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徒倆離開昆侖,就往塵世而去,元慎禦劍,玉和輕易不喚佩劍清色,喜歡用那管玉笛代替。
冰川絕壁也高歌,霧湧雲翻飛瀑多,異草奇花鋪錦繡,神來之筆挽天河。綿延十萬裏的昆侖冰川之下是雪區,這裏屬於高原,山嶺交錯,雪峰融化的雪水泊泊流下,形成蜿蜒的河流和湖泊,入目是大片大片翠綠的草甸。
師徒倆到了玉樹城外,化成了凡俗的樣子,玉和又掏出了那塊麵具戴上,徒步入內,沿路可見泥牆建築,構造大氣,簷下繪著色彩鮮豔的圖案,多為蓮花或是佛陀,城鎮中心是大昭寺,其次是藏地頭領土司的府邸,往外則是官員和平民的居所,分布很是規律,門首、樹枝上掛著白、黃、紅、綠、藍五種顏色的經幡,圖案多為寶馬,馬背上馱著燃著火焰的佛法僧三寶,可以看得出人們虔誠信奉佛教。
元慎道:“師父,我們昆侖墟腳下竟然還有信奉佛家的地方?”
玉和道:“玉樹古為羌地,後建立蘇毗王國,又稱為女國、東女國,民風粗獷豪放,信奉活佛。這裏的佛法是從極西之地傳過來的,佛家與道家分屬不同,有時還會有衝突,不過佛家很多經意值得學習。”
元慎道:“師父真是見多識廣,博采眾長。”
玉和笑:“佛家和道家都是為了普渡眾生,靈隱寺的慧明禪師本來也是在雪區修行的,後來去了中原傳道,我們在杭州時你見過他的,你還記得嗎?”
元慎迴憶起來,當時他們師徒二人去靈隱寺遇到水患和時疫的事,當時慧明大師能清楚地知道他心裏所想,如今想起來也覺得很是奇妙。道:“師父這麽一說,弟子倒是想起來了,已經是十七年前的事了。”
玉和感慨:“是啊,歲月不居,時節如流。”
玉和想去大昭寺看一看,帶著元慎往城中心而去,一路上可見穿著藏袍的各色男女,玉樹藏人的服飾奢盛而雍容大氣,男式藏袍鑲以虎、豹皮邊,很是英豪武勇,女子的袍裝窄腰寬擺,上飾天珠、珊瑚、綠鬆石、象骨珠等,十分華貴典雅。
大昭寺前人流如織,有手持經卷的喇嘛在庭前講法,也有握著天珠的信徒繞著寺廟朝聖,今日也不知是哪位佛陀聖誕,朝聖的人很多,信徒們很自覺地排起了長隊,兩人隨著擁擠的人潮慢慢入內,聽到後麵有人小聲嘀咕:“阿姐,你看,他們是不是你說的中原人?”
玉和同元慎聽力靈敏,雙雙向後看去,原來是一雙賣唐卡的姐弟,背著個木箱正在給排隊的信徒推薦唐卡,高鼻深目,雙頰坨坨高原紅,膚色有些微黑,不過眼神清澈靈動,有一種自然野性的美。
姐弟倆似乎沒料到隔得那麽遠的私語會被人聽見,有些尷尬,玉和對他們笑了笑。
姐弟倆走過來,女子笑容很燦爛,問:“遠方的客人,您要看一看唐卡嗎?”
玉和抬頭,看見大昭寺前的那株冬青樹影婆娑,問:“你們的唐卡都有些什麽樣的?可有繪冬青樹的?”
女子麻利地攤開箱子,找出一張繪著冬青的唐卡出來,道:“這個怎麽樣?”
