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2章 滌清朝堂,不給機會
穿越明末:我從陝西鬧革命 作者:倦鳥落舊林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朝堂,思索。
王三並沒有插嘴,他要試看一下,明朝的文武合議有沒有用,不過照著現在的局麵來看,應該是沒用了。
除了跟他一起打天下打出來的武將們還有思考,那些文官一個兩個都是呆頭鵝,都很懵圈。
其中更有人上前道:“啟稟陛下,臣不敢苟同征伐之言。時下前明崇禎帝儼然投降,遵循周禮,這些將官也都是我朝子民。隻需遣使招降,必然歸心來附。”
此言一出,很多人都愣住了。
忽的,賀天岸走上前兩步,皺眉問道:“遣使你去?”
這……
這個官員一愣,沒想到會這麽說。
“你叫什麽?”王三好奇的問。
“臣孫之獬。”這人趕緊迴答,雖然低眉順眼,但表現出了興奮之色。
被問名字了!
聞言,王三皺眉道:“不對,你不是在崇禎元年,就被崇禎以閹黨削職為民,迴鄉居住了嗎?怎麽會在京官之列?”
“啊……這……”孫之獬傻眼了。
沒想到王三會知道他的身份來曆。
左右一些朝官,也都是心下一凜。
紛紛低下了頭。
王三掃了一眼朝堂如此動作的人,然後看向劉芝。
不多時,劉芝從左右拿來了一些情報,來到王三身邊遞上來:“陛下,這是最新的消息,臣還未閱覽。”
王三拆開,看了兩卷,就找到了因由:“韓爌……在哪?”
“臣韓爌……在。”韓爌跪在地上。
王三又看向了西邊的幾個,一一念名字,不是閹黨官員,就是其他一些被崇禎清理出去的家夥。
好家夥,王三讓下邊去招獻前明曾經在京的官員,結果就招納出了這麽些東西。
吏部尚書,王仕湖嚇得上前來報:“陛下。這些人都有些才的前明官員,而且他們都自願協助大順的土改,有些甚至付出了不小的協助,都算有功……並且山東籍貫的不少,他們也已經寫了書信勸家人獻土……”
王三冷冷看著自己這個侄孫,冷哼一聲:“若不是你沒有收賄賂,朕這會兒就扒了你的皮!既然是功臣,你是怎麽安排他們的官位的?”
“臣,失察不力,請陛下恕罪!”王仕湖連忙跪下。隻是他聽得出來,王三這話可不是說他辦事不夠好,而是對他沒有將名單上報給他不悅。
這一次王仕海一個招唿都沒有打,就把一堆的天啟、崇禎交替時期的閹黨官員全部招上來。
怎麽?是想要再來延續黨爭?
看來是這些年打得太順了,王仕湖他們都喪失了該有的政治敏感性。
“陛下,臣等都是忠心大順之人……”韓爌出來準備辯解兩句。
就被王三揮手打斷:“你們很好,朝廷需要你們。”
一言出,這些混進來的前明官員,才算是鬆了一口氣。
“去地方吧。”王三繼續說,“安排一下,看看哪邊缺官,讓他們好好的磨礪一下,等下一次崇文閣再見,你們身上的舊有身份也就洗滌了。”
一聽這話,年紀尚小的官,都露出了笑容。
王三居然期待他們能進崇文閣。
要知道大順政權的崇文閣,那可是需要安然度過三年,有所政績的官員才能入學的,皇帝還經常會進來給他們授課,或者交流。
要是能在這個時候簡在帝心,那對於他們的仕途,就會有極大的進步。
但還有一些年紀大的,表情明顯有了變化。
緊張、不安。
王三這話,小一輩聽不出來,他們這些官場老油條難道聽不出來嗎?
