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章寫的有點像論文了……著實浪費了不少腦細胞。。。
今天是中元節,在小船的老家,這是一年中僅次於過年的大節日,要祭祀先祖,上墳燒香。
可惜,小船夫人出差了,孩子在老家父母那裏,隻有小船冰冷的麵對著外麵濕漉漉的小雨……
跪求正版請閱支持,小船跪謝!
~~~~~~
徐光啟在華夏的曆史長河中,可以說,是一個裏程碑式的人物。
《幾何原本》、《農政全書》,他的技術性,他的文學性,他的開拓性,在後世時,早有定論,已經形成了共識。
隻不過,卻是少有人知道的是,徐光啟在官場,也是春風得意,正兒八經的‘科班及第’出身。
甚至,魏公公為了籠絡他,一度開出了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讀學士、協理詹事府的高官。
可惜,徐光啟看不上老魏,沒有接下這個高官,便被令迴到老家上海,‘冠帶閑住’。
諸葛亮在《出師表》裏說:“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但在很大程度上,這不過隻是文人的矜持而已。
自古便有先賢言:“學成文武藝,賣與帝王家。”
身為讀書人,飽讀聖賢之書,寒窗十幾年、甚至幾十年,誰又不想光宗耀祖、光耀門楣,‘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可惜,或許是曆史對人類開的玩笑。
搞技術的、搞藝術的,也包括搞思想的,很多大能、大賢者,甚至,可以稱之為‘先知’的一幫人,在他們生前,並沒有得到他們應該享有的待遇,反倒是窮困潦倒,食不果腹。
甚至,很多人,為了追求,為了理想,直到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但即便這般,也往往是幾十年、甚至是幾百年之後,才會得到平反。
像是詩仙李白、詩聖杜甫,雖然官場失意,但在李唐開明的大風氣之下,他們的才華,他們在文學上的成就,卻是得到公認的,也算是‘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但像是‘日心說’、梵高、也包括大名鼎鼎的‘紅樓夢’,他們的境遇,可就令人扼腕歎息了。
而徐光啟,卻是在這裏麵,‘玩的非常溜的’。
再直白一點,他是個明白人。
在時機合適時,他縱橫宦海,一展才學抱負,哪怕困難重重,很難實現,但他依然有資格、有資本去試。
而在形勢混沌之時,他卻又能避過風口浪尖,迴到家裏,鑽研學問,著書立說。
在趙宋時,也曾有一位玩的非常溜的大員,曾言道:“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當然,華夏的傳統文人階層,最深刻的座右銘,還是孟子這句話,“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在前往上海的路途中,李元慶也在仔細思量。
攝於文化層次水平的差異,李元慶對徐光啟的生平,或者說思想,了解的並不夠多,或者說,很難了解。
不過,以李元慶此時的能量,搞清徐光啟的‘簡曆’,不過隻是隨手拈來。
根據陳闖‘三號倉庫’方麵的情報。
徐光啟是鬆江府上海縣的一個小商人家庭出身,自幼讀書,二十歲中秀才,三十六歲中舉人,等到萬曆三十二年,他真正科舉及第、攀上進士寶座的時候,已經整整四十三歲。
在很大程度上而言,徐光啟這一生,也並非算是一帆風順,春風得意。
這或許也是他著重研究農學、輔之研究數學,這種最實用學科的關鍵所在。
因為他前半生並不如意,曆經磨難,所以才會‘更接地氣’。
但觀徐光啟能精明的避開、此時閹黨與東林的‘刺刀見紅’,這又說明,這人很‘油膩’,眼光非常高明,是個真正的明白人。
加之,之前長生島種植地瓜之事,徐光啟對李元慶幫助很大,李元慶也非常期待,能與這位傳說中的‘閣老’級人物,好好聊一聊。
一路快馬加鞭,趕到上海縣城時,已經到了傍晚。
有親兵早就提前快馬趕來,對徐府這邊做了匯報,徐光啟也非常給李元慶麵子,在四個城門,都有家仆守候,迎接李元慶一行。
被家仆引領著來到徐府門口時,徐府中門大開,徐光啟正一身青布袍,笑眯眯站在門口,親自迎接李元慶一行。
大戶府宅的中門,在華夏古代的規製裏,一般都是有重量級貴賓臨門之時,才會正式開啟。
若是皇帝親臨,或者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客人,主人一般都要帶著妻妾孩子,開中門迎接。
此時,徐光啟雖然沒有帶著妻妾孩子,但他能開中門,而且,親自在這邊迎接李元慶,尤其是此時還下起了淅淅瀝瀝的小雨,已經可以說是給足了李元慶麵子了!
