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下旬,山海關。


    山海關總兵、誠勇伯薛義神情嚴肅地在議事廳裏與手下的將領商議當前的軍情,山海關現在被蒙古軍隊南北夾擊,可謂陷入了絕境。


    其中,山海關北麵是五萬兀良哈士兵,而南麵則有三萬韃靼和瓦剌聯軍。


    作為大明最重要的關口,山海關陳兵八萬,如果單純守關來已經足夠,可要是想要擊潰圍關的兀良哈士兵和韃靼、瓦剌聯軍那就非常困難。


    即便是山海關南麵隻有兩萬韃靼和瓦剌聯軍,但是薛義還是不敢派軍前去突襲,他擔心自己中了對方的詭計,那可就得不償失。


    周征在去宣府城前已經給薛義下達了死命令,讓他無論如何也要守住山海關,不能讓關外的蒙古兵南下一步。


    薛義謹記周征的囑咐,在山海關加固城防,日夜操練,可誰成想還沒等關外的蒙古軍隊進攻,關西七衛就出人意料地從倒馬關進了北直隸,進而使得居庸關陷落。


    阿魯台已經派一名大明的降將前來勸降薛義,結果被薛義罵了一個狗血噴頭,如果不是兩軍交戰不斬來使的話,薛義早就殺了那個投靠蒙古人的降將。


    兩個月不到,北直隸境內超過三分之二的州府縣已經淪陷,有的被關西七衛以及韃靼、瓦剌聯軍攻破,有的則是投降,有的則是由於守軍逃走而拱手相送。


    與當年蒙古軍隊南下滅宋一樣,北直隸境內的軍民紛紛產生了莫大的恐慌,導致不少城池的守將投降或者逃走,畢竟蒙元統治了中原一百多年,很多人對蒙古軍隊內心還是感到恐懼。


    不過幸運的是,由於山東都司、河南都司和山西都司的都指揮使在周征的命令下在與北直隸交界處調集了重兵憑借城池死守,故而兵力不足的蒙古軍隊一時間難以難以再前行一步。


    阿魯台手下雖有二十萬蒙古兵,但兵力比較分散,山西行都司駐紮了四萬,居庸關駐紮了兩萬,通州城駐紮了七萬,山海關前擺了兩萬,再加上分散守在各地的三萬人馬,真正用來攻打北直隸各州府的兵力也就在兩萬上下。


    值得一提的是,有近十萬仆從軍跟隨著那兩萬攻打北直隸各州府的蒙古兵作戰,有的人是投降的明軍,有的則是被強行征募的壯丁,被用來當做攻城時的炮灰。


    對於大明而言有威脅的並不是蒙古兵,蒙古兵多二十萬,而大明疆域萬裏,蒙古兵根本就不可能占領大明,真正對大明造成威脅的是那些投降蒙古人的文武官吏。


    蒙元當年進攻南宋,依靠的正是南宋的那些降臣,在那些降臣的幫助下順利地攻占了南宋。


    所有投降蒙元的南宋文武官吏中,最有名的要數南宋殿前副都指揮使範文虎和襄陽守將呂文煥,尤其是呂文煥,他的投降不僅導致了南宋失去了與蒙元抗衡的戰略重鎮,同時也加速了南宋的滅亡。


    不過實話,呂文煥在襄陽城堅守了六年也算是南宋的抗元功臣,可惜襄陽城和作為犄角的樊城被困日久,再加上蒙軍攻破樊城後屠城,最終使得呂文煥投降了蒙軍,襄陽城百姓得以幸免。


    忽必烈在呂文煥投降後如獲至寶,不僅由於襄陽城的戰略重要性,更加上呂氏家族在南宋舉足輕重的地位,“呂生(呂文煥)世握兵柄,兄弟子侄布滿台閣,宋君臣之孰賢孰愚,宋河山城郭之何瑕何堅,宋兵民之多寡虛實,宋兵刑政之得失巧拙,不為不知”。


    因此,忽必烈決定優待呂文煥、招降呂氏子弟與部下,而呂文煥降元後主動為元朝策劃攻打南宋鄂州,自請為先鋒,因此忽必烈封呂文煥為昭勇大將軍、侍衛親軍都指揮使、襄漢大都督,賜其將校有差。


    呂文煥拜參知政事、行省荊湖,跟隨元軍統帥伯顏征討南宋,一路招降沿江州郡,陷沙洋、新城、鄂州等城。


    忽必烈命呂文煥率其麾下以善遇降將的聖旨,招諭元軍尚未攻下的州郡,當時沿江諸將,多是呂氏舊部,爭相望風款附,投降元朝。


    南宋多次派人請和,呂文煥不予理會,元軍一路高歌猛進,直抵南宋都城臨安。南宋謝太皇太後曾下詔曉諭呂文煥等人,呂文煥迴書一封不為所動,於是南宋朝廷下令籍沒呂文煥等人全家。


    伯顏大軍進逼臨安後南宋投降,呂文煥率先入城,持黃榜宣諭軍民,並與範文虎參拜兩宮太後。


    次年,呂文煥被任命為中書左丞,仍宣慰江東,負責招降和安撫宋朝軍民的事宜,給蒙元吞並南宋立下了赫赫功勞。


    至於範文虎,元軍伯顏部進逼江州時,範文虎遠遠地就派人請降,以至於城堅糧足、兵馬眾多的安慶不放一箭就拱手投敵,範文虎也從此搖身一變,由大宋朝的安慶知府變成大元朝的兩浙大都督。


