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齊使所言為何計?”馬服君不解道。
說起來馬服君趙奢此人不簡單,他雖然是趙國王族,但他卻有些與其他王族不一樣,他是趙襄子趙無恤的後裔,在三家分晉之後,趙無恤非常感覺對不起自己的大哥,也是趙簡子的嫡長子伯魯,於是封伯魯的兒子為代成君,但因為代成君早逝,就又封代成君的兒子趙完為自己的繼承人,但是當趙襄子死後,他的兒子趙恆子就驅逐了趙浣出境,自立為王。不過趙恆子一年之後也死了,於是趙國公族就又迎迴了趙浣,這就是趙獻子。在趙國,趙襄子的後裔是一種很尷尬的身份,一般來說,任何一個君主都不會讓他處於高位,但是趙奢做到了,其中既有趙惠文王趙何的知人善用,當然也離不開趙奢的才能之高。
(趙田部吏趙奢收租稅,平原君家不肯出。趙奢以法治之,殺平原君用事者九人。平原君怒,將殺之。趙奢曰:“君於趙為貴公子,今縱君家而不奉公則法削,法削則國弱,國弱則諸侯加兵,是無趙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貴,奉公如法則上下平,上下平則國強,國強則趙固,而君為貴戚,豈輕於天下邪?“平原君以為賢,言之於王。王使治國賦,國賦太平,民富而府庫實。)
趙奢不僅對經濟擅長,而且對於軍事也是大家,他的兒子趙括也是眾人皆知,人們提起趙括之時,總要說,這是馬服子,可見馬服君的威望。
毛遂笑道:“此計謂之絕戶之計。”
“絕戶之計?”眾人皆啞然。
“所謂絕戶之計,乃是因燕國苦寒,粟米一年一熟,且與齊趙兩國收割之日相差,我齊國若與趙國在燕邊境聚兵,相約伐燕,燕必震動,用與舉國之兵迎敵,然我等卻隻是虛張聲勢,隻與燕國對峙,燕必不敢退兵,如此相持之下,燕國糧草必定短缺,因我齊趙隻與燕國相鄰,燕國無法與列國借糧,一年之後,再行此計,燕國必定再與我齊國趙國對峙,再行一年,燕國必定國勢不穩,此時吾等兩國相約伐燕,必定勢不可擋,則燕地千裏之地便盡入齊趙兩國之手,到時趙有三千裏之地,東結齊國,西卻強秦,南抵荊楚,三晉之地,亦指日可待。”毛遂侃侃而談,大有指點江山,分土受諸侯之勢。
趙王丹聽後心血潮湧,白皙的臉色染上一抹嫣紅,大手一拍前麵的案幾,讚道:“此計甚妙,如此以來,我趙國之偉業當可追平武靈王。寡人之意,可與齊國結盟,於秦國之戰結束之後,共伐燕國。”
是啊!對於趙丹來說,他心裏何嚐沒有想要做一個像他父親惠文王,他爺爺,趙武靈王那樣的英主。
馬服君等人聞言,皆瞠目吃驚,如此大膽之計可謂是前所未有之舉。
“敢問此計是先生提出來的嗎?”藺相如警覺的看向毛遂。
如此大計,要真是毛遂提出來的,那麽這個毛遂可以比肩於當年的樂毅了,趙國不可不防。
四周的氣氛突然變得死氣沉沉,悄然無聲,殺機在趙國眾位大臣眼裏浮現,昔日齊國是如何強大,但因為樂毅主導的五國伐齊,齊國自此衰落,差點亡國,難保毛遂不是下一個樂毅,趙國不是下一個齊國。
毛遂感覺到四處潛伏的殺機,大聲放笑,正色道:“遂隻有口舌之能,統領軍隊的才能確是絲毫沒有,承蒙我國太子不棄,願將此揚名機會留給在下。”
趙王丹心生疑惑,問道:“難道此計是太子建之言?”
難怪趙王丹疑惑,雖然他與太子田建沒有細微的了解,但還是知道太子田建就完全是個紈絝公子罷了!他怎麽能想到如此才能。
“迴稟趙王,外臣知曉此計確是我國太子所提。”貂勃道。
語出驚人,這可比毛遂想出的還要可怕,一個英明的君王對鄰國而言,簡直就是災難。
難道貂勃,毛遂不知道其中的道理嗎?當然知道,但是戰國每位君主,都是易於之輩嗎?秦國秦孝公一個招賢令弄的列國嘩然,燕昭王鑄就黃金台也是眾人皆知,更何況毛遂和貂勃來到邯鄲的時候,就知道了齊國頒布招賢令一事,這樣的話,講出此計的主人是田建,隻會增加田建的威望,影響卻是少之又少。
“微臣今日早晨在邯鄲街頭聽到趙國士子皆念齊國的招賢令,難道此事也是齊國太子所為?”廉頗問道,不覺倒吸一口冷氣。
“廉老將軍,太子做招賢令一事,我等也是到了邯鄲之後才知道的,所以此中緣由,並未清楚。”毛遂道。
“上將軍,不知此招賢令內容如何?可否講給寡人知曉?”趙王丹大感興趣。
廉頗老臉一紅,道:“王上何苦難為廉頗,廉頗素為粗人,此招賢令怎會了解得體。”
“王上,可招街上士子一問。”藺相如諫言道。
趙王丹點點頭,對身後的謬賢道:“繆卿,可否到街上一問,寡人甚想盡快知曉此中言論。
謬賢道:“王上稍等,老奴這就去找。”
…………
不過多時,謬賢重新出現在趙王丹身後,將手上一布絹遞給趙王丹。
趙王丹仔細觀看,不知不覺心中滿是愕然,臉上由青轉紅,再由紅轉白。
“王兒怎麽了?”惠文太後驚訝道。
趙王丹將手裏布絹遞給惠文太後,惠文太後先看了一番,大笑道:“此招賢令當真文采飛揚,令人欲罷不能,哀家若是士子,也想去齊國一試。”
殿下眾臣心中都充滿了疑惑,直到惠文太後將布絹遞給平原君,他們幾人分別傳閱之後,心中滿是愕然,再到擔心。
他們的耳中,仿佛響徹著:“昔伊摯、傅說出於賤人,管仲,桓公賊也,皆用之以興。百裏奚,奴仆爾,負汙辱之名,有見笑之恥,卒能成就王業,聲著千載。吳起貪將,殺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歸,然在魏,秦人不敢東向,在楚則三晉不敢南謀。今天下得無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間,及果勇不顧,臨敵力戰;若文俗之吏,高才異質,或堪為將守;負汙辱之名,見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其各舉所知,勿有所遺。”
手裏的布絹不知何時落地,輕盈的布絹在空中左右飄搖,忽然,布絹落地,像是他們心中響過一道驚雷!