擺明了,王三不想他們一進來就身居高位,直接影響朝廷的決策,但為了不留下不能留人的名聲,王三選擇將他們丟去地方。
這對於他們花了大力氣,好不容易竄進來的北方諸省的官員來說,簡直就是災難。
“陛下,西涼有奏,缺官吏三百之數。”
賀天岸看氣氛不對,緩緩站出來:“我朝以邊疆曆仕改革賢德為用。前明官宦,不通本朝藩務,理當往邊區曆練。”
王三沒說話,王仕湖連忙說道:“陛下,西涼省東疆部分,確實有奏請,但由於東部戰線吃緊,官吏多增補而來,所以西涼奏請暫時擱置。
現下既然重新征募了關東舊官宦,確實該拔擢他們之中優異者前往西部支援開發,以充精幹。”
聞言,這些官員也都驚了。
王三擺了擺手:“此事,吏部跟內閣商量著來。基於五年計劃推動協調就行。議題拉迴來,山東的孫承宗,沒那麽容易破。
既然如此,那就散播謠言,說崇禎已經被朕所殺。
時下江南各個藩王,也該動起來了。”
王三想了想,還是決定緩一緩,既然孫承宗想要扼守山東段的大運河,那就不去硬碰硬了。
先把馬祥麟解決掉吧。
“兵部,立刻委派巡查,前往地方各省,整肅兵備道,用最快速度將各縣兵員數量額定,然後年紀太大的,著返鄉,年紀小的,征募他們前往北方,填補寧夏、綏遠、察悉、嶺西、遼寧、吉林、奉天經略府、漠河等地的農場開發。
然後命人發信朝鮮,天下更迭,大明滅,大順立,讓朝鮮接受新朝冊封。
再派人前往後金(努爾哈赤建號就叫後金),讓他們滾出長城那以南,老實呆在長白山裏,不然今年去找他們打秋風,好填補開發東北的物資和人口缺額。”
王三命令下達,兵部尚書劉應遇上前領命。
王高和葛石,一個昏暗,一個無能,現在都被冊封了爵位,然後閑置了。
劉應遇本來就是明朝兵備道的老人,也打過仗,這些年全靠他一個人支撐大順政權的兵部業務,也是累慘了他。
所以尚書位置給他,也算是全了他的功勞。
“那麽,剩下的兵事,發樞密院去討論。”王三想了想說,“往後文武議事,隻討論突發的事務,比如某地受災,某地匪患等。
樞密院管兵事,內閣管政事,隻要還在五年計劃、十年計劃、二十年中景內的業務,就不必過分交叉討論了。
朕說過,咱們這一朝是奉天應民,所要考慮的事情,是如何發展國家的經濟、政治、軍事。是考慮如何協調國家發展,小民幸福之間的衝突。
我們是父母官,也是一家之主。
古人言,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用在國家政權上也是,修身:整頓吏治、均分土地、協調省域經濟差異。
齊家,發展經濟,整肅稅務,保證百姓溫飽,使耕者有田,百姓不造反。
治國,對外開疆、對內小康、令國家繁榮文化,人人有夢想,人人有盼頭。
平天下,真正的盛世,人人吃飽穿暖,一日三餐,餐餐肉蛋菜鹽不缺,有家有屋,想去哪裏去哪裏。”
王三站起身:“明朝那一套,以後就不用拿上來了,除了耍耍嘴皮子互噴之外,一點用處都沒有。
還是開會吧,請來專業的人幹專業的事,不幹事的人就滾去學,學不會就換人。
再派人去告訴孫承宗,打仗死的都是老百姓,朕自詡愛民如子,不喜歡跟他講虛的。
若他是為了天下蒼生,那就下令將山東境內所有百姓送出來,等他送出來,朕再跟他決一死戰。
若是為了他的功勳與榮譽,甚至是為了所謂的大明朝而忽視百姓心念,那就繼續堅壁清野跟朕打吧。
是真的公忠體國,還是為了自己的私心名利,全憑他一言。”
王三並沒有插嘴,他要試看一下,明朝的文武合議有沒有用,不過照著現在的局麵來看,應該是沒用了。
除了跟他一起打天下打出來的武將們還有思考,那些文官一個兩個都是呆頭鵝,都很懵圈。
其中更有人上前道:“啟稟陛下,臣不敢苟同征伐之言。時下前明崇禎帝儼然投降,遵循周禮,這些將官也都是我朝子民。隻需遣使招降,必然歸心來附。”
此言一出,很多人都愣住了。
忽的,賀天岸走上前兩步,皺眉問道:“遣使你去?”
這……
這個官員一愣,沒想到會這麽說。
“你叫什麽?”王三好奇的問。
“臣孫之獬。”這人趕緊迴答,雖然低眉順眼,但表現出了興奮之色。
被問名字了!
聞言,王三皺眉道:“不對,你不是在崇禎元年,就被崇禎以閹黨削職為民,迴鄉居住了嗎?怎麽會在京官之列?”
“啊……這……”孫之獬傻眼了。
沒想到王三會知道他的身份來曆。
左右一些朝官,也都是心下一凜。
紛紛低下了頭。
王三掃了一眼朝堂如此動作的人,然後看向劉芝。
不多時,劉芝從左右拿來了一些情報,來到王三身邊遞上來:“陛下,這是最新的消息,臣還未閱覽。”
王三拆開,看了兩卷,就找到了因由:“韓爌……在哪?”
“臣韓爌……在。”韓爌跪在地上。
王三又看向了西邊的幾個,一一念名字,不是閹黨官員,就是其他一些被崇禎清理出去的家夥。
好家夥,王三讓下邊去招獻前明曾經在京的官員,結果就招納出了這麽些東西。
吏部尚書,王仕湖嚇得上前來報:“陛下。這些人都有些才的前明官員,而且他們都自願協助大順的土改,有些甚至付出了不小的協助,都算有功……並且山東籍貫的不少,他們也已經寫了書信勸家人獻土……”
王三冷冷看著自己這個侄孫,冷哼一聲:“若不是你沒有收賄賂,朕這會兒就扒了你的皮!既然是功臣,你是怎麽安排他們的官位的?”
“臣,失察不力,請陛下恕罪!”王仕湖連忙跪下。隻是他聽得出來,王三這話可不是說他辦事不夠好,而是對他沒有將名單上報給他不悅。
這一次王仕海一個招唿都沒有打,就把一堆的天啟、崇禎交替時期的閹黨官員全部招上來。
怎麽?是想要再來延續黨爭?
