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四大鎮撫司
大明:流落教坊司的皇太孫 作者:借箭十萬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幾日後,朱雄英在尚書房收到韓宜可從山東送來的奏本。
士紳納糧不比攤丁入畝輕鬆多少,他的壓力也不小,張度好歹還有周誌新,鐵鉉同心同德的三司幫著,還有朱允熥這位親王鎮場,但韓宜可卻是孤身一人與所有士紳對抗。
這老頭,大有千萬人吾往矣的精神。
看完韓宜可的奏本,朱雄英陷入了沉思之中,結果與自己想的差不多,山東,乃至整個北方,最大的阻力就是孔家。
上千年屹立不倒的大世家,其勢力早已根深蒂固,在當地有極大的號召力,孔家帶頭阻擋新政,恐怕整個齊魯的士紳都會跟著鬧起來,一旦鬧大動靜,形成規模,就不是靠殺人能解決的了。
也就是說,要想在北方順利推行新政,必須要解決孔家這個大難題,但是孔家可不是說動就能動的,畢竟他們代表的是天下的讀書人。
韓宜可難,皇帝更難!
斟酌一番後,朱雄英決定把齊魯之地的水攪渾,隻有這樣才能找準機會,徹底打破眼前的僵局。
“高陽郡王現在何處?”
既然孔家給臉不要臉,那就徹底把他的遮羞布扯掉,讓他們顏麵掃地。
而這個亮刀子的人就是高陽郡王朱高煦!
站在殿中的錦衣衛僉事宋忠說道:“迴陛下,據跟隨之一起的錦衣衛說,高陽郡王自奉命前往山東後走走停停,一路吃喝玩樂,如今才到徐州府!”
朱雄英聽後卻是笑了笑,說道:“三個月還沒出直隸,別人是騎馬趕路,他是馱著馬跑路,真有意思啊!”
朱高煦是什麽人,朱雄英是一清二楚,他早去山東也沒什麽意思,先禮後兵,韓宜可已經禮過了,該出兵了。
這小子手上握著一百錦衣衛和一百虎賁衛的兵權,是朱雄英賜給他幹活用的。
“派人去告訴高陽郡王,讓他立馬去山東曲阜,該幹活了,別給孔家留臉麵,狠狠的打……”
“必要之時,可以殺人,但是不能胡亂殺人,以防激起民變,所作所為是要讓孔家屈服,順利推行新政!”
宋忠拱手道:“臣明白!”
“還有個事!”
朱雄英繼續說道:“接下來朝廷會有大動作,需要用錦衣衛辦事,如今錦衣衛有多少人?”
“迴陛下,衙門尚有五百六十二名錦衣衛,都是緝查辦案的好手!”
朱雄英用手指輕輕敲打著禦案,緩緩說道:“這點人恐怕不夠啊……”
“將來還要在北方,甚至國外設立分部,用於刺探各勢力的情報,以便用於動兵作戰!”
“這樣吧,錦衣衛開始擴編,先擴到千人,另外,各編製和官職也要重新製定!”
說著,隨後拿起一道奏本,說道:“這是朕重新製定的錦衣衛衙門任命,張虎不在,但朕不能等他迴來,你暫代指揮使之職,把這件事抓緊時間辦了!”
“你們錦衣衛每次抄家都會留下一成當作公費,擴編的銀子不用朕給你了吧!”
宋忠立馬說道:“迴陛下,衙門裏還有些錢,擴編所用應當是夠了!”
朱雄英微微點頭,說道:“朕給你三個月的時間,不要求能成型,但至少要能用!”
“臣明白!”
錦衣衛本身就擁有刑獄和巡查緝捕之權,可以越過三司法直接執行皇帝決策,一旦擴編,權利隻會越來越大,所以自然要分權,而且要分成相互鉗製的兩股人。
所以原本的鎮撫司一分為四,分別為東西南北四個鎮撫司。
北鎮撫司掌管詔獄,負責緝捕和審查,南鎮撫司監察錦衣衛內部的法紀,軍紀,至於東鎮撫司則負責大明之外各國,各勢力的情報,西鎮撫司權力最小,負責儀仗。
指揮使依舊是張虎,正三品,北鎮撫司使宋忠,從四品,兼任正三品指揮同知(虛銜),沐春的弟弟沐昂擔任南鎮撫使,兼任正四品指揮僉事。
東西兩個鎮撫司先確定下來,以後待建……
……
曲阜衙門內,韓宜可提著毛筆一冊空白奏本上寫著目前新政的情況以及麵臨的處境。
他心裏清楚,孔家是不可能妥協的,三天時間不過是緩兵之計,孔家需要緩,韓宜可也需要緩。
韓宜可在孔家大堂的那番話在孔訥看來不是好言相勸,而是赤裸裸的辱罵,對孔家的蔑視,對他衍聖公的羞辱。
孔家當然不會老老實實納稅,孔訥糾集族人和有名望的士紳已經商議好了對策,三天後,他要正式和韓宜可開戰。
而韓宜可已經打算動兵了,雖然他這個巡撫有調動山東都司兵馬之權,但這種事還是要先稟明朝廷為好。
……
江南!
