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詳談
大明:流落教坊司的皇太孫 作者:借箭十萬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禮部衙門大堂,禮部尚書王鈍正在和孔克庸以及南孔的一名宿老交談著什麽事情,沒一會兒,朱棣大步走來,身後還跟著朱高熾。
“燕王,世子來了!”
王鈍行禮過後,介紹道:“孔先生,本官為你介紹一下,這位就是威震塞北的燕王千歲,這位是內閣輔臣燕世子!”
孔克庸並沒有想象中的畢恭畢敬,立馬行禮,而是輕輕抬手,麵無表情的說道:“見過燕王!”
朱棣眉頭一皺,冷眼看著眼前的這個南孔的族長,三十來歲,身穿儒衫長袍,留著寸許胡子,眼神中透著一股輕視和傲慢。
被忽略的朱高熾心裏明白,這都是自己的好二弟惹的禍。
朱高煦哪怕殺了衍聖公,哪怕屠了孔家,哪怕殺進齊魯的士紳,可千不該萬不該劈了聖人牌位,那不僅是北邊的祖宗,同樣也是南邊的祖宗啊,人家是分家了,但又沒分祖宗。
你們燕藩的人劈了人家祖宗,還能有好臉看啊。
王鈍見雙方有些敵意,立馬站出來打圓場,說道:“燕王千歲,孔先生,快坐喝茶,咱們邊說邊聊,都是為了公事,可不能誤了陛下的大事啊!”
提到皇帝,雙方這才不情願的坐了下來,王鈍這個禮部尚書實在不明白,陛下為什麽要讓燕王出麵和孔克庸談事,這就不是想好好談的節奏。
“娘的,遭瘟的臭書生,擺什麽臭臉!”
朱棣心中暗罵一聲,他明知道是自己的兒子做錯了事情,但就是不想認。
而朱高熾也知道他們燕藩理虧,主動說道:“孔先生,陛下對你們南宗極為讚賞,你來京城,本來是要親自接見你的,可最近幾日龍體欠安,正在宮裏養病實在抽不開身,這才讓我們父子前來禮部接待,還請孔先生莫怪!”
朱高熾說這些話的時候,自己都覺得不好意思,小皇帝哪天不是生龍活虎,犁二畝地都不帶停歇,比牲口都猛,什麽時候生過病,人家現在正帶著媳婦,兒子,女兒在東宮抽陀螺,玩的不亦樂乎。
他就是不想見,不想向孔家低這個頭,不管是北邊的,還是南邊的,都是一樣。
孔克庸見這位燕王世子說話還算謙和,說道:“世子客氣了!”
其實,以朱棣藩王的身份能來接待他一個鄉紳,外加一個禮部尚書作陪,已經算是給夠他麵子了,皇帝可不是誰想見就能見的。
“好了,本王不喜歡繞來繞去的,麻煩,本王就直說了,北邊那個不太聽話,朝廷想讓你們南宗迴去主持大局,幫助朝廷推行新政!”
朱棣雖然是個藩王,但他更像一個武將,他和藍玉的性子很像,大大咧咧的,同樣厭煩讀書人,要不是為了給兒子擦屁股,他說啥都不會來見這些臭書生。
朝廷和皇帝的意思,孔克庸早已知道,隻見他不卑不亢的說道:“謝陛下好意,但在下世居衢州多年,早已安定下來,並沒有迴祖籍的打算!”
聽到此話,朱棣虎目一瞪,沒好氣的說道:“姓孔的,本王能親自來給你談事,已經給夠你麵子了,你別給臉不要臉!”
朱棣平常也不是動不動就發火的人,但他心中一直憋了口氣,自己的兒子是劈了你家祖宗牌位,但也受到了懲罰,挨打囚禁不說,還被削了王爵,不知道這輩子還能不能再襲爵,想到此處,朱棣就一肚子火,那可是他最喜歡的兒子啊。
看著眼前的孔克庸,朱棣心中恨的牙癢癢,也幸虧你們分家早,換成那個孔訥,恐怕早就大耳刮子抽上去了。
一旁的朱高熾臉色一變,他扯了扯朱棣的衣袖,暗示道,爹啊,話不是這樣說的,事也不是你這麽談的啊,你這是想害死二弟啊。
孔克庸毫不退讓的反駁道:“燕王未免太霸道了些吧,這天下哪有逼著別人強行搬家的道理!”
麵對朱高熾的提醒,朱棣卻不理會,眼看事情就要談崩,朱高熾立馬起身,拿起茶壺給朱棣倒杯茶,說道:“父王,您喝茶!”
那意思已經很明確了,就是在告訴自己老子,你要不會說話就閉嘴,讓我來。
“孔先生,我父王駐守北平,常年和韃靼作戰,做起事情也是雷厲風行,脾氣也不太好,但話又說迴來,如果我父王不如此,如何又能震懾塞外的異族!”
朱高熾笑嗬嗬的說道:“其實,我們父子前來確實是陛下的意思,想當年崖山海戰,文丞相被俘,不屈就義,陸丞相不願受辱,背著少帝跳海殉節,你們南宗也跟著一起殉國,陛下聽說你們的事跡後,大為敬佩,稱讚你們才是真正的聖人之後,敬佩你們的風骨!”
