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推薦:、 、 、 、 、 、 、
正統帝登基後下發了一係列的詔命,其中有一道詔命雖然不引人注意但卻具有重要的意義,那就是正統帝遵從宣德帝的遺詔,正式確定北京城為大明的帝都,而不再是“行在”。
這意味著北京城的各部院衙門的公章將由“行在某某衙門”變成“大明某某衙門”,雖然隻有兩字之差但避免了遷都之苦,結束了朝廷中兩派大臣圍繞遷都與否的爭論。
由於正統帝年幼,大明的朝政正式落進了以楊士奇和張輔為首的十二名輔政大臣手裏,雖然李雲天並不是宣德帝遺詔中明確任命的輔政大臣,但是卻具有輔政大臣的身份,因此在那些輔政大臣商議朝中的大事的時候他都會參與其中。
原本,按照已經成為太皇太後的張太後的意思,想要讓正統帝下一道聖旨,正式任命李雲天為輔政大臣,這樣可以名正言順。
不過李雲天婉拒了太皇太後的好意,他現在手頭的事務太多,哪裏還有精力去處理朝中大大小小的事務,所以在他看來沒有輔政大臣的頭銜挺好,否則必將被朝廷裏的瑣事所困擾,至於輔政大臣的虛名他並不看重。
況且,正統帝一承大統後,京城的勢力格局必將重新洗牌,屆時各派係之間一定會為了獲取更多的利益而展開新一輪的爭鬥,而輔政大臣們將會是這場漩渦的中心,李雲天可不想介入此事白白地耗費不必要的精力,他有兩件重要的事情要去完成。
這兩件重要的事情是宣德帝的遺願,一是擴建京城,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京城不僅越來越繁華而且人口越來越密集,現有的京城已經無法再容納下龐大的人口,故而必須要擴建京城。
二是平定倭患,自洪熙朝以來,沿海的倭患日益猖獗,甚至發生了數十名遊蕩的倭寇在南直隸橫衝直撞,不僅令南直隸的軍隊束手無策還嚇得南京城關閉城門的鬧劇,故而宣德帝對倭患深惡痛絕決心將其根除,還沿海百姓一個朗朗乾坤。
宣德帝駕崩前,特意把擴建京城和平定倭患的事情交給了李雲天,在他看來大明除了李雲天外無人能做好這兩件事情。
原因很簡單,擴建京城需要耗費大量的資金,大明最能賺錢的就是李雲天,其餘的大臣根本就沒有生意頭腦,而單憑稅賦很顯然無法支撐如此龐大的城建工程,再加上李雲天有著一套完善的管理體係不必擔心有人上下其手撈取好處,故而是主持擴建京城事宜的不二人選。
至於平定倭寇,宣德帝已經在李雲天的影響下意識到要想清除沿海的倭患在於“疏”而不在“堵”,畢竟現在的倭寇超過一半都是大明沿海為生計所迫的貧苦百姓,因此如何改善沿海百姓民生是一個關鍵因素。
縱觀大明朝廷上下,治理地方的能力無人比的上李雲天,連交趾和遼東這種蠻荒苦寒之地都被李雲天治理得井井有條,那些沿海地區的百姓更是不在話下。
尤為重要的是,宣德帝從交趾的海外貿易上看到了與海外國家通商的重要性,再加上李雲天提出經營瓊州島和小琉球島以消除倭寇在海上根基的建議,使得宣德帝有逐步放開海禁的想法,他相信老成持重的李雲天能辦好這件事情。
因此,李雲天借著擴建京城和平定倭寇的由頭,成功從京城紛繁複雜的政局中抽身而出,一心一意地經營著講武堂的地盤和產業,反正講武堂的利益與朝堂上各方勢力的利益也沒有衝突。
按照宣德九年製定的計劃,李雲天將在宣德十年前往東南沿海率水師清剿倭寇盤踞的瓊州島和小琉球島,隻要將這兩個地方拿下的話倭寇在海上就沒有了落腳之地。
三月下旬,就在李雲天緊鑼密鼓地準備著南下事宜的時候,忽然接到了太皇太後的懿旨,讓他進宮見駕。
李雲天接旨後不敢怠慢,連忙乘坐馬車急匆匆趕去了紫禁城。
由於正統帝年幼朝中的文武大臣本想請太皇太後垂簾聽政,以皇祖母的身份代正統帝行使皇權,畢竟皇權掌握在天子手裏,楊士奇和張輔等輔政大臣雖然權力顯赫但終究隻是輔佐正統帝的臣子,在國家政權事務上無法越俎代庖,需要太皇太後來定奪。
不過,太皇太後以明太祖的祖製為由拒絕了垂簾聽政,但這並不意味著她會對朝中的事務放任不理,正統帝現在無法親征她豈會將朝中的大權交給朝中的大臣?
