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推薦一本書《革宋》,赤色黎明和1852鐵血中華的作者虹貓來起點的作品,大家感興趣可以收藏支持下。
……
公孫龍殷切地說自己願意去燕國遊說燕王,這下子,反倒是明月緘默不言了。
公孫龍不愧是經驗老道的辯士,對局勢的分析有頭有尾,但他卻不知道,明月現在想要的根本不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他想要的,就是強拉著齊國跟燕國打一仗!
燕趙齊三國鼎足華北平原,其中趙強而齊、燕弱,若非齊燕有血海深仇不可能聯合,未來格局必然是兩弱聯合對抗一強。
但這麽多年和平過去,再不發生衝突,兩國的舊傷疤都要愈合了!在明月的大計劃裏,是不能容忍齊、燕相安無事的,從地緣上來說,它們都可以威脅到趙國腹地,齊國目前偏向保守和平倒也罷了,但燕國,卻是趙國背後一個不穩定因素。在曆史上,幾年後的長平之戰,燕國便與秦連橫,扯了趙國很大後腿,後來還乘著趙國青壯死絕,發兵伐趙,被老將廉頗帶著一群娃娃兵打了迴去。
不乘著自己身強體壯時把狼打殘,難道還等著自己體弱多病時讓它來啃幾口肉不成?
這一點,身為趙人的公孫龍如此聰明,竟不明白麽?
但看著公孫龍的欲言又止的神情,明月卻又恍然大悟……
不,他明白,但正因為明白,公孫龍才想站出來,親赴燕國,去阻止這場可打可不打的戰爭……
世人往往記得名家犀利的唇舌,卻常忘記了,歸根結底,他們依然是一群主張“偃兵”的和平主義者啊!
莊子選擇避世不出,而他的好朋友,名家大師惠施則選擇了不同的政治道路,懷抱“去尊”、“偃兵”、“泛愛”、“止貪爭”的理想加入到卿相行列。
作為名家後學,公孫龍同惠施一樣,也主張“偃兵”,曾數次力勸諸侯國君停止相互之間無謂的戰爭。
明月記得,平原君在介紹公孫龍時曾說起過,趙惠文王十五年(前284年),燕昭王欲派樂毅攻齊,公孫龍便帶領弟子,從趙國趕到燕國,力圖勸其罷兵。
趙惠文王十九年(前280年),公孫龍又與趙惠文王論偃兵之事。趙惠文王問公孫龍說:“寡人事偃兵十餘年矣,而不成,兵不可偃乎?”公孫龍則迴答說:“偃兵之意,兼愛天下之心也。兼愛天下,不可以虛名為也,必有其實。”他指出趙惠文王被秦國奪取領地時悲傷得縞素降食,從齊國得到疆土時高興得加膳置酒,由此可見,並不真正具有兼愛之心,故趙國也不能行偃兵之實……
這種政治觀點,也是名家不能得到王侯重用的原因。
想到這些往事,明月知道自己是白來了,他站了起來,朝公孫龍揖禮,若無其事地說道:“是小子莽撞了,我卻是忘了,先生雖與墨家有過節,但卻傳承了惠子的偃兵主張,在這點上,與墨家的兼愛非攻並無區別……”
“然。”公孫龍鬆了口氣,說明了本意:“雖然我是趙人,雖然我是平原君家臣,也答應要助公子,但惟獨在說齊伐燕一事上,恕我不能為公子助陣!”
萬萬沒想到,被本以為是自己人的公孫龍打了一把黑槍,明月幽幽地說道:“先生這是食言啊……”
公孫龍長拜及地:“然,我是失信了。但士有所為,亦有所不為,公子寧可忤逆齊王,也要對意中人信如尾生。老夫雖不才,但從拜師求學以來,便答應了師長,必將繼承惠子之誌,愛民而為義偃兵。在此事上,我也要信如尾生,此乃大信也……”
沒錯,他是公孫龍,是名家領袖,而不是趙國王室公子養的一條狗,讓咬誰就咬誰……
他也有自己的底線和恪守的信條,絕不違背初衷,像縱橫辯士一樣,以遊說兩國交兵,自己從中取利為業!
