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打持久戰
大明中興全憑殺殺殺搶搶搶 作者:嵊山老怪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嘶!這夥明軍有點厲害啊!麵對馬隊衝鋒竟然鎮定自若,不好下手啊!連步軍都如此鎮定!竟比明國遼地兵將沉穩!
多爾袞臉上陰晴不定。
“啊!我的勇士!”胡克善心中悲憤哭喪著臉哀嚎,
“睿親王!我的科爾沁勇士又死了數百,前後合計已達八千人啦!這種衝鋒的事下次該讓其他部落幹了啊!”
“八千人人算什麽!我八旗將士都已折了六千多人!傳本王號令撤迴營中待明日再戰!”
說完,多爾袞撥馬轉向東,率領衛隊自東邊返迴營去。
其餘韃子馬隊左右分開繞道整齊迴營,多爾袞自己的大營在正北方並未留門,隻在兩邊與蒙古人大營、漢軍大營交接處的壕溝上留下兩處通道。
五千黑甲軍在大軍後方斷後,待全軍退入營地後,方才徐徐撤走。
陣形齊整,隨時可調轉馬頭迎敵,令盧象升不敢輕易追擊。
“嗷!嗷!嗷!………!”
見敵人向後退去,明軍齊聲歡唿!
濟南城頭觀戰的眾位官員看不清交戰情況,遠遠看見韃子又縮迴營內,明白第一仗贏了,更是歡欣不已。
“督師!弩弓果然厲害!咱們天雄軍旗開得勝!建奴也不是那麽厲害!”參謀讚畫楊廷麟興奮大叫!
不過盧象升並無多少興奮,第一次見到真正的八旗大軍,光看裝備就知道遠遠不是以前那些流寇蒙古人可比!此戰不過是一場試探,真奴還沒有動呢!真正的較量還沒有來。
眼見韃子緩緩向後退去,隊形齊整。己方遠道而來人馬皆乏,小勝一陣見好就收。
“打掃戰場!退後五裏紮營!”
大陣中衝出一千步卒,收拾衣甲首級,當場宰割死馬,歡天喜地弄迴陣中。
明軍後退五裏紮下營盤,背靠一片濕地,樹林密布亦能抵擋一些冬日寒風,又不缺柴火,水道水池交錯,敵人很難從後方偷襲。
東南方有一大湖名為白雲湖,形成一天然屏障,取水方便還不用挖壕溝。
前營一萬步兵,左營虎大威三千騎兵營,右營祖寬三千騎兵營,賀人龍四千騎兵與盧象升自領的標營位於中間。各營之間留下一裏空隙。
趁著韃子兵已全部退入營中,盧象升帶上標營驅馬上前仔細察看敵軍大營。
隻見四圍挖了一條寬四丈深達一丈半壕溝,挖起的土又在內側堆築成高一丈半,上寬一丈的土城牆。
從溝底至土牆頂足有三丈半,直似大城池城牆高度。外陡內緩上麵還有一條三尺厚四尺高的夯土女牆。
北麵土牆也不全通,至通道兩側的壕溝處斷開。明軍即使攻上某段土牆也不能沿著土牆任意進入各敵營。
北麵隻在中營與偏營之間留有兩條通道,三座營兩條通道,建了營門有兵把守,營門外堆滿了各種拒馬鹿砦。
三座連營每座寬有三裏,總橫闊十一裏縱深六裏,將濟南北麵堵得嚴嚴實實,想進入濟南城,必須得正麵擊敗蒙清聯軍。
韃子北大營與東門西門外大營之間空隙僅兩裏,中間空地都打滿了木樁,還有橫七豎八的木尖,用馬釘釘成一個個鹿砦與拒馬,將此空隙封堵。
要想毀掉這些障礙物,必先受兩邊韃子從土牆後用各種遠程武器打擊,並且過去後還沒到濟南城門。濟南城北有濟水阻隔,濟水上的石橋此刻必然已有韃子把守。(明末時濟南城北麵並無黃河)
