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域,除了關西七衛之外最重要的就是東察合台汗國,其次就是柳城、火州和吐魯番等國。


    柳城:元朝時為柳城萬戶府,永樂五年開始朝貢。


    火州:元朝時為哈喇火州總管府,永樂五年開始朝貢。


    土魯番:元朝時為土魯番萬戶府,永樂四年開始朝貢。


    即便是東察合台汗國,其疆域和勢力也分為三部分:


    一是亦力把裏本部,東起北塔山,西到塔什幹,北界額敏河至巴爾喀什湖一線,南包天山山脈;


    二是杜格拉特部領地,包括塔裏木盆地周圍,帕米爾高原及其以西費爾幹地區;


    三是畏兀兒部地,即吐魯番盆地,值得一提的是,畏兀兒人唐朝時期稱作迴鶻人。


    像那些夾雜在大明與東察合台汗國的效果一樣,吐魯番、火州和柳城既臣屬東察合台汗國,也朝貢於大明。


    因此,關西七衛對大明來是一道必不可少的屏障,可以有效地阻止西域各勢力向東滲透,其作用至關重要。


    其實,大明在洪武時期本有機會在西域建立穩固的地方政權,到這裏不得不提及明太祖對北元發動的嶺北之役。


    洪武五年,明軍再次北伐北元,旨在完成漢唐所未完成的曆史功績,永清蒙古大漠,由於這次北伐主戰場發生在嶺北和林,因此曆史上便稱之為“嶺北之役”。


    明軍此次北征兵分三路,明太祖令威國公徐達為征虜大將軍,出中路;曹國公李文忠為左副將軍,出東路;宋國公馮勝為征西將軍,出西路。


    按照計劃,徐達率明軍主力引誘北元主力至近邊作戰,左副將軍李文忠率東路軍奔襲北元朝廷,征西將軍馮勝率西路軍迷惑和牽製西北蒙古諸王,配合中路軍作戰。


    三路大軍中徐達的中路軍是主力,東路李文忠軍是奇兵,西路馮勝軍負責牽製任務。


    中路軍麵臨的是遭遇戰,以殲滅蒙軍主力為戰略目的,是決定本次戰役能否成功的重與關鍵。


    東路軍與中路軍不同,並不以軍事作戰為目的,而旨在中路軍的掩護下,以實現消滅北元汗廷為政治目的。


    而西路軍是三支軍隊中戰略地位最輕的,隻是一支起牽製作用的側麵部隊,其承擔這兩大任務,一是占領甘肅,二是牽製甘肅蒙古勢力防止其東援擴廓帖木兒軍。


    為便於西路軍更好地實施掩護任務,馮勝的將印名號上與以往不同。


    徐達佩“征虜大將軍印”,李文忠佩“左副將軍印”,而馮勝卻不像洪武三年北伐時佩“右副將軍印”,改佩“征西將軍印”,有意將其與其他兩路明軍相區分。


    對此次北伐,大明上下信心十足,可戰事的進展出人意料,進入蒙古大漠後,徐達的中路軍在嶺北和林遭遇慘敗,而李文忠軍因為缺少中路軍的掩護不得不陷入孤軍作戰的困境,傷亡慘重。


    西路軍由於沒有進入大漠,而是在甘肅執行任務,因此並未受到中路與東路戰事的影響,反而獲得了重大勝利,幾乎占領了甘肅行省全境。


    嶺北之役是明軍有史以來的最大慘敗,多名高級將領戰死,死亡的士卒也高達數萬。


    這些戰死的士兵是明初跟隨洪武皇帝的百戰精兵,能與蒙古軍隊在戰場上正麵對撼的精銳,進而促使大明的西北戰略的方針由武臣所主張的肅清蒙古、占領內亞的進攻策略,轉變為文臣所倡導的依托長城實施近邊防禦的策略,一舉奠定了未來二百餘年明、蒙長期對峙的格局,對曆史的走向產生了重要影響。


    對於馮勝來,他在甘肅最懼怕的就是西麵的東察合台汗國。


    不過,明太祖發動嶺北之役時東察合台汗國的大汗哈馬魯丁向西麵的帖木兒帝國發動了猛烈的進攻,並占領了帖木兒帝國的大片領土,勢頭甚猛。


    馮勝聽聞嶺北之役慘敗的消息後大吃了一驚,由於對東察合台汗國東進甘肅心存畏懼,因此他選擇了焚棄城池的棄地措施,以免貽糧於地的政策。


    在甘肅七戰七捷的潁川侯傅友德占領瓜、沙二州後沒有西進,也是為了避免與東察合台汗國發生戰爭


    馮勝撤兵後,東察合台汗國並沒有東進,而是與帖木兒帝國爆發了如火如荼的戰爭,根本就無暇顧及西域的事情。


    對於東察合台汗國來,它的首要戰略目標是攻下帖木兒帝國。


    東察合台汗國與西部的帖木兒帝國本來同屬蒙古帝國四大汗國之一的察合台汗國,哈馬魯丁以非黃金家族的身份篡奪了汗位,不僅遭到了東察合台汗國內部眾多貴族的反對,而且帖木兒帝國以黃金家族正統地位自居也對哈馬魯丁構成了威脅。