李元慶又怎敢怠慢?剛快步翻身下馬,也不顧滿地的細碎泥點,恭敬跪倒在徐光啟麵前:“卑職遼南長生島總兵李元慶,見過閣老!”
徐光啟今年也已經六十出頭了,不過,他保養的卻非常好,麵色紅潤,眉眼發絲之間,沒有一絲白發,精神也是相當矍鑠,哈哈大笑道:“李軍門實在是太客氣了啊!老夫已經歸家幾年,可是當不得李元慶如此大禮啊!快快請起!”
說著,他趕忙親手將李元慶扶起來。
雖然隻是象征意義,但李元慶卻是可以清晰的感覺到,徐光啟的這一雙大手,很有力量,而且,似是還有些粗糙感。
看得出,這老爺子,並非隻會紙上談兵,或許也時常身體力行。
李元慶忙笑道:“謝閣老。隻是元慶此行來的匆忙,亦不知閣老喜好,便隻帶了些遼地的土特產。”
說著,李元慶忙恭敬將禮單遞到了徐光啟的手裏。
徐光啟掃了一眼,麵色不由一變。
李元慶說的是輕巧了,但他是何人?盡是禮單上的這些皮毛雜貨,怕就已經不止三千兩了,更不要提,還有一百兩黃金,一千兩現銀呢。
“李軍門,這,這怎的使得?無功不受祿,老夫可不能要你這如此厚禮啊!”徐光啟忙要拒絕。
李元慶卻早有準備,忙笑道:“閣老,之前地瓜的事情,您可是幫了卑職大忙啊!去年,長生島和遼南的地瓜,都獲得了大豐收!區區薄禮,隻是元慶一份心意,還請閣老笑納。要不然,元慶可是不敢進您的大門了啊!”
徐光啟聞言,愣了片刻,隨即,卻不由哈哈大笑:“李軍門,老夫早就久聞你的大名了啊!今日得見,果然是名不虛傳,名不虛傳啊!外麵雨寒,走,咱們先進屋子裏,喝杯熱茶,暖和暖和。”
徐光啟親自邀請李元慶進門。
李元慶忙恭敬還禮,這才和徐光啟一起,走進了徐府的正門。
來到主客堂,有小婢奉上了香茗,徐光啟又親自吩咐他的小兒子去盯著晚飯,這才笑眯眯的與李元慶攀談起來。
正如徐光啟所言,他對李元慶久仰大名,但李元慶又何嚐不是對他久仰大名?
正所謂‘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
徐光啟對李元慶在遼地的表現很好奇,李元慶對徐光啟的學識也很佩服,很快,兩人便已經聊得非常熱切。
但李元慶卻注意到,徐光啟的脖子前,竟然掛著一個比嬰兒手掌還要大些的十字架。
李元慶心裏一時不由也有些詫異,這他娘的,難道,這老爺子,還是個基督徒不成?
這時,兩人茶水都已經喝了幾杯,徐光啟笑道:“元慶,此次寧遠之役,你打的非常不錯!打出了我大明的威風啊!”
“呃?”
李元慶一愣,片刻也迴過神來,忙笑道:“閣老,您真是謬讚啊。寧遠此役,還是按察使袁大人,指揮有方,乾坤在握,卑職隻是執行而已,可是不敢居功啊!”
徐光啟不由哈哈大笑,經過了這快大半個時辰的接觸,‘老油子’的他,又怎的能摸不到李元慶的性格?
這是個相當冷靜,或者說,這是個沉穩的令人發指的年輕人啊!
也無怪乎,他能在遼地,立下這麽大的功業了!
大明有這樣的將領鎮守遼地,或許,蕩平韃虜,也用不了幾年了啊!