朱高熾一番話,讓劍拔弩張的氣氛緩和一些,孔克庸聽後,神情有些沒落,卻是長歎一聲,沒有說什麽。
孔家在宋朝備受禮遇,他們南宗也算對得起趙官家了。
朱高熾繼續說道:“至於北邊的,咱們遠的不說,就說最近,陛下嘔心瀝血推行新政,為的不過是減輕百姓的負擔,讓天下人能吃口飽飯,而在齊魯之地,新政卻遭到了以北宗為首士紳的強烈反對,甚至還逼死了朝廷派去的巡撫韓宜可!”
“孔先生身居江南或許不知道韓巡撫在陛下心中的地位,這麽給你說吧,韓巡撫死後,朝廷給他的諡號是文正,追贈太子太師,光祿大夫,賜永興劍,入太廟,聽說韓巡撫有個孫女,陛下打算和韓家聯姻,將來許配給小太子為正妃!”
此話讓孔克庸大為震驚,他來到京城已有多日,聽過禮部說過韓宜可的事情,但實在沒想到皇帝竟然對他如此優厚。
文正,那可是文正啊,死當諡文正,讀書人夢寐以求的諡號。
“孔先生,陛下對韓大人視為肱股之臣,本來打算等他推行完新政迴來後就讓他擔任太子的老師,沒想到竟然被北宗那些士紳逼死在任上,陛下那個人,我說句不敬的話,比我父王的脾氣還臭,你覺得陛下會怎麽處置北邊那些人!”
朱高熾冷聲道:“如果今天不是我父王坐在這,而是陛下,孔先生難道也會給陛下說什麽不想迴去的話?”
這番話竟然讓孔克庸無法反駁,皇帝是天子聖人,說的話就是聖旨,聖言,即使是錯的那也是對的,臣子隻有聽的份,當然禦史言官除外,他們的責任就是挑皇帝的毛病,若是一味附和或者不說話,那就是嚴重的失責。
眼看孔克庸不說話,朱高熾乘勝追擊,繼續說道:“北邊的士紳阻礙新政,說是維護綱常禮法,但究竟是公論還是私心,我想孔先生心裏明白,如果你們南宗也認為新政有違禮法規矩,那我也不多說什麽,也沒有談的必要了,我們父子倆現在就走!”
一旁的王鈍倒是有些驚訝,還是這位胖世子說話有水平,這口才讓他這個禮部尚書都自愧不如,怪不得陛下能讓他這個藩王世子入閣,說他完全可以勝任六部任何尚書職位。
“燕王,世子來了!”
王鈍行禮過後,介紹道:“孔先生,本官為你介紹一下,這位就是威震塞北的燕王千歲,這位是內閣輔臣燕世子!”
孔克庸並沒有想象中的畢恭畢敬,立馬行禮,而是輕輕抬手,麵無表情的說道:“見過燕王!”
朱棣眉頭一皺,冷眼看著眼前的這個南孔的族長,三十來歲,身穿儒衫長袍,留著寸許胡子,眼神中透著一股輕視和傲慢。
被忽略的朱高熾心裏明白,這都是自己的好二弟惹的禍。
朱高煦哪怕殺了衍聖公,哪怕屠了孔家,哪怕殺進齊魯的士紳,可千不該萬不該劈了聖人牌位,那不僅是北邊的祖宗,同樣也是南邊的祖宗啊,人家是分家了,但又沒分祖宗。
你們燕藩的人劈了人家祖宗,還能有好臉看啊。
王鈍見雙方有些敵意,立馬站出來打圓場,說道:“燕王千歲,孔先生,快坐喝茶,咱們邊說邊聊,都是為了公事,可不能誤了陛下的大事啊!”
提到皇帝,雙方這才不情願的坐了下來,王鈍這個禮部尚書實在不明白,陛下為什麽要讓燕王出麵和孔克庸談事,這就不是想好好談的節奏。
“娘的,遭瘟的臭書生,擺什麽臭臉!”
朱棣心中暗罵一聲,他明知道是自己的兒子做錯了事情,但就是不想認。
而朱高熾也知道他們燕藩理虧,主動說道:“孔先生,陛下對你們南宗極為讚賞,你來京城,本來是要親自接見你的,可最近幾日龍體欠安,正在宮裏養病實在抽不開身,這才讓我們父子前來禮部接待,還請孔先生莫怪!”
朱高熾說這些話的時候,自己都覺得不好意思,小皇帝哪天不是生龍活虎,犁二畝地都不帶停歇,比牲口都猛,什麽時候生過病,人家現在正帶著媳婦,兒子,女兒在東宮抽陀螺,玩的不亦樂乎。
他就是不想見,不想向孔家低這個頭,不管是北邊的,還是南邊的,都是一樣。
孔克庸見這位燕王世子說話還算謙和,說道:“世子客氣了!”
