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朱瞻坦帶兵包圍了盛堅等人密議的院子,一場激戰不可避免地發生了,由於盛堅等人行事倉促,因此很快就被朱瞻坦所帶來的親兵擒住,關在了王府的柴房裏。
與此同時,漢王下令朱恆和王斌巡視城內的軍營,以穩定叛軍的軍心。
由於叛軍的左軍大都督韋達已經自殺給漢王盡忠,右軍大都督盛堅又被關押,而中軍由漢王親自執掌。
故而,叛軍五軍都督府的四個大都督如今隻剩下後軍大都督朱恆和前軍大都督王斌,兩人可謂叛軍除了漢王以外的最高將領,足以威懾盛堅手下的部隊。
朱恆的態度已經很明確,希望漢王能降了宣德帝,而王斌並沒有支持盛堅殺李雲天,也已經隱隱約約表明了態度,故而漢王對兩人非常放心。
畢竟,戰爭打到如今這個地步後,士氣低迷的叛軍已經不可能逃離被明軍團團圍困的樂安城。
並不是叛軍所有的重要官員都像盛堅等人那樣想要頑抗到底,反正他們是死定了,現在不得不為家人考慮了,要是投降的話不定還能給家人換來一條活路。
如果李雲天不進城勸降,以漢王的孤傲真的會死戰到底,最起碼能在青史上留下一個忠烈的名聲。
可李雲天的話至情至理,給了漢王一個台階下,尤其重要的是,交趾的戰事關係著大明的疆土,要是無法平定的話十有**會被放棄。
漢王可是很清楚朝中那些文臣的心思,交趾地處偏遠,是人們眼中的荒蕪之地,再加上又是後來並入的大明版圖,與其勞師動眾地征討,不如將其放棄。
雖然漢王也覺得交趾沒什麽價值,不過既然交趾已經歸了大明,那麽他是斷斷不會再將其舍棄的,這種有辱大明聲威的事情他可幹不出來,否則到了九泉之下如何去見洪武帝和永樂帝?
可宣德帝就不一樣了,他太過年輕,又初登大寶,縱使有心維護大明的疆域,倘若那些世故老辣的文官們從中作梗,屆時也就隻有舍棄了。
因為交趾,漢王不想再與宣德帝打下去,到底兩人是一家人,如果因為兩人的紛爭誤了平叛交趾的大事,那麽他即使是死了也不得安心。
另外,從李雲天到來後朱恆、王斌、盛堅和羅山等人截然不同的反應下,漢王已經知道叛軍的人心已經散了,他再堅持下去的話隻能是自取屈辱,保不準城裏會發生一場嘩變,屆時名聲可就全毀了。
其實,自從黑牛鎮一戰後,漢王的心理就已經在悄無聲息中發生了變化,他無論如何都想不到自己會敗在李雲天的手裏,心理上受到了重挫,也為投降埋下了伏筆。
李雲天並不知道盛堅等人想要鋌而走險,妄想廢了漢王擁立齊東王的事情,現在是臘月,天氣寒冷,牢房裏涼颼颼冷得要命,他雙手抱著胸凍得直哆嗦。
雖然牢裏的地上鋪著有不少幹草,可那草又髒又臭,裏麵甚至還有一些李雲天不知名的蟲子再爬,他可沒有勇氣用那些幹草來禦寒。
就在李雲天在那裏凍得哆哆嗦嗦的時候,耳旁傳來了一陣腳步聲,於是他下意識地睜開了雙目,這個時候來牢房的人絕對與漢王有關。
“王爺!”片刻之後,李雲天就看見漢王和朱玉馨在幾名侍衛的簇擁下出現在了牢房的走廊裏,於是連忙起身衝著漢王一拱手。
“本王有件事情一直不明白。”漢王在牢門前站定身形,不動聲色地望著李雲天,“朱高熾和朱瞻基究竟給了你什麽好處,使得你死心塌地地為他們賣命,三番兩次壞了本王的好事,你要是助本王得了天下,本王能使你封侯列相,遠比他們給你的多得多!”
“王爺,並不是先帝和皇上給了下官什麽好處,下官之所以盡忠先帝和皇上,完全是一名臣子的本份而已。”李雲天早就料到漢王肯定會有此一問,於是向他一躬身,鄭重其事地道。
“你不要用這些廢話來搪塞本王,事到如今本王隻想知道朱高熾和朱瞻基給了你什麽好處!”
