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路進逼?”董卓稍加沉吟後問道,“函穀關怎麽辦?誰給我打開函穀關?”
種邵神色嚴肅的說道:“為了堅定大將軍誅殺奸閹的決心,也為了逼迫大將軍痛下決心和太後決裂,太傅打算把西園軍一分為二,把其中的五營人馬按照大將軍的意思並入北軍。中軍校尉淳於瓊的三營人馬駐守函穀關,由他給將軍打開函穀關關門。”
“上軍校尉曹操和下軍校尉鮑鴻帶五營人馬到平樂觀北軍大營駐紮,駐守都亭的北軍也迴到平樂觀,北軍都尉侯成和都尉張揚、毋丘毅的三路兵馬也進駐長樂觀。同時,將軍和丁原、王匡、橋瑁、鮑信、鮑鴻等五人各領大軍緩緩逼近北軍大營,團團圍住平樂觀。”
“當然了,將軍入關的事千萬不能讓大將軍知道,否則大將軍定會猜測到我們的意圖。本來大將軍就對丁原、王匡等人不放心了,如果再加上將軍你的兩萬西涼軍,他定會嗅到其中的殺機,搶先和奸閹聯手,以五萬大軍攻擊圍住平樂觀的各部大軍,那洛陽的形勢就無法控製了。”
“曹操?”董卓問道,“曹操願意離開函穀關?”
“現在函穀關內有淳於瓊、鮑鴻、侯成、張揚,孟津有丁原、王匡,都亭有北軍,再加上函穀關外將軍的西涼軍,曹操在這麽多軍隊的包圍威脅下,難道他還敢反抗?”種邵不屑地說道,“曹操為了保命,定會遵從大將軍的軍令趕到平樂觀去,這一點將軍無須擔心。”
董卓又問道:“大將軍呢?大將軍看到丁原、王匡、橋瑁等人不但違抗自己的軍令拒絕退出京師,反而率部逼近洛陽,圍住平樂觀,他難道不會懷疑我們另有圖謀?”
“在驃騎大將軍十萬並州大軍的威脅下,太傅和朝中的諸多大臣願意退一步,幫助大將軍何進迅速控製西園軍以穩定洛陽局勢,其實也就是承認大將軍獨掌權柄了。此時太傅和大臣們提出。為了避免將來奸閹勢力複起,士人遭到他們的血腥報複,要求大將軍誅殺奸閹,大將軍有什麽理由不答應?”種邵十分自信地說道。“等奸閹盡除,大將軍就可以讓將軍、王匡和橋瑁等人各迴州郡,洛陽的危機不就完全解決了,他有什麽好懷疑的?難道他會想到我們竟敢冒著玉石俱焚之局對付他?”
“哼……等大將軍殺了奸閹,突然發現將軍的西涼軍和各路兵馬已經包圍了平樂觀。他會怎麽辦?”種邵冷笑道,“他死定了。”
“申甫,不要忘了,大將軍還有幾千門客和私兵。”董卓笑道,“還是小心一點好。”
“將軍不是以保護大將軍為由,在得到大將軍的同意後讓一千親衛秘密潛入洛陽了嗎?”種邵笑道,“將軍的這些親衛是不是都潛伏在奉車都尉董旻府上?大將軍何進也許以為這些人是保護他的吧?”
董卓微微一笑,眼神略顯尷尬。
種邵視而不見,繼續說道:“洛陽城裏除了將軍的這一千甲兵,還有袁紹的一千多門客。這一千多人都是武功高手。當年袁紹和何顒屢屢營救黨人得手,靠的就是他們。另外還有城門校尉伍瓊、河南尹王允、虎賁中郎將袁術的幾千手下。這麽多人解決大將軍府內的三千門客私兵還不是綽綽有餘,所以將軍放心,目前洛陽的形勢還是控製在我們手上。”
種邵躬身深施一禮,鄭重地說道:“將軍,洛陽的危機即將塵埃落定。將軍不要再三心二意,還是遵從太傅的指令,幫助太傅速速肅清奸閹和外戚之禍吧。”
種邵誠懇地勸道:“這樣將軍既能搏得一世清名,又能貴為三公,成為我朝一代名臣。將來還能青史留名,將軍何樂而不為?”
