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萬兵馬,真實人數連一半都沒有!


    朱雄英一愣,立馬明白過來怎麽迴事了!


    郭英接著說道:“陛下,臣與長興侯率領六衛之兵平叛,開始兵分兩路已是冒險之舉,看似各領三衛,其實麾下兵馬隻有萬人,所幸那賊人田九成不懂兵法謀略,一旦他在路上設伏,逐個擊破,後果不堪設想啊!”


    耿炳文再次說道:“然而衛所之將官皆是世襲二代,甚至三代,壓根沒打過仗,更沒有指揮才能,戰場之上,怯戰者數不勝數,有不聽軍令的,有逃跑的,有躲在士兵後麵的,甚至還有胡亂指揮,導致士兵無故喪命的!”


    六個衛所,才有兩萬人,這是一件讓朱雄英惱火又驚愕的事情。


    朱雄英拳頭緊握,忍住心中的憤怒,問道:“寧正,你們秦藩三衛有多少兵馬,給朕說個實數!”


    寧正同樣不敢抬頭,有些畏懼的說道:“迴陛下,秦藩三衛還有……還有兩萬甲士!”


    秦藩,大明最強的三大藩鎮,秦王三衛號稱四萬甲士縱橫西北,壓的西番十八族再也不敢作亂。


    “剩下那兩萬人去哪了?”


    麵對皇帝的質問,寧正十分緊張,結結巴巴的說道:“迴陛下,自老秦王薨逝後,秦藩的軍事逐漸開始荒廢,大量士兵開始出現逃跑……”


    朱雄英扶著額頭,已經聽不下去了,他知道衛所製度隨著發展會逐漸縮水,可萬萬沒想到,這才三十多年,就縮減了一半之多。


    由此可見,全國號稱二百萬帶甲之士,其實隻有百萬,隨著開國那些將士逐漸老去,病逝,更新換代,現在的衛所士兵至少有一大半都是沒上過戰場的新兵。


    至於現在全國到底還有多少實際的兵馬,已經沒辦法查了,因為不管怎麽查,都不會查清的。


    還有那些世襲的二代,三代軍老爺們,一不能指揮作戰,二不能身先士卒,上了戰場就成了白癡。


    一個白蓮教都打成這樣,這要是遇上北方的遊牧可怎麽辦啊。


    一股危機感頓時湧上朱雄英心頭,至於吃空餉的那些破事,他都懶的再問罪了。


    “陛下!”


    戶部尚書鬱新站出來說道:“早在十幾年前,平定雲南之時,就有大量軍戶開始逃亡,這些年一直在不斷增加,即便朝廷已經嚴令禁止軍戶出逃,違者軍法處置,但依舊遏製不住!”


    “臣在戶部算過一筆賬,自衛所製度推行後,到洪武十五年左右,各地衛所開墾荒地,基本已經不靠朝廷補給,實在自給自足,可到了洪武二十五年,隨著各地衛所越來越多,朝廷已經開始在軍製上貼錢,且越來愈多,尤其以北方重鎮衛所最多,直到去年,已經占據國家財政稅收的兩成之多!”


    朱雄英聽後冷冷說道:“錢花的越來越多,養的兵卻越來越少,軍田他們占著,還不用交稅,士兵靠朝廷來養,好,真好,太好了!”


    衛所編製為什麽逐漸縮水,士兵為什麽要逃跑,這些問題,朱雄英心知肚明。


    衛所製度有利也有弊,開國那會兒,肯定是利大於弊,通過軍屯的方式,大幅度降低養兵成本,所以老爺子曾經自豪地說,吾養兵百萬,不費百姓一粒米。


    當然,衛所製度最大的好處,是實現無人之地,還有新征服之地的最快實際占領。


    往往以軍事手段占據中心城池,然後拉攏住當地的士紳階層,這個地方就算是朝廷的治下了。


    既然占領了,就要駐兵,要駐兵就要先養兵,明初的時候,各地曆經戰亂,滿目瘡痍,百廢待興,國家一年稅收才二百萬兩銀子,壓根不可能養多少兵。


    而衛所製度,其他的不好說,至少能緩解糧秣的壓力。


    而且一個衛,並非簡簡單單的五千六百個大頭兵在某個城池鎮戍一方,一個衛並不是五千六百人,而是五千六百戶人家。


    他們每個軍士都有自己的家庭,妻兒老小都在,當兵的去操練了,妻兒老小進行各種手工的經濟生產,如種田,紡織,打鐵等,這就是一個以軍事為主的城鎮。


    最重要的是,這些軍戶也會有自己的孩子,他們的孩子仍然是軍戶,而隻需要一個孩子襲職接替父親的軍士身份,他的兄弟將以軍屬的身份仍然保持軍戶,但是他們不再有職業限製,種田經商還是讀書科舉全都可以。


    朱雄英身邊的大理寺卿陳迪,就是出身衛所戶籍。


    明朝後來很多的大學士尚書侍郎禦史等高官都是軍戶出身。


    還有,衛所製度快速融合雲貴川湖等地區漢人之外的族人,使整個大明王朝的百姓更好的團結起來,也讓各族對漢王朝有歸屬感。


    可展現到新朝,衛所製度出現了一大堆的弊端。


    在無法擴張,土地固定情況下,底層的衛所軍戶迅速的農奴化,並喪失戰鬥力。


    而因為喪失戰鬥力,整個衛所的土地也被勳戚,士紳,軍官所占據,軍戶也成了他們的佃戶。


    簡單的說,就是衛所的高級軍官對底層衛所士兵的剝削和壓迫過於嚴重,而且底層士兵對於世襲軍官毫無反抗之力,隻能任由壓迫。


    不給田,不給糧食,吃不飽,自然就會逃跑,這就是衛所製度大量縮水的根本原因。


    不僅是軍戶衛所製度,還有藩王製度,寶鈔製度等等,老爺子當初頒布各種製度放在當時的環境和局勢都是非常正確的。


    各種製度,章程,規矩都是李善長,劉伯溫,宋濂,汪廣洋這些當世之傑定下的,絕對沒有任何問題。


    可隨著時間的發展,到了新朝,原本有利的各種製度幾乎全部變成了隱患,有些是潛在的,有些直接是表現在明麵上了。


    老爺子看似給朱雄英留下一個錦繡江山,其實也是個爛攤子。


    空虛的國庫,濫發的寶鈔,兼並的土地,縮水的衛所,還有手握重兵的藩王問題等等。


    乍一看,大明朝蒸蒸日上,繁榮昌盛,再仔細一看,財政,土地,軍隊,製度,真是哪哪都是問題和弊端。


    關鍵是老爺子從來不認為他當初設立的這些東西有任何問題。


    之前爺孫倆就討論過這些問題,老爺子認為造成如今局麵不是製度的問題,而是人心貪念,殺一批,再換一批就解決問題了。


    可這樣做真的能解決問題嗎?


    當然是不可能的,你拿自己去標準天下人,那絕對就是你的不對了,這世間盡是凡夫俗子,哪有這麽多的聖人。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流落教坊司的皇太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借箭十萬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借箭十萬並收藏大明:流落教坊司的皇太孫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