“元慶,你也不必自謙,是非曲直,朝廷自會有公論。該是你的,誰也搶不走!”
李元慶沒想到徐光啟居然也會說出這麽‘霸氣’的話來,片刻,他也反應過來,忙笑著問道:“閣老,元慶這些時日一直在船上,難不成,京師方麵,此事已經傳出消息來了?”
大明的邸報係統已經很發達。
徐光啟此時雖然是在野狀態,但他也是有接收邸報的權利的,雖然速度要慢不少。
不過,上海緊鄰大明兩京之一的南京,依照徐光啟的影響力,再加之此時徐家的財力,徐光啟想要得知京師方麵的消息,倒真不比南京那些大佬們慢上多時。
此時,聽李元慶問起這件事,徐光啟不由一笑:“元慶,你要相信,朗朗乾坤,自有公道!就算有困難,有黑暗,也不過隻是暫時的。烏雲,還能把太陽遮住不成?”
李元慶一愣,片刻才迴過神來,心中不由暗歎那:“也無怪乎徐光啟能明哲保身了,這老爺子,精明著呢。”
李元慶忙笑道:“多謝閣老解惑。元慶受益匪淺!”
徐光啟哈哈大笑:“元慶,你是遼地,不,你是大明新生代中,最有勇武、也最有謀略的年輕將領,老夫也很看好你啊!不過,你也得須知,人生在世,又豈能事事皆如人意?順境時,要記得,時刻保持初心,逆境時,更要記得,何為本末!”
李元慶恭敬拱手作揖,“閣老的話,卑職銘記於心。”
徐光啟微微笑著點頭。
以他的閱曆,又怎的會看不出,李元慶雖然年輕,但在此時他的教誨麵前,卻沒有絲毫的浮躁,恭恭敬敬。
這年輕人,真的是個人才啊!
這時,徐光啟的小兒子,忙快步進堂來:“父親,李軍門,酒宴已經準備好了。”
徐光啟哈哈大笑:“元慶,你是第一次來上海吧?走,去嚐嚐這江南菜,咱們邊吃邊聊!”
****************************************************************
今天是中元節,在小船的老家,這是一年中僅次於過年的大節日,要祭祀先祖,上墳燒香。
可惜,小船夫人出差了,孩子在老家父母那裏,隻有小船冰冷的麵對著外麵濕漉漉的小雨……
跪求正版請閱支持,小船跪謝!
~~~~~~
徐光啟在華夏的曆史長河中,可以說,是一個裏程碑式的人物。
《幾何原本》、《農政全書》,他的技術性,他的文學性,他的開拓性,在後世時,早有定論,已經形成了共識。
隻不過,卻是少有人知道的是,徐光啟在官場,也是春風得意,正兒八經的‘科班及第’出身。
甚至,魏公公為了籠絡他,一度開出了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讀學士、協理詹事府的高官。
可惜,徐光啟看不上老魏,沒有接下這個高官,便被令迴到老家上海,‘冠帶閑住’。
諸葛亮在《出師表》裏說:“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但在很大程度上,這不過隻是文人的矜持而已。
自古便有先賢言:“學成文武藝,賣與帝王家。”
身為讀書人,飽讀聖賢之書,寒窗十幾年、甚至幾十年,誰又不想光宗耀祖、光耀門楣,‘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可惜,或許是曆史對人類開的玩笑。
搞技術的、搞藝術的,也包括搞思想的,很多大能、大賢者,甚至,可以稱之為‘先知’的一幫人,在他們生前,並沒有得到他們應該享有的待遇,反倒是窮困潦倒,食不果腹。
甚至,很多人,為了追求,為了理想,直到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但即便這般,也往往是幾十年、甚至是幾百年之後,才會得到平反。
像是詩仙李白、詩聖杜甫,雖然官場失意,但在李唐開明的大風氣之下,他們的才華,他們在文學上的成就,卻是得到公認的,也算是‘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但像是‘日心說’、梵高、也包括大名鼎鼎的‘紅樓夢’,他們的境遇,可就令人扼腕歎息了。
