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木的大明軍隊與皇太極的後金軍隊的戰爭已經進行了兩天,由於京營士兵久疏戰陣,平日裏也缺乏操練,很顯然不是如狼似虎後金軍隊的對手,或者說,能夠保證做到不成為袁崇煥、侯世祿以及滿桂他們三路邊軍人馬的累贅,不當“豬隊友”就已經是相當不錯的表現了,除此之外,對京營的軍隊基本上也沒有什麽其他的期待可以抱有的了——畢竟在雙方開戰的第一天,由京營來操控的紅夷大炮都差一點就轟向了自家的軍隊。
所以無論是從武器裝備還是士卒的素質還是戰鬥經驗上來看,實際上大明這一方真正的主力軍隊就是袁崇煥、侯世祿還有滿桂率領的遼東、宣府、大同的邊軍兵馬,而這兩天的戰鬥當中他們三路人馬也確實是與皇太極的後金軍隊打得有來有迴,沒有脆弱到一觸即潰的程度。
但畢竟後金軍隊的戰鬥力十分強悍,盡管“女真滿萬不可敵”的說法有些誇大其詞的成分,但這也正好從一個側麵說明了他們的悍勇——即便袁崇煥他們的軍隊在大明一方已經是最為精銳的了,但在跟後金軍隊作戰的時候,還是占不到任何的便宜,或者說往往是吃虧的一方。
尤其是雙方此前已經有過一些戰鬥,在之前試圖攔截皇太極的後金軍隊,將他們驅逐出京城以外的嚐試當中,無論是袁崇煥的遼東軍、侯世祿的宣府兵還是滿桂的大同兵馬,全都沒有能夠在皇太極的後金軍隊身上占到任何的便宜——或者說,如果他們此前攔截皇太極的後金軍隊如果成功了的話,現在也就不用在京城這裏跟皇太極進行最後的決戰了。
如果非要說一句殘忍的事實的話,那就是袁崇煥、侯世祿和滿桂率領的軍隊在幾天之前全都吃過皇太極的敗仗。
所以對於大明這三路最為精銳的邊軍來說,在麵對剛剛戰勝過自己的皇太極的後金軍隊的時候,首先在氣勢上就已經先矮了一截,就算雙方士卒實際上的素質相差無幾,在這種情況下大明一方都有著很大的劣勢,更何況後金軍隊的兵將戰鬥力還明顯要高出大明軍隊一塊。
所以在兩天的戰鬥下來之後,雖然大明的城牆還立得很穩,皇太極的後金軍隊也沒有能夠撼動這個時空當中最為堅固的城池,但大明一方的損失同樣不小。
除了中看不中用的京營軍隊並沒有受到多大的損失之外——畢竟相當於跟著打醬油的存在,絕大多數時間都站在城頭上看熱鬧,保證不幫倒忙就已經謝天謝地的軍隊,本來也沒有機會受到什麽實質的損失。袁崇煥他們的三路主力軍隊則是損失十分慘重,兩天的戰鬥下來已經有很多士卒陣亡或者重傷,兵器、糧草全都繼續補充,即便是蕭木都可以判斷得出來,戰爭按照現在的節奏再打上幾天,京城現在所能夠倚仗的這三支邊軍軍隊基本上就要喪失戰鬥力了。
那樣就意味著自己必須要下詔令全天下的兵馬進京勤王,而大量的人馬來到京城,就會帶來大量軍餉糧草的需求,讓本來就已經十分空虛的國庫更加無以為繼——而且還有十分重要的一點是,即便蕭木下令勤王,那些從全國各地趕來勤王的軍隊的兵員素質,軍隊的戰鬥力無疑是沒有辦法跟袁崇煥他們的精銳邊軍相提並論的,那樣也就意味著,蕭木這個皇上還有朝廷需要花費大量的軍餉糧草銀子,來供給戰鬥力遠遠不如後金軍隊的,人數眾多但又素質低下勤王軍。
事實上正是因為勤王軍認輸眾多但又素質低下的這一點,才會給國庫帶來極其嚴重的負擔,所以蕭木從最開始就決定,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一定不能詔令天下兵馬進京勤王,因為那無疑是透支大明將來的行為,即便是擊退了皇太極,大明在未來的幾年裏可能都不會緩過氣來。
