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推薦:、 、 、 、 、 、 、
張太後一臉震驚地望著大殿上那些躬身請自己定奪的大臣,尤其是吏部尚書郭璡和戶部尚書劉中敷,她萬萬想不到被宣德帝選中的這兩位輔政大臣竟然沒有支持太子,這實在是出乎她的意料。
郭璡和劉中敷身居高位,是宣德帝任命的輔政大臣,因此兩人的表態對朝堂上文官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使得形勢對太子越來越不利。
李雲天的嘴角則掛著一絲不易覺察的冷笑,看來郭璡和劉中敷為了鬥倒胡瀅已經暗中決定倒向勢頭占據上風的越王。
反正越王也是太祖子孫又是張太後的嫡子,也有著繼承皇位的資格,支持越王雖然違背了宣德帝的遺詔,但既然永樂帝能從建文帝手裏奪得皇位,那麽越王這個親皇叔從太子手裏奪得皇位又有什麽大不了的。
況且,十幾年後的土木堡之役,正統帝被瓦剌人抓了之後登基為帝的並不是年幼的太子,而是正統帝的異母兄弟景泰帝。
如果景泰帝肯把皇位傳給正統帝的兒子,那麽也不會有日後的“奪門之變”,使得正統帝得以複辟再度登上皇位。
由此可見,明朝中葉以前並沒有形成子承父業的皇位繼承體係,否則的話景泰帝也就不會得以登基了,而建文帝恐怕也無法繞過他的那些叔叔們一承大統。
隨著郭璡和劉中敷的表態,太和殿的局勢驟然變得緊張起來,誰也沒有想到這兩名輔政大臣竟然沒有支持太子。
郭璡和劉中敷這樣做不僅僅是為了鬥倒胡瀅,還想獲得更多的權力,雖然兩人是輔政大臣,可是由於資曆淺那麽在楊士奇和胡瀅等人麵前勢必被壓製。
故而,雖然郭璡和劉中敷同樣頂著輔政大臣的頭銜但實際上兩人在輔政大臣中並無多大作為,屬於附庸者的角色,這可是兩人所不願意看見的。
孫皇後清晰地感覺到了大殿裏的壓抑氣息,下意識地用眼角的餘光掃了一眼靜靜地立在大殿一側的李雲天,緊張的心情隨即平複了下來,有李雲天坐鎮她就感到安心。
隨後,孫皇後的視線落在了身旁一名垂手躬身而立的坤寧宮總管太監身上,能坐上坤寧宮太監總管的人自然是孫皇後的心腹,此時身上帶著宣德帝交給孫皇後的那兩道聖旨,孫皇後要根據太和殿上的形勢來公布相應的聖旨。
值得一提的是,坤寧宮總管太監雖然帶著那兩道聖旨,但是卻不知道聖旨的內容,因此這兩道聖旨是孫皇後上朝前才交給他的。
從現在的情形來看,孫皇後肯定要選擇讓李雲天官複原職的那道聖旨,否則的話太子將被越王奪走皇帝的寶座。
大殿裏一派沉寂,眾大臣紛紛抬頭望向張太後想聽聽張太後的意見,此時身為太子的皇祖母和越王的母後,張太後在此事上的意見異常重要。
“越王,你如何看待此事?”在眾人的注視下,張太後打破了現場的沉靜,皺著眉望向了立在大殿右側前方皇族裏的越王。
大殿上的文武百官聞言紛紛望向了越王,自從兩派官員在朝堂上為了越王繼位一事爆發爭吵以來,越王立在那裏一言不發並沒有表明自己的態度。
“母後,兒臣認為一切因以大明江山社稷為重,否則我等無顏麵對九泉之下的列祖列宗。”在現場眾人的注視下,越王上前一步,衝著張太後一拱手後沉聲說道。
張太後聞言臉色頓時變了幾變,心中一聲哀歎,原本她還抱有最後的希望認為今日朝堂之事與越王無關,可從越王的迴答中她的希望化為了泡影,很顯然越王也有著爭位之心,否則不會迴答得模棱兩可。
“越王,太子乃大行皇帝所立儲君,雖年幼但有大行皇帝所選的肱骨大臣輔佐,哀家相信定能治理好大明的政務。”
不僅張太後,大殿上的文武百官也都聽明白了越王言語裏的意思,私下裏不禁一陣騷動,張太後見狀沉吟了一下,麵無表情地向越王說道。
雖然張太後是越王的生母,但她還是大明的太後必須要為大明的顏麵和皇族的利益著想,大明三十多年前已經發生了令世人感到震驚的“靖難之役”,永樂帝奪了侄子建文帝的江山。
如今要是身為皇叔的越王也奪得了太子的江山,那麽無疑將成為大明曆史上的一大醜聞,皇家的顏麵要往哪裏放?