玉和接過來,見方方正正的唐卡上,紅唐為底,繪著一株綠蔭蔭的冬青樹,應該是以孔雀石的粉末填色,又勾以金絲,色彩鮮明,簡潔明了,問了價錢。
女子道:“這一張半兩銀子。“似乎怕玉和嫌貴,又道:“這是用孔雀石繪的,沒有摻雜,價錢真的很低了。”
玉和沒講價,卻想起自己的銀錢都在乾坤袋裏,總不能憑空變出來吧,道:“你等等。”到了元慎跟前,擋住別人的視線,摸出半兩銀子又轉身迴去付錢,女子伸手來接,說了句吉祥祝福的話。
拿著唐卡迴到隊伍裏,元慎接過去瞧,道:“有些貴了。”
玉和笑了笑,道:“是用孔雀石繪的,唐卡講究金碧輝煌、燦爛如新八個字,這一張圖案簡單了些,不過應該能曆久彌新。”又將唐卡翻過來,見背麵寫著“嗡阿吽”三字,是被高僧加持過的,她道:“這是佛家諸咒之母,身之所依,保佑人平安健康,吉祥如意。”
轉經的隊伍前行得很快,不久就進了寺門,信徒們都在佛像前虔誠拜謁,玉和自然不可能去拜,帶著元慎避到了一旁,又到轉經台那邊聽喇嘛們講法,今日講法的是一位長眉的喇嘛,講的是:但離妄緣,即如如佛。
此句出自“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體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無染,本自圓成。但離妄緣,即如如佛。”很有禪意,聽到一半,卻見一個小沙彌匆匆來到跟前:“施主可願往經堂一敘。”
經堂多為高僧居所,一般隻有與佛有緣之人才會被邀請,這樣的待遇很是難得,玉和起身,點頭道:“有勞。”
小沙彌帶著他們沿著廊下走,路上行人漸少,直至一處木閣前才停住了腳步,倆人進了經堂,隻見一個喇嘛端坐堂上,身著紫紅袈裟,眉毛已經全白,很是年老,見她們進來,頌了聲:“阿彌陀佛。”。
玉和迴了個拱手禮:“無量天尊。”元慎見師父行的是道家的禮,知道兩人定是早就認識的,也跟著行了個作揖禮。
慧覺喇嘛道:“多年不見,路過此地怎麽不來一敘?”伸手示意玉和坐下。
玉和盤腿跪坐在蒲團上,笑了笑,道:“四十七年了,法師身體可還康健?。”
慧覺道:“我已知天命,不如仙子依舊年輕。”又看了看元慎,讚道:“不錯,不錯,性自持而靈慧佳。”
慧覺這番評價很是中肯,玉和伸手摸了摸他的脈,知道他是真的很老了,雙腳血脈淤滯,應該已經不能行走。
慧覺卻很釋然,而且似乎智慧不減,同玉和論了些法理,不過他到底年邁,不過兩刻鍾就已經累了。
玉和告辭,臨走前,將那張唐卡贈予慧覺。
慧覺頗有所感:“寺前冬青,是我與師弟幼時手植,多年未見了……”
冰川絕壁也高歌,霧湧雲翻飛瀑多,異草奇花鋪錦繡,神來之筆挽天河。綿延十萬裏的昆侖冰川之下是雪區,這裏屬於高原,山嶺交錯,雪峰融化的雪水泊泊流下,形成蜿蜒的河流和湖泊,入目是大片大片翠綠的草甸。
師徒倆到了玉樹城外,化成了凡俗的樣子,玉和又掏出了那塊麵具戴上,徒步入內,沿路可見泥牆建築,構造大氣,簷下繪著色彩鮮豔的圖案,多為蓮花或是佛陀,城鎮中心是大昭寺,其次是藏地頭領土司的府邸,往外則是官員和平民的居所,分布很是規律,門首、樹枝上掛著白、黃、紅、綠、藍五種顏色的經幡,圖案多為寶馬,馬背上馱著燃著火焰的佛法僧三寶,可以看得出人們虔誠信奉佛教。
元慎道:“師父,我們昆侖墟腳下竟然還有信奉佛家的地方?”
玉和道:“玉樹古為羌地,後建立蘇毗王國,又稱為女國、東女國,民風粗獷豪放,信奉活佛。這裏的佛法是從極西之地傳過來的,佛家與道家分屬不同,有時還會有衝突,不過佛家很多經意值得學習。”
元慎道:“師父真是見多識廣,博采眾長。”
玉和笑:“佛家和道家都是為了普渡眾生,靈隱寺的慧明禪師本來也是在雪區修行的,後來去了中原傳道,我們在杭州時你見過他的,你還記得嗎?”
元慎迴憶起來,當時他們師徒二人去靈隱寺遇到水患和時疫的事,當時慧明大師能清楚地知道他心裏所想,如今想起來也覺得很是奇妙。道:“師父這麽一說,弟子倒是想起來了,已經是十七年前的事了。”
玉和感慨:“是啊,歲月不居,時節如流。”
玉和想去大昭寺看一看,帶著元慎往城中心而去,一路上可見穿著藏袍的各色男女,玉樹藏人的服飾奢盛而雍容大氣,男式藏袍鑲以虎、豹皮邊,很是英豪武勇,女子的袍裝窄腰寬擺,上飾天珠、珊瑚、綠鬆石、象骨珠等,十分華貴典雅。
大昭寺前人流如織,有手持經卷的喇嘛在庭前講法,也有握著天珠的信徒繞著寺廟朝聖,今日也不知是哪位佛陀聖誕,朝聖的人很多,信徒們很自覺地排起了長隊,兩人隨著擁擠的人潮慢慢入內,聽到後麵有人小聲嘀咕:“阿姐,你看,他們是不是你說的中原人?”