明月長歎一聲:“先生很失望罷,當年我父王便對偃兵沒有興趣,而今,我又為了一己之私,想要火上澆油,延長一場本可避免的戰爭。”
公孫龍也沒有站在道德製高點非難他,再拜道:“雞司夜,狸執鼠,不過是在其位謀其政而已,公子也有公子的難處,不比我這自由身沒顧慮的窮士。”
這就是出身一國王室的壞處啊,明月身為穿越者,本該是最具有兼愛天下觀念的,但不知不覺間,他已習慣性地站在“趙國公子”的視角去考慮事情了,考慮本國利益了。
因為他很清楚,一旦此國敗亡,他這富貴榮華的公子生活,便到頭了。
歸根結底,他還是自愛之人。
明月也不糾結,笑道:“先生說的雖然有理,但我還是做不到先生那種兼愛天下的程度,沒辦法愛鄰居的兒子如自己的兒子一般,除非那鄰人之子是我的兒子。”
講完這個本不該是他這年齡說的冷笑話後,明月起身告別,在公孫龍送他出門時,他突然迴首道:“先生,若我執意要推行此事,你應不會站出來擋我的路罷?”
話語尊敬,但滿是警告的意味。暗藏之意分明:你擋我的路,那我們便不再是忘年之交,而是敵人了!
公孫龍歎了口氣,須發灰白的名家宗師捶了捶自己的腿,苦笑道:“老了,沒有高車駿馬,老朽光靠雙腿,是到不了苦寒的燕國了,公子好自為之罷。但老朽還有一句話要說,公子之誌大哉,但切不可為了目的不擇手段,沉迷於小術而失了一顆仁愛之心……”
“多謝先生告誡,小子銘記於心!”明月再拜告別,方才二人酒酣歡笑時的滋味依然留於唇齒,但他的心裏,為何竟如此的無奈呢?
……
從公孫龍居所往學宮外麵走時,明月也不得安生,一群墨家人圍了過來,剛開始還對他的傷勢噓寒問暖,但隨即便表明了來意,原來是希望他放下耿介,平息此次戰爭的……
他們七嘴八舌,紛紛向明月說起墨家的“非攻”理念。
“長安君,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
“長安君,弱大不攻小,強不侮弱,眾不賊寡,詐不欺愚,貴不傲賤,富不驕貧,壯不奪老。如此,則天下庶國,莫以水火毒藥兵刃以相害,則天下大治!”
明月被他們吵得頭腦發昏,故作憤慨地指著自己的傷口道:“二三子,是燕國先刺殺於我,是燕國先不宣而戰,入侵趙國疆土,我趙國隻是反擊侵略而已,此乃義戰!墨家不是讚同防守誅討的義戰麽?”
墨家眾人麵麵相覷,最後他們的領袖陳丘站出來歎道:“公子,當今天下小國已盡淪亡,獨剩七國兼並,天下已無義戰。此事雖是燕國不對,但若趙齊與燕交兵,殺人多必數於萬,寡必數於千,流血漂櫓。還望公子為三國無辜生民,能勸趙王平息此戰,吾等墨家子弟,也願北上燕國,勸燕王休兵求和。老朽記得,燕趙也有姻親,公子的親姊便是燕後,親戚間刀兵相向,何必如此?若能化幹戈為玉帛,豈不美哉……”
明月再度默然,隻是一直頷首,不再說話,他有些無奈,先前與他友善的名家、墨家,竟都是反對戰爭的,這該如何是好?難道他在齊國,就沒有援手麽?
這時候,他也恍然大悟了,為何大國諸侯寧可用沒有節操的縱橫辯士張儀、公孫衍,也不想重用其餘九流十家,因為各家都有自己的政見和底線。
還有法家,法家也不會考慮太過“仁愛”之類的東西,君主的欲望,他們會不分對錯,費盡心機去實現……
稷下學宮與之相反,太有底線了,這裏總體基調是反對戰爭的,他們連燕趙交兵都希望停止,更別說勸齊王伐燕了,明月知道在這裏自己是尋求不到幫助了,匆匆擠出學宮,打算自己想辦法。
“看來在政治上指望諸子百家是靠不住的,我也需要尋一些不計對錯、公義,對我有求必應的策士啊……”
卻不料出了學宮牌樓後,明月卻發現他的馬車邊上,有一個年輕士人正和禦者李談說笑,二人相談甚歡……
走近一看,他才發現,那卻是學宮祭酒荀子的徒弟,李斯……
“李斯拜見長安君!”