看土牆內的旗幟,便知韃子的帳篷大多搭在南邊,北麵留下三裏空地,以防明軍用神火飛鴉火龍出海這些火器攻擊大營。韃子與明軍打了多年仗,營中還有許多漢軍,對於明軍的武器一清二楚,而且由於劉澤清的投降,韃子必然也有小型火炮。
想要進城必先攻營,若要攻營必須先填壕溝,若從通道攻入便受兩側夾擊。
軍馬尚未衝出韃子營地,先受對方遠程武器單方麵猛烈攻擊。
從通道營門望進去,隻見通道有一裏寬,兩側也挖有稍小些的壕溝與土牆。
盧象升看完頓時心涼了一半,韃子大陣如此堅固,而己方兵力又不及對方,無法運用什麽聲東擊西之類戰術。
此時想轉身而走也辦不到了,否則韃子銜尾追殺,明軍便更加被動。隻有就地釘下,與對方打持久戰。
明白此戰非十天半月便能結束,好在所帶物資充足。
自己駐紮於此,每天去叫陣襲擾,讓韃子也不敢放心去進攻濟南城,耗上一月不成問題,等待援軍來到再作打算。
便命令各軍在大營周圍挖掘壕溝,築起土牆。
休整兩天後,盧象升領了一萬人接近韃子大營北麵壕溝。
土牆上早已站滿了漢軍,手中火銃弓弩長槍腰刀五花八門。
這次多爾袞並沒有領軍出營阻攔,任憑明軍來到壕溝前麵。
距離壕溝二百步,明軍步兵停下,騎兵在後方二裏處守衛。
炮手從陣中抬出三十多門虎蹲炮朝向韃子土牆一字排開。
三五個人擺弄一門炮,拔去炮口木塞,裝藥填彈插火撚瞄準點火。土牆上的二韃子漢軍眼見明軍要開炮急忙蹲下藏在女牆後。
“轟!轟!轟!轟!…………”三斤炮子激射而出向土牆飛去,總算有幾發砸中了女牆。
連月寒風吹拂下,凍得硬梆梆的女牆坍塌了四五處,大部分過高或過低毫無作用。
“再轟!”
炮手急忙用濕布冷卻內膛熄滅殘火,再用幹布擦淨,接著填裝火藥炮子,再次瞄準調整高度點火發炮。這次命中率稍高一點。
………
火炮轟了九輪,炮身發熱暫時停止。硝煙向南散盡,抬頭看女牆,幾十步長一段被轟得坑坑洞洞坍塌處不少,已經沒法再躲人。
“填溝!”
步兵上前,來到壕溝邊六十步站定,一千步弓手與一千弩手端著弓弩對準土牆,誰敢冒頭就射誰。
三百名精壯漢子頭戴八楞鐵盔身披鐵甲,手持挖土工具從陣中閃出,快步來到溝邊。
多爾袞臉上陰晴不定。
“啊!我的勇士!”胡克善心中悲憤哭喪著臉哀嚎,
“睿親王!我的科爾沁勇士又死了數百,前後合計已達八千人啦!這種衝鋒的事下次該讓其他部落幹了啊!”
“八千人人算什麽!我八旗將士都已折了六千多人!傳本王號令撤迴營中待明日再戰!”
說完,多爾袞撥馬轉向東,率領衛隊自東邊返迴營去。
其餘韃子馬隊左右分開繞道整齊迴營,多爾袞自己的大營在正北方並未留門,隻在兩邊與蒙古人大營、漢軍大營交接處的壕溝上留下兩處通道。
五千黑甲軍在大軍後方斷後,待全軍退入營地後,方才徐徐撤走。
陣形齊整,隨時可調轉馬頭迎敵,令盧象升不敢輕易追擊。
“嗷!嗷!嗷!………!”
見敵人向後退去,明軍齊聲歡唿!
濟南城頭觀戰的眾位官員看不清交戰情況,遠遠看見韃子又縮迴營內,明白第一仗贏了,更是歡欣不已。
“督師!弩弓果然厲害!咱們天雄軍旗開得勝!建奴也不是那麽厲害!”參謀讚畫楊廷麟興奮大叫!
不過盧象升並無多少興奮,第一次見到真正的八旗大軍,光看裝備就知道遠遠不是以前那些流寇蒙古人可比!此戰不過是一場試探,真奴還沒有動呢!真正的較量還沒有來。
眼見韃子緩緩向後退去,隊形齊整。己方遠道而來人馬皆乏,小勝一陣見好就收。
“打掃戰場!退後五裏紮營!”
