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天後,日夜兼程的李雲天終於風塵仆仆地抵達了京城,入城後第一件事情就是進宮覲見正統帝和太皇太後,向其稟告過去兩年來的平倭事宜。○
雖然宣德帝給年幼的正統帝留下了輔政大臣協助其處理軍政事務,但真正在幕後掌權的卻是太皇太後,正統帝的玉璽就是她在掌管。
在太皇太後的支持下,司禮監依舊行使著給奏章批紅的權力,這並不是太皇太後信任那些宦官,而是對朝臣們的一種製衡。
隻不過太皇太後對宦官的限製比宣德帝還要嚴格,畢竟太祖皇帝留有內侍不得幹政的祖訓,故而太皇太後為了安撫文武群臣也對宦官進行了打壓,各地鎮守太監多有裁撤,使得內廷的勢力深受影響。
如今的內廷處於蟄伏期,由於正統帝年幼無法理政,宦官們唯有依靠太皇太後的庇護才能得以自保,否則的話司禮監的那批宦官首當其衝要被朝臣們想辦法搞掉,由那些太監們披紅實在是太過礙事。
否則的話朝臣們決策的事情在朝堂上通過後就將得以執行,而這正是太皇太後擔心的地方,長此以往的話正統帝無疑會被那些文武重臣架空,以至於君權旁落。
故而,縱觀大明的曆史,內廷無不依附於皇權,是皇權用來對抗臣權的馬前卒,即便是再厲害的太監一旦離開皇權的庇護下場通常都會很淒慘。
李雲天這次進宮給正統帝帶來了一份禮物,倭國幕府將軍謹獻給正統帝的一把經過精心打造的倭刀,這在倭國可是最為珍貴的禮物。
太皇太後對李雲天的這次平倭之行是非常滿意,李雲天不僅清除了為禍大明沿海的倭患,而且還使得倭國臣服,可謂給正統朝開了一個好頭。
像李雲天這樣任勞任怨的國之重臣實在是鳳毛麟角,即便是楊士奇這樣的朝廷大員想要為國出力也無法去衝鋒陷陣,畢竟楊士奇等人的年齡在那裏擺著,都是六旬左右的老臣,沒有李雲天那樣充沛的精力。
尤為重要的是李雲天雖然手握軍政大權,但卻從來也不擅權,而是將手中的權力統統下放,他所做的隻不過是督促眾人做到各司其職而已,這使得太皇太後非常放心,也是宣德帝一直重用李雲天的主要原因。
以驍武軍為例,驍武軍的高級將領都是宣德帝在的時候安插進去的,李雲天自然清楚宣德帝的意思,但還是將那些將領委以重任使得那些人現在紛紛封侯拜伯。
至於驍武軍的中級將領,主要來自講武堂前兩期,裏麵有不少皇族和勳貴子弟,這樣一來的話驍武軍內部等於沒有了秘密可言,太皇太後自然放心讓李雲天來執掌這支大明最為悍勇的部隊。
與此同時,正是由於講武堂吸納了朝廷各方勢力,故而使得李雲天在講武堂的地位牢不可摧,很顯然沒有哪方勢力願意把講武堂交到別的勢力手上。
況且,除了李雲天外根本沒人能夠威服講武堂的那些驕兵悍將,更沒辦法使得講武堂保持高速的發展,這裏麵已經涉及到很多人的利益,誰也不會讓別人來染指講武堂的控製權。
由於太皇太後對李雲天的這次平倭之行非常感興趣,因此李雲天就從收複琉球島開始把事情的經過繪聲繪色地講了一遍,一直講到了在紅鳥山伏擊薩摩軍,最終迫使薩摩藩藩主島津鳴雲投降,使得現場的內侍和宮女聽得津津有味。
“忠武王,你怎麽知道那個薩摩藩主會在紅鳥山伏擊你?”太皇太後覺得李雲天簡直用兵如神,竟然精準地猜出了島津鳴雲的意圖,進而實現在紅鳥山布下了重兵。
“太皇太後娘娘,島津鳴雲能在倭國的九州島縱橫捭闔,也是一個稱霸一方的梟雄,善於用兵,其知道在外無援軍的情形下一旦被我軍圍困在清水城必死無疑,因此一定提前與我軍交戰,而位於清水城和出水城之間的紅鳥山是打伏擊的絕佳地。”
李雲天聞言向太皇太後一躬身,沉聲解釋道,“臣隻不過是站在他的角度來看待戰局的走勢,臣如果是他的話肯定也會冒險一搏,在紅鳥山伏擊我軍!”