於是,既然眼下的形勢已經到了這樣的地步,蕭木便隻好按照自己原本的打算,去執行那第二步的“冒險”計劃,也就是親自參與到戰鬥之中,用自己親臨前線的方式為前線戰鬥的士卒兵將提升士氣,然後指望著士氣得到振奮的大明軍隊能夠擊敗皇太極的後金軍隊——當然具體做法自然不是蕭木起碼直接衝到敵人堆中像電視裏麵的猛將一樣四處拚殺,畢竟蕭木對自己的武力值有著十分清楚的認識,示意對於他來說,能夠做的也就是像之前跟林檎說的那樣,穿上厚厚的盔甲,然後在親兵嚴密的保護之下站上京城的城頭,看著前方的將士作戰,僅此而已。
但即便是這樣“相對安全”的“冒險”行動,在其本質上來講仍然是“冒險”行動,既然是冒險,那麽蕭木的這個打算無疑遭到了朝中大臣的一致反對——當蕭木把自己要親臨前線督戰的時候,朝中所有的大臣就像是事先商量好了一般,沒有任何猶豫,也沒有任何不同意見,所有人全都擰成了一股繩一樣,齊齊下跪,先是表示他們沒有能夠為皇上分憂罪該萬死,然後又是表示皇上萬金之軀,天下萬民江山社稷係於一身,萬不可行此冒險之事。
就在這個時候,朝中大臣之間仿佛全都是團結緊密、精誠合作的典範,就好像之前各種派別、黨派之間的鬥爭一瞬間全都消失不見,無影無蹤,每一個大臣都變成了無黨無派,一心為了皇上,一心為了大明的江山社稷著想的大公無私的人一樣——在當今的大明,能夠讓所有的大臣達到如此團結的事情已經不多了,上一次他們這樣團結的時候,恐怕還是之前在內書堂開課的時候,蕭木堅持不讓參與學習的小太監們跪拜孔夫子像的那次。
那一次的事件最終以來宗道的辭官還有蕭木的妥協而告終,不過這一次蕭木卻並不打算就這樣因為朝中大臣的反對而妥協,因為親臨前線督戰已經是他認定了的事——即便是林檎,此前都沒有能夠讓他放棄這個念頭。
所以無論是從武器裝備還是士卒的素質還是戰鬥經驗上來看,實際上大明這一方真正的主力軍隊就是袁崇煥、侯世祿還有滿桂率領的遼東、宣府、大同的邊軍兵馬,而這兩天的戰鬥當中他們三路人馬也確實是與皇太極的後金軍隊打得有來有迴,沒有脆弱到一觸即潰的程度。
但畢竟後金軍隊的戰鬥力十分強悍,盡管“女真滿萬不可敵”的說法有些誇大其詞的成分,但這也正好從一個側麵說明了他們的悍勇——即便袁崇煥他們的軍隊在大明一方已經是最為精銳的了,但在跟後金軍隊作戰的時候,還是占不到任何的便宜,或者說往往是吃虧的一方。
尤其是雙方此前已經有過一些戰鬥,在之前試圖攔截皇太極的後金軍隊,將他們驅逐出京城以外的嚐試當中,無論是袁崇煥的遼東軍、侯世祿的宣府兵還是滿桂的大同兵馬,全都沒有能夠在皇太極的後金軍隊身上占到任何的便宜——或者說,如果他們此前攔截皇太極的後金軍隊如果成功了的話,現在也就不用在京城這裏跟皇太極進行最後的決戰了。
如果非要說一句殘忍的事實的話,那就是袁崇煥、侯世祿和滿桂率領的軍隊在幾天之前全都吃過皇太極的敗仗。
所以對於大明這三路最為精銳的邊軍來說,在麵對剛剛戰勝過自己的皇太極的後金軍隊的時候,首先在氣勢上就已經先矮了一截,就算雙方士卒實際上的素質相差無幾,在這種情況下大明一方都有著很大的劣勢,更何況後金軍隊的兵將戰鬥力還明顯要高出大明軍隊一塊。