而徐光啟,卻是在這裏麵,‘玩的非常溜的’。
再直白一點,他是個明白人。
在時機合適時,他縱橫宦海,一展才學抱負,哪怕困難重重,很難實現,但他依然有資格、有資本去試。
而在形勢混沌之時,他卻又能避過風口浪尖,迴到家裏,鑽研學問,著書立說。
在趙宋時,也曾有一位玩的非常溜的大員,曾言道:“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當然,華夏的傳統文人階層,最深刻的座右銘,還是孟子這句話,“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在前往上海的路途中,李元慶也在仔細思量。
攝於文化層次水平的差異,李元慶對徐光啟的生平,或者說思想,了解的並不夠多,或者說,很難了解。
不過,以李元慶此時的能量,搞清徐光啟的‘簡曆’,不過隻是隨手拈來。
根據陳闖‘三號倉庫’方麵的情報。
徐光啟是鬆江府上海縣的一個小商人家庭出身,自幼讀書,二十歲中秀才,三十六歲中舉人,等到萬曆三十二年,他真正科舉及第、攀上進士寶座的時候,已經整整四十三歲。
在很大程度上而言,徐光啟這一生,也並非算是一帆風順,春風得意。
這或許也是他著重研究農學、輔之研究數學,這種最實用學科的關鍵所在。
因為他前半生並不如意,曆經磨難,所以才會‘更接地氣’。
但觀徐光啟能精明的避開、此時閹黨與東林的‘刺刀見紅’,這又說明,這人很‘油膩’,眼光非常高明,是個真正的明白人。
加之,之前長生島種植地瓜之事,徐光啟對李元慶幫助很大,李元慶也非常期待,能與這位傳說中的‘閣老’級人物,好好聊一聊。
一路快馬加鞭,趕到上海縣城時,已經到了傍晚。
有親兵早就提前快馬趕來,對徐府這邊做了匯報,徐光啟也非常給李元慶麵子,在四個城門,都有家仆守候,迎接李元慶一行。
被家仆引領著來到徐府門口時,徐府中門大開,徐光啟正一身青布袍,笑眯眯站在門口,親自迎接李元慶一行。
大戶府宅的中門,在華夏古代的規製裏,一般都是有重量級貴賓臨門之時,才會正式開啟。
若是皇帝親臨,或者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客人,主人一般都要帶著妻妾孩子,開中門迎接。
此時,徐光啟雖然沒有帶著妻妾孩子,但他能開中門,而且,親自在這邊迎接李元慶,尤其是此時還下起了淅淅瀝瀝的小雨,已經可以說是給足了李元慶麵子了!
李元慶又怎敢怠慢?剛快步翻身下馬,也不顧滿地的細碎泥點,恭敬跪倒在徐光啟麵前:“卑職遼南長生島總兵李元慶,見過閣老!”
徐光啟今年也已經六十出頭了,不過,他保養的卻非常好,麵色紅潤,眉眼發絲之間,沒有一絲白發,精神也是相當矍鑠,哈哈大笑道:“李軍門實在是太客氣了啊!老夫已經歸家幾年,可是當不得李元慶如此大禮啊!快快請起!”
說著,他趕忙親手將李元慶扶起來。
雖然隻是象征意義,但李元慶卻是可以清晰的感覺到,徐光啟的這一雙大手,很有力量,而且,似是還有些粗糙感。
看得出,這老爺子,並非隻會紙上談兵,或許也時常身體力行。
李元慶忙笑道:“謝閣老。隻是元慶此行來的匆忙,亦不知閣老喜好,便隻帶了些遼地的土特產。”
說著,李元慶忙恭敬將禮單遞到了徐光啟的手裏。
徐光啟掃了一眼,麵色不由一變。
李元慶說的是輕巧了,但他是何人?盡是禮單上的這些皮毛雜貨,怕就已經不止三千兩了,更不要提,還有一百兩黃金,一千兩現銀呢。
“李軍門,這,這怎的使得?無功不受祿,老夫可不能要你這如此厚禮啊!”徐光啟忙要拒絕。
李元慶卻早有準備,忙笑道:“閣老,之前地瓜的事情,您可是幫了卑職大忙啊!去年,長生島和遼南的地瓜,都獲得了大豐收!區區薄禮,隻是元慶一份心意,還請閣老笑納。要不然,元慶可是不敢進您的大門了啊!”
