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關於“相對論”的一個著名解釋就是,“如果你坐在一個滾燙的火爐旁邊,時間就會過得很慢;但當你坐在一個美麗的女士旁邊,時間會過得很快”,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北京城,大明頭號重要的一國之都。
如果用蕭木後世現代社會的眼光去看,用汽車、地鐵的速度去衡量的話,那麽大明這個時候的北京城實在是小得可憐,用不了一個小時就能開車繞上一圈——當然是在不堵車的前提下的。
但以大明這個時空的交通水平,以馬車甚至直接步行的方式來衡量的話,大明的京城確實很大,既然京城都已經這麽大,那麽在京城外麵轉上一圈所花費的時間自然是少不了的。
事實上蕭木用了一上午的時間也並沒有能夠把京城城外適合安營紮寨的地方看完,甚至連三分之一的工作量都沒有達到,但他卻已經沒有時間可以繼續看下去了,因為一個上午的時間對他這個一國之君來說已經是一段很長的時間了,下午之前,他必須要迴到宮裏去,過問前線戰事的情況——雖然平時是一個把國家政事交給內閣,自己當甩手掌櫃的人物,雖然對於古代戰事並沒有任何的了解,但蕭木作為大明的皇帝,即便是坐在那裏一言不發,看著手下的臣子們工作,也能讓他們心中感到有底,而如果皇上不在,大臣們做事的時候反而就會有些沒有主心骨的感覺。
總而言之,雖然蕭木什麽都不會,但他的身份本身就是極具象征意義的,有他坐鎮,無疑可以給緊張籌備鞏固京城城防,收集前方戰事情報的臣子們極大的信心。
事實上在這一上午的時間當中蕭木也並不是一無所獲,至少他與王在晉找到了一處十分適合攻城一方紮營的地點——大概在京城的廣渠門外不遠的一處地方,根據王在晉多年的軍事經驗來看,如果想要從東麵進攻京城的話,在此處紮營是最為合適的。
王在晉的意思表達得十分清楚,就差沒有直接說“我要是領兵攻打京城的話,就一定會在此處紮營”的話了,畢竟王在晉作為大明的兵部尚書自然不傻,不可能說出這種疑似有不臣之心,容易給人落下話柄的話來。
不過王在晉的意思已經清楚地表述給了蕭木,蕭木也意識到了這裏確實是一個十分適合用來實施自己的“天才計劃”的地方,於是當即下令在此處秘密埋藏火藥,做好偽裝,同時派人在此處周圍大挖特挖,務必將周邊五裏之內挖得麵目全非才行。
下達了這樣的重要指示之後,蕭木又命令王在晉派人繼續尋找其他適合攻城一方紮營的地點,按照同樣的流程埋火藥,挖地。
然後蕭木便帶著王在晉又一道迴到了京城,然後又迴到了宮裏——跟剛剛蕭木作為所有大臣的主心骨的道理差不多,王在晉也相當於是整個兵部的主心骨,自然不可能整天都在城外轉悠,還是要迴到城裏處置前線傳迴來的各項軍務情報的。
有道是“皇帝動動嘴,下麵跑斷腿”,在蕭木的這個“天才計劃”當中,耗費的人力實在是大得驚人,在接下來的兩三天當中,幾乎所有的京營士卒,以及逃難到北京的難民當中體格健壯的,全都“有幸”輪番參與到了皇上的“天才計劃”當中——除了最後被確定為最為核心,最為機密的若幹出適合紮營的地點,需要另行派遣可靠手下秘密埋藏火藥之外,京城外周邊所有其他的地方幾乎全都被挖了一遍,如果不是已經到了秋天,如果不是京城周邊這些地方本來就不是農田,這浩大的土方工程無疑看起來就像是春耕時分集體的翻地鬆土一樣。