尤為重要的是,如此一來越王就開創了一個非常糟糕的開頭,使得後世的皇族子孫得以效仿,大明的江山將由此陷入動蕩,引發不少皇族對皇位的覬覦之心。
因此,張太後為了大明的顏麵,同時也是為了大明長治久安,她必須要支持太子登基,故而委婉地勸誡越王放棄。
“太後,臣以為大明江山不宜旁落他人手中,否則有違祖製!”張太後的話音剛落,先前一直沒有開口的軍閣次輔王驥就沉聲說道。
“請太後三思!”隨即,一群官員向張太後一躬身,高聲說道。
“王大人此言差矣,輔政大臣遵大行皇帝之命輔佐太子,是太子的臣子,豈會使得大明的江山社稷旁落他人?難道王大人就沒有聽說過周公輔政?”這時,保持沉默的張昊終於開了口,冷冷地反駁著王驥。
說實話,王驥等文官在軍閣中的地位比較尷尬,通常被大明勳貴們看成是“攪屎棍”,什麽事情都要摻和一番,使得他們頗為反感但又無可奈何,因此見王驥今天既然支持越王張昊當然不會客氣了。
王驥也是因為在軍閣中受到了那些勳貴們的冷落和排擠,這才想著要支持越王,等越王登基後將撤銷軍閣,恢複明太祖所定的祖製,這樣一來他就能成為大明的兵部尚書,再也不會跟那些滿口粗鄙的莽夫同堂為政。
“太後,太子為大行皇帝所立的儲君,乃大明的正統,臣以為應請太子擇吉日登基,君臨天下。”緊接著,一直默不作聲的周征也開口表明了態度,不動聲色地向張太後說道。
“請太子登基!”張昊和周征是大明最能打的兩名勳貴,手中握有重兵,再加上張輔支持太子,這使得太子在勳貴中獲得了壓倒性的優勢,大殿上那些持觀望態度的官員們見狀紛紛向太後躬身說道,氣勢上一下子壓倒了越王。
畢竟,改朝換代從根本上而言是軍事力量的一次比拚,如今太子獲得了張昊、周征和張輔的支持,其軍事力量已然壓倒了越王,現場的官員都是久經風雨之人,自然知道要做出何種選擇。
越王見狀眉頭微微一皺,嘴角流露出一絲冷笑,他根本就沒有把這種見風使舵的牆頭草放在心上,這些人充其量不過是這場皇位爭奪中不起眼的小卒子而已,根本就無法影響到大局。
孫皇後不由得鬆了一口氣,有這麽多朝臣支持太子她一顆懸著的心終於放了下來,在氣勢上已經壓倒了越王。
不過張太後的眉頭依舊是緊緊皺著,因為她發現大殿上有一個人還沒有就太子繼位一事表態,此人就是居庸關總兵、武忠侯樊勇。
如果擱在平時,張太後肯定不會過多地關注樊勇,畢竟在大明的軍閣閣員和各都督府都督麵前樊勇顯得有些微不足道。
可現在的情形不同,樊勇率領五萬居庸關守軍進入皇城值守,進而掌控了皇城的防務,這使得張太後感到莫名的心慌,因為樊勇是被越王一步步從居庸關調來京城,然後又進入了皇城。
如果擱在今天朝會前,張太後絕對不會懷疑越王讓樊勇調防皇城會有私心,可是今天的朝會給了她當頭一棒,她發現自己錯信了越王,近來京城發生的一切很可能與越王有關,包括李雲天死於京畿都督府大火一事。
咚咚咚……
就在大殿上的局勢越來越壓抑和沉悶的時候,一陣從殿門外傳來的悠揚鼓聲飄進了眾人的耳中。
“登聞鼓!”隨即,大殿上的眾臣就意識到了鼓聲的來源,禁不住紛紛驚訝地望向了殿門外,此時此刻鼓聲傳來的方向也就隻有登聞鼓能被擊響。
可是,誰敢在這個時間裏擊響登聞鼓?誰又能在今天能避開皇城四門的檢查而擊鼓鳴冤?