各地方士紳豪強已經得知吳家兄弟頂大誥告禦狀的事情,接著皇帝一定會派人來查,他們幹的那些破事一定瞞不住。
不過,以許家為首的大士紳並沒有慌張無措,他們本就沒想瞞著此事,即使沒人告禦狀,這件事也瞞不過江南的三司。
一旦皇帝徹查,先倒黴的不是士紳,而是以地方三司為首的官員。
以小皇帝的秉性,他早就開始動刀子推行新政了,但直到現在他都沒動用武力。
他的目的已經被江南士紳猜到,首先,新朝初立,不宜大肆屠殺,背負暴君之名,即使小皇帝不在乎,但以老洪武護犢子的性格,也一定不會讓孫子胡亂殺人。
其次,小皇帝不是傻子,他比老洪武算計的更多,他是既想讓割士紳的肉,又想讓士紳帶病幫他幹活,算盤打得比誰都響。
但這也恰恰證明,小皇帝還用得到這些士紳,也有忌憚之心,不然早就派人拿著口袋,帶著刀子明搶了。
歸根結底,大明還離不開士紳,還需要他們幫著官府管理鄉裏,而朝廷免除他們的丁稅和土地稅,算是一種背後的交易,曆朝曆代都是如此。
隻要小皇帝還想坐穩這個江山,權衡利弊下,土地之事,他不認也得認。
除非他能找到取代士紳,治理鄉裏,教化百姓的方法,不然就動不了士紳。
士紳的身份和作用,就是他們最大的底氣。
士紳納糧不比攤丁入畝輕鬆多少,他的壓力也不小,張度好歹還有周誌新,鐵鉉同心同德的三司幫著,還有朱允熥這位親王鎮場,但韓宜可卻是孤身一人與所有士紳對抗。
這老頭,大有千萬人吾往矣的精神。
看完韓宜可的奏本,朱雄英陷入了沉思之中,結果與自己想的差不多,山東,乃至整個北方,最大的阻力就是孔家。
上千年屹立不倒的大世家,其勢力早已根深蒂固,在當地有極大的號召力,孔家帶頭阻擋新政,恐怕整個齊魯的士紳都會跟著鬧起來,一旦鬧大動靜,形成規模,就不是靠殺人能解決的了。
也就是說,要想在北方順利推行新政,必須要解決孔家這個大難題,但是孔家可不是說動就能動的,畢竟他們代表的是天下的讀書人。
韓宜可難,皇帝更難!
斟酌一番後,朱雄英決定把齊魯之地的水攪渾,隻有這樣才能找準機會,徹底打破眼前的僵局。
“高陽郡王現在何處?”
既然孔家給臉不要臉,那就徹底把他的遮羞布扯掉,讓他們顏麵掃地。
而這個亮刀子的人就是高陽郡王朱高煦!
站在殿中的錦衣衛僉事宋忠說道:“迴陛下,據跟隨之一起的錦衣衛說,高陽郡王自奉命前往山東後走走停停,一路吃喝玩樂,如今才到徐州府!”
朱雄英聽後卻是笑了笑,說道:“三個月還沒出直隸,別人是騎馬趕路,他是馱著馬跑路,真有意思啊!”
朱高煦是什麽人,朱雄英是一清二楚,他早去山東也沒什麽意思,先禮後兵,韓宜可已經禮過了,該出兵了。
這小子手上握著一百錦衣衛和一百虎賁衛的兵權,是朱雄英賜給他幹活用的。
“派人去告訴高陽郡王,讓他立馬去山東曲阜,該幹活了,別給孔家留臉麵,狠狠的打……”
“必要之時,可以殺人,但是不能胡亂殺人,以防激起民變,所作所為是要讓孔家屈服,順利推行新政!”