………………
種邵剛剛離開新安大營,前將軍董卓就上奏天子和太後,說自己即刻奉旨西上涼州。為大漢戍守邊疆。
同一時間,執金吾丁原、河內太守王匡、東郡太守橋瑁和騎都尉鮑信卻率部逼近了洛陽城。
八月二十三,太傅袁隗和尚書令盧植親自趕到大將軍府會晤大將軍何進,三人密談了一天。
八月二十四,大將軍何進和太傅袁隗聯名上奏天子和太後,提出驅逐中官出京。並保證他們安全返迴各自的封地和老家,不再做出任何趕盡殺豔的事。
大將軍同時下令虎賁中郎將袁術率虎賁羽林撤出複道,解除了對皇宮的封鎖。少帝和陳留王劉協匆忙趕到南宮和何太後相聚。
同一天,大將軍何進命令駐守函穀關的曹操和鮑鴻即刻率軍返迴平樂觀駐紮,同時接到軍令的還有侯成、張揚和毋丘毅,屯兵都亭的北軍隨後也迴到了平樂觀大營。
當天黃昏時候,天子下旨,拜上軍校尉曹操為禦史中丞。
禦史中丞掌圖書秘籍,受公卿奏事,糾舉不法,是“三獨坐”之一,算是重用了。
拜下軍校尉鮑鴻為諫議大夫。
當天夜裏,平樂觀燈火通明,五營西園軍的幾十位軍司馬和假司馬全部被請到中軍大帳,接受大將軍府司馬何津最新的調派。
五營西園軍士卒在和北軍中侯侯成的安排下,迅速並入北軍各營。
也就在這天夜裏,董卓率軍悄悄進入了函穀關。
…………
八月戊辰日(二十五日),洛陽。
上午,車騎將軍何苗攜何太後懿旨趕到了大將軍府。何太後不願屈從於京畿重兵的脅迫驅逐中官,她讓何苗告訴何進,她絕不會讓步。
何苗舊調重彈,再次說到中官對何氏一族的恩惠,懇求何進得饒人處且饒人。
何苗說:“當初我們隨妹妹一起從南陽來到洛陽的時候,一無所有,身份低賤,都是依靠宦官的幫助我們才有今天的榮華富貴。洛陽的形勢你也清楚,一旦奸閹出宮,士人勢必吸取上次的教訓,捕而殺之。這樣朝堂之上就剩下我們和士人對壘,其結果如何,誰能預料?如今外有北疆的李翊,內有洛陽的士族權貴,維持洛陽的勢力平衡才是重中之重。兄長可不要上了那些士人的當,給自己惹來無窮禍患?”
何進詫異地問道:“看不出來你還有長進了,不錯不錯。你這話是不是你府中的長史樂隱說的?”
何苗不理他,繼續說道:“你隻要利用現在京畿的複雜形勢迅速控製西園軍,這洛陽就是你說了算,你何必這麽急著要殺中官?”