看來是這些年打得太順了,王仕湖他們都喪失了該有的政治敏感性。
“陛下,臣等都是忠心大順之人……”韓爌出來準備辯解兩句。
就被王三揮手打斷:“你們很好,朝廷需要你們。”
一言出,這些混進來的前明官員,才算是鬆了一口氣。
“去地方吧。”王三繼續說,“安排一下,看看哪邊缺官,讓他們好好的磨礪一下,等下一次崇文閣再見,你們身上的舊有身份也就洗滌了。”
一聽這話,年紀尚小的官,都露出了笑容。
王三居然期待他們能進崇文閣。
要知道大順政權的崇文閣,那可是需要安然度過三年,有所政績的官員才能入學的,皇帝還經常會進來給他們授課,或者交流。
要是能在這個時候簡在帝心,那對於他們的仕途,就會有極大的進步。
但還有一些年紀大的,表情明顯有了變化。
緊張、不安。
王三這話,小一輩聽不出來,他們這些官場老油條難道聽不出來嗎?
擺明了,王三不想他們一進來就身居高位,直接影響朝廷的決策,但為了不留下不能留人的名聲,王三選擇將他們丟去地方。
這對於他們花了大力氣,好不容易竄進來的北方諸省的官員來說,簡直就是災難。
“陛下,西涼有奏,缺官吏三百之數。”
賀天岸看氣氛不對,緩緩站出來:“我朝以邊疆曆仕改革賢德為用。前明官宦,不通本朝藩務,理當往邊區曆練。”
王三沒說話,王仕湖連忙說道:“陛下,西涼省東疆部分,確實有奏請,但由於東部戰線吃緊,官吏多增補而來,所以西涼奏請暫時擱置。
現下既然重新征募了關東舊官宦,確實該拔擢他們之中優異者前往西部支援開發,以充精幹。”
聞言,這些官員也都驚了。
王三擺了擺手:“此事,吏部跟內閣商量著來。基於五年計劃推動協調就行。議題拉迴來,山東的孫承宗,沒那麽容易破。
既然如此,那就散播謠言,說崇禎已經被朕所殺。
時下江南各個藩王,也該動起來了。”
王三想了想,還是決定緩一緩,既然孫承宗想要扼守山東段的大運河,那就不去硬碰硬了。
先把馬祥麟解決掉吧。
“兵部,立刻委派巡查,前往地方各省,整肅兵備道,用最快速度將各縣兵員數量額定,然後年紀太大的,著返鄉,年紀小的,征募他們前往北方,填補寧夏、綏遠、察悉、嶺西、遼寧、吉林、奉天經略府、漠河等地的農場開發。
然後命人發信朝鮮,天下更迭,大明滅,大順立,讓朝鮮接受新朝冊封。
再派人前往後金(努爾哈赤建號就叫後金),讓他們滾出長城那以南,老實呆在長白山裏,不然今年去找他們打秋風,好填補開發東北的物資和人口缺額。”
王三命令下達,兵部尚書劉應遇上前領命。
王高和葛石,一個昏暗,一個無能,現在都被冊封了爵位,然後閑置了。
劉應遇本來就是明朝兵備道的老人,也打過仗,這些年全靠他一個人支撐大順政權的兵部業務,也是累慘了他。
所以尚書位置給他,也算是全了他的功勞。
“那麽,剩下的兵事,發樞密院去討論。”王三想了想說,“往後文武議事,隻討論突發的事務,比如某地受災,某地匪患等。
樞密院管兵事,內閣管政事,隻要還在五年計劃、十年計劃、二十年中景內的業務,就不必過分交叉討論了。
朕說過,咱們這一朝是奉天應民,所要考慮的事情,是如何發展國家的經濟、政治、軍事。是考慮如何協調國家發展,小民幸福之間的衝突。
我們是父母官,也是一家之主。
古人言,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用在國家政權上也是,修身:整頓吏治、均分土地、協調省域經濟差異。
齊家,發展經濟,整肅稅務,保證百姓溫飽,使耕者有田,百姓不造反。
治國,對外開疆、對內小康、令國家繁榮文化,人人有夢想,人人有盼頭。
平天下,真正的盛世,人人吃飽穿暖,一日三餐,餐餐肉蛋菜鹽不缺,有家有屋,想去哪裏去哪裏。”
王三站起身:“明朝那一套,以後就不用拿上來了,除了耍耍嘴皮子互噴之外,一點用處都沒有。
還是開會吧,請來專業的人幹專業的事,不幹事的人就滾去學,學不會就換人。
再派人去告訴孫承宗,打仗死的都是老百姓,朕自詡愛民如子,不喜歡跟他講虛的。
若他是為了天下蒼生,那就下令將山東境內所有百姓送出來,等他送出來,朕再跟他決一死戰。
若是為了他的功勳與榮譽,甚至是為了所謂的大明朝而忽視百姓心念,那就繼續堅壁清野跟朕打吧。
是真的公忠體國,還是為了自己的私心名利,全憑他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