大陣中衝出一千步卒,收拾衣甲首級,當場宰割死馬,歡天喜地弄迴陣中。
明軍後退五裏紮下營盤,背靠一片濕地,樹林密布亦能抵擋一些冬日寒風,又不缺柴火,水道水池交錯,敵人很難從後方偷襲。
東南方有一大湖名為白雲湖,形成一天然屏障,取水方便還不用挖壕溝。
前營一萬步兵,左營虎大威三千騎兵營,右營祖寬三千騎兵營,賀人龍四千騎兵與盧象升自領的標營位於中間。各營之間留下一裏空隙。
趁著韃子兵已全部退入營中,盧象升帶上標營驅馬上前仔細察看敵軍大營。
隻見四圍挖了一條寬四丈深達一丈半壕溝,挖起的土又在內側堆築成高一丈半,上寬一丈的土城牆。
從溝底至土牆頂足有三丈半,直似大城池城牆高度。外陡內緩上麵還有一條三尺厚四尺高的夯土女牆。
北麵土牆也不全通,至通道兩側的壕溝處斷開。明軍即使攻上某段土牆也不能沿著土牆任意進入各敵營。
北麵隻在中營與偏營之間留有兩條通道,三座營兩條通道,建了營門有兵把守,營門外堆滿了各種拒馬鹿砦。
三座連營每座寬有三裏,總橫闊十一裏縱深六裏,將濟南北麵堵得嚴嚴實實,想進入濟南城,必須得正麵擊敗蒙清聯軍。
韃子北大營與東門西門外大營之間空隙僅兩裏,中間空地都打滿了木樁,還有橫七豎八的木尖,用馬釘釘成一個個鹿砦與拒馬,將此空隙封堵。
要想毀掉這些障礙物,必先受兩邊韃子從土牆後用各種遠程武器打擊,並且過去後還沒到濟南城門。濟南城北有濟水阻隔,濟水上的石橋此刻必然已有韃子把守。(明末時濟南城北麵並無黃河)
看土牆內的旗幟,便知韃子的帳篷大多搭在南邊,北麵留下三裏空地,以防明軍用神火飛鴉火龍出海這些火器攻擊大營。韃子與明軍打了多年仗,營中還有許多漢軍,對於明軍的武器一清二楚,而且由於劉澤清的投降,韃子必然也有小型火炮。
想要進城必先攻營,若要攻營必須先填壕溝,若從通道攻入便受兩側夾擊。
軍馬尚未衝出韃子營地,先受對方遠程武器單方麵猛烈攻擊。
從通道營門望進去,隻見通道有一裏寬,兩側也挖有稍小些的壕溝與土牆。
盧象升看完頓時心涼了一半,韃子大陣如此堅固,而己方兵力又不及對方,無法運用什麽聲東擊西之類戰術。
此時想轉身而走也辦不到了,否則韃子銜尾追殺,明軍便更加被動。隻有就地釘下,與對方打持久戰。
明白此戰非十天半月便能結束,好在所帶物資充足。
自己駐紮於此,每天去叫陣襲擾,讓韃子也不敢放心去進攻濟南城,耗上一月不成問題,等待援軍來到再作打算。
便命令各軍在大營周圍挖掘壕溝,築起土牆。
休整兩天後,盧象升領了一萬人接近韃子大營北麵壕溝。
土牆上早已站滿了漢軍,手中火銃弓弩長槍腰刀五花八門。
這次多爾袞並沒有領軍出營阻攔,任憑明軍來到壕溝前麵。
距離壕溝二百步,明軍步兵停下,騎兵在後方二裏處守衛。
炮手從陣中抬出三十多門虎蹲炮朝向韃子土牆一字排開。
三五個人擺弄一門炮,拔去炮口木塞,裝藥填彈插火撚瞄準點火。土牆上的二韃子漢軍眼見明軍要開炮急忙蹲下藏在女牆後。
“轟!轟!轟!轟!…………”三斤炮子激射而出向土牆飛去,總算有幾發砸中了女牆。
連月寒風吹拂下,凍得硬梆梆的女牆坍塌了四五處,大部分過高或過低毫無作用。
“再轟!”
炮手急忙用濕布冷卻內膛熄滅殘火,再用幹布擦淨,接著填裝火藥炮子,再次瞄準調整高度點火發炮。這次命中率稍高一點。
………
火炮轟了九輪,炮身發熱暫時停止。硝煙向南散盡,抬頭看女牆,幾十步長一段被轟得坑坑洞洞坍塌處不少,已經沒法再躲人。
“填溝!”
步兵上前,來到壕溝邊六十步站定,一千步弓手與一千弩手端著弓弩對準土牆,誰敢冒頭就射誰。
三百名精壯漢子頭戴八楞鐵盔身披鐵甲,手持挖土工具從陣中閃出,快步來到溝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