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陸遜,孫權麵沉似水,眼神陰鬱。
陸遜的話有道理,是敗中求勝的唯一途徑。
不過,犧牲自己,成全別人,然後再冠以顧全大局的名義,這種事他經曆過很多,但從來都是被成全的那個,而不是被犧牲的。
帶著一群敗兵死守孤城,這是君主應該做的事嗎?
笑話!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孫權可沒興趣賺取這種名聲,那是粗鄙的武人,亡命之徒才會做的事。
但陸遜把話說開了,他一時也不好駁斥,否則就顯得太膽小,太沒有魄力,太不懂得顧全大局了。
好在他也是飽經世故的,倒不至於被這種小場麵難倒。
他目光一轉,落到了顧雍臉上,意存問詢。
“一發動全身,南線之敗,很可能動搖了夷洲建國的大好局麵,伯言言之成理,不過……”顧雍也是老狐狸了,哪裏還看不出孫權沒膽子留下?用眼神詢問自己,就是想讓自己給他找個台階下呢!
話鋒一轉,老家夥慨然道:“陛下乃一國之君,天下眾望所歸,若是有個萬一,天下必為之震動!陛下斷不可自處險地,然則富春亦不能不守,雍不才,若陛下不棄,願代行使命,留守此城,與此城共存亡!陛下當速去,重整兵馬,再來救援。”
陸遜的眼睛一下瞪圓了。
他也是世家出身的名士,對官場的道道再了解不過了。別看顧雍說的大義凜然,但潛台詞卻是在反將自己一軍,就是在幫孫權找借口脫身而已。
想想看,老家夥既不懂軍略,在軍中也沒什麽威望,年紀更是一大把(實則隻有四十三歲,不過在漢末也算是老人了),讓他留守,那不是扯淡嗎?就算他沒幫孫權這個忙,孫權也不會讓他這麽做的。
接下來,隻要孫權隨便表個態,其他人就知道怎麽做了,毫無疑問,這擔子最後肯定會落到自己這個始作俑者的身上。
果然,顧雍話音剛落,孫權就皺起了眉頭,高聲道:“元歎小覷朕乎?當年光武率孤軍困守昆陽,麵對王莽四十萬大軍亦不氣餒,奮然一戰。大破王莽,力挽乾坤。這才保得漢祚不絕。朕才略不如先人,但心誌卻不輸於人,怎有棄城而去,令文臣相代的道理?”
陸遜的心中一陣悲涼,孫權這句話,前麵是抒情,後麵點關鍵,不能讓文臣相代,武將就沒問題裏了唄。
這已經不是暗示了,而是直截了當的提點,大臣名士們再遲鈍,再受了驚嚇,也知道該怎麽對答。
陸遜自己倒是不怕犧牲,隻要有價值,自己這條命不是不能舍棄,可這樣的犧牲有價值嗎?
富春不是雄城,想守住城池,靠的不是地利,而是眾誌成城!主帥與全軍共生死,將士們才有主心骨。主帥自己先溜了,那誰還犯傻啊?
城外殺過來的可是名震天下的大唐北府兵!