漢王聞言不由得冷笑了一聲,雙目陰冷地盯著李雲天,“本王可不是三歲孩,能任你三言兩語就打發了的!”
“王爺,先皇和皇上不是給了下官什麽好處,而是能給天下黎民一個太平安康的盛世。”
李雲天沉吟了一下,一本正經地望著漢王,“先皇登基後修明綱紀、淘汰冗官、減賦賑濟,使得我大明百姓得以休養生息,國力日益恢複,敢問王爺如果奪取天下是否也能與民休息?”
漢王聞言不由得微微一怔,萬萬沒有想到李雲天竟然出如此一番話來,一時間不知道如何開口迴答。
李雲天的沒錯,要是漢王登基,絕對不會像洪熙帝那樣采取休養生息的政策,他一定會效仿永樂帝那樣,為大明開疆拓土,永樂帝的南征北戰已經掏空了大明的國庫,屆時百姓們的生活無疑將更加困苦。
漢王凝神盯著李雲天,想知道李雲天是否是在用那些冠冕堂皇的借口來敷衍他。
李雲天麵沉如水地與漢王對視著,神色平靜,沒有絲毫的膽怯。
“三妹,他交給你了。”片刻之後,漢王神情為之一黯,扭頭向身旁朱玉馨了一句,然後抬步離去,背影頗為落寞。
想到當年李雲天不遠千裏,曆經重重險阻將永樂帝的遺詔送給洪熙帝,漢王不得不相信李雲天的是肺腑之言。
隻要李雲天當時將永樂帝的遺詔交給他,那麽將會得到比現在多得多的榮華富貴,可李雲天卻沒有這樣做,而是選擇了冒著生命危險進宮。
因此,除了李雲天所的洪熙帝能給大明帶來繁榮昌盛外,漢王實在是想不出其他的原因。
畢竟那個時候李雲天隻是一個剛剛進京的禦史,根本就入不了洪熙帝的視線,也就不可能許給李雲天什麽高官厚祿了。
漢王一直以為洪熙帝和宣德帝用了什麽手段來收買李雲天,如今看來他想錯了,李雲天的心境很顯然比他料想的要高得多,這使得他的心中感到莫名的沮喪。
漢王走後,朱玉馨立刻讓牢頭打開牢門放出了李雲天,在一群王府侍衛的護送下順利從樂安城北門出城,騎著馬風馳電掣地奔向明軍大營。
原來,經過一番左右權衡,漢王在來牢房見李雲天之前已經決定明天上午開城向宣德帝投降。
宣德帝此時已經睡下,得知李雲天凱旋而歸的消息後不由得大喜過望,連夜召來李雲天和朱玉馨詢問詳情。
對宣德帝來,明軍兵不血刃地拿下樂安城是最好的結果,也不枉他禦駕親征,與此同時也能結束真定府和居庸關的戰事。
毫無疑問,成功服漢王投降的李雲天此次又立了一個大功,宣德帝暗自將李雲天在這次平叛中所立的功勞都記在了心裏,等迴京後將重重地獎賞。
第二天上午,在約定的時間內漢王打開了城門,率領著王府的家眷和手下的文武官員出城投降,張昊奉宣德帝的禦命前來受降。
在張昊的指揮下,明軍迅速進城接管了樂安城的城防,將解除了武裝的叛軍押往城外的俘虜營中看押。
漢王等一幹罪臣和家眷在驗明正身後被全副武裝的士兵押到了軍營,跪在宣德帝所住的大帳前請罪。
現場密密麻麻站滿了盔貫甲的明軍,旌旗招展,刀槍如林,氣氛蕭殺,一派沉寂。
或許是現場的氣氛太過壓抑和沉悶,幾名跪在家眷中的孩子禁不住被嚇得哭了起來,立刻被一旁神情驚恐的人死死地按住了嘴巴,以免驚擾了聖駕。
雖然帳外沉寂無聲,但是大帳裏麵卻聲音嘈雜,以楊士奇為首的文武官員和以楊榮為首的文武官員圍繞著是否饒漢王一命吵得不可開交。
出人意料的是,被漢王誣陷為奸佞的夏元吉和騫義等人則沉默不語,冷眼旁觀著眼前的一幕。
宣德帝麵無表情地端坐在披著虎皮的雕花梨木椅子上,冷冷地望著爭吵中的眾人,心中感到一絲惱怒。
他先前已經表明隻要漢王肯降就放漢王一馬,可楊榮等人卻以漢王罪大惡極為由,奏請他殺了漢王,以儆效尤。
楊士奇等官員則認為漢王雖然該死,但宣德帝金口玉言,已經答應留漢王一命,豈可食言?