遠遠的,發現明月走來,李斯便恭恭敬敬地作揖行禮。
“李兄何必多禮。”
明月露出了笑,扶起了他,對這位未來名人,他可不敢怠慢。
荀子最特別的地方,就是以一個“儒家”大師的身份,教出了兩個法家徒弟來。韓非、李斯,一個理論集大成者,一個實踐派,都是一時之選,光是這兩人,就值得明月對拜荀子為師念念不忘,雖然因為種種事情,這個想法一直沒能實現。
雖然此時的李斯還是個毛頭小夥,距離四五十年後那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大秦丞相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明月未雨綢繆,打一開始就對李斯曲節結交,沒少贈送他禮物錢帛。
李斯如今眼界不高,剛從楚國上蔡小地方來到臨淄,對這花花世界滿是豔羨,哪能想到自己日後會在秦國飛黃騰達?當“貴人”長安君對他彬彬有禮,一口一個“李兄”時,他也是受寵若驚,心裏有了攀上高枝的自得……
難的是,自己隻是一楚國窮士,沒有任何可以作為迴報的東西,吃人嘴短拿人手短,難免心中不安。
此刻見長安君從稷下學宮裏墨家名家眾人的呱噪下,有些狼狽地出來,李斯不由眼珠一轉,他知道,自己的機會來了!
於是幾句寒暄後,李斯欲言又止……
明月看出他有話要說,讓隨從離得遠了一點,詢問道:“不知李兄有什麽話要對我說?”
李斯雖然自詡胸有韜略,但畢竟年輕,初次向人建言獻策,難免有些緊張,捏了捏滿是汗水的手,才咳嗽一聲問道:“長安君可是在為齊王不出兵伐燕一事犯愁?小人倒是有一個計策,或能為長安君分憂……”
……
公孫龍殷切地說自己願意去燕國遊說燕王,這下子,反倒是明月緘默不言了。
公孫龍不愧是經驗老道的辯士,對局勢的分析有頭有尾,但他卻不知道,明月現在想要的根本不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他想要的,就是強拉著齊國跟燕國打一仗!
燕趙齊三國鼎足華北平原,其中趙強而齊、燕弱,若非齊燕有血海深仇不可能聯合,未來格局必然是兩弱聯合對抗一強。
但這麽多年和平過去,再不發生衝突,兩國的舊傷疤都要愈合了!在明月的大計劃裏,是不能容忍齊、燕相安無事的,從地緣上來說,它們都可以威脅到趙國腹地,齊國目前偏向保守和平倒也罷了,但燕國,卻是趙國背後一個不穩定因素。在曆史上,幾年後的長平之戰,燕國便與秦連橫,扯了趙國很大後腿,後來還乘著趙國青壯死絕,發兵伐趙,被老將廉頗帶著一群娃娃兵打了迴去。
不乘著自己身強體壯時把狼打殘,難道還等著自己體弱多病時讓它來啃幾口肉不成?
這一點,身為趙人的公孫龍如此聰明,竟不明白麽?
但看著公孫龍的欲言又止的神情,明月卻又恍然大悟……
不,他明白,但正因為明白,公孫龍才想站出來,親赴燕國,去阻止這場可打可不打的戰爭……
世人往往記得名家犀利的唇舌,卻常忘記了,歸根結底,他們依然是一群主張“偃兵”的和平主義者啊!