“我無意誅殺中官。”何進說道,“既然你知道洛陽的事怎麽處理,那你就迴去對太後說,我需要時間,需要用緩兵之計穩住太傅袁隗和那幫士人,我需要中官暫時離開皇宮。”
何苗擔憂地說道:“這緩兵之計如果讓袁隗看出來,他搶在你掌控西園軍之前把中官全部殺了,那這事……”
“西園軍的五營將士已經被我完全控製,現在就差淳於瓊的那三營一萬五千人了。”何進不慌不忙地說道,“隻要董卓的大軍進入潼關,我就可以徹底解決西園軍。所以,你告訴太後,請她為了我們何家,務必相信我一次。”
………………
下午,何太後的懿旨送到大將軍府。
何太後宣何進到長秋宮議事。
何進遲疑不決。他不想去,但如果何太後不能理解自己的意圖,執意堅持己見拒絕驅逐中官,自己就無法趁此良機徹底解決西園軍和穩定洛陽的局勢。
今天這個機會千載難逢,稍縱即逝,不能耽擱。
何進想了很長時間,最後還是決定親自進宮勸說何太後。
為了安全起見,大將軍何進讓吳匡、張璋兩人帶了三十騎,三百親衛隨行,並急令虎賁中郎將袁術帶五百虎賁羽林在南宮外負責警戒。
何太後上午聽了何苗的迴奏後,將信將疑,她和趙忠、張讓等人商量了很長時間,覺得大將軍的話不可信。
趙忠說:“現在大將軍和太傅兩人根本無視天子和太後的存在。他們隨意處置西園軍,撤換西園軍校尉,把西園軍並入北軍,大將軍居心何在?還不是為了獨霸權柄?”
張讓說:“即使大將軍所說是真的,那也要和他約法三章。太後應該獨掌內廷大權,讓大將軍和太傅同掌外廷大權,無論如何不能讓大將軍獨霸權柄,隻手遮天,為所欲為。”
何太後為了說服大將軍,特意讓趙忠等人退出了長秋宮。
大將軍何進詳細向何太後奏稟了今日洛陽的局勢,把自己的想法解釋了很多遍,但何太後從何進的字裏話間還是敏銳地察覺到了何進想獨霸權柄的野心。
隻是何進說的句句在理,何太後無力反駁,最後她隻好搬出趙忠的話說道:“本宮可以答應你們罷免中官,把他們驅趕出宮,但西園軍不能並入北軍。西園軍是先帝所置,你們不能在先帝屍骨未寒的時候,就把他費盡心血建立的西園軍給解散了。本宮無論如何不答應。”
何進頭一昏,氣得差點吐血。(未完待續。)
種邵神色嚴肅的說道:“為了堅定大將軍誅殺奸閹的決心,也為了逼迫大將軍痛下決心和太後決裂,太傅打算把西園軍一分為二,把其中的五營人馬按照大將軍的意思並入北軍。中軍校尉淳於瓊的三營人馬駐守函穀關,由他給將軍打開函穀關關門。”
“上軍校尉曹操和下軍校尉鮑鴻帶五營人馬到平樂觀北軍大營駐紮,駐守都亭的北軍也迴到平樂觀,北軍都尉侯成和都尉張揚、毋丘毅的三路兵馬也進駐長樂觀。同時,將軍和丁原、王匡、橋瑁、鮑信、鮑鴻等五人各領大軍緩緩逼近北軍大營,團團圍住平樂觀。”
“當然了,將軍入關的事千萬不能讓大將軍知道,否則大將軍定會猜測到我們的意圖。本來大將軍就對丁原、王匡等人不放心了,如果再加上將軍你的兩萬西涼軍,他定會嗅到其中的殺機,搶先和奸閹聯手,以五萬大軍攻擊圍住平樂觀的各部大軍,那洛陽的形勢就無法控製了。”
“曹操?”董卓問道,“曹操願意離開函穀關?”
“現在函穀關內有淳於瓊、鮑鴻、侯成、張揚,孟津有丁原、王匡,都亭有北軍,再加上函穀關外將軍的西涼軍,曹操在這麽多軍隊的包圍威脅下,難道他還敢反抗?”種邵不屑地說道,“曹操為了保命,定會遵從大將軍的軍令趕到平樂觀去,這一點將軍無須擔心。”
董卓又問道:“大將軍呢?大將軍看到丁原、王匡、橋瑁等人不但違抗自己的軍令拒絕退出京師,反而率部逼近洛陽,圍住平樂觀,他難道不會懷疑我們另有圖謀?”