宋忠拱手道:“臣明白!”
“還有個事!”
朱雄英繼續說道:“接下來朝廷會有大動作,需要用錦衣衛辦事,如今錦衣衛有多少人?”
“迴陛下,衙門尚有五百六十二名錦衣衛,都是緝查辦案的好手!”
朱雄英用手指輕輕敲打著禦案,緩緩說道:“這點人恐怕不夠啊……”
“將來還要在北方,甚至國外設立分部,用於刺探各勢力的情報,以便用於動兵作戰!”
“這樣吧,錦衣衛開始擴編,先擴到千人,另外,各編製和官職也要重新製定!”
說著,隨後拿起一道奏本,說道:“這是朕重新製定的錦衣衛衙門任命,張虎不在,但朕不能等他迴來,你暫代指揮使之職,把這件事抓緊時間辦了!”
“你們錦衣衛每次抄家都會留下一成當作公費,擴編的銀子不用朕給你了吧!”
宋忠立馬說道:“迴陛下,衙門裏還有些錢,擴編所用應當是夠了!”
朱雄英微微點頭,說道:“朕給你三個月的時間,不要求能成型,但至少要能用!”
“臣明白!”
錦衣衛本身就擁有刑獄和巡查緝捕之權,可以越過三司法直接執行皇帝決策,一旦擴編,權利隻會越來越大,所以自然要分權,而且要分成相互鉗製的兩股人。
所以原本的鎮撫司一分為四,分別為東西南北四個鎮撫司。
北鎮撫司掌管詔獄,負責緝捕和審查,南鎮撫司監察錦衣衛內部的法紀,軍紀,至於東鎮撫司則負責大明之外各國,各勢力的情報,西鎮撫司權力最小,負責儀仗。
指揮使依舊是張虎,正三品,北鎮撫司使宋忠,從四品,兼任正三品指揮同知(虛銜),沐春的弟弟沐昂擔任南鎮撫使,兼任正四品指揮僉事。
東西兩個鎮撫司先確定下來,以後待建……
……
曲阜衙門內,韓宜可提著毛筆一冊空白奏本上寫著目前新政的情況以及麵臨的處境。
他心裏清楚,孔家是不可能妥協的,三天時間不過是緩兵之計,孔家需要緩,韓宜可也需要緩。
韓宜可在孔家大堂的那番話在孔訥看來不是好言相勸,而是赤裸裸的辱罵,對孔家的蔑視,對他衍聖公的羞辱。
孔家當然不會老老實實納稅,孔訥糾集族人和有名望的士紳已經商議好了對策,三天後,他要正式和韓宜可開戰。
而韓宜可已經打算動兵了,雖然他這個巡撫有調動山東都司兵馬之權,但這種事還是要先稟明朝廷為好。
……
江南!
各地方士紳豪強已經得知吳家兄弟頂大誥告禦狀的事情,接著皇帝一定會派人來查,他們幹的那些破事一定瞞不住。
不過,以許家為首的大士紳並沒有慌張無措,他們本就沒想瞞著此事,即使沒人告禦狀,這件事也瞞不過江南的三司。
一旦皇帝徹查,先倒黴的不是士紳,而是以地方三司為首的官員。
以小皇帝的秉性,他早就開始動刀子推行新政了,但直到現在他都沒動用武力。
他的目的已經被江南士紳猜到,首先,新朝初立,不宜大肆屠殺,背負暴君之名,即使小皇帝不在乎,但以老洪武護犢子的性格,也一定不會讓孫子胡亂殺人。
其次,小皇帝不是傻子,他比老洪武算計的更多,他是既想讓割士紳的肉,又想讓士紳帶病幫他幹活,算盤打得比誰都響。
但這也恰恰證明,小皇帝還用得到這些士紳,也有忌憚之心,不然早就派人拿著口袋,帶著刀子明搶了。
歸根結底,大明還離不開士紳,還需要他們幫著官府管理鄉裏,而朝廷免除他們的丁稅和土地稅,算是一種背後的交易,曆朝曆代都是如此。
隻要小皇帝還想坐穩這個江山,權衡利弊下,土地之事,他不認也得認。
除非他能找到取代士紳,治理鄉裏,教化百姓的方法,不然就動不了士紳。
士紳的身份和作用,就是他們最大的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