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晨竟然落得這麽一個結局,實在是出乎本王的意料。←,”走出古晨所在的廂房後,李雲天搖了搖頭,向跟在後麵的林馨歎了一口氣,說實話他寧願古晨戰死在沙場上,馬革裹屍。


    “王爺,古晨選擇落在王爺手裏未嚐不是一個好歸宿,王爺是大明的親王,戰功赫赫,比他死在一個無名小卒的刀下強上千百倍!”林馨聞言沉吟了一下,嬌聲迴答。


    此時此刻,林馨心裏對古晨充滿了敬佩,她剛才看得清清楚楚,古晨送別李雲天出門的時候嘴角掛著一絲淡淡的笑意,這等從容灑脫非常人所有。


    “雖然古晨罪該萬死,但他以前也給大明立下過功勞,你吩咐下去,以審問他的名義把他留在這裏。”李雲天苦笑著搖了搖頭,鄭重其事地向林馨說道,“記住,不要為難他。”


    “王爺放心,屬下知道該如何做。”林馨點了點頭,她知道李雲天想讓古晨在這裏度過餘生,以免到了京城再受到羞辱。


    林馨相信,如果李雲天不幸落在了古晨的手裏,那麽古晨肯定也不會為難李雲天,人與人之間就是這麽奇怪,尤其是那些謀略超常的人,別看在戰場上鬥得死去活來,可私下裏卻惺惺相惜,給與對方應有的尊重,李雲天和古晨就屬於這樣的人。


    可以說,如果沒有古晨找的那些麻煩的話,那麽就不會有李雲天的今天,李雲天得以進封親王的戰功是古晨“送”給他的。


    不知道為什麽,走出古晨所在房間的那一刹那,李雲天的心中猛然間感到空蕩蕩的,好像一下子失去了某種東西似的。


    按理說,令他一直頭疼的古晨被抓,而且炸藥也被找到,他應該感到高興才對,可他卻怎麽也開心不起來。


    由於心情不佳,李雲天並沒有在杭州城多待,第二天就起程返迴鎮江府。


    古晨死後,李雲天幫其實現了落葉歸根的遺願,悄悄派人將他的屍首葬在了家鄉的祖墳裏,在墳頭立上了一塊無字碑,墓碑上刻著一把折斷的劍。


    作為大明的叛徒,古晨死後本應該被拋屍在亂葬崗的,故而他的墳頭上自然不可能有墓碑了。


    在李雲天看來,古晨本應該成為大明開疆拓土的一把利劍,可由於一念之差犯下了不可饒恕的罪過,這把斷劍形象地形容了古晨的生平。


    九月底,就在李雲天領著馬愉在江南轉悠著的時候,京城來了一封八百裏加急的急報,讓他和馬愉立刻返迴京城。


    急報是吏部發來的,內容很簡短並沒有說明讓兩人迴去的原因,這種情形可非常反常,再怎麽說李雲天也是大明堂堂的親王,吏部按理說不應該這麽唐突才對,除非有什麽難言之隱不好在急報上明言。


    “糟了,看來太皇太後的病情不妙。”放下手裏的急報後,李雲天皺著眉頭向坐在一旁的馬愉說道。


    在李雲天看來,現在大明能驚動他,並且使得他立刻迴京的事情也隻有張氏太皇太後的病情。


    雖然太醫院的太醫們用盡了辦法,但張氏太皇太後的病情卻日益加重,畢竟她現在已經是一個年過六旬的老人,到了風燭殘年的時候。


    “王爺,咱們什麽時候動身?”馬愉接過急報掃了一眼,神色焦急地問道,張氏太皇太後堪稱大明的支柱,她要是有個三長兩短的話大明的朝局絕對會動蕩起來,而內閣首當其衝受到打擊。