“在驃騎大將軍十萬並州大軍的威脅下,太傅和朝中的諸多大臣願意退一步,幫助大將軍何進迅速控製西園軍以穩定洛陽局勢,其實也就是承認大將軍獨掌權柄了。此時太傅和大臣們提出。為了避免將來奸閹勢力複起,士人遭到他們的血腥報複,要求大將軍誅殺奸閹,大將軍有什麽理由不答應?”種邵十分自信地說道。“等奸閹盡除,大將軍就可以讓將軍、王匡和橋瑁等人各迴州郡,洛陽的危機不就完全解決了,他有什麽好懷疑的?難道他會想到我們竟敢冒著玉石俱焚之局對付他?”
“哼……等大將軍殺了奸閹,突然發現將軍的西涼軍和各路兵馬已經包圍了平樂觀。他會怎麽辦?”種邵冷笑道,“他死定了。”
“申甫,不要忘了,大將軍還有幾千門客和私兵。”董卓笑道,“還是小心一點好。”
“將軍不是以保護大將軍為由,在得到大將軍的同意後讓一千親衛秘密潛入洛陽了嗎?”種邵笑道,“將軍的這些親衛是不是都潛伏在奉車都尉董旻府上?大將軍何進也許以為這些人是保護他的吧?”
董卓微微一笑,眼神略顯尷尬。
種邵視而不見,繼續說道:“洛陽城裏除了將軍的這一千甲兵,還有袁紹的一千多門客。這一千多人都是武功高手。當年袁紹和何顒屢屢營救黨人得手,靠的就是他們。另外還有城門校尉伍瓊、河南尹王允、虎賁中郎將袁術的幾千手下。這麽多人解決大將軍府內的三千門客私兵還不是綽綽有餘,所以將軍放心,目前洛陽的形勢還是控製在我們手上。”
種邵躬身深施一禮,鄭重地說道:“將軍,洛陽的危機即將塵埃落定。將軍不要再三心二意,還是遵從太傅的指令,幫助太傅速速肅清奸閹和外戚之禍吧。”
種邵誠懇地勸道:“這樣將軍既能搏得一世清名,又能貴為三公,成為我朝一代名臣。將來還能青史留名,將軍何樂而不為?”
………………
種邵剛剛離開新安大營,前將軍董卓就上奏天子和太後,說自己即刻奉旨西上涼州。為大漢戍守邊疆。
同一時間,執金吾丁原、河內太守王匡、東郡太守橋瑁和騎都尉鮑信卻率部逼近了洛陽城。
八月二十三,太傅袁隗和尚書令盧植親自趕到大將軍府會晤大將軍何進,三人密談了一天。
八月二十四,大將軍何進和太傅袁隗聯名上奏天子和太後,提出驅逐中官出京。並保證他們安全返迴各自的封地和老家,不再做出任何趕盡殺豔的事。
大將軍同時下令虎賁中郎將袁術率虎賁羽林撤出複道,解除了對皇宮的封鎖。少帝和陳留王劉協匆忙趕到南宮和何太後相聚。
同一天,大將軍何進命令駐守函穀關的曹操和鮑鴻即刻率軍返迴平樂觀駐紮,同時接到軍令的還有侯成、張揚和毋丘毅,屯兵都亭的北軍隨後也迴到了平樂觀大營。
當天黃昏時候,天子下旨,拜上軍校尉曹操為禦史中丞。
禦史中丞掌圖書秘籍,受公卿奏事,糾舉不法,是“三獨坐”之一,算是重用了。
拜下軍校尉鮑鴻為諫議大夫。
當天夜裏,平樂觀燈火通明,五營西園軍的幾十位軍司馬和假司馬全部被請到中軍大帳,接受大將軍府司馬何津最新的調派。
五營西園軍士卒在和北軍中侯侯成的安排下,迅速並入北軍各營。
也就在這天夜裏,董卓率軍悄悄進入了函穀關。
…………
八月戊辰日(二十五日),洛陽。
上午,車騎將軍何苗攜何太後懿旨趕到了大將軍府。何太後不願屈從於京畿重兵的脅迫驅逐中官,她讓何苗告訴何進,她絕不會讓步。
何苗舊調重彈,再次說到中官對何氏一族的恩惠,懇求何進得饒人處且饒人。
何苗說:“當初我們隨妹妹一起從南陽來到洛陽的時候,一無所有,身份低賤,都是依靠宦官的幫助我們才有今天的榮華富貴。洛陽的形勢你也清楚,一旦奸閹出宮,士人勢必吸取上次的教訓,捕而殺之。這樣朝堂之上就剩下我們和士人對壘,其結果如何,誰能預料?如今外有北疆的李翊,內有洛陽的士族權貴,維持洛陽的勢力平衡才是重中之重。兄長可不要上了那些士人的當,給自己惹來無窮禍患?”