“速查何人擊鼓!”張太後萬萬沒有料到今天如此重要的時刻竟然有人會擊響登聞鼓,於是冷聲向殿前值守的侍衛喝道,臉色帶著一絲怒容,難道擊鼓之人不知道太和殿上正在商討著事關大明江山社稷的大事?
登聞鼓的擊響不僅令眾人感到驚訝也使得太和殿裏緊張的局勢得以舒緩,大家的注意力暫時從皇位繼承上轉移到了擊鼓之人上,很顯然要想擊響登聞鼓並不簡單,不僅要通過皇城四門的檢查而且還使得在登聞鼓處值守的軍士放行,裏麵肯定另有隱情。
誰也沒有注意到,大殿一側角落裏的李雲天嘴角流露出一絲不易覺察的笑意,他等了這麽久好戲終於就要上演了。r1148
張太後一臉震驚地望著大殿上那些躬身請自己定奪的大臣,尤其是吏部尚書郭璡和戶部尚書劉中敷,她萬萬想不到被宣德帝選中的這兩位輔政大臣竟然沒有支持太子,這實在是出乎她的意料。
郭璡和劉中敷身居高位,是宣德帝任命的輔政大臣,因此兩人的表態對朝堂上文官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使得形勢對太子越來越不利。
李雲天的嘴角則掛著一絲不易覺察的冷笑,看來郭璡和劉中敷為了鬥倒胡瀅已經暗中決定倒向勢頭占據上風的越王。
反正越王也是太祖子孫又是張太後的嫡子,也有著繼承皇位的資格,支持越王雖然違背了宣德帝的遺詔,但既然永樂帝能從建文帝手裏奪得皇位,那麽越王這個親皇叔從太子手裏奪得皇位又有什麽大不了的。
況且,十幾年後的土木堡之役,正統帝被瓦剌人抓了之後登基為帝的並不是年幼的太子,而是正統帝的異母兄弟景泰帝。
如果景泰帝肯把皇位傳給正統帝的兒子,那麽也不會有日後的“奪門之變”,使得正統帝得以複辟再度登上皇位。
由此可見,明朝中葉以前並沒有形成子承父業的皇位繼承體係,否則的話景泰帝也就不會得以登基了,而建文帝恐怕也無法繞過他的那些叔叔們一承大統。
隨著郭璡和劉中敷的表態,太和殿的局勢驟然變得緊張起來,誰也沒有想到這兩名輔政大臣竟然沒有支持太子。
郭璡和劉中敷這樣做不僅僅是為了鬥倒胡瀅,還想獲得更多的權力,雖然兩人是輔政大臣,可是由於資曆淺那麽在楊士奇和胡瀅等人麵前勢必被壓製。
