的說:“如果你們不答應,那麽你們的村子,並為農場,然後你們遷徙進入城鎮,別留在原地了,擠占願意配合國策的百姓生產生活。”
就是這麽一句話,直接炸開了窩。
雙方就吵了起來。
王三卻沒有說話,隻是靜靜看著兩方爭吵。
關於土地政策的修改,也是王三思考之後的結果。
他的目標,是開啟工業化。
因為隻有生產力進步了,新順才能做到對抗大明的實力。
別看他現在按著陝西打,但大明不止一個陝西,大明是兩京一十三省,他們的反應再慢,今年肯定會有動作。
既然有動作,那就是機會。
隻要有外部壓力進來,那麽任何可能損害其他利益階層的憤怒,都能被轉化為對外戰爭的瘋狂。
土地改革,勢在必行。
是有完成了土改,之後不管是基建,還是道路,以及人口的調配,都是可以催動的。
同時,還能解決一個問題。
那就是王三現在的戰爭債券錨定的是,占領區的稅收。
而占領區如何快速形成稅基,這就是整個新順軍事集團,需要考慮的問題。
就現階段來說,農場不可能產生稅,因為農場本身就是消解過分多人口的,在相對高產的地瓜、土豆沒有徹底鋪開之前,農場能完成自給自足,不給新順軍事集團帶來消耗,這就謝天謝地了。
因此,真正能形成稅基的地方,隻剩下兩個。
城與村。
城,就是要塞節點,需要商業才能激活。
村,就是耕地、林地,需要農業才能激活。
想要完成城與村的耦合,就需要鄉鎮來彌合其中差距。
但鄉鎮需要相對安穩的社會環境,所以現階段王三暫時放棄對於鄉鎮的個體投資。
未來的鄉,就是現在的農場。
而未來的鎮,就是現在的國營公司。
這就意味著,農場與國營公司,現階段都不產生收益,隻有消耗。
因此,王三唯一能動的,就是城與村。
城內還好說,隻需要完整房地產配置,穩定住商業,然後允許城內作坊生產,工商業發展起來,稅基就是城內實際落戶人口有多少,稅就能收多少。
但城外,就錯綜複雜了。
城內需要的糧食,需要村裏產。
但如果想要降低工商業成本,村裏產的糧食,價格就必須壓下來。
而想要壓下來成本,王三就必須完成土地改革,防止土地完全控製在個人或者某個宗族勢力手中。
必須分拆。
集體化,跟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就是最好的處置方案。
同時,就是配套進行統購統銷。
但,如果本村的宗老被人買通,寧願囤積,也不願賣給王三,那就是最難辦的。
在自給自足的農業社會,除了鹽、鐵之外,基本上一切都能在本村內,完成內循環。
這樣一來,王三就等於麵對一個個遊離經濟係統外的隔閡市場。
鹽鐵,王三這邊也不足,因為陝西的鹽,多是寧夏、山西以及四川的鹽,這三個地方全被明廷控製。
所以,王三這裏的鹽成本本來就不低,如果還壓低糧價,這些村佬肯定會活撕了他。
但不保證鹽價,本地村佬就會提高糧價,因為戰爭再打,王三對於農業稅的低幅度減免,可沒辦法支撐王三對外的戰爭。
因此循環進入了死結。
“那也不能這樣啊!我們都知道大王仁義,大家都信任大王能為我們帶來大同,可現在大王又做了什麽?如果這道政策推行下去,唯恐第一時間,百姓就反了。”
一個鄉老大聲的說,但語氣不善,仿佛是王三隻要下令推行政策,他們迴去之後,就會抗拒不配合。
王三依舊沒有說話。
吵的內容,就是關於王三提出的《從明賊寇清算方案》的細則。
這裏頭有前明的官員,也有地方的鄉老,更有王家人的代表之一,王湖。
王湖算是王家現在還呆在王三身邊年歲最大的人了。
今年十九,這段時間因為王三發現他不適合打仗,所以就安排他去幹文職工作,同時也教導了一二,算是除了劉芝之外,最讓王三稱心如意的親軍。
現在就是他在跟鄉老在爭吵。
“大王,您這方案,著實太過天馬行空。不都約定,不收丁稅,可您這麽弄,不就是變相收丁稅嗎?”