不過在大明這個時空,人力資源的成本無疑低得嚇人,或者說,蕭木的這個“天才計劃”雖然工程量浩大,但最後實際算下來卻並沒有耗費多少銀兩——畢竟京營的士卒本身就有軍餉,拉他們出來幹活自然不用付錢,不過就是給他們一日三餐的夥食標準提高一些罷了,而事實上由於京城已經開始備戰,積極地鞏固城防,京城士卒們的夥食標準本來也就應該需要提高的,所以這一部分成本就算是不執行蕭木的計劃也同樣會花費。
所以事實上蕭木的這個計劃的執行當中真正產生的額外花費,就隻有雇用那些逃難的難民的費用,而這一項的費用同樣也是低得嚇人,由於這些人本身就是一無所有的難民,隻要給上一些吃的,他們就會紛紛搶著過來給你幹活,而且任勞任怨,生怕丟掉這份好不容易得來的養活自己甚至順帶著養活妻兒的差事。
而且話說迴來,即便是不進行這樣一個浩大的工程,如果蕭木知道了京城周圍的難民的存在的話,處於後世的人道主義原則,同樣還是會撥款加以賑濟,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的話,就連雇傭難民來幹活的成本實際上也不算是這項土方工程產生的成本。
經過了一陣的計算分析,最後可以稱得上是真正付出的成本恐怕就隻有那些被埋到了各個事宜安營紮寨的地方,用一個個木箱子裝好的火藥了——這些火藥無疑是戰略物資,如果不打仗的話放在倉庫裏並不會有任何的價值,既然現在已經是要打仗了,那就沒有什麽節約的必要,畢竟隻有打仗的時候它們才有用。
說道火藥的話,事實上這個計劃當中還有一處成本的來源,那就是用來裝這些火藥的木箱——現成的木箱肯定是遠遠不夠的,所以為了執行蕭木的這個計劃,並不特意臨時趕製了一批做工粗糙,僅僅能滿足一些基本需求的木箱,用來盛放那些直接埋在土中會受潮的火藥。
所以這兩天對於京城當中所有的木匠來說是很不錯的兩天,每個人都接到了大量的生意,甚至是一些棺材鋪子裏麵原本處理不掉的下等貨色或者下腳料,也都得到了利用的價值。
如果用蕭木後世現代社會的眼光去看,用汽車、地鐵的速度去衡量的話,那麽大明這個時候的北京城實在是小得可憐,用不了一個小時就能開車繞上一圈——當然是在不堵車的前提下的。
但以大明這個時空的交通水平,以馬車甚至直接步行的方式來衡量的話,大明的京城確實很大,既然京城都已經這麽大,那麽在京城外麵轉上一圈所花費的時間自然是少不了的。
事實上蕭木用了一上午的時間也並沒有能夠把京城城外適合安營紮寨的地方看完,甚至連三分之一的工作量都沒有達到,但他卻已經沒有時間可以繼續看下去了,因為一個上午的時間對他這個一國之君來說已經是一段很長的時間了,下午之前,他必須要迴到宮裏去,過問前線戰事的情況——雖然平時是一個把國家政事交給內閣,自己當甩手掌櫃的人物,雖然對於古代戰事並沒有任何的了解,但蕭木作為大明的皇帝,即便是坐在那裏一言不發,看著手下的臣子們工作,也能讓他們心中感到有底,而如果皇上不在,大臣們做事的時候反而就會有些沒有主心骨的感覺。
總而言之,雖然蕭木什麽都不會,但他的身份本身就是極具象征意義的,有他坐鎮,無疑可以給緊張籌備鞏固京城城防,收集前方戰事情報的臣子們極大的信心。
事實上在這一上午的時間當中蕭木也並不是一無所獲,至少他與王在晉找到了一處十分適合攻城一方紮營的地點——大概在京城的廣渠門外不遠的一處地方,根據王在晉多年的軍事經驗來看,如果想要從東麵進攻京城的話,在此處紮營是最為合適的。