況且,居庸關和真定府的明軍和叛軍依舊處於激戰中,需要漢王來結束那兩地的戰事,同時這也是為了穩定各地藩王。
不過楊榮等人認為漢王造反罪無可恕,斷無活命之理,本來應該千刀萬剮,看在他投降的份上可以罪減一等,留其全屍。
曆朝曆代以來,謀反都是大不赦的重罪,會受到朝廷的嚴懲,例如大明正德十五年的寧王之亂,寧王在叛亂失敗被擒後竟然落得焚屍揚灰的下場,足見懲罰之嚴厲。
至於各地的藩王和真定府、居庸關的戰事,在他們看來不足為懼,隻要漢王一死將無人敢與朝廷抗衡。
由於楊士奇一方和楊榮一方各持己見,誰也服不了誰,故而爭吵不休,使得事態一時間陷入了僵局。
除了蹇義和夏元吉等人,李雲天也選擇了置身事外,默默地在站在人群裏,三緘其口,沒有加入到這場爭端中去。
表麵上看來,爭吵的雙方因為漢王的死活而意見相左,實則不然,爭吵的雙方都有著各自的如意算盤。
以文臣為例,如果仔細觀察的話就會發現,這是朝中以楊士奇和楊榮為首的兩大文臣勢力間的一次激烈較量和碰撞,目的自然是為了爭奪內閣中的話語權。
雖然楊榮隻是內閣次輔,但是他比楊士奇早入內閣,無論在朝中的資曆還是聲望都要比楊士奇高,自然不會甘居楊士奇之下。
至於那些武將們,有的是想趁機與漢王撇清關係,因此趁機落井下石,有的則是顧念以前的情誼,想要留漢王一命。
尤為重要的是,不少文臣和武將都在暗中揣摩著宣德帝在漢王一事上的聖意,雖然宣德帝口頭上要放漢王一馬,但心裏是不是這樣想的可就不得而知了,這導致了眾人理解的誤差,進而引發了這場大規模的爭執。!^!
%77%77%77%e%64%75%0%0%e%6%6/
與此同時,漢王下令朱恆和王斌巡視城內的軍營,以穩定叛軍的軍心。
由於叛軍的左軍大都督韋達已經自殺給漢王盡忠,右軍大都督盛堅又被關押,而中軍由漢王親自執掌。
故而,叛軍五軍都督府的四個大都督如今隻剩下後軍大都督朱恆和前軍大都督王斌,兩人可謂叛軍除了漢王以外的最高將領,足以威懾盛堅手下的部隊。
朱恆的態度已經很明確,希望漢王能降了宣德帝,而王斌並沒有支持盛堅殺李雲天,也已經隱隱約約表明了態度,故而漢王對兩人非常放心。
畢竟,戰爭打到如今這個地步後,士氣低迷的叛軍已經不可能逃離被明軍團團圍困的樂安城。
並不是叛軍所有的重要官員都像盛堅等人那樣想要頑抗到底,反正他們是死定了,現在不得不為家人考慮了,要是投降的話不定還能給家人換來一條活路。
如果李雲天不進城勸降,以漢王的孤傲真的會死戰到底,最起碼能在青史上留下一個忠烈的名聲。
可李雲天的話至情至理,給了漢王一個台階下,尤其重要的是,交趾的戰事關係著大明的疆土,要是無法平定的話十有**會被放棄。
漢王可是很清楚朝中那些文臣的心思,交趾地處偏遠,是人們眼中的荒蕪之地,再加上又是後來並入的大明版圖,與其勞師動眾地征討,不如將其放棄。
雖然漢王也覺得交趾沒什麽價值,不過既然交趾已經歸了大明,那麽他是斷斷不會再將其舍棄的,這種有辱大明聲威的事情他可幹不出來,否則到了九泉之下如何去見洪武帝和永樂帝?