    由此可見,那些投降了蒙元的南宋降將對南宋的滅亡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麵對蒙古軍隊來勢洶洶的氣勢,聯想到當年蒙元吞並大宋,北直隸的一些地方官吏和百姓驚惶之下認為大明這次也要像南宋一樣被滅亡,至少黃河以北或者長江以北的地區無法守住,因此為了活命或者趁機獲利而投降了韃靼和瓦剌,畢竟並不是每個人麵對蒙古軍隊都能誓死抵抗。


    正是北直隸的那些投靠蒙古軍隊的大明降臣,使得蒙古軍隊迅速在北直隸立穩了腳跟,也令北直隸的局勢變得更加複雜。


    薛義知道北直隸形勢嚴峻,也清楚京城被蒙古軍隊所圍,因此他不想困守在山海關,想要對山海關以南的兩萬蒙古軍隊發動一場戰爭,以減輕京師的壓力。


    可是,要想攻打那兩萬蒙古軍隊並不容易,因為除了兩萬蒙古軍隊外還有兩萬仆從軍,那些仆從軍在蒙古軍隊的督戰下很可能會給明軍帶來大麻煩,對他們來隻要後退就會遭到督戰的蒙古軍隊殺戮,因此唯有打敗明軍才有活命的可能,不定會與明軍爆發一場慘烈的激戰,當年投降蒙元的仆從軍在作戰時就很賣力。


    尤為重要的是,駐守山海關的很多士兵都是新近從軍戶和民戶中征募而來的菜鳥,如果讓他們去打蒙古軍隊的話無疑是送死。


    “報,關外的兀良哈兵正在撤退,他們射上來一封書信!”


    因此,在座的將領們商量來商量去都沒有想到好法子與山海關南麵的蒙古軍隊交戰,就在議事廳裏的眾人陷入沉默的時候,一名衛兵忽然急匆匆地衝進了房裏,手裏拿著一份封著口的書信走向了眉頭緊皺的薛義。


    議事廳裏的將領們聞言紛紛麵露驚訝的神色,齊刷刷地望向了那名衛兵交到薛義手裏的信,不清楚兀良哈兵為何要撤走,即便是他們要招降薛義也不應該撤軍呀!


    薛義也感到有些疑惑,於是神情嚴肅地打開信封取出了裏麵的信,麵無表情地看了起來。


    “怎麽會這樣!”看著看著,薛義的雙目流露出了驚愕的神情,禁不住用力握緊了手裏的信,臉上一副難以置信的樣子,隨後喃喃自語道。


    “總兵大人,發生了何事?”坐在薛義左下手的山海關副總兵見狀不由得開口問道,他很好奇那封信裏寫了什麽,竟然令薛義會有這番奇怪的表現來。


    “這份信是義國公和鎮武侯寫的,我遼東明軍已經消滅了遼東的蒙古軍隊,鎮武侯明天將率軍抵達關前,讓我等準備迎接!”薛義聞言抬起頭,環視了一下在座的明軍將領,深吸了一口氣後沉聲道。


    “什麽?”此言一出,現場眾將頓時大驚失色,紛紛神情詫異地望著薛義,一時間誰也無法相信他所的話。


    “總兵大人,這一定是蒙古人的詭計,鎮武侯雖然在遼東取得了三場大捷,但遼東還有十餘萬蒙古軍隊,即便是鎮武侯再神武,也無法在短時間之內消滅如此多的敵軍。”


    先前話的山海關副總兵沉吟了一下,神情凝重地望著薛義,“況且,關前的那些兀良哈兵全身而退,豈會讓鎮武侯輕易來到山海關!”


    “總兵大人,這一定是蒙古人的詭計,大人千萬不可上當。”


    “就算義國公和鎮武侯要來神海關,豈會讓蒙古人知曉?”


    “總兵大人,那些兀良哈兵豈能給義國公和鎮武侯傳遞消息,除非他們投靠了咱們大明,可是這怎麽可能!”


    ……


    隨後,在座的眾將紛紛七嘴八舌地議論了起來,不約而同地認定這份公文有詐。


    薛義的心情也很亂,雖然他也很難相信信上所的事情,可是上麵蓋著的遼東總兵的大印卻是真的,難道遼東總兵的官印落到了蒙古軍隊的手裏。


    麵對著群情激動的眾將,薛義的眉頭皺了皺,伸出雙手向下壓了壓,人們的聲音逐漸停了下來。


    “此事是真是假,明日即見分曉,迴去後諸位加強戒備,以防不測。”環視了一眼眾人後,薛義神情嚴肅地囑咐道,“此事事關重大,隻有你們知道即可,不可外傳,以免誤事!”


    “遵命!”在場的眾將聞言紛紛起身向薛義一拱手,沉聲迴答,雖然薛義沒“誤事”是何意,但大家都清楚萬一明天來的真是李雲天,他們要是亂的話可就泄露了軍事機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執宰大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小黑醉酒(書坊)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小黑醉酒(書坊)並收藏執宰大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