莊子選擇避世不出,而他的好朋友,名家大師惠施則選擇了不同的政治道路,懷抱“去尊”、“偃兵”、“泛愛”、“止貪爭”的理想加入到卿相行列。
作為名家後學,公孫龍同惠施一樣,也主張“偃兵”,曾數次力勸諸侯國君停止相互之間無謂的戰爭。
明月記得,平原君在介紹公孫龍時曾說起過,趙惠文王十五年(前284年),燕昭王欲派樂毅攻齊,公孫龍便帶領弟子,從趙國趕到燕國,力圖勸其罷兵。
趙惠文王十九年(前280年),公孫龍又與趙惠文王論偃兵之事。趙惠文王問公孫龍說:“寡人事偃兵十餘年矣,而不成,兵不可偃乎?”公孫龍則迴答說:“偃兵之意,兼愛天下之心也。兼愛天下,不可以虛名為也,必有其實。”他指出趙惠文王被秦國奪取領地時悲傷得縞素降食,從齊國得到疆土時高興得加膳置酒,由此可見,並不真正具有兼愛之心,故趙國也不能行偃兵之實……
這種政治觀點,也是名家不能得到王侯重用的原因。
想到這些往事,明月知道自己是白來了,他站了起來,朝公孫龍揖禮,若無其事地說道:“是小子莽撞了,我卻是忘了,先生雖與墨家有過節,但卻傳承了惠子的偃兵主張,在這點上,與墨家的兼愛非攻並無區別……”
“然。”公孫龍鬆了口氣,說明了本意:“雖然我是趙人,雖然我是平原君家臣,也答應要助公子,但惟獨在說齊伐燕一事上,恕我不能為公子助陣!”
萬萬沒想到,被本以為是自己人的公孫龍打了一把黑槍,明月幽幽地說道:“先生這是食言啊……”
公孫龍長拜及地:“然,我是失信了。但士有所為,亦有所不為,公子寧可忤逆齊王,也要對意中人信如尾生。老夫雖不才,但從拜師求學以來,便答應了師長,必將繼承惠子之誌,愛民而為義偃兵。在此事上,我也要信如尾生,此乃大信也……”
沒錯,他是公孫龍,是名家領袖,而不是趙國王室公子養的一條狗,讓咬誰就咬誰……
他也有自己的底線和恪守的信條,絕不違背初衷,像縱橫辯士一樣,以遊說兩國交兵,自己從中取利為業!
明月長歎一聲:“先生很失望罷,當年我父王便對偃兵沒有興趣,而今,我又為了一己之私,想要火上澆油,延長一場本可避免的戰爭。”
公孫龍也沒有站在道德製高點非難他,再拜道:“雞司夜,狸執鼠,不過是在其位謀其政而已,公子也有公子的難處,不比我這自由身沒顧慮的窮士。”
這就是出身一國王室的壞處啊,明月身為穿越者,本該是最具有兼愛天下觀念的,但不知不覺間,他已習慣性地站在“趙國公子”的視角去考慮事情了,考慮本國利益了。
因為他很清楚,一旦此國敗亡,他這富貴榮華的公子生活,便到頭了。
歸根結底,他還是自愛之人。
明月也不糾結,笑道:“先生說的雖然有理,但我還是做不到先生那種兼愛天下的程度,沒辦法愛鄰居的兒子如自己的兒子一般,除非那鄰人之子是我的兒子。”
講完這個本不該是他這年齡說的冷笑話後,明月起身告別,在公孫龍送他出門時,他突然迴首道:“先生,若我執意要推行此事,你應不會站出來擋我的路罷?”
話語尊敬,但滿是警告的意味。暗藏之意分明:你擋我的路,那我們便不再是忘年之交,而是敵人了!
公孫龍歎了口氣,須發灰白的名家宗師捶了捶自己的腿,苦笑道:“老了,沒有高車駿馬,老朽光靠雙腿,是到不了苦寒的燕國了,公子好自為之罷。但老朽還有一句話要說,公子之誌大哉,但切不可為了目的不擇手段,沉迷於小術而失了一顆仁愛之心……”
“多謝先生告誡,小子銘記於心!”明月再拜告別,方才二人酒酣歡笑時的滋味依然留於唇齒,但他的心裏,為何竟如此的無奈呢?