玉和同元慎聽力靈敏,雙雙向後看去,原來是一雙賣唐卡的姐弟,背著個木箱正在給排隊的信徒推薦唐卡,高鼻深目,雙頰坨坨高原紅,膚色有些微黑,不過眼神清澈靈動,有一種自然野性的美。
姐弟倆似乎沒料到隔得那麽遠的私語會被人聽見,有些尷尬,玉和對他們笑了笑。
姐弟倆走過來,女子笑容很燦爛,問:“遠方的客人,您要看一看唐卡嗎?”
玉和抬頭,看見大昭寺前的那株冬青樹影婆娑,問:“你們的唐卡都有些什麽樣的?可有繪冬青樹的?”
女子麻利地攤開箱子,找出一張繪著冬青的唐卡出來,道:“這個怎麽樣?”
玉和接過來,見方方正正的唐卡上,紅唐為底,繪著一株綠蔭蔭的冬青樹,應該是以孔雀石的粉末填色,又勾以金絲,色彩鮮明,簡潔明了,問了價錢。
女子道:“這一張半兩銀子。“似乎怕玉和嫌貴,又道:“這是用孔雀石繪的,沒有摻雜,價錢真的很低了。”
玉和沒講價,卻想起自己的銀錢都在乾坤袋裏,總不能憑空變出來吧,道:“你等等。”到了元慎跟前,擋住別人的視線,摸出半兩銀子又轉身迴去付錢,女子伸手來接,說了句吉祥祝福的話。
拿著唐卡迴到隊伍裏,元慎接過去瞧,道:“有些貴了。”
玉和笑了笑,道:“是用孔雀石繪的,唐卡講究金碧輝煌、燦爛如新八個字,這一張圖案簡單了些,不過應該能曆久彌新。”又將唐卡翻過來,見背麵寫著“嗡阿吽”三字,是被高僧加持過的,她道:“這是佛家諸咒之母,身之所依,保佑人平安健康,吉祥如意。”
轉經的隊伍前行得很快,不久就進了寺門,信徒們都在佛像前虔誠拜謁,玉和自然不可能去拜,帶著元慎避到了一旁,又到轉經台那邊聽喇嘛們講法,今日講法的是一位長眉的喇嘛,講的是:但離妄緣,即如如佛。
此句出自“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體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無染,本自圓成。但離妄緣,即如如佛。”很有禪意,聽到一半,卻見一個小沙彌匆匆來到跟前:“施主可願往經堂一敘。”
經堂多為高僧居所,一般隻有與佛有緣之人才會被邀請,這樣的待遇很是難得,玉和起身,點頭道:“有勞。”
小沙彌帶著他們沿著廊下走,路上行人漸少,直至一處木閣前才停住了腳步,倆人進了經堂,隻見一個喇嘛端坐堂上,身著紫紅袈裟,眉毛已經全白,很是年老,見她們進來,頌了聲:“阿彌陀佛。”。
玉和迴了個拱手禮:“無量天尊。”元慎見師父行的是道家的禮,知道兩人定是早就認識的,也跟著行了個作揖禮。
慧覺喇嘛道:“多年不見,路過此地怎麽不來一敘?”伸手示意玉和坐下。
玉和盤腿跪坐在蒲團上,笑了笑,道:“四十七年了,法師身體可還康健?。”
慧覺道:“我已知天命,不如仙子依舊年輕。”又看了看元慎,讚道:“不錯,不錯,性自持而靈慧佳。”
慧覺這番評價很是中肯,玉和伸手摸了摸他的脈,知道他是真的很老了,雙腳血脈淤滯,應該已經不能行走。
慧覺卻很釋然,而且似乎智慧不減,同玉和論了些法理,不過他到底年邁,不過兩刻鍾就已經累了。
玉和告辭,臨走前,將那張唐卡贈予慧覺。
慧覺頗有所感:“寺前冬青,是我與師弟幼時手植,多年未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