思緒起伏間,忽聽有人提及自己的名字,陸遜茫然抬起頭來,卻見說話的是張昭,此人正極力抬高孫權的重要性,及陸遜的智略。
孫權雖然還在推辭,但時間緊急,這場秀顯然已經到了尾聲。不出意料的話,自己馬上就要被點名了。
“伯言,諸君的意見也很有道理,不如這樣,你且代孤守城……”孫權城府雖深,可眼下的鋪墊確實有些不太夠,所以他麵子上多少有些掛不住,說話時,神情有些不自然,眼神也在飄忽,一直不肯與陸遜對視。
就在這時,他突然看到了什麽,語調一挑而高,帶了一絲喜氣的說道:“伯言才能雖然出眾,但一個人守城卻是力有不逮,正好,賈校尉也退下來了,你二人既有謀,亦有勇,卻是天作之合。”
驚喜之下,孫權多少有些慌不擇言,連天作之合都冒出來了。
孫權轉頭看時,正見賈華帶著百多殘兵,正往城門退來。他的頭盔丟了,甲胄破損了好幾處,肩膀背後還插著一支羽箭,頭臉上全是血跡,一看就知道是經曆了場血戰。
真難得孫仲謀能認得出他來……陸遜心裏冒出來的,居然是這麽個不挨邊的念頭。
得到了孫權的召喚,賈華興衝衝就上來了,連肩胛上的箭,都沒讓人拔。
“賈將軍勇武過人,當年的英布亦不外如是啊。”孫權讚道。
賈華心下大喜,麵上卻不露聲色,忍疼抱拳道:“敗軍之將,愧對陛下。”
“無妨,”孫權擺擺手,北府兵越來越近了,他現在沒工夫多做鋪墊,能搞個先揚後抑就已經很對得起對方了,不過區區地方豪強之子而已……
他快速的將局勢分析了一遍,然後鄭重其事的說道:“這項重任,就交給你了!務必與伯言同心協力,建此奇功,切記,切記!”
說罷,也不等賈華迴答,他向陸遜略一頷首示意,轉身下城,往碼頭去了。
大臣名士們也不多說,匆匆而行,緊隨其後,再後則是一眾親衛,轉眼間,城頭就隻剩下目瞪口呆的賈華,和慘然而笑的陸遜二人,空蕩蕩的,與城下的擁擠景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大都督,陛下到底是……”賈華確實是打算迴來幫忙守城的,富貴險中求嘛。但他沒想到,險是有了,富貴卻溜了。孫權跑了,而且還帶著他嫡係的幾千人無論外麵打得如何慘烈,那幾千親衛都一直在城裏沒動,所以賈華才認為守城有可為,結果……
他這句廢話最終也沒說完,最後化成了一聲苦笑,看看木然發愣的陸遜,他探手到背後,狠狠發力,折斷了箭杆,轉身就要下城。
大難臨頭,還是各自掙命罷!
身後突然傳來了陸遜的一聲慘笑:“去夷洲重整旗鼓?吃一塹,怎的還不長一智?最終還是盡中了人家的算計,癡耶?愚耶?罷罷罷,人生浮華一夢,不外如是,不外如是!”
聽著話頭不對,賈華轉頭欲問,卻不見了陸遜的身影。
默然注視片刻,賈華突然有了明悟一般,毅然轉頭,加入了滾滾的逃亡大潮之中。
………………
時過正午,天光正好,暖暖的陽光照在身上,一股子極度舒適的感覺,從骨頭裏往外透出來,讓人懶洋洋的打不起精神來。
西溪河水淙淙,河畔,一支數千人的隊列自西而來。
這支軍隊旌旗飛舞,衣甲鮮明,從將領到士卒,幾乎每個人的臉上都閃爍著自信和喜悅,怎麽看都像是一支凱旋歸來的威武之師。
事實上,這就是一支得勝之師。
李翊率軍圍剿天目山的東吳軍以來,幾乎每天都會發生相似的一幕。
唐軍天不亮就開拔出戰,天目山上的東吳兵奮起迎擊,或長或短的幾個迴合之後,東吳兵敗退,向營寨靠攏,企圖依靠營寨的掩護,找迴場子。而唐軍卻也不過分進逼,每次都是見好就收,收拾一下戰場,便凱旋而歸了。
這就是天目山下日日激戰,唐軍連戰連捷的真相。
以旁觀者的角度看來,天目山的形勢已經到了千鈞一發的地步,但實際上,魯肅和蔣幹等人還遠未到山窮水盡的一刻,他們的餘力大著呢。
蔣幹和魯肅的打算就是以守為攻,準備依靠天目山的地利拖住李翊,後者若是得意忘形,無論是揮軍猛攻,還是設計誘敵,都少不得要吃一次虧。
以眼下的形勢而言,雙方的場麵算是持平,李翊沒被魯肅和蔣幹的示弱之計迷惑,但拿對方也沒什麽辦法。
如果考慮到整個戰略,那唐軍的形勢就相當不利了。
孫權正在吳郡和會稽郡等地搜刮,很快就要出海了。在這種情況下,李翊在天目山耽誤的越久,就越不利。
當然,這些大局方麵的考量,對普通士兵沒有多大影響,贏了就是贏了,不攻山自然有不攻山的考慮,跟在百戰百勝的武德皇帝麾下打仗,還考慮那麽多幹嘛?聽從號令,奮勇作戰,勝利不就水到渠成了嗎?