其實,以朱棣藩王的身份能來接待他一個鄉紳,外加一個禮部尚書作陪,已經算是給夠他麵子了,皇帝可不是誰想見就能見的。
“好了,本王不喜歡繞來繞去的,麻煩,本王就直說了,北邊那個不太聽話,朝廷想讓你們南宗迴去主持大局,幫助朝廷推行新政!”
朱棣雖然是個藩王,但他更像一個武將,他和藍玉的性子很像,大大咧咧的,同樣厭煩讀書人,要不是為了給兒子擦屁股,他說啥都不會來見這些臭書生。
朝廷和皇帝的意思,孔克庸早已知道,隻見他不卑不亢的說道:“謝陛下好意,但在下世居衢州多年,早已安定下來,並沒有迴祖籍的打算!”
聽到此話,朱棣虎目一瞪,沒好氣的說道:“姓孔的,本王能親自來給你談事,已經給夠你麵子了,你別給臉不要臉!”
朱棣平常也不是動不動就發火的人,但他心中一直憋了口氣,自己的兒子是劈了你家祖宗牌位,但也受到了懲罰,挨打囚禁不說,還被削了王爵,不知道這輩子還能不能再襲爵,想到此處,朱棣就一肚子火,那可是他最喜歡的兒子啊。
看著眼前的孔克庸,朱棣心中恨的牙癢癢,也幸虧你們分家早,換成那個孔訥,恐怕早就大耳刮子抽上去了。
一旁的朱高熾臉色一變,他扯了扯朱棣的衣袖,暗示道,爹啊,話不是這樣說的,事也不是你這麽談的啊,你這是想害死二弟啊。
孔克庸毫不退讓的反駁道:“燕王未免太霸道了些吧,這天下哪有逼著別人強行搬家的道理!”
麵對朱高熾的提醒,朱棣卻不理會,眼看事情就要談崩,朱高熾立馬起身,拿起茶壺給朱棣倒杯茶,說道:“父王,您喝茶!”
那意思已經很明確了,就是在告訴自己老子,你要不會說話就閉嘴,讓我來。
“孔先生,我父王駐守北平,常年和韃靼作戰,做起事情也是雷厲風行,脾氣也不太好,但話又說迴來,如果我父王不如此,如何又能震懾塞外的異族!”
朱高熾笑嗬嗬的說道:“其實,我們父子前來確實是陛下的意思,想當年崖山海戰,文丞相被俘,不屈就義,陸丞相不願受辱,背著少帝跳海殉節,你們南宗也跟著一起殉國,陛下聽說你們的事跡後,大為敬佩,稱讚你們才是真正的聖人之後,敬佩你們的風骨!”
朱高熾一番話,讓劍拔弩張的氣氛緩和一些,孔克庸聽後,神情有些沒落,卻是長歎一聲,沒有說什麽。
孔家在宋朝備受禮遇,他們南宗也算對得起趙官家了。
朱高熾繼續說道:“至於北邊的,咱們遠的不說,就說最近,陛下嘔心瀝血推行新政,為的不過是減輕百姓的負擔,讓天下人能吃口飽飯,而在齊魯之地,新政卻遭到了以北宗為首士紳的強烈反對,甚至還逼死了朝廷派去的巡撫韓宜可!”
“孔先生身居江南或許不知道韓巡撫在陛下心中的地位,這麽給你說吧,韓巡撫死後,朝廷給他的諡號是文正,追贈太子太師,光祿大夫,賜永興劍,入太廟,聽說韓巡撫有個孫女,陛下打算和韓家聯姻,將來許配給小太子為正妃!”
此話讓孔克庸大為震驚,他來到京城已有多日,聽過禮部說過韓宜可的事情,但實在沒想到皇帝竟然對他如此優厚。
文正,那可是文正啊,死當諡文正,讀書人夢寐以求的諡號。
“孔先生,陛下對韓大人視為肱股之臣,本來打算等他推行完新政迴來後就讓他擔任太子的老師,沒想到竟然被北宗那些士紳逼死在任上,陛下那個人,我說句不敬的話,比我父王的脾氣還臭,你覺得陛下會怎麽處置北邊那些人!”
朱高熾冷聲道:“如果今天不是我父王坐在這,而是陛下,孔先生難道也會給陛下說什麽不想迴去的話?”
這番話竟然讓孔克庸無法反駁,皇帝是天子聖人,說的話就是聖旨,聖言,即使是錯的那也是對的,臣子隻有聽的份,當然禦史言官除外,他們的責任就是挑皇帝的毛病,若是一味附和或者不說話,那就是嚴重的失責。
眼看孔克庸不說話,朱高熾乘勝追擊,繼續說道:“北邊的士紳阻礙新政,說是維護綱常禮法,但究竟是公論還是私心,我想孔先生心裏明白,如果你們南宗也認為新政有違禮法規矩,那我也不多說什麽,也沒有談的必要了,我們父子倆現在就走!”
一旁的王鈍倒是有些驚訝,還是這位胖世子說話有水平,這口才讓他這個禮部尚書都自愧不如,怪不得陛下能讓他這個藩王世子入閣,說他完全可以勝任六部任何尚書職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