“忠武王,你果然不愧是我大明第一臣,文武雙絕,堪稱我大明立國以來的朝臣典範。”太皇太後聞言頓時笑了起來,開口誇讚道。
“太皇太後娘娘嚴重了,臣隻不過是略盡職責而已,絕對不是什麽‘第一臣’。”李雲天聞言眉頭微微蹙了一下,連忙向太皇太後一拱手,躬身道。
能有幸得到太皇太後“大明第一臣”的褒獎,如果擱給別的朝臣肯定是欣喜若狂,跪在地上謝恩了,可李雲天知道凡事都別爭個“第一”,所謂盛極而衰,一旦獲得了“第一”的頭銜那麽接下來必將迎來低穀,搞不好還會有性命之憂。
尤其是李雲天身居高位,更是忌憚“第一”二字,那樣的話豈不是成為了朝廷上下的眾矢之的,同時也變成了皇家修理的對象。
“這是哀家的肺腑之言。”太皇太後見李雲天變得有些尷尬,知道李雲天在忌諱什麽,於是笑著安慰了一句,隨後語峰一轉換了一個話題,“忠武王,你可是皇上的老師,兩年來一直在外奔波勞碌,這次迴來可要好好給皇上授課,皇上他最喜歡上你的課,其他老師的課太過枯燥乏味。”
“是臣疏忽了,實在罪該萬死。”李雲天向太皇太後一躬身,一臉歉意地迴答,“太皇太後娘娘,恐怕臣接下來在京城待不了多久,如今西域不穩臣準備去一趟西域。”
“西域!”
太皇太後聞言臉上頓時浮現出驚訝的神色,西域乃荒涼淒苦之地,李雲天乃大明堂堂的忠武王,無論如何也輪不到他去親臨險境,難道西域發生了什麽足以驚動李雲天的大事不成?
“忠武王,西域發生了何事,竟需要你親自前往?”隨後,太皇太後不由得好奇地問向了李雲天,她還沒有接到西域有大事發生的奏報。
“稟太皇太後,成吉思汗的次子察合台在西域建立了蒙古帝國四大汗國之一的察合台汗國,元末時期察合台汗國分為了東察合台汗國和西察合台汗國,西察合台汗國經過逐年擴張,其疆域已經與我大明相差無幾。”
李雲天知道太皇太後並不清楚東察合台汗國被帖木兒帝國攻打的事情,於是鄭重其事地迴答,“如今西察合台出兵攻打東察合台,東察合台無力支撐,一旦其陷落的話大明將直接麵對西察合台汗國的兵鋒,對我大明殊為不利,故而臣決定趕去東察合台與其一起抗擊西察合台的這次進犯!”