反觀東吳軍一方,任憑將領們如何鼓舞,悲觀情緒依舊是軍中的主流。牛渚之戰,損失了十萬大軍,然後孫權一路慘敗,最後留下這萬把人馬在天目山拖住李翊,自己跑路了。
留守天目山的東吳軍,在一連串的戰鬥中也是無一取勝,零零碎碎的,又損失了兩三千人馬。
近三成的損失,就算上層有所隱瞞,普通士卒也是察覺得到的,再不識字,身邊少沒少人還是心裏有數的。
反之,唐軍這邊士卒普遍樂觀,但軍中上層,就沒那麽輕鬆了。
率軍出戰的張郃神色凝重,不久前才率領步卒趕上來的太史慈也是一臉的不痛快。
要是在太史慈率領步卒趕來之前,唐軍因為除了三千特種部隊外全是騎兵,不好發動攻山也就罷了,可太史慈率領本部步卒趕上來後,唐軍已經有了足夠的步兵攻擊力量了,李翊依然沒有改變策略,卻有些讓人費解了。
即便在出營迎接的李翊臉上看到了熟悉的笑容,眾將的心情依舊沒有好轉。
一見李翊,太史慈一肚子的不痛快算是有了去向,對李翊說道:“皇上,咱們幹嘛不放手一戰啊?俺真是不明白了,東吳兵的士氣已經很低了,咱們不正應該趁他病要他命嗎?這拖拖拉拉的算是怎麽一迴事呢。”
陸遜的話有道理,是敗中求勝的唯一途徑。
不過,犧牲自己,成全別人,然後再冠以顧全大局的名義,這種事他經曆過很多,但從來都是被成全的那個,而不是被犧牲的。
帶著一群敗兵死守孤城,這是君主應該做的事嗎?
笑話!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孫權可沒興趣賺取這種名聲,那是粗鄙的武人,亡命之徒才會做的事。
但陸遜把話說開了,他一時也不好駁斥,否則就顯得太膽小,太沒有魄力,太不懂得顧全大局了。
好在他也是飽經世故的,倒不至於被這種小場麵難倒。
他目光一轉,落到了顧雍臉上,意存問詢。
“一發動全身,南線之敗,很可能動搖了夷洲建國的大好局麵,伯言言之成理,不過……”顧雍也是老狐狸了,哪裏還看不出孫權沒膽子留下?用眼神詢問自己,就是想讓自己給他找個台階下呢!
話鋒一轉,老家夥慨然道:“陛下乃一國之君,天下眾望所歸,若是有個萬一,天下必為之震動!陛下斷不可自處險地,然則富春亦不能不守,雍不才,若陛下不棄,願代行使命,留守此城,與此城共存亡!陛下當速去,重整兵馬,再來救援。”
陸遜的眼睛一下瞪圓了。
他也是世家出身的名士,對官場的道道再了解不過了。別看顧雍說的大義凜然,但潛台詞卻是在反將自己一軍,就是在幫孫權找借口脫身而已。
想想看,老家夥既不懂軍略,在軍中也沒什麽威望,年紀更是一大把(實則隻有四十三歲,不過在漢末也算是老人了),讓他留守,那不是扯淡嗎?就算他沒幫孫權這個忙,孫權也不會讓他這麽做的。
接下來,隻要孫權隨便表個態,其他人就知道怎麽做了,毫無疑問,這擔子最後肯定會落到自己這個始作俑者的身上。
果然,顧雍話音剛落,孫權就皺起了眉頭,高聲道:“元歎小覷朕乎?當年光武率孤軍困守昆陽,麵對王莽四十萬大軍亦不氣餒,奮然一戰。大破王莽,力挽乾坤。這才保得漢祚不絕。朕才略不如先人,但心誌卻不輸於人,怎有棄城而去,令文臣相代的道理?”