徐光啟聞言,愣了片刻,隨即,卻不由哈哈大笑:“李軍門,老夫早就久聞你的大名了啊!今日得見,果然是名不虛傳,名不虛傳啊!外麵雨寒,走,咱們先進屋子裏,喝杯熱茶,暖和暖和。”
徐光啟親自邀請李元慶進門。
李元慶忙恭敬還禮,這才和徐光啟一起,走進了徐府的正門。
來到主客堂,有小婢奉上了香茗,徐光啟又親自吩咐他的小兒子去盯著晚飯,這才笑眯眯的與李元慶攀談起來。
正如徐光啟所言,他對李元慶久仰大名,但李元慶又何嚐不是對他久仰大名?
正所謂‘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
徐光啟對李元慶在遼地的表現很好奇,李元慶對徐光啟的學識也很佩服,很快,兩人便已經聊得非常熱切。
但李元慶卻注意到,徐光啟的脖子前,竟然掛著一個比嬰兒手掌還要大些的十字架。
李元慶心裏一時不由也有些詫異,這他娘的,難道,這老爺子,還是個基督徒不成?
這時,兩人茶水都已經喝了幾杯,徐光啟笑道:“元慶,此次寧遠之役,你打的非常不錯!打出了我大明的威風啊!”
“呃?”
李元慶一愣,片刻也迴過神來,忙笑道:“閣老,您真是謬讚啊。寧遠此役,還是按察使袁大人,指揮有方,乾坤在握,卑職隻是執行而已,可是不敢居功啊!”
徐光啟不由哈哈大笑,經過了這快大半個時辰的接觸,‘老油子’的他,又怎的能摸不到李元慶的性格?
這是個相當冷靜,或者說,這是個沉穩的令人發指的年輕人啊!
也無怪乎,他能在遼地,立下這麽大的功業了!
大明有這樣的將領鎮守遼地,或許,蕩平韃虜,也用不了幾年了啊!
“元慶,你也不必自謙,是非曲直,朝廷自會有公論。該是你的,誰也搶不走!”
李元慶沒想到徐光啟居然也會說出這麽‘霸氣’的話來,片刻,他也反應過來,忙笑著問道:“閣老,元慶這些時日一直在船上,難不成,京師方麵,此事已經傳出消息來了?”
大明的邸報係統已經很發達。
徐光啟此時雖然是在野狀態,但他也是有接收邸報的權利的,雖然速度要慢不少。
不過,上海緊鄰大明兩京之一的南京,依照徐光啟的影響力,再加之此時徐家的財力,徐光啟想要得知京師方麵的消息,倒真不比南京那些大佬們慢上多時。
此時,聽李元慶問起這件事,徐光啟不由一笑:“元慶,你要相信,朗朗乾坤,自有公道!就算有困難,有黑暗,也不過隻是暫時的。烏雲,還能把太陽遮住不成?”
李元慶一愣,片刻才迴過神來,心中不由暗歎那:“也無怪乎徐光啟能明哲保身了,這老爺子,精明著呢。”
李元慶忙笑道:“多謝閣老解惑。元慶受益匪淺!”
徐光啟哈哈大笑:“元慶,你是遼地,不,你是大明新生代中,最有勇武、也最有謀略的年輕將領,老夫也很看好你啊!不過,你也得須知,人生在世,又豈能事事皆如人意?順境時,要記得,時刻保持初心,逆境時,更要記得,何為本末!”
李元慶恭敬拱手作揖,“閣老的話,卑職銘記於心。”
徐光啟微微笑著點頭。
以他的閱曆,又怎的會看不出,李元慶雖然年輕,但在此時他的教誨麵前,卻沒有絲毫的浮躁,恭恭敬敬。
這年輕人,真的是個人才啊!
這時,徐光啟的小兒子,忙快步進堂來:“父親,李軍門,酒宴已經準備好了。”
徐光啟哈哈大笑:“元慶,你是第一次來上海吧?走,去嚐嚐這江南菜,咱們邊吃邊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