可宣德帝就不一樣了,他太過年輕,又初登大寶,縱使有心維護大明的疆域,倘若那些世故老辣的文官們從中作梗,屆時也就隻有舍棄了。
因為交趾,漢王不想再與宣德帝打下去,到底兩人是一家人,如果因為兩人的紛爭誤了平叛交趾的大事,那麽他即使是死了也不得安心。
另外,從李雲天到來後朱恆、王斌、盛堅和羅山等人截然不同的反應下,漢王已經知道叛軍的人心已經散了,他再堅持下去的話隻能是自取屈辱,保不準城裏會發生一場嘩變,屆時名聲可就全毀了。
其實,自從黑牛鎮一戰後,漢王的心理就已經在悄無聲息中發生了變化,他無論如何都想不到自己會敗在李雲天的手裏,心理上受到了重挫,也為投降埋下了伏筆。
李雲天並不知道盛堅等人想要鋌而走險,妄想廢了漢王擁立齊東王的事情,現在是臘月,天氣寒冷,牢房裏涼颼颼冷得要命,他雙手抱著胸凍得直哆嗦。
雖然牢裏的地上鋪著有不少幹草,可那草又髒又臭,裏麵甚至還有一些李雲天不知名的蟲子再爬,他可沒有勇氣用那些幹草來禦寒。
就在李雲天在那裏凍得哆哆嗦嗦的時候,耳旁傳來了一陣腳步聲,於是他下意識地睜開了雙目,這個時候來牢房的人絕對與漢王有關。
“王爺!”片刻之後,李雲天就看見漢王和朱玉馨在幾名侍衛的簇擁下出現在了牢房的走廊裏,於是連忙起身衝著漢王一拱手。
“本王有件事情一直不明白。”漢王在牢門前站定身形,不動聲色地望著李雲天,“朱高熾和朱瞻基究竟給了你什麽好處,使得你死心塌地地為他們賣命,三番兩次壞了本王的好事,你要是助本王得了天下,本王能使你封侯列相,遠比他們給你的多得多!”
“王爺,並不是先帝和皇上給了下官什麽好處,下官之所以盡忠先帝和皇上,完全是一名臣子的本份而已。”李雲天早就料到漢王肯定會有此一問,於是向他一躬身,鄭重其事地道。
“你不要用這些廢話來搪塞本王,事到如今本王隻想知道朱高熾和朱瞻基給了你什麽好處!”
漢王聞言不由得冷笑了一聲,雙目陰冷地盯著李雲天,“本王可不是三歲孩,能任你三言兩語就打發了的!”
“王爺,先皇和皇上不是給了下官什麽好處,而是能給天下黎民一個太平安康的盛世。”
李雲天沉吟了一下,一本正經地望著漢王,“先皇登基後修明綱紀、淘汰冗官、減賦賑濟,使得我大明百姓得以休養生息,國力日益恢複,敢問王爺如果奪取天下是否也能與民休息?”
漢王聞言不由得微微一怔,萬萬沒有想到李雲天竟然出如此一番話來,一時間不知道如何開口迴答。
李雲天的沒錯,要是漢王登基,絕對不會像洪熙帝那樣采取休養生息的政策,他一定會效仿永樂帝那樣,為大明開疆拓土,永樂帝的南征北戰已經掏空了大明的國庫,屆時百姓們的生活無疑將更加困苦。
漢王凝神盯著李雲天,想知道李雲天是否是在用那些冠冕堂皇的借口來敷衍他。
李雲天麵沉如水地與漢王對視著,神色平靜,沒有絲毫的膽怯。
“三妹,他交給你了。”片刻之後,漢王神情為之一黯,扭頭向身旁朱玉馨了一句,然後抬步離去,背影頗為落寞。
想到當年李雲天不遠千裏,曆經重重險阻將永樂帝的遺詔送給洪熙帝,漢王不得不相信李雲天的是肺腑之言。
隻要李雲天當時將永樂帝的遺詔交給他,那麽將會得到比現在多得多的榮華富貴,可李雲天卻沒有這樣做,而是選擇了冒著生命危險進宮。
因此,除了李雲天所的洪熙帝能給大明帶來繁榮昌盛外,漢王實在是想不出其他的原因。
畢竟那個時候李雲天隻是一個剛剛進京的禦史,根本就入不了洪熙帝的視線,也就不可能許給李雲天什麽高官厚祿了。
漢王一直以為洪熙帝和宣德帝用了什麽手段來收買李雲天,如今看來他想錯了,李雲天的心境很顯然比他料想的要高得多,這使得他的心中感到莫名的沮喪。
