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統八年十一月,正統帝迎來了他十六周歲的生日,京城張燈結彩,一派喜氣洋洋的景象。


    終於,正統帝在登基八年後終於迎來了親政的日子,這對大明而言可是一件重要的大喜事。


    親政儀式在太和殿舉行,正統帝接受了滿朝文武的叩拜以及一係列的流程後正式執掌了大明的軍政大權。


    按照慣例,親政後的正統帝宣布大赦天下,減免賦稅,與民同樂。


    隨後,正統帝一連下發了三道聖旨,分別與宦官、朝臣以及百姓有關,被視為正統帝親政後的三把火。


    在第一道聖旨中,正統帝嚴禁內宦私結外廷,囑托營求。


    此舉並不是正統帝心血來潮,而是為了敲打日益崛起的內廷,自從劉球死後一些想要投機取巧的文官已經相繼投靠了王振,使得內廷的勢力大增。


    聖旨雲:祖宗舊製內官內使職掌內府事務,纖毫不敢透漏。今爾等有不遵法度,與在外各衙門官員私相結交透漏事情,或因公務,營幹已私,或因親情請求囑托公事,或借撥軍夫役以致有司挪移選法,出入刑名,重勞軍民,妨廢公道。


    以往之事,悉置不問。


    自今宜相戒飭,謹遵法度。平素安分守禮者,益加謹慎,用保長久、其有徇情逮法者,即洗心改過;或有不遵祖宗之法,具在必罪不宥!


    這與宣德帝當年處死作惡的太監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都是對宦官的一種駕馭方式。


    第二道與官場上結黨營私、瞞上欺下的風氣有關,表明了正統帝對這種風氣的不滿。


    聖旨雲:朝廷建置百官,分理庶政,必能奉公守法,庶有成績。


    在京內外官員,彼此交通,夤緣作弊,或畏勢要,或貪賄賂,遇有事務,私相囑托,以致文武銓選不出,刑獄輕重失當;軍民被其役使,或放富差貧,勞逸不均;或輸糧草,輒有挪移。


    風憲官黨比不言,論罪皆不可容。


    今姑宥不問。繼自今素守禮法者,益加謹畏,以保名節;其有徇私玩法者,即宜修省,以圖自新,毋為勢要所協,毋為賄賂所誘,毋相黨比以私滅公,毋事阿附以圖僥幸,毋柔儒詭隨有妨正道,毋苟容奸邪有曠職掌。


    庶副朝廷委任,永保名位,敢有不知改誨,仍蹈前非,必治以重罪。


    從這兩道聖旨中不難看出,正統帝此舉對內廷和外臣都進行了敲打,希望他們能盡心給朝廷辦事。


    至於第三道聖旨,則與百姓的民生有關,正統帝下旨招撫因為各種原因逃離本土的百姓。


    聖旨雲:各處逃民先因水旱窘於衣食,又為官府科斂太甚,不得已流移外境,朝廷屢下詔原宥其罪愆,命其聽令報籍。


    近聞有司慮有逃民遷徙無常,遺下稅役,使平民受牽累,不容其報籍。其中有願迴原籍者,又以久離土著,恆產無存,公私逋負纏結,不能容身,以致輾轉流徙,安養無由。


    限半年之內,願報籍之逃民悉聽其報籍,務必安插得當,仍免役三年。


    願複業者,官記其名,秋成遣之,如例優恤,公私逋負悉令免除。軍匠囚徒在逃者,首先免其罪,罪重者奏聞末減。


    若輾轉觀望,不順招撫者,可以發遣充軍。軍匠囚徒不自首者,遠邊充軍。有窩藏者,連罪不宥。


    對於正統帝的這三把火,李雲天當然持支持的態度,因為這正是出於他的手筆,其目的是整頓吏治,安撫百姓。


    隨著正統帝的親政,紫禁城內務總管一職也柳暗花明,正統帝以金英年老為由讓其卸任內務總管和司禮監掌印太監的職務,升任宋大山為紫禁城內務總管,金英為內務副總管。


    至於司禮監掌印太監一職,由原司禮監秉筆太監王振擔任,金英退而求其次成為司禮監首席秉筆太監。


    原司禮監首席秉筆太監、東廠廠公王瑾則派往南京,成為南京守備太監,取代王瑾的宦官是從南京調來的南京宮廷內務總管魯榮,擔任司禮監次席秉筆太監以及紫禁城內務副總管。


    這出乎了外界的意料,誰也想不到正統帝會從南京調來宦官擔任如此重要的職務。


    魯榮與宋大山和王振也是老相識了,當年宣德帝以太子的身份待在南京城時三人就認識,隻不過魯榮沒能隨宋大山和王振護送宣德帝前去京城登基,故而也就留在了南京城,經過一番摸爬滾打後坐上了南京宮廷內務總管一職。


    讓魯榮擔任司禮監首席秉筆太監自然是李雲天的主意,李雲天向正統帝建議,應該學宣德帝一樣平衡內廷的勢力,隻有這樣才能把內廷牢牢地掌控在手裏,使得內廷為皇權服務。


    正統帝雖然信任從小陪著他一起長大的王振和宋大山,但更信賴李雲天這個自幼便教導他的老師,無論宣德帝還是張氏太皇太後,乃至現在的孫太後都對李雲天無比的信賴。


    故而,正統帝接受了李雲天的這個提議,把魯榮從南京城調了過來,給內廷注入了一股新鮮血液。


    由此一來,魯榮就能夠對王振的權力形成製約,使得王振無法再隨心所欲地調動東廠的人為他做事,使得內廷形成三足鼎立之勢,這才是真正的馭下之道。


    直到正統帝的聖旨降下來,剛來京城不久正在忐忑不安等待著消息的魯榮知道自己升了官,成為了紫禁城內務副總管、司禮監次席秉筆太監和東廠廠公,驚得目瞪口呆,無論如何也想不到天上竟然掉下來如此大的一個餡餅,正正地砸在了他的頭上。