可太皇太後再厲害也隻不過是一名女子,對政務上的事情並不精通,因此她就效仿了宣德帝,重用了被宣德帝所扶持起來的司禮監,將輔政大臣們所上報的奏章交由司禮監的太監們審核,然後將結果上報給太皇太後,用司禮監來牽製那些輔政大臣。
由此一來,原本陷入困境的司禮監在宣德帝駕崩後迎來了新的曙光,有了新的靠山。
然而,與先前宣德帝時期不同的是,因為宣德帝把一些權力下放給了輔政大臣,所以輔政大臣上報給太皇太後的都是朝廷的大事,其餘的日常事務可以由輔政大臣議決,這樣一來司禮監的權力也相應被削減,使得其無法再像以前那樣與輔政大臣相抗衡。
宣德帝之所以這樣做就是為了防止正統帝登基後內廷和輔政大臣們爭權,那樣的話大明的政局將會被攪得雞犬不寧,為了使得那些輔政大臣能安心處理政務宣德帝故意限製了內廷,以免與輔政大臣衝突。
很顯然,宣德帝駕崩後太皇太後肯定會肩負起維護皇權的重任,由於大明的外戚被禁止從政,那麽能被太皇太後相信和依仗的人也隻有內廷了,宣德帝可不想在正統帝親政前內廷仗著太皇太後與輔政大臣們相抗衡,那樣局勢將不堪設想。
其實,大明的內廷之所以會崛起,成為古代封建社會一個非常特殊的存在,與明太祖限製皇族和外戚從政密切相關,由此一來皇帝用來製衡朝臣的隻有內廷了。
慈寧宮。
雖然慈寧宮是太後的寢宮,按照常理已經是太皇太後的張氏要搬離慈寧宮,不過由於正統帝年幼沒有立皇後,所以已經升為太後的孫氏依舊住在坤寧宮,並沒有搬來慈寧宮,張氏自然也就不用換寢宮。
況且,張氏現在是後宮之主,即便是孫氏也不敢讓她離開慈寧宮。
“臣李雲天叩見太皇太後。”慈寧宮裏,司禮監掌印太監金英躬身立在張氏的身旁,李雲天見到金英後頓時明白了怎麽迴事,不動聲色地給張氏下跪行禮。
“忠武王平身。”張氏微微一笑,招唿一旁的內侍給李雲天搬來了一張椅子。
“忠武王,你看看這兩道奏章。”等李雲天落座後,張氏讓內侍把兩道奏章交給了李雲天。
李雲天向張氏一躬身後打開那兩道奏章仔細查閱起來,這兩道奏章是輔政大臣聯名所奏,一是罷各省省城的鎮守太監,二是設立由文官擔任的南京參讚,派遣文武大臣擔任江西、河南、湖廣和山東四省鎮守。
望著手上的這兩道奏章,李雲天的心中不由得苦笑了一聲,看來朝中的文武大臣對內廷已經相當不滿,故而正統帝登基沒多久就上了這兩道奏章來消弱內廷的權力。
大明十三布政使司,也就是十三省,自洪熙元年宣德帝登基後始以安民為由在各省省城設立鎮守中官,後來逐漸升為鎮守太監。
根據宣德三年宣德帝所製定的定製,各省省城的鎮守中官擁有以下職權:監督文武官吏,調遣衛所官軍鎮壓人民反抗、彈壓土豪大戶、緝捕在逃人犯,應地方治安的需要而向中央建議增削行政、軍事設置,協調本省文武官員及司、府、縣機構的公務,招撫流失人口等。
由此可見,各省省城的鎮守太監的職權極大,上可向宣德帝啟奏,下可威壓地方三司,已與巡撫的職能無異,是內廷在外的最大勢力。
這使得地方三司與朝堂上的文武大臣對此頗為不滿,可謂怨聲載道但又無可奈何,誰讓他們給了年輕的宣德帝太大的壓力,使得宣德帝不得不想辦法製衡他們。
如今,朝中的文臣集團和勳貴集團終於抓到了機會,趁著正統帝登基之際向內廷發動了致命一擊,想要裁撤十三省省城的鎮守太監。