陸遜的心中一陣悲涼,孫權這句話,前麵是抒情,後麵點關鍵,不能讓文臣相代,武將就沒問題裏了唄。
這已經不是暗示了,而是直截了當的提點,大臣名士們再遲鈍,再受了驚嚇,也知道該怎麽對答。
陸遜自己倒是不怕犧牲,隻要有價值,自己這條命不是不能舍棄,可這樣的犧牲有價值嗎?
富春不是雄城,想守住城池,靠的不是地利,而是眾誌成城!主帥與全軍共生死,將士們才有主心骨。主帥自己先溜了,那誰還犯傻啊?
城外殺過來的可是名震天下的大唐北府兵!
思緒起伏間,忽聽有人提及自己的名字,陸遜茫然抬起頭來,卻見說話的是張昭,此人正極力抬高孫權的重要性,及陸遜的智略。
孫權雖然還在推辭,但時間緊急,這場秀顯然已經到了尾聲。不出意料的話,自己馬上就要被點名了。
“伯言,諸君的意見也很有道理,不如這樣,你且代孤守城……”孫權城府雖深,可眼下的鋪墊確實有些不太夠,所以他麵子上多少有些掛不住,說話時,神情有些不自然,眼神也在飄忽,一直不肯與陸遜對視。
就在這時,他突然看到了什麽,語調一挑而高,帶了一絲喜氣的說道:“伯言才能雖然出眾,但一個人守城卻是力有不逮,正好,賈校尉也退下來了,你二人既有謀,亦有勇,卻是天作之合。”
驚喜之下,孫權多少有些慌不擇言,連天作之合都冒出來了。
孫權轉頭看時,正見賈華帶著百多殘兵,正往城門退來。他的頭盔丟了,甲胄破損了好幾處,肩膀背後還插著一支羽箭,頭臉上全是血跡,一看就知道是經曆了場血戰。
真難得孫仲謀能認得出他來……陸遜心裏冒出來的,居然是這麽個不挨邊的念頭。
得到了孫權的召喚,賈華興衝衝就上來了,連肩胛上的箭,都沒讓人拔。
“賈將軍勇武過人,當年的英布亦不外如是啊。”孫權讚道。
賈華心下大喜,麵上卻不露聲色,忍疼抱拳道:“敗軍之將,愧對陛下。”
“無妨,”孫權擺擺手,北府兵越來越近了,他現在沒工夫多做鋪墊,能搞個先揚後抑就已經很對得起對方了,不過區區地方豪強之子而已……
他快速的將局勢分析了一遍,然後鄭重其事的說道:“這項重任,就交給你了!務必與伯言同心協力,建此奇功,切記,切記!”
說罷,也不等賈華迴答,他向陸遜略一頷首示意,轉身下城,往碼頭去了。
大臣名士們也不多說,匆匆而行,緊隨其後,再後則是一眾親衛,轉眼間,城頭就隻剩下目瞪口呆的賈華,和慘然而笑的陸遜二人,空蕩蕩的,與城下的擁擠景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大都督,陛下到底是……”賈華確實是打算迴來幫忙守城的,富貴險中求嘛。但他沒想到,險是有了,富貴卻溜了。孫權跑了,而且還帶著他嫡係的幾千人無論外麵打得如何慘烈,那幾千親衛都一直在城裏沒動,所以賈華才認為守城有可為,結果……
他這句廢話最終也沒說完,最後化成了一聲苦笑,看看木然發愣的陸遜,他探手到背後,狠狠發力,折斷了箭杆,轉身就要下城。
大難臨頭,還是各自掙命罷!