    迴過神來後,魯榮激動地跪下接了正統帝的這道旨意,興奮的心情溢於言表,轉眼間他就成為了內廷的四號人物,與宋大山、王振和金英平起平坐。


    收好了聖旨,魯榮一溜煙地進了紫禁城,前往坤寧宮跪謝孫太後,以為他能升任紫禁城內務副總管一職是孫太後的功勞。


    值得一提的是,魯榮是孫太後的同鄉,年幼時隨著家人一同去南直隸討飯,由於實在是活不下去了,家裏就把他賣進了宮裏當內侍。


    孫太後當年還是太子嬪的時候就是魯榮伺候得她,一轉眼已經過去了二十年,其實宣德帝登基後魯榮有機會跟孫太後去京城,不過孫太後當時找了他讓其留在南京。


    畢竟孫太後當時的情形不怎麽好,張氏太皇太後對胡皇後十分寵愛,孫太後在宮裏沒有一點兒勢力,倒不如讓魯榮留在南京發展。


    這些年來,魯榮能熬到南京宮廷內務總管的位子,自然離不開孫太後的支持,相對於紫禁城,孫太後在南京皇宮的事務上更有發言權。


    “你應該謝的是忠王爺,忠王爺向皇上舉薦了你,你才能來京城。”孫太後望著跪在地上的魯榮,微笑著說道,“從今以後你可要盡心給皇上辦差,千萬不要辜負了哀家和忠王的期望。”


    “奴才明白,一定全力輔佐皇上。”魯榮聞言不由得吃了一驚,萬萬沒想到這裏麵還有李雲天的關係,以前他可從沒有與李雲天有過來往,隨後鄭重其事地迴答了孫太後。


    “隻要你心裏裝著皇上,那麽以後如果有什麽委屈的話哀家給你做主。”孫太後對魯榮的反應很滿意,沉吟了一下後說道。


    “奴才謝過太後,以後必當為皇上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魯榮心中頓時大喜,這意味著孫太後以後就是他在皇宮裏的靠山了,連忙向孫太後磕頭謝恩,如此一來就能與宋大山和王振抗衡。


    否則的話,魯榮的這個紫禁城內務副總管、司禮監次席秉筆太監、東廠廠公就隻能是徒有虛名而已,很快就會被宋大山和王振給架空。


    孫太後的嘴角流露出了一絲得意的笑容,有魯榮當她的耳目那麽她就能知道朝廷上的動向,替正統帝好好地看住大明的江山。


    “忠王不愧是忠王,高瞻遠矚,謀略深不可測!”隨後,孫太後在心中暗暗感慨了一句,當年讓她把魯榮留在南京皇宮的人正是李雲天,要不然今天魯榮在紫禁城裏隻是一名中級宦官罷了,根本沒有資格擔任紫禁城內務府總管一職。


    可如今不同,魯榮貴為南京皇宮的內務總管,不僅有著足夠的資曆調來京城任紫禁城的副總管,而且還帶來了一批心腹手下,足以使得他在內廷站穩腳跟。


    與李雲天一樣,孫太後也希望內廷裏的各方勢力相互牽製,否則就有失控的危險,畢竟內廷代表了皇帝的旨意,要是失去了製衡那麽很可能會背著皇帝行事,這可是孫太後所不希望看見的一幕,在她看來內廷的宦官就是皇家的奴才,豈能越俎代庖?


    魯榮的意外出現使得內廷的局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內廷一些宦官趁機投靠到了魯榮的門下,使得背倚孫太後的魯榮很快就壯大了勢力,成為了內廷中除了宋大山、王振和金英外的第四大勢力。


    雖說內廷由宋大山這個內務總管以及王振、金英和魯榮三名副總管掌控,但由於金英行事低調,故而內廷的權力實際上由宋大山、王振和魯榮瓜分,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格局。


    金英經曆過許許多多的風雨,早就把名利權勢看得非常淡了,畢竟一朝天子一朝臣,雖然正統帝依然信賴他,但他很顯然無法跟自小跟在正統帝身邊的宋大山、王振,以及孫太後的心腹魯榮相比。


    所以,金英選擇了遠離朝堂上的糾紛修身養性,暗自蟄伏起來等待著複出的時機。


    由於宋大山對司禮監並沒有興趣,故而內廷的矛盾和爭鬥就集中在了王振和魯榮的身上,兩人身後都有所倚仗自然不會輕易退讓。


    而引起王振和魯榮爭鬥的核心就是東廠的控製權,隻有控製了東廠才能掌握打擊朝堂文武百官的權力,以前由於王瑾的退讓東廠實際上被王振掌控,而魯榮肯定不會坐視王振越界。


    這正是李雲天所希望看見的一幕,由此一來王振就會被魯榮製約住,無法再像以前那樣為所欲為了。


    p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執宰大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小黑醉酒(書坊)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小黑醉酒(書坊)並收藏執宰大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