輔政大臣們裁撤十三省省城鎮守太監的理由很充分:“前遣內官張達等彼處鎮守,特為撫安軍民,提防賊寇。近軍民皆已寧帖,今取達等迴京,其原歲隨從之人俱發還各衛所著役。凡所轄地方,一應軍民人等,尤宜加意撫緩,勿致軍衛有司擾害。遇有草寇生發,隨即調官軍剿捕,勿遺民患。”
當然了,輔政大臣們的用意很明確,那就是趕走是省城的鎮守太監,將權力收歸各省三司,以免內廷插手地方軍政事務。
輔政大臣們在商議此事的時候曾經想要通知李雲天前來,畢竟這是大明的重大政務,不過被周征以李雲天近來忙於籌備平定倭患事宜為由阻止。
周征這樣做並不是擔心李雲天因為這件事情分心,而是不想李雲天摻和進文官集團和勳貴集團與內廷無休止的爭鬥,除去李雲天與內廷的關係不錯外,朝廷裏需要李雲天來緩和文武百官與內廷之間的緊張關係。
金英暗地裏觀察著李雲天的神色,眉目間流露出一絲焦急的神色,他可以肯定裁撤駐十三省省城鎮守太監隻是那些輔政大臣對付內廷的第一步,以後肯定還會想法設法地消弱內廷,麵對聯合起來的文臣集團和勳貴集團內廷並沒有什麽好辦法,隻有依仗太皇太後。
可如果李雲天能幫內廷一把的話那麽內廷所承受的壓力將大減,與朝中的文武大臣不同,李雲天與內廷之間的關係一直非常友善,在內廷和文臣集團、勳貴集團的爭鬥中始終保持中立,是金英所能期盼的最大同時也是唯一的外部助力。r1148
正統帝登基後下發了一係列的詔命,其中有一道詔命雖然不引人注意但卻具有重要的意義,那就是正統帝遵從宣德帝的遺詔,正式確定北京城為大明的帝都,而不再是“行在”。
這意味著北京城的各部院衙門的公章將由“行在某某衙門”變成“大明某某衙門”,雖然隻有兩字之差但避免了遷都之苦,結束了朝廷中兩派大臣圍繞遷都與否的爭論。
由於正統帝年幼,大明的朝政正式落進了以楊士奇和張輔為首的十二名輔政大臣手裏,雖然李雲天並不是宣德帝遺詔中明確任命的輔政大臣,但是卻具有輔政大臣的身份,因此在那些輔政大臣商議朝中的大事的時候他都會參與其中。
原本,按照已經成為太皇太後的張太後的意思,想要讓正統帝下一道聖旨,正式任命李雲天為輔政大臣,這樣可以名正言順。
不過李雲天婉拒了太皇太後的好意,他現在手頭的事務太多,哪裏還有精力去處理朝中大大小小的事務,所以在他看來沒有輔政大臣的頭銜挺好,否則必將被朝廷裏的瑣事所困擾,至於輔政大臣的虛名他並不看重。
況且,正統帝一承大統後,京城的勢力格局必將重新洗牌,屆時各派係之間一定會為了獲取更多的利益而展開新一輪的爭鬥,而輔政大臣們將會是這場漩渦的中心,李雲天可不想介入此事白白地耗費不必要的精力,他有兩件重要的事情要去完成。
這兩件重要的事情是宣德帝的遺願,一是擴建京城,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京城不僅越來越繁華而且人口越來越密集,現有的京城已經無法再容納下龐大的人口,故而必須要擴建京城。
二是平定倭患,自洪熙朝以來,沿海的倭患日益猖獗,甚至發生了數十名遊蕩的倭寇在南直隸橫衝直撞,不僅令南直隸的軍隊束手無策還嚇得南京城關閉城門的鬧劇,故而宣德帝對倭患深惡痛絕決心將其根除,還沿海百姓一個朗朗乾坤。
宣德帝駕崩前,特意把擴建京城和平定倭患的事情交給了李雲天,在他看來大明除了李雲天外無人能做好這兩件事情。