實際上,大明的朝堂對東察合台汗國被帖木兒帝國進攻一事並不關心,首先,滿朝文武皆抱著大明是天朝上國的思想,認為沒有哪個國家敢動大明。
其次,東察合台汗國距離大明太過遙遠,對大明的影響力可謂微乎其微。
最後,東察合台汗國、帖木兒帝國和北元一樣,都是蒙古帝國的屬國,在朝臣們看來他們打得越激烈越好,正好可以削弱他們的實力。
既然朝臣們如此輕視東察合台汗國受到攻擊一事,那麽自然也就不會拿這件事情去勞煩太皇太後,故而太皇太後對此事一無所知。
“竟與我大明疆域仿佛!”太皇太後聞言頓時大吃了一驚,在她看來大明疆域萬裏石天下間第一大國,可是帖木兒帝國的地盤與大明差不多,這對她而言簡直就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
“太皇太後,當年蒙古騎兵縱橫天下,如今北元雖然被趕到了漠北,但西察合台汗國是比北元還要強大的敵人,大明不可不防。”李雲天聞言神情嚴肅地了頭,開口向太皇太後進諫道。
“忠武王,你操勞國事哀家甚是欣慰,不過我大明雄兵百萬,戰將千員,有些事情應該讓其他人來為大明分擔,你可不要太過勞累。”太皇太後頓時笑了起來,向李雲天道。
她覺得李雲天簡直就是拚命三郎,為了大明的安危不辭勞苦地整天在外奔波,如果大明再多幾個李雲天這樣的臣子那麽她就可以安枕無憂了,她可不想讓李雲天去西域那種苦寒之地,一旦發生意外後果將不堪設想,故而還是派其他人前去為好。
太皇太後之所以有此一,不僅是關愛李雲天,其實還有另外一層含義,自從驍武軍崛起後五軍都督府麾下的衛所軍隊屢遭敗仗,到最後莫不是驍武軍力挽狂瀾,為此五軍都督府的都督們實際上憋了一股勁兒,想要與驍武軍一較高下,以恢複衛所軍的名譽。
而且,五軍都督府的都督們現在有能力與驍武軍叫板,原因無他,京畿都督府的部隊和山北軍區的部隊在宣德八年就已經按照驍武軍軍製改變,經過數年的操練後已經形成了強有力的戰鬥力,雖然可能比不過驍武軍但也相差不了多少。
值得一提的是,京畿地區和山北地區的衛所部隊采用的是驍武軍一樣的編製和訓練模式,隻不過隸屬於五軍都督府管轄,聽從軍閣的調遣,其軍需供應由講武堂和皇宮的內庫各自承擔一半。
換句話來,京畿都督府和山北軍區的部隊實際上是驍武軍的翻版,訓練他們的教官全部都是從驍武軍中抽調的人員,而且後勤補給也參照驍武軍的模式實行配給製,成為了大明的專業化部隊,也就是職業軍人,是李雲天為了破除衛所世襲邁出了第一步。
“臣謹遵懿旨!”李雲天知道太皇太後是為了他好,不想他迴京太過操勞,因此微笑著一躬身,遵從了太皇太後的旨意。
雖然宣德帝給年幼的正統帝留下了輔政大臣協助其處理軍政事務,但真正在幕後掌權的卻是太皇太後,正統帝的玉璽就是她在掌管。
在太皇太後的支持下,司禮監依舊行使著給奏章批紅的權力,這並不是太皇太後信任那些宦官,而是對朝臣們的一種製衡。
隻不過太皇太後對宦官的限製比宣德帝還要嚴格,畢竟太祖皇帝留有內侍不得幹政的祖訓,故而太皇太後為了安撫文武群臣也對宦官進行了打壓,各地鎮守太監多有裁撤,使得內廷的勢力深受影響。
如今的內廷處於蟄伏期,由於正統帝年幼無法理政,宦官們唯有依靠太皇太後的庇護才能得以自保,否則的話司禮監的那批宦官首當其衝要被朝臣們想辦法搞掉,由那些太監們披紅實在是太過礙事。
否則的話朝臣們決策的事情在朝堂上通過後就將得以執行,而這正是太皇太後擔心的地方,長此以往的話正統帝無疑會被那些文武重臣架空,以至於君權旁落。
故而,縱觀大明的曆史,內廷無不依附於皇權,是皇權用來對抗臣權的馬前卒,即便是再厲害的太監一旦離開皇權的庇護下場通常都會很淒慘。