故而,雖然郭璡和劉中敷同樣頂著輔政大臣的頭銜但實際上兩人在輔政大臣中並無多大作為,屬於附庸者的角色,這可是兩人所不願意看見的。
孫皇後清晰地感覺到了大殿裏的壓抑氣息,下意識地用眼角的餘光掃了一眼靜靜地立在大殿一側的李雲天,緊張的心情隨即平複了下來,有李雲天坐鎮她就感到安心。
隨後,孫皇後的視線落在了身旁一名垂手躬身而立的坤寧宮總管太監身上,能坐上坤寧宮太監總管的人自然是孫皇後的心腹,此時身上帶著宣德帝交給孫皇後的那兩道聖旨,孫皇後要根據太和殿上的形勢來公布相應的聖旨。
值得一提的是,坤寧宮總管太監雖然帶著那兩道聖旨,但是卻不知道聖旨的內容,因此這兩道聖旨是孫皇後上朝前才交給他的。
從現在的情形來看,孫皇後肯定要選擇讓李雲天官複原職的那道聖旨,否則的話太子將被越王奪走皇帝的寶座。
大殿裏一派沉寂,眾大臣紛紛抬頭望向張太後想聽聽張太後的意見,此時身為太子的皇祖母和越王的母後,張太後在此事上的意見異常重要。
“越王,你如何看待此事?”在眾人的注視下,張太後打破了現場的沉靜,皺著眉望向了立在大殿右側前方皇族裏的越王。
大殿上的文武百官聞言紛紛望向了越王,自從兩派官員在朝堂上為了越王繼位一事爆發爭吵以來,越王立在那裏一言不發並沒有表明自己的態度。
“母後,兒臣認為一切因以大明江山社稷為重,否則我等無顏麵對九泉之下的列祖列宗。”在現場眾人的注視下,越王上前一步,衝著張太後一拱手後沉聲說道。
張太後聞言臉色頓時變了幾變,心中一聲哀歎,原本她還抱有最後的希望認為今日朝堂之事與越王無關,可從越王的迴答中她的希望化為了泡影,很顯然越王也有著爭位之心,否則不會迴答得模棱兩可。
“越王,太子乃大行皇帝所立儲君,雖年幼但有大行皇帝所選的肱骨大臣輔佐,哀家相信定能治理好大明的政務。”
不僅張太後,大殿上的文武百官也都聽明白了越王言語裏的意思,私下裏不禁一陣騷動,張太後見狀沉吟了一下,麵無表情地向越王說道。
雖然張太後是越王的生母,但她還是大明的太後必須要為大明的顏麵和皇族的利益著想,大明三十多年前已經發生了令世人感到震驚的“靖難之役”,永樂帝奪了侄子建文帝的江山。
如今要是身為皇叔的越王也奪得了太子的江山,那麽無疑將成為大明曆史上的一大醜聞,皇家的顏麵要往哪裏放?