原因很簡單,擴建京城需要耗費大量的資金,大明最能賺錢的就是李雲天,其餘的大臣根本就沒有生意頭腦,而單憑稅賦很顯然無法支撐如此龐大的城建工程,再加上李雲天有著一套完善的管理體係不必擔心有人上下其手撈取好處,故而是主持擴建京城事宜的不二人選。
至於平定倭寇,宣德帝已經在李雲天的影響下意識到要想清除沿海的倭患在於“疏”而不在“堵”,畢竟現在的倭寇超過一半都是大明沿海為生計所迫的貧苦百姓,因此如何改善沿海百姓民生是一個關鍵因素。
縱觀大明朝廷上下,治理地方的能力無人比的上李雲天,連交趾和遼東這種蠻荒苦寒之地都被李雲天治理得井井有條,那些沿海地區的百姓更是不在話下。
尤為重要的是,宣德帝從交趾的海外貿易上看到了與海外國家通商的重要性,再加上李雲天提出經營瓊州島和小琉球島以消除倭寇在海上根基的建議,使得宣德帝有逐步放開海禁的想法,他相信老成持重的李雲天能辦好這件事情。
因此,李雲天借著擴建京城和平定倭寇的由頭,成功從京城紛繁複雜的政局中抽身而出,一心一意地經營著講武堂的地盤和產業,反正講武堂的利益與朝堂上各方勢力的利益也沒有衝突。
按照宣德九年製定的計劃,李雲天將在宣德十年前往東南沿海率水師清剿倭寇盤踞的瓊州島和小琉球島,隻要將這兩個地方拿下的話倭寇在海上就沒有了落腳之地。
三月下旬,就在李雲天緊鑼密鼓地準備著南下事宜的時候,忽然接到了太皇太後的懿旨,讓他進宮見駕。
李雲天接旨後不敢怠慢,連忙乘坐馬車急匆匆趕去了紫禁城。
由於正統帝年幼朝中的文武大臣本想請太皇太後垂簾聽政,以皇祖母的身份代正統帝行使皇權,畢竟皇權掌握在天子手裏,楊士奇和張輔等輔政大臣雖然權力顯赫但終究隻是輔佐正統帝的臣子,在國家政權事務上無法越俎代庖,需要太皇太後來定奪。
不過,太皇太後以明太祖的祖製為由拒絕了垂簾聽政,但這並不意味著她會對朝中的事務放任不理,正統帝現在無法親征她豈會將朝中的大權交給朝中的大臣?
可太皇太後再厲害也隻不過是一名女子,對政務上的事情並不精通,因此她就效仿了宣德帝,重用了被宣德帝所扶持起來的司禮監,將輔政大臣們所上報的奏章交由司禮監的太監們審核,然後將結果上報給太皇太後,用司禮監來牽製那些輔政大臣。
由此一來,原本陷入困境的司禮監在宣德帝駕崩後迎來了新的曙光,有了新的靠山。
然而,與先前宣德帝時期不同的是,因為宣德帝把一些權力下放給了輔政大臣,所以輔政大臣上報給太皇太後的都是朝廷的大事,其餘的日常事務可以由輔政大臣議決,這樣一來司禮監的權力也相應被削減,使得其無法再像以前那樣與輔政大臣相抗衡。
宣德帝之所以這樣做就是為了防止正統帝登基後內廷和輔政大臣們爭權,那樣的話大明的政局將會被攪得雞犬不寧,為了使得那些輔政大臣能安心處理政務宣德帝故意限製了內廷,以免與輔政大臣衝突。
很顯然,宣德帝駕崩後太皇太後肯定會肩負起維護皇權的重任,由於大明的外戚被禁止從政,那麽能被太皇太後相信和依仗的人也隻有內廷了,宣德帝可不想在正統帝親政前內廷仗著太皇太後與輔政大臣們相抗衡,那樣局勢將不堪設想。
其實,大明的內廷之所以會崛起,成為古代封建社會一個非常特殊的存在,與明太祖限製皇族和外戚從政密切相關,由此一來皇帝用來製衡朝臣的隻有內廷了。
慈寧宮。
雖然慈寧宮是太後的寢宮,按照常理已經是太皇太後的張氏要搬離慈寧宮,不過由於正統帝年幼沒有立皇後,所以已經升為太後的孫氏依舊住在坤寧宮,並沒有搬來慈寧宮,張氏自然也就不用換寢宮。