……
從公孫龍居所往學宮外麵走時,明月也不得安生,一群墨家人圍了過來,剛開始還對他的傷勢噓寒問暖,但隨即便表明了來意,原來是希望他放下耿介,平息此次戰爭的……
他們七嘴八舌,紛紛向明月說起墨家的“非攻”理念。
“長安君,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
“長安君,弱大不攻小,強不侮弱,眾不賊寡,詐不欺愚,貴不傲賤,富不驕貧,壯不奪老。如此,則天下庶國,莫以水火毒藥兵刃以相害,則天下大治!”
明月被他們吵得頭腦發昏,故作憤慨地指著自己的傷口道:“二三子,是燕國先刺殺於我,是燕國先不宣而戰,入侵趙國疆土,我趙國隻是反擊侵略而已,此乃義戰!墨家不是讚同防守誅討的義戰麽?”
墨家眾人麵麵相覷,最後他們的領袖陳丘站出來歎道:“公子,當今天下小國已盡淪亡,獨剩七國兼並,天下已無義戰。此事雖是燕國不對,但若趙齊與燕交兵,殺人多必數於萬,寡必數於千,流血漂櫓。還望公子為三國無辜生民,能勸趙王平息此戰,吾等墨家子弟,也願北上燕國,勸燕王休兵求和。老朽記得,燕趙也有姻親,公子的親姊便是燕後,親戚間刀兵相向,何必如此?若能化幹戈為玉帛,豈不美哉……”
明月再度默然,隻是一直頷首,不再說話,他有些無奈,先前與他友善的名家、墨家,竟都是反對戰爭的,這該如何是好?難道他在齊國,就沒有援手麽?
這時候,他也恍然大悟了,為何大國諸侯寧可用沒有節操的縱橫辯士張儀、公孫衍,也不想重用其餘九流十家,因為各家都有自己的政見和底線。
還有法家,法家也不會考慮太過“仁愛”之類的東西,君主的欲望,他們會不分對錯,費盡心機去實現……
稷下學宮與之相反,太有底線了,這裏總體基調是反對戰爭的,他們連燕趙交兵都希望停止,更別說勸齊王伐燕了,明月知道在這裏自己是尋求不到幫助了,匆匆擠出學宮,打算自己想辦法。
“看來在政治上指望諸子百家是靠不住的,我也需要尋一些不計對錯、公義,對我有求必應的策士啊……”
卻不料出了學宮牌樓後,明月卻發現他的馬車邊上,有一個年輕士人正和禦者李談說笑,二人相談甚歡……
走近一看,他才發現,那卻是學宮祭酒荀子的徒弟,李斯……
“李斯拜見長安君!”
遠遠的,發現明月走來,李斯便恭恭敬敬地作揖行禮。
“李兄何必多禮。”
明月露出了笑,扶起了他,對這位未來名人,他可不敢怠慢。
荀子最特別的地方,就是以一個“儒家”大師的身份,教出了兩個法家徒弟來。韓非、李斯,一個理論集大成者,一個實踐派,都是一時之選,光是這兩人,就值得明月對拜荀子為師念念不忘,雖然因為種種事情,這個想法一直沒能實現。
雖然此時的李斯還是個毛頭小夥,距離四五十年後那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大秦丞相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明月未雨綢繆,打一開始就對李斯曲節結交,沒少贈送他禮物錢帛。
李斯如今眼界不高,剛從楚國上蔡小地方來到臨淄,對這花花世界滿是豔羨,哪能想到自己日後會在秦國飛黃騰達?當“貴人”長安君對他彬彬有禮,一口一個“李兄”時,他也是受寵若驚,心裏有了攀上高枝的自得……
難的是,自己隻是一楚國窮士,沒有任何可以作為迴報的東西,吃人嘴短拿人手短,難免心中不安。
此刻見長安君從稷下學宮裏墨家名家眾人的呱噪下,有些狼狽地出來,李斯不由眼珠一轉,他知道,自己的機會來了!
於是幾句寒暄後,李斯欲言又止……
明月看出他有話要說,讓隨從離得遠了一點,詢問道:“不知李兄有什麽話要對我說?”
李斯雖然自詡胸有韜略,但畢竟年輕,初次向人建言獻策,難免有些緊張,捏了捏滿是汗水的手,才咳嗽一聲問道:“長安君可是在為齊王不出兵伐燕一事犯愁?小人倒是有一個計策,或能為長安君分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