    因此,無論從統一察合台汗國的角度還是從維護汗位的合法性角度,哈馬魯丁皆將西進河中,統一察合台汗國,作為東察台汗國首要的戰略目標。


    再者了,東察合台汗國以牧立國可是地理條件較差,而河中地區農耕條件十分優越,有著以牧立國的東察合台汗國所不具備的豐富資源,所以占領河中地區對於東察合台汗國壯大經濟實力,也很有幫助。


    無論從政治上還是經濟上,東察合台汗國首要的經略目標是河中地區,甘肅隻不過是邊緣地帶而已,禿黑魯帖木兒汗在位時東察合台汗國勢力才延展到嘉峪關以西的沙州、哈密地區。


    即便如此,東察合台汗國的勢力也僅僅是滲透進來而已,主宰這一地區的仍是出伯係察合台後王集團的貴族,至於甘肅更是未與察合台汗國產生過瓜葛。


    很顯然,哈馬魯丁隻有在統一了東察合台汗國和帖木兒帝國後,才有可能會考慮東進甘肅,而馮勝很顯然沒有看到這一。


    曆史證明馮勝做出了一個錯誤的決定,洪武後期,隨著帖木兒擊潰哈馬魯丁,禿黑魯帖木兒的幼子黑的兒火者繼承東察合台汗國汗位,采取與帖木兒聯姻的方式合好,在消除了西部的威脅後才開始經略東部地區,扣留明朝使者傅安,占領土魯番,進攻哈密。


    而帖木兒帝國采取的戰略選擇也是先安撫東察合台汗國,然後西進消滅伊利汗國,重創欽察汗國,統一中亞、西亞地區後再大舉東進。


    值得一提的是,永樂三年,帖木兒帝國的大汗帖木兒率領二十餘萬士卒發動了一場對明朝的東征,想要征服大明,可惜次年病死在了軍中,進而消除了帖木兒帝國和大明的一場戰火。


    因此,雖然洪武五年的北征僅馮勝的西路軍取得了勝利,但馮勝返京後卻與戰敗的將領徐達、李文忠一樣皆未受到封賞。


    據《明太祖實錄》記載,“壬申,命賞征甘肅京衛軍士一萬四百三十五人白金四萬四千兩。時公侯、都督、指揮、千百戶以匿所獲馬騾牛羊不賞。上因諭之曰:‘為將者不私其身,況於物乎?昔祭遵為將,憂國奉公;曹彬平南唐,所載惟圖書。汝等能法古人,則令名無窮。今之不賞,汝等當省躬,以思補過。’諸將皆叩頭謝罪而退。”


    這條史料顯示貪黷馬匹等物是西路軍將領集體所為,並非馮勝一人,不過明眼人卻一眼能夠看出來,西路軍的將領不受封賞的責任完全就是因為馮勝。


    不過,“時大將軍達兵不利,左副將軍文忠所失得相當,獨勝以捷聞,而有言其匿私虜槖駞馬者,賞不行。”馮勝因貪汙不受封賞是明代史籍的共同記載。


    又或者,因為明太祖最寵信的徐達和李文忠都戰敗,故而有意抑製馮勝和傅友德,畢竟明太祖的馭下之道玩的是爐火純青。


    如果馮勝在甘肅犯了什麽重大的錯誤,那就是他在從甘肅撤退時並沒有對地方上進行經營,使得明軍好不容易打下來的地盤拱手於人,也使得大明此次北征無功而返,這導致了明太祖的震怒,進而對其進行了嚴厲責罰。


    馮勝西路軍的作戰地形和方式與徐達的中路軍、李文忠的東路軍有著顯著區別,中路軍和東路軍皆深入蒙古大漠作戰,在進軍途中並未隨地設置據守地,而是旨在殲滅蒙古軍隊、直搗北元汗廷。


    當中路軍和西路軍失利撤退後,明軍無法在蒙古大漠留駐守軍,蒙古軍隊趁機南下至長城沿線。


    可西路軍的作戰區域一直在甘肅境內,甘肅地形與蒙古連綿起伏的草原不同,狹長的河西走廊十分適合農耕,這也是漢唐能夠長期占領甘肅並將其作為切斷北、西遊牧勢力阻隔帶的根本原因。


    發達的農業和適宜居住的鄉鎮,都為明軍實行長期駐守提供了條件,而大明的軍隊推行的正是明太祖的屯兵製,馮勝應該在攻占的地區進行經營,采取拓展疆土、隨地置守的方式。


    嶺北之役後,雖然蒙軍順勢南下至長城沿線,但對大明的威脅主要在甘肅以東的大同和宣府,因此甘肅的西路軍並沒有受到蒙古軍隊的威脅,因此西路軍撤退之時完全可以留下足夠的兵力防守甘肅,而不應該徹底放棄,倉皇撤軍。


    在李雲天看來,大明當前的戰略重是北方的韃靼和瓦剌,還沒有精力對付來自西域的威脅,因此關西七衛的作用就顯得尤為重要,一旦要是把關西七衛給打殘了,那麽西域諸國就可能趁機東進,這對大明將尤為不利。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執宰大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小黑醉酒(書坊)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小黑醉酒(書坊)並收藏執宰大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