漢王走後,朱玉馨立刻讓牢頭打開牢門放出了李雲天,在一群王府侍衛的護送下順利從樂安城北門出城,騎著馬風馳電掣地奔向明軍大營。
原來,經過一番左右權衡,漢王在來牢房見李雲天之前已經決定明天上午開城向宣德帝投降。
宣德帝此時已經睡下,得知李雲天凱旋而歸的消息後不由得大喜過望,連夜召來李雲天和朱玉馨詢問詳情。
對宣德帝來,明軍兵不血刃地拿下樂安城是最好的結果,也不枉他禦駕親征,與此同時也能結束真定府和居庸關的戰事。
毫無疑問,成功服漢王投降的李雲天此次又立了一個大功,宣德帝暗自將李雲天在這次平叛中所立的功勞都記在了心裏,等迴京後將重重地獎賞。
第二天上午,在約定的時間內漢王打開了城門,率領著王府的家眷和手下的文武官員出城投降,張昊奉宣德帝的禦命前來受降。
在張昊的指揮下,明軍迅速進城接管了樂安城的城防,將解除了武裝的叛軍押往城外的俘虜營中看押。
漢王等一幹罪臣和家眷在驗明正身後被全副武裝的士兵押到了軍營,跪在宣德帝所住的大帳前請罪。
現場密密麻麻站滿了盔貫甲的明軍,旌旗招展,刀槍如林,氣氛蕭殺,一派沉寂。
或許是現場的氣氛太過壓抑和沉悶,幾名跪在家眷中的孩子禁不住被嚇得哭了起來,立刻被一旁神情驚恐的人死死地按住了嘴巴,以免驚擾了聖駕。
雖然帳外沉寂無聲,但是大帳裏麵卻聲音嘈雜,以楊士奇為首的文武官員和以楊榮為首的文武官員圍繞著是否饒漢王一命吵得不可開交。
出人意料的是,被漢王誣陷為奸佞的夏元吉和騫義等人則沉默不語,冷眼旁觀著眼前的一幕。
宣德帝麵無表情地端坐在披著虎皮的雕花梨木椅子上,冷冷地望著爭吵中的眾人,心中感到一絲惱怒。
他先前已經表明隻要漢王肯降就放漢王一馬,可楊榮等人卻以漢王罪大惡極為由,奏請他殺了漢王,以儆效尤。
楊士奇等官員則認為漢王雖然該死,但宣德帝金口玉言,已經答應留漢王一命,豈可食言?
況且,居庸關和真定府的明軍和叛軍依舊處於激戰中,需要漢王來結束那兩地的戰事,同時這也是為了穩定各地藩王。
不過楊榮等人認為漢王造反罪無可恕,斷無活命之理,本來應該千刀萬剮,看在他投降的份上可以罪減一等,留其全屍。
曆朝曆代以來,謀反都是大不赦的重罪,會受到朝廷的嚴懲,例如大明正德十五年的寧王之亂,寧王在叛亂失敗被擒後竟然落得焚屍揚灰的下場,足見懲罰之嚴厲。
至於各地的藩王和真定府、居庸關的戰事,在他們看來不足為懼,隻要漢王一死將無人敢與朝廷抗衡。
由於楊士奇一方和楊榮一方各持己見,誰也服不了誰,故而爭吵不休,使得事態一時間陷入了僵局。
除了蹇義和夏元吉等人,李雲天也選擇了置身事外,默默地在站在人群裏,三緘其口,沒有加入到這場爭端中去。
表麵上看來,爭吵的雙方因為漢王的死活而意見相左,實則不然,爭吵的雙方都有著各自的如意算盤。
以文臣為例,如果仔細觀察的話就會發現,這是朝中以楊士奇和楊榮為首的兩大文臣勢力間的一次激烈較量和碰撞,目的自然是為了爭奪內閣中的話語權。
雖然楊榮隻是內閣次輔,但是他比楊士奇早入內閣,無論在朝中的資曆還是聲望都要比楊士奇高,自然不會甘居楊士奇之下。
至於那些武將們,有的是想趁機與漢王撇清關係,因此趁機落井下石,有的則是顧念以前的情誼,想要留漢王一命。
尤為重要的是,不少文臣和武將都在暗中揣摩著宣德帝在漢王一事上的聖意,雖然宣德帝口頭上要放漢王一馬,但心裏是不是這樣想的可就不得而知了,這導致了眾人理解的誤差,進而引發了這場大規模的爭執。!^!
%77%77%77%e%64%75%0%0%e%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