    “即刻啟程。”李雲天想也不想,沉聲向馬愉說道,現在江南各地的稅務革新已經進入了尾聲,他和馬愉已經沒有必要再留在這裏,當務之急是盡快趕迴京城見張氏太皇太後一麵。


    為了能盡快趕迴京城,李雲天和馬愉放棄了走水路,而是乘車在護衛們的護送下一路向北奔馳,晝夜兼程。


    十月初,風塵仆仆的李雲天和馬愉終於趕到了京城,兩人進城後沐浴更衣,連飯都來不及吃就急匆匆進了紫禁城。


    從周雨婷那裏,李雲天知道張氏太皇太後的病情前段時間突然惡化,現在的狀況非常不好。


    慈寧宮,內殿。


    張氏太皇太後靜靜地躺在床上閉目小憩,孫太後和胡皇後坐在床邊小心翼翼地照料著,這個時候也唯有兩人有資格出現在這裏,其他的妃嬪根本就沒資格進慈寧宮。


    除了孫太後和胡皇後外,內殿裏還有幾名太醫院的禦醫,密切關注著張氏太皇太後的病情。


    外殿,正統帝不安地來迴踱著步子,一旁躬身立著張輔、楊士奇和周征等朝廷的文武權貴,私下裏低聲議論著張氏太皇太後的病情。


    “忠王何時才能趕來?”忽然,正統帝停下了腳步,神色焦急地問向了距離他最近的張輔。


    一直以來,正統帝都處在張氏太皇太後的嗬護和關愛中,如今張氏太皇太後一出事他整個人都慌了起來,顯得有些不知所措。


    在正統帝心中,除了張氏太皇太後外,李雲天是最值得他信賴和依靠的人,因此他現在迫切希望能見到李雲天,希望李雲天能穩住京城的局勢。


    “皇上,江南距離京城遙遠,忠王估計還要等幾日才能抵達。”張輔知道李雲天在正統帝心中占有極其重要的位子,因此躬身答道。


    “應該早點把忠王召迴來的。”正統帝聞言臉上頓時浮現出懊惱的神色,口中忍不住喃喃自語了一句。


    其實,正統帝早就想把李雲天召迴京城,不過張氏太皇太後阻止了他,張氏太皇太後清楚江南稅務革新的重要性,因此不希望因為自己打擾到了李雲天執行公務。


    所以直到張氏太皇太後病情惡化後,正統帝這才讓吏部給李雲天發八百裏急報,催李雲天速速迴京。


    王振和宋大山躬著身子低頭立在一旁,宋大山神情嚴肅,而王振的雙目中則有一絲難以抑製的興奮和激動。


    自從去年張氏太皇太後敲打王振後,王振的日子過得小心謹慎,如履薄冰,生怕惹怒了張氏太皇太後招來彌天大禍。


    如今張氏太皇太後病重,王振心中自然感到高興,他早就在等著這一天,一旦張氏太皇太後病逝那麽他就可以借助正統帝之威來大肆篡權,爭名奪利。


    楊溥暗中留意著王振,敏銳地注意到了王振雙目中的那絲欣喜,眉頭緊緊地皺著,以後恐怕無人能對深得正統帝寵信的王振製衡。


    難道要把宋大山拉過來?隨後,楊溥的視線落在了麵若死水的宋大山身上,宋大山可是比王振更得正統帝的寵信,隻不過其行事低調不像王振那樣介入司禮監的事務,要想把他拉過來談何容易,再怎麽說宋大山也是一名宦官,而且還是王振的好友。


    想到這裏,楊溥不由得暗中歎了一口氣,唯今之計也隻有等李雲天迴來,李雲天不僅位高權重還是正統帝最為尊敬的老師,有李雲天坐鎮京城的話想必王振也不敢太過放肆了。


    雖然殿內的文武重臣關注的是張氏太皇太後的病情,可心裏卻已經暗自盤算張氏太皇太後死後事宜,朝廷的勢力格局必將重新劃分。


    相對於那些心思各異的朝臣,立在楊溥身側的楊士奇顯得有些落寞,楊稷的罪名已經被前去徹查的禦史查明,上書匯報了朝廷。


    經查,楊稷橫行鄉裏,為惡地方,是當地不折不扣的惡霸,僅死於其手的百姓就已經超過了二十人,可謂是一個窮兇極惡之徒。


    正統帝接到奏報後大吃了一驚,萬萬沒想到楊稷的惡行竟然如此之盛,朝廷上的文武百官紛紛要求嚴懲楊稷,尤其是那些言官們更是在太和殿上慷慨激揚地痛斥楊稷,言明不殺不足以平民憤。


    由於未能管教好楊稷,萬分自責和愧疚的楊士奇跪在殿前向正統帝謝罪,聆聽著朝廷文武官員的責難,這使得已經七旬有餘的內閣首輔不得不在那裏硬生生地跪了大半個時辰。


    如果不是正統帝心中掛念楊士奇的身體,命人拿來了一個軟和的蒲團讓楊士奇跪在上麵,恐怕楊士奇就會當場昏死了過去。


    可即便是有蒲團在地上墊著楊士奇在朝會結束後也無法起身,是楊溥等人把他攙扶了起來,讓宮裏的侍衛將其背上了停在宮外的馬車。


    經此一事後,楊士奇受到了沉重的打擊,不僅顏麵盡失而且身心俱疲,整個人明顯蒼老了許多,再也沒有了先前的那股精氣神。


    這也使得朝中的勢力格局在潛移默化中發生著變化,一些依附內閣,尤其是依附楊士奇的文官暗地裏改弦易轍投靠到了六部的陣營,為將來的出路做打算。


    楊溥對此是無能為力,跟紅頂白、趨炎附勢是官場上的一大生存法則,他沒有辦法把那些改換門庭的官員強行留住,唯有想辦法維持現狀,安撫內閣陣營的文官。


    至於勳貴集團,表麵上一團和氣,但實際上為了爭奪北方整編後的衛所軍控製權,開國勳貴與靖難勳貴之間,乃至靖難勳貴與靖難勳貴之間都有著激烈的爭鬥,都想掌控住新編衛所軍的權力。


    可以想象的是,隨著張氏太皇太後的離世,勳貴集團的內鬥將更加劇烈,這可是事關那些勳貴的切身利益,屬於難以調和的矛盾。


    相對於內廷、文官集團和勳貴集團,講武堂一係的官員在張氏太皇太後病逝一事上受到的衝擊最小。


    一來講武堂的地盤不在兩京十三省,與內廷、文官集團和勳貴集團沒什麽利益上的衝突,二來有李雲天坐鎮講武堂一係的官員各派係間相處融洽,不會因為張氏太皇太後出事而發生利益糾葛。


    而且,講武堂武官的升降有著一套完善係統的體係,這使得講武堂一係的勳貴們不容易插手人事任命。u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執宰大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小黑醉酒(書坊)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小黑醉酒(書坊)並收藏執宰大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