李雲天這次進宮給正統帝帶來了一份禮物,倭國幕府將軍謹獻給正統帝的一把經過精心打造的倭刀,這在倭國可是最為珍貴的禮物。
太皇太後對李雲天的這次平倭之行是非常滿意,李雲天不僅清除了為禍大明沿海的倭患,而且還使得倭國臣服,可謂給正統朝開了一個好頭。
像李雲天這樣任勞任怨的國之重臣實在是鳳毛麟角,即便是楊士奇這樣的朝廷大員想要為國出力也無法去衝鋒陷陣,畢竟楊士奇等人的年齡在那裏擺著,都是六旬左右的老臣,沒有李雲天那樣充沛的精力。
尤為重要的是李雲天雖然手握軍政大權,但卻從來也不擅權,而是將手中的權力統統下放,他所做的隻不過是督促眾人做到各司其職而已,這使得太皇太後非常放心,也是宣德帝一直重用李雲天的主要原因。
以驍武軍為例,驍武軍的高級將領都是宣德帝在的時候安插進去的,李雲天自然清楚宣德帝的意思,但還是將那些將領委以重任使得那些人現在紛紛封侯拜伯。
至於驍武軍的中級將領,主要來自講武堂前兩期,裏麵有不少皇族和勳貴子弟,這樣一來的話驍武軍內部等於沒有了秘密可言,太皇太後自然放心讓李雲天來執掌這支大明最為悍勇的部隊。
與此同時,正是由於講武堂吸納了朝廷各方勢力,故而使得李雲天在講武堂的地位牢不可摧,很顯然沒有哪方勢力願意把講武堂交到別的勢力手上。
況且,除了李雲天外根本沒人能夠威服講武堂的那些驕兵悍將,更沒辦法使得講武堂保持高速的發展,這裏麵已經涉及到很多人的利益,誰也不會讓別人來染指講武堂的控製權。
由於太皇太後對李雲天的這次平倭之行非常感興趣,因此李雲天就從收複琉球島開始把事情的經過繪聲繪色地講了一遍,一直講到了在紅鳥山伏擊薩摩軍,最終迫使薩摩藩藩主島津鳴雲投降,使得現場的內侍和宮女聽得津津有味。
“忠武王,你怎麽知道那個薩摩藩主會在紅鳥山伏擊你?”太皇太後覺得李雲天簡直用兵如神,竟然精準地猜出了島津鳴雲的意圖,進而實現在紅鳥山布下了重兵。
“太皇太後娘娘,島津鳴雲能在倭國的九州島縱橫捭闔,也是一個稱霸一方的梟雄,善於用兵,其知道在外無援軍的情形下一旦被我軍圍困在清水城必死無疑,因此一定提前與我軍交戰,而位於清水城和出水城之間的紅鳥山是打伏擊的絕佳地。”
李雲天聞言向太皇太後一躬身,沉聲解釋道,“臣隻不過是站在他的角度來看待戰局的走勢,臣如果是他的話肯定也會冒險一搏,在紅鳥山伏擊我軍!”
“忠武王,你果然不愧是我大明第一臣,文武雙絕,堪稱我大明立國以來的朝臣典範。”太皇太後聞言頓時笑了起來,開口誇讚道。
“太皇太後娘娘嚴重了,臣隻不過是略盡職責而已,絕對不是什麽‘第一臣’。”李雲天聞言眉頭微微蹙了一下,連忙向太皇太後一拱手,躬身道。
能有幸得到太皇太後“大明第一臣”的褒獎,如果擱給別的朝臣肯定是欣喜若狂,跪在地上謝恩了,可李雲天知道凡事都別爭個“第一”,所謂盛極而衰,一旦獲得了“第一”的頭銜那麽接下來必將迎來低穀,搞不好還會有性命之憂。
尤其是李雲天身居高位,更是忌憚“第一”二字,那樣的話豈不是成為了朝廷上下的眾矢之的,同時也變成了皇家修理的對象。
“這是哀家的肺腑之言。”太皇太後見李雲天變得有些尷尬,知道李雲天在忌諱什麽,於是笑著安慰了一句,隨後語峰一轉換了一個話題,“忠武王,你可是皇上的老師,兩年來一直在外奔波勞碌,這次迴來可要好好給皇上授課,皇上他最喜歡上你的課,其他老師的課太過枯燥乏味。”
“是臣疏忽了,實在罪該萬死。”李雲天向太皇太後一躬身,一臉歉意地迴答,“太皇太後娘娘,恐怕臣接下來在京城待不了多久,如今西域不穩臣準備去一趟西域。”
“西域!”
太皇太後聞言臉上頓時浮現出驚訝的神色,西域乃荒涼淒苦之地,李雲天乃大明堂堂的忠武王,無論如何也輪不到他去親臨險境,難道西域發生了什麽足以驚動李雲天的大事不成?