何進詫異地問道:“看不出來你還有長進了,不錯不錯。你這話是不是你府中的長史樂隱說的?”
何苗不理他,繼續說道:“你隻要利用現在京畿的複雜形勢迅速控製西園軍,這洛陽就是你說了算,你何必這麽急著要殺中官?”
“我無意誅殺中官。”何進說道,“既然你知道洛陽的事怎麽處理,那你就迴去對太後說,我需要時間,需要用緩兵之計穩住太傅袁隗和那幫士人,我需要中官暫時離開皇宮。”
何苗擔憂地說道:“這緩兵之計如果讓袁隗看出來,他搶在你掌控西園軍之前把中官全部殺了,那這事……”
“西園軍的五營將士已經被我完全控製,現在就差淳於瓊的那三營一萬五千人了。”何進不慌不忙地說道,“隻要董卓的大軍進入潼關,我就可以徹底解決西園軍。所以,你告訴太後,請她為了我們何家,務必相信我一次。”
………………
下午,何太後的懿旨送到大將軍府。
何太後宣何進到長秋宮議事。
何進遲疑不決。他不想去,但如果何太後不能理解自己的意圖,執意堅持己見拒絕驅逐中官,自己就無法趁此良機徹底解決西園軍和穩定洛陽的局勢。
今天這個機會千載難逢,稍縱即逝,不能耽擱。
何進想了很長時間,最後還是決定親自進宮勸說何太後。
為了安全起見,大將軍何進讓吳匡、張璋兩人帶了三十騎,三百親衛隨行,並急令虎賁中郎將袁術帶五百虎賁羽林在南宮外負責警戒。
何太後上午聽了何苗的迴奏後,將信將疑,她和趙忠、張讓等人商量了很長時間,覺得大將軍的話不可信。
趙忠說:“現在大將軍和太傅兩人根本無視天子和太後的存在。他們隨意處置西園軍,撤換西園軍校尉,把西園軍並入北軍,大將軍居心何在?還不是為了獨霸權柄?”
張讓說:“即使大將軍所說是真的,那也要和他約法三章。太後應該獨掌內廷大權,讓大將軍和太傅同掌外廷大權,無論如何不能讓大將軍獨霸權柄,隻手遮天,為所欲為。”
何太後為了說服大將軍,特意讓趙忠等人退出了長秋宮。
大將軍何進詳細向何太後奏稟了今日洛陽的局勢,把自己的想法解釋了很多遍,但何太後從何進的字裏話間還是敏銳地察覺到了何進想獨霸權柄的野心。
隻是何進說的句句在理,何太後無力反駁,最後她隻好搬出趙忠的話說道:“本宮可以答應你們罷免中官,把他們驅趕出宮,但西園軍不能並入北軍。西園軍是先帝所置,你們不能在先帝屍骨未寒的時候,就把他費盡心血建立的西園軍給解散了。本宮無論如何不答應。”
何進頭一昏,氣得差點吐血。(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