況且,張氏現在是後宮之主,即便是孫氏也不敢讓她離開慈寧宮。
“臣李雲天叩見太皇太後。”慈寧宮裏,司禮監掌印太監金英躬身立在張氏的身旁,李雲天見到金英後頓時明白了怎麽迴事,不動聲色地給張氏下跪行禮。
“忠武王平身。”張氏微微一笑,招唿一旁的內侍給李雲天搬來了一張椅子。
“忠武王,你看看這兩道奏章。”等李雲天落座後,張氏讓內侍把兩道奏章交給了李雲天。
李雲天向張氏一躬身後打開那兩道奏章仔細查閱起來,這兩道奏章是輔政大臣聯名所奏,一是罷各省省城的鎮守太監,二是設立由文官擔任的南京參讚,派遣文武大臣擔任江西、河南、湖廣和山東四省鎮守。
望著手上的這兩道奏章,李雲天的心中不由得苦笑了一聲,看來朝中的文武大臣對內廷已經相當不滿,故而正統帝登基沒多久就上了這兩道奏章來消弱內廷的權力。
大明十三布政使司,也就是十三省,自洪熙元年宣德帝登基後始以安民為由在各省省城設立鎮守中官,後來逐漸升為鎮守太監。
根據宣德三年宣德帝所製定的定製,各省省城的鎮守中官擁有以下職權:監督文武官吏,調遣衛所官軍鎮壓人民反抗、彈壓土豪大戶、緝捕在逃人犯,應地方治安的需要而向中央建議增削行政、軍事設置,協調本省文武官員及司、府、縣機構的公務,招撫流失人口等。
由此可見,各省省城的鎮守太監的職權極大,上可向宣德帝啟奏,下可威壓地方三司,已與巡撫的職能無異,是內廷在外的最大勢力。
這使得地方三司與朝堂上的文武大臣對此頗為不滿,可謂怨聲載道但又無可奈何,誰讓他們給了年輕的宣德帝太大的壓力,使得宣德帝不得不想辦法製衡他們。
如今,朝中的文臣集團和勳貴集團終於抓到了機會,趁著正統帝登基之際向內廷發動了致命一擊,想要裁撤十三省省城的鎮守太監。
輔政大臣們裁撤十三省省城鎮守太監的理由很充分:“前遣內官張達等彼處鎮守,特為撫安軍民,提防賊寇。近軍民皆已寧帖,今取達等迴京,其原歲隨從之人俱發還各衛所著役。凡所轄地方,一應軍民人等,尤宜加意撫緩,勿致軍衛有司擾害。遇有草寇生發,隨即調官軍剿捕,勿遺民患。”
當然了,輔政大臣們的用意很明確,那就是趕走是省城的鎮守太監,將權力收歸各省三司,以免內廷插手地方軍政事務。
輔政大臣們在商議此事的時候曾經想要通知李雲天前來,畢竟這是大明的重大政務,不過被周征以李雲天近來忙於籌備平定倭患事宜為由阻止。
周征這樣做並不是擔心李雲天因為這件事情分心,而是不想李雲天摻和進文官集團和勳貴集團與內廷無休止的爭鬥,除去李雲天與內廷的關係不錯外,朝廷裏需要李雲天來緩和文武百官與內廷之間的緊張關係。
金英暗地裏觀察著李雲天的神色,眉目間流露出一絲焦急的神色,他可以肯定裁撤駐十三省省城鎮守太監隻是那些輔政大臣對付內廷的第一步,以後肯定還會想法設法地消弱內廷,麵對聯合起來的文臣集團和勳貴集團內廷並沒有什麽好辦法,隻有依仗太皇太後。
可如果李雲天能幫內廷一把的話那麽內廷所承受的壓力將大減,與朝中的文武大臣不同,李雲天與內廷之間的關係一直非常友善,在內廷和文臣集團、勳貴集團的爭鬥中始終保持中立,是金英所能期盼的最大同時也是唯一的外部助力。r1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