“忠武王,西域發生了何事,竟需要你親自前往?”隨後,太皇太後不由得好奇地問向了李雲天,她還沒有接到西域有大事發生的奏報。
“稟太皇太後,成吉思汗的次子察合台在西域建立了蒙古帝國四大汗國之一的察合台汗國,元末時期察合台汗國分為了東察合台汗國和西察合台汗國,西察合台汗國經過逐年擴張,其疆域已經與我大明相差無幾。”
李雲天知道太皇太後並不清楚東察合台汗國被帖木兒帝國攻打的事情,於是鄭重其事地迴答,“如今西察合台出兵攻打東察合台,東察合台無力支撐,一旦其陷落的話大明將直接麵對西察合台汗國的兵鋒,對我大明殊為不利,故而臣決定趕去東察合台與其一起抗擊西察合台的這次進犯!”
實際上,大明的朝堂對東察合台汗國被帖木兒帝國進攻一事並不關心,首先,滿朝文武皆抱著大明是天朝上國的思想,認為沒有哪個國家敢動大明。
其次,東察合台汗國距離大明太過遙遠,對大明的影響力可謂微乎其微。
最後,東察合台汗國、帖木兒帝國和北元一樣,都是蒙古帝國的屬國,在朝臣們看來他們打得越激烈越好,正好可以削弱他們的實力。
既然朝臣們如此輕視東察合台汗國受到攻擊一事,那麽自然也就不會拿這件事情去勞煩太皇太後,故而太皇太後對此事一無所知。
“竟與我大明疆域仿佛!”太皇太後聞言頓時大吃了一驚,在她看來大明疆域萬裏石天下間第一大國,可是帖木兒帝國的地盤與大明差不多,這對她而言簡直就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
“太皇太後,當年蒙古騎兵縱橫天下,如今北元雖然被趕到了漠北,但西察合台汗國是比北元還要強大的敵人,大明不可不防。”李雲天聞言神情嚴肅地了頭,開口向太皇太後進諫道。
“忠武王,你操勞國事哀家甚是欣慰,不過我大明雄兵百萬,戰將千員,有些事情應該讓其他人來為大明分擔,你可不要太過勞累。”太皇太後頓時笑了起來,向李雲天道。
她覺得李雲天簡直就是拚命三郎,為了大明的安危不辭勞苦地整天在外奔波,如果大明再多幾個李雲天這樣的臣子那麽她就可以安枕無憂了,她可不想讓李雲天去西域那種苦寒之地,一旦發生意外後果將不堪設想,故而還是派其他人前去為好。
太皇太後之所以有此一,不僅是關愛李雲天,其實還有另外一層含義,自從驍武軍崛起後五軍都督府麾下的衛所軍隊屢遭敗仗,到最後莫不是驍武軍力挽狂瀾,為此五軍都督府的都督們實際上憋了一股勁兒,想要與驍武軍一較高下,以恢複衛所軍的名譽。
而且,五軍都督府的都督們現在有能力與驍武軍叫板,原因無他,京畿都督府的部隊和山北軍區的部隊在宣德八年就已經按照驍武軍軍製改變,經過數年的操練後已經形成了強有力的戰鬥力,雖然可能比不過驍武軍但也相差不了多少。
值得一提的是,京畿地區和山北地區的衛所部隊采用的是驍武軍一樣的編製和訓練模式,隻不過隸屬於五軍都督府管轄,聽從軍閣的調遣,其軍需供應由講武堂和皇宮的內庫各自承擔一半。
換句話來,京畿都督府和山北軍區的部隊實際上是驍武軍的翻版,訓練他們的教官全部都是從驍武軍中抽調的人員,而且後勤補給也參照驍武軍的模式實行配給製,成為了大明的專業化部隊,也就是職業軍人,是李雲天為了破除衛所世襲邁出了第一步。
“臣謹遵懿旨!”李雲天知道太皇太後是為了他好,不想他迴京太過操勞,因此微笑著一躬身,遵從了太皇太後的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