所以在兩天的戰鬥下來之後,雖然大明的城牆還立得很穩,皇太極的後金軍隊也沒有能夠撼動這個時空當中最為堅固的城池,但大明一方的損失同樣不小。
除了中看不中用的京營軍隊並沒有受到多大的損失之外——畢竟相當於跟著打醬油的存在,絕大多數時間都站在城頭上看熱鬧,保證不幫倒忙就已經謝天謝地的軍隊,本來也沒有機會受到什麽實質的損失。袁崇煥他們的三路主力軍隊則是損失十分慘重,兩天的戰鬥下來已經有很多士卒陣亡或者重傷,兵器、糧草全都繼續補充,即便是蕭木都可以判斷得出來,戰爭按照現在的節奏再打上幾天,京城現在所能夠倚仗的這三支邊軍軍隊基本上就要喪失戰鬥力了。
那樣就意味著自己必須要下詔令全天下的兵馬進京勤王,而大量的人馬來到京城,就會帶來大量軍餉糧草的需求,讓本來就已經十分空虛的國庫更加無以為繼——而且還有十分重要的一點是,即便蕭木下令勤王,那些從全國各地趕來勤王的軍隊的兵員素質,軍隊的戰鬥力無疑是沒有辦法跟袁崇煥他們的精銳邊軍相提並論的,那樣也就意味著,蕭木這個皇上還有朝廷需要花費大量的軍餉糧草銀子,來供給戰鬥力遠遠不如後金軍隊的,人數眾多但又素質低下勤王軍。
事實上正是因為勤王軍認輸眾多但又素質低下的這一點,才會給國庫帶來極其嚴重的負擔,所以蕭木從最開始就決定,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一定不能詔令天下兵馬進京勤王,因為那無疑是透支大明將來的行為,即便是擊退了皇太極,大明在未來的幾年裏可能都不會緩過氣來。
於是,既然眼下的形勢已經到了這樣的地步,蕭木便隻好按照自己原本的打算,去執行那第二步的“冒險”計劃,也就是親自參與到戰鬥之中,用自己親臨前線的方式為前線戰鬥的士卒兵將提升士氣,然後指望著士氣得到振奮的大明軍隊能夠擊敗皇太極的後金軍隊——當然具體做法自然不是蕭木起碼直接衝到敵人堆中像電視裏麵的猛將一樣四處拚殺,畢竟蕭木對自己的武力值有著十分清楚的認識,示意對於他來說,能夠做的也就是像之前跟林檎說的那樣,穿上厚厚的盔甲,然後在親兵嚴密的保護之下站上京城的城頭,看著前方的將士作戰,僅此而已。
但即便是這樣“相對安全”的“冒險”行動,在其本質上來講仍然是“冒險”行動,既然是冒險,那麽蕭木的這個打算無疑遭到了朝中大臣的一致反對——當蕭木把自己要親臨前線督戰的時候,朝中所有的大臣就像是事先商量好了一般,沒有任何猶豫,也沒有任何不同意見,所有人全都擰成了一股繩一樣,齊齊下跪,先是表示他們沒有能夠為皇上分憂罪該萬死,然後又是表示皇上萬金之軀,天下萬民江山社稷係於一身,萬不可行此冒險之事。
就在這個時候,朝中大臣之間仿佛全都是團結緊密、精誠合作的典範,就好像之前各種派別、黨派之間的鬥爭一瞬間全都消失不見,無影無蹤,每一個大臣都變成了無黨無派,一心為了皇上,一心為了大明的江山社稷著想的大公無私的人一樣——在當今的大明,能夠讓所有的大臣達到如此團結的事情已經不多了,上一次他們這樣團結的時候,恐怕還是之前在內書堂開課的時候,蕭木堅持不讓參與學習的小太監們跪拜孔夫子像的那次。
那一次的事件最終以來宗道的辭官還有蕭木的妥協而告終,不過這一次蕭木卻並不打算就這樣因為朝中大臣的反對而妥協,因為親臨前線督戰已經是他認定了的事——即便是林檎,此前都沒有能夠讓他放棄這個念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