王在晉的意思表達得十分清楚,就差沒有直接說“我要是領兵攻打京城的話,就一定會在此處紮營”的話了,畢竟王在晉作為大明的兵部尚書自然不傻,不可能說出這種疑似有不臣之心,容易給人落下話柄的話來。
不過王在晉的意思已經清楚地表述給了蕭木,蕭木也意識到了這裏確實是一個十分適合用來實施自己的“天才計劃”的地方,於是當即下令在此處秘密埋藏火藥,做好偽裝,同時派人在此處周圍大挖特挖,務必將周邊五裏之內挖得麵目全非才行。
下達了這樣的重要指示之後,蕭木又命令王在晉派人繼續尋找其他適合攻城一方紮營的地點,按照同樣的流程埋火藥,挖地。
然後蕭木便帶著王在晉又一道迴到了京城,然後又迴到了宮裏——跟剛剛蕭木作為所有大臣的主心骨的道理差不多,王在晉也相當於是整個兵部的主心骨,自然不可能整天都在城外轉悠,還是要迴到城裏處置前線傳迴來的各項軍務情報的。
有道是“皇帝動動嘴,下麵跑斷腿”,在蕭木的這個“天才計劃”當中,耗費的人力實在是大得驚人,在接下來的兩三天當中,幾乎所有的京營士卒,以及逃難到北京的難民當中體格健壯的,全都“有幸”輪番參與到了皇上的“天才計劃”當中——除了最後被確定為最為核心,最為機密的若幹出適合紮營的地點,需要另行派遣可靠手下秘密埋藏火藥之外,京城外周邊所有其他的地方幾乎全都被挖了一遍,如果不是已經到了秋天,如果不是京城周邊這些地方本來就不是農田,這浩大的土方工程無疑看起來就像是春耕時分集體的翻地鬆土一樣。
不過在大明這個時空,人力資源的成本無疑低得嚇人,或者說,蕭木的這個“天才計劃”雖然工程量浩大,但最後實際算下來卻並沒有耗費多少銀兩——畢竟京營的士卒本身就有軍餉,拉他們出來幹活自然不用付錢,不過就是給他們一日三餐的夥食標準提高一些罷了,而事實上由於京城已經開始備戰,積極地鞏固城防,京城士卒們的夥食標準本來也就應該需要提高的,所以這一部分成本就算是不執行蕭木的計劃也同樣會花費。
所以事實上蕭木的這個計劃的執行當中真正產生的額外花費,就隻有雇用那些逃難的難民的費用,而這一項的費用同樣也是低得嚇人,由於這些人本身就是一無所有的難民,隻要給上一些吃的,他們就會紛紛搶著過來給你幹活,而且任勞任怨,生怕丟掉這份好不容易得來的養活自己甚至順帶著養活妻兒的差事。
而且話說迴來,即便是不進行這樣一個浩大的工程,如果蕭木知道了京城周圍的難民的存在的話,處於後世的人道主義原則,同樣還是會撥款加以賑濟,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的話,就連雇傭難民來幹活的成本實際上也不算是這項土方工程產生的成本。
經過了一陣的計算分析,最後可以稱得上是真正付出的成本恐怕就隻有那些被埋到了各個事宜安營紮寨的地方,用一個個木箱子裝好的火藥了——這些火藥無疑是戰略物資,如果不打仗的話放在倉庫裏並不會有任何的價值,既然現在已經是要打仗了,那就沒有什麽節約的必要,畢竟隻有打仗的時候它們才有用。
說道火藥的話,事實上這個計劃當中還有一處成本的來源,那就是用來裝這些火藥的木箱——現成的木箱肯定是遠遠不夠的,所以為了執行蕭木的這個計劃,並不特意臨時趕製了一批做工粗糙,僅僅能滿足一些基本需求的木箱,用來盛放那些直接埋在土中會受潮的火藥。
所以這兩天對於京城當中所有的木匠來說是很不錯的兩天,每個人都接到了大量的生意,甚至是一些棺材鋪子裏麵原本處理不掉的下等貨色或者下腳料,也都得到了利用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