尤為重要的是,如此一來越王就開創了一個非常糟糕的開頭,使得後世的皇族子孫得以效仿,大明的江山將由此陷入動蕩,引發不少皇族對皇位的覬覦之心。
因此,張太後為了大明的顏麵,同時也是為了大明長治久安,她必須要支持太子登基,故而委婉地勸誡越王放棄。
“太後,臣以為大明江山不宜旁落他人手中,否則有違祖製!”張太後的話音剛落,先前一直沒有開口的軍閣次輔王驥就沉聲說道。
“請太後三思!”隨即,一群官員向張太後一躬身,高聲說道。
“王大人此言差矣,輔政大臣遵大行皇帝之命輔佐太子,是太子的臣子,豈會使得大明的江山社稷旁落他人?難道王大人就沒有聽說過周公輔政?”這時,保持沉默的張昊終於開了口,冷冷地反駁著王驥。
說實話,王驥等文官在軍閣中的地位比較尷尬,通常被大明勳貴們看成是“攪屎棍”,什麽事情都要摻和一番,使得他們頗為反感但又無可奈何,因此見王驥今天既然支持越王張昊當然不會客氣了。
王驥也是因為在軍閣中受到了那些勳貴們的冷落和排擠,這才想著要支持越王,等越王登基後將撤銷軍閣,恢複明太祖所定的祖製,這樣一來他就能成為大明的兵部尚書,再也不會跟那些滿口粗鄙的莽夫同堂為政。
“太後,太子為大行皇帝所立的儲君,乃大明的正統,臣以為應請太子擇吉日登基,君臨天下。”緊接著,一直默不作聲的周征也開口表明了態度,不動聲色地向張太後說道。
“請太子登基!”張昊和周征是大明最能打的兩名勳貴,手中握有重兵,再加上張輔支持太子,這使得太子在勳貴中獲得了壓倒性的優勢,大殿上那些持觀望態度的官員們見狀紛紛向太後躬身說道,氣勢上一下子壓倒了越王。
畢竟,改朝換代從根本上而言是軍事力量的一次比拚,如今太子獲得了張昊、周征和張輔的支持,其軍事力量已然壓倒了越王,現場的官員都是久經風雨之人,自然知道要做出何種選擇。
越王見狀眉頭微微一皺,嘴角流露出一絲冷笑,他根本就沒有把這種見風使舵的牆頭草放在心上,這些人充其量不過是這場皇位爭奪中不起眼的小卒子而已,根本就無法影響到大局。
孫皇後不由得鬆了一口氣,有這麽多朝臣支持太子她一顆懸著的心終於放了下來,在氣勢上已經壓倒了越王。
不過張太後的眉頭依舊是緊緊皺著,因為她發現大殿上有一個人還沒有就太子繼位一事表態,此人就是居庸關總兵、武忠侯樊勇。
如果擱在平時,張太後肯定不會過多地關注樊勇,畢竟在大明的軍閣閣員和各都督府都督麵前樊勇顯得有些微不足道。
可現在的情形不同,樊勇率領五萬居庸關守軍進入皇城值守,進而掌控了皇城的防務,這使得張太後感到莫名的心慌,因為樊勇是被越王一步步從居庸關調來京城,然後又進入了皇城。
如果擱在今天朝會前,張太後絕對不會懷疑越王讓樊勇調防皇城會有私心,可是今天的朝會給了她當頭一棒,她發現自己錯信了越王,近來京城發生的一切很可能與越王有關,包括李雲天死於京畿都督府大火一事。
咚咚咚……
就在大殿上的局勢越來越壓抑和沉悶的時候,一陣從殿門外傳來的悠揚鼓聲飄進了眾人的耳中。
“登聞鼓!”隨即,大殿上的眾臣就意識到了鼓聲的來源,禁不住紛紛驚訝地望向了殿門外,此時此刻鼓聲傳來的方向也就隻有登聞鼓能被擊響。
可是,誰敢在這個時間裏擊響登聞鼓?誰又能在今天能避開皇城四門的檢查而擊鼓鳴冤?
“速查何人擊鼓!”張太後萬萬沒有料到今天如此重要的時刻竟然有人會擊響登聞鼓,於是冷聲向殿前值守的侍衛喝道,臉色帶著一絲怒容,難道擊鼓之人不知道太和殿上正在商討著事關大明江山社稷的大事?
登聞鼓的擊響不僅令眾人感到驚訝也使得太和殿裏緊張的局勢得以舒緩,大家的注意力暫時從皇位繼承上轉移到了擊鼓之人上,很顯然要想擊響登聞鼓並不簡單,不僅要通過皇城四門的檢查而且還使得在登聞鼓處值守的軍士放行,裏麵肯定另有隱情。
誰也沒有注意到,大殿一側角落裏的李雲天嘴角流露出一絲不易覺察的笑意,他等了這麽久好戲終於就要上演了。r1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