身後突然傳來了陸遜的一聲慘笑:“去夷洲重整旗鼓?吃一塹,怎的還不長一智?最終還是盡中了人家的算計,癡耶?愚耶?罷罷罷,人生浮華一夢,不外如是,不外如是!”
聽著話頭不對,賈華轉頭欲問,卻不見了陸遜的身影。
默然注視片刻,賈華突然有了明悟一般,毅然轉頭,加入了滾滾的逃亡大潮之中。
………………
時過正午,天光正好,暖暖的陽光照在身上,一股子極度舒適的感覺,從骨頭裏往外透出來,讓人懶洋洋的打不起精神來。
西溪河水淙淙,河畔,一支數千人的隊列自西而來。
這支軍隊旌旗飛舞,衣甲鮮明,從將領到士卒,幾乎每個人的臉上都閃爍著自信和喜悅,怎麽看都像是一支凱旋歸來的威武之師。
事實上,這就是一支得勝之師。
李翊率軍圍剿天目山的東吳軍以來,幾乎每天都會發生相似的一幕。
唐軍天不亮就開拔出戰,天目山上的東吳兵奮起迎擊,或長或短的幾個迴合之後,東吳兵敗退,向營寨靠攏,企圖依靠營寨的掩護,找迴場子。而唐軍卻也不過分進逼,每次都是見好就收,收拾一下戰場,便凱旋而歸了。
這就是天目山下日日激戰,唐軍連戰連捷的真相。
以旁觀者的角度看來,天目山的形勢已經到了千鈞一發的地步,但實際上,魯肅和蔣幹等人還遠未到山窮水盡的一刻,他們的餘力大著呢。
蔣幹和魯肅的打算就是以守為攻,準備依靠天目山的地利拖住李翊,後者若是得意忘形,無論是揮軍猛攻,還是設計誘敵,都少不得要吃一次虧。
以眼下的形勢而言,雙方的場麵算是持平,李翊沒被魯肅和蔣幹的示弱之計迷惑,但拿對方也沒什麽辦法。
如果考慮到整個戰略,那唐軍的形勢就相當不利了。
孫權正在吳郡和會稽郡等地搜刮,很快就要出海了。在這種情況下,李翊在天目山耽誤的越久,就越不利。
當然,這些大局方麵的考量,對普通士兵沒有多大影響,贏了就是贏了,不攻山自然有不攻山的考慮,跟在百戰百勝的武德皇帝麾下打仗,還考慮那麽多幹嘛?聽從號令,奮勇作戰,勝利不就水到渠成了嗎?
反觀東吳軍一方,任憑將領們如何鼓舞,悲觀情緒依舊是軍中的主流。牛渚之戰,損失了十萬大軍,然後孫權一路慘敗,最後留下這萬把人馬在天目山拖住李翊,自己跑路了。
留守天目山的東吳軍,在一連串的戰鬥中也是無一取勝,零零碎碎的,又損失了兩三千人馬。
近三成的損失,就算上層有所隱瞞,普通士卒也是察覺得到的,再不識字,身邊少沒少人還是心裏有數的。
反之,唐軍這邊士卒普遍樂觀,但軍中上層,就沒那麽輕鬆了。
率軍出戰的張郃神色凝重,不久前才率領步卒趕上來的太史慈也是一臉的不痛快。
要是在太史慈率領步卒趕來之前,唐軍因為除了三千特種部隊外全是騎兵,不好發動攻山也就罷了,可太史慈率領本部步卒趕上來後,唐軍已經有了足夠的步兵攻擊力量了,李翊依然沒有改變策略,卻有些讓人費解了。
即便在出營迎接的李翊臉上看到了熟悉的笑容,眾將的心情依舊沒有好轉。
一見李翊,太史慈一肚子的不痛快算是有了去向,對李翊說道:“皇上,咱們幹嘛不放手一戰啊?俺真是不明白了,東吳兵的士氣已經很低了,咱們不正應該趁他病要他命嗎?這拖拖拉拉的算是怎麽一迴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