鄉老們來自很多地方,這是地方統治階層的延展,很多年歲都很大,五六十歲了,如果不是為了安撫民間情緒,王三也不會將他們征辟。
反正花點錢養著,讓他們配合歌功頌德,降低本地抵觸情緒,同時帶到身邊,也瓦解地方上可能存在的反抗力量。
本來雙方合作還算愉快,畢竟王三治下的鄉老,這段時間替自家人爭取來了不少的利益。
尤其是地方治理上。
王三手中官吏不多,因此地方治理體係,隻是籠統的進行自治。
一個村內有大姓的,那就大姓自己推出自己的族長。
如果沒有大姓,那就進行類似村委的改革,幾個姓一起安排,盡可能降低行政成本。
同時,王三還把之前大地主的土地,進行了分拆,相當一部分是優先給本地村民的,目的也是為了盡快恢複生產。
所以,雙方合作一開始是很痛快。
但伴隨著王三《從明賊寇清算方案》出台,緊跟著的就是配套的《土地管理辦法》,正式規定要將土地統一收成集體所有。
然後這些鄉老,就跟王湖吵起來了。
因為土地一旦收歸集體所有,相當於整個村子內老老少少,都得同耕同食,一些村落倒是沒什麽,畢竟千百年來都是這麽過來的。
但有些私產劃分清楚,又或者最近幾年突然崛起的村落,他們內部的私產增多,王三一句話,就把土地重新兼並,這叫他們如何能接受。
更重要的是,王三這邊正在進行村寨並居的盤算。
從嘉靖華縣大地震之後,整個關中,尤其是涇河以東的關中地區,十室九空,更不要說連年災荒了。
這麽折騰之下,其實很多村落都荒廢了。
之後幾十年的萬曆不當人子,導致地方兼並嚴重,賑災不及時,一條鞭法改革的半崩潰,導致了陝西的壓榨殘酷無比,本地其實已經沒有太多人口了。
所以,王三為了解決行政成本,決定對一些地廣人稀的地區,進行並居,然後重組村委。
這對於這些村長來說,就是王三準備將外姓,丟進他們的地盤裏,然後給他們摻沙子。
這種搶奪生存資源的盤算,肯定不能讓王三如願。
但王湖卻不耐的說:“如果你們不答應,那麽你們的村子,並為農場,然後你們遷徙進入城鎮,別留在原地了,擠占願意配合國策的百姓生產生活。”
就是這麽一句話,直接炸開了窩。
雙方就吵了起來。
王三卻沒有說話,隻是靜靜看著兩方爭吵。
關於土地政策的修改,也是王三思考之後的結果。
他的目標,是開啟工業化。
因為隻有生產力進步了,新順才能做到對抗大明的實力。
別看他現在按著陝西打,但大明不止一個陝西,大明是兩京一十三省,他們的反應再慢,今年肯定會有動作。
既然有動作,那就是機會。
隻要有外部壓力進來,那麽任何可能損害其他利益階層的憤怒,都能被轉化為對外戰爭的瘋狂。
土地改革,勢在必行。
是有完成了土改,之後不管是基建,還是道路,以及人口的調配,都是可以催動的。
同時,還能解決一個問題。
那就是王三現在的戰爭債券錨定的是,占領區的稅收。
而占領區如何快速形成稅基,這就是整個新順軍事集團,需要考慮的問題。
就現階段來說,農場不可能產生稅,因為農場本身就是消解過分多人口的,在相對高產的地瓜、土豆沒有徹底鋪開之前,農場能完成自給自足,不給新順軍事集團帶來消耗,這就謝天謝地了。
因此,真正能形成稅基的地方,隻剩下兩個。
城與村。
城,就是要塞節點,需要商業才能激活。
村,就是耕地、林地,需要農業才能激活。
想要完成城與村的耦合,就需要鄉鎮來彌合其中差距。
但鄉鎮需要相對安穩的社會環境,所以現階段王三暫時放棄對於鄉鎮的個體投資。
未來的鄉,就是現在的農場。
而未來的鎮,就是現在的國營公司。
這就意味著,農場與國營公司,現階段都不產生收益,隻有消耗。
因此,王三唯一能動的,就是城與村。
城內還好說,隻需要完整房地產配置,穩定住商業,然後允許城內作坊生產,工商業發展起來,稅基就是城內實際落戶人口有多少,稅就能收多少。
但城外,就錯綜複雜了。
城內需要的糧食,需要村裏產。
但如果想要降低工商業成本,村裏產的糧食,價格就必須壓下來。
而想要壓下來成本,王三就必須完成土地改革,防止土地完全控製在個人或者某個宗族勢力手中。
必須分拆。
集體化,跟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就是最好的處置方案。
同時,就是配套進行統購統銷。
但,如果本村的宗老被人買通,寧願囤積,也不願賣給王三,那就是最難辦的。
在自給自足的農業社會,除了鹽、鐵之外,基本上一切都能在本村內,完成內循環。
這樣一來,王三就等於麵對一個個遊離經濟係統外的隔閡市場。
鹽鐵,王三這邊也不足,因為陝西的鹽,多是寧夏、山西以及四川的鹽,這三個地方全被明廷控製。
所以,王三這裏的鹽成本本來就不低,如果還壓低糧價,這些村佬肯定會活撕了他。
但不保證鹽價,本地村佬就會提高糧價,因為戰爭再打,王三對於農業稅的低幅度減免,可沒辦法支撐王三對外的戰爭。
因此循環進入了死結。
“那也不能這樣啊!我們都知道大王仁義,大家都信任大王能為我們帶來大同,可現在大王又做了什麽?如果這道政策推行下去,唯恐第一時間,百姓就反了。”
一個鄉老大聲的說,但語氣不善,仿佛是王三隻要下令推行政策,他們迴去之後,就會抗拒不配合。
王三依舊沒有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