說起來馬服君趙奢此人不簡單,他雖然是趙國王族,但他卻有些與其他王族不一樣,他是趙襄子趙無恤的後裔,在三家分晉之後,趙無恤非常感覺對不起自己的大哥,也是趙簡子的嫡長子伯魯,於是封伯魯的兒子為代成君,但因為代成君早逝,就又封代成君的兒子趙完為自己的繼承人,但是當趙襄子死後,他的兒子趙恆子就驅逐了趙浣出境,自立為王。不過趙恆子一年之後也死了,於是趙國公族就又迎迴了趙浣,這就是趙獻子。在趙國,趙襄子的後裔是一種很尷尬的身份,一般來說,任何一個君主都不會讓他處於高位,但是趙奢做到了,其中既有趙惠文王趙何的知人善用,當然也離不開趙奢的才能之高。
(趙田部吏趙奢收租稅,平原君家不肯出。趙奢以法治之,殺平原君用事者九人。平原君怒,將殺之。趙奢曰:“君於趙為貴公子,今縱君家而不奉公則法削,法削則國弱,國弱則諸侯加兵,是無趙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貴,奉公如法則上下平,上下平則國強,國強則趙固,而君為貴戚,豈輕於天下邪?“平原君以為賢,言之於王。王使治國賦,國賦太平,民富而府庫實。)
趙奢不僅對經濟擅長,而且對於軍事也是大家,他的兒子趙括也是眾人皆知,人們提起趙括之時,總要說,這是馬服子,可見馬服君的威望。
毛遂笑道:“此計謂之絕戶之計。”
“絕戶之計?”眾人皆啞然。
“所謂絕戶之計,乃是因燕國苦寒,粟米一年一熟,且與齊趙兩國收割之日相差,我齊國若與趙國在燕邊境聚兵,相約伐燕,燕必震動,用與舉國之兵迎敵,然我等卻隻是虛張聲勢,隻與燕國對峙,燕必不敢退兵,如此相持之下,燕國糧草必定短缺,因我齊趙隻與燕國相鄰,燕國無法與列國借糧,一年之後,再行此計,燕國必定再與我齊國趙國對峙,再行一年,燕國必定國勢不穩,此時吾等兩國相約伐燕,必定勢不可擋,則燕地千裏之地便盡入齊趙兩國之手,到時趙有三千裏之地,東結齊國,西卻強秦,南抵荊楚,三晉之地,亦指日可待。”毛遂侃侃而談,大有指點江山,分土受諸侯之勢。
趙王丹聽後心血潮湧,白皙的臉色染上一抹嫣紅,大手一拍前麵的案幾,讚道:“此計甚妙,如此以來,我趙國之偉業當可追平武靈王。寡人之意,可與齊國結盟,於秦國之戰結束之後,共伐燕國。”
是啊!對於趙丹來說,他心裏何嚐沒有想要做一個像他父親惠文王,他爺爺,趙武靈王那樣的英主。
馬服君等人聞言,皆瞠目吃驚,如此大膽之計可謂是前所未有之舉。
“敢問此計是先生提出來的嗎?”藺相如警覺的看向毛遂。
如此大計,要真是毛遂提出來的,那麽這個毛遂可以比肩於當年的樂毅了,趙國不可不防。
四周的氣氛突然變得死氣沉沉,悄然無聲,殺機在趙國眾位大臣眼裏浮現,昔日齊國是如何強大,但因為樂毅主導的五國伐齊,齊國自此衰落,差點亡國,難保毛遂不是下一個樂毅,趙國不是下一個齊國。
毛遂感覺到四處潛伏的殺機,大聲放笑,正色道:“遂隻有口舌之能,統領軍隊的才能確是絲毫沒有,承蒙我國太子不棄,願將此揚名機會留給在下。”
趙王丹心生疑惑,問道:“難道此計是太子建之言?”
難怪趙王丹疑惑,雖然他與太子田建沒有細微的了解,但還是知道太子田建就完全是個紈絝公子罷了!他怎麽能想到如此才能。
“迴稟趙王,外臣知曉此計確是我國太子所提。”貂勃道。
語出驚人,這可比毛遂想出的還要可怕,一個英明的君王對鄰國而言,簡直就是災難。
難道貂勃,毛遂不知道其中的道理嗎?當然知道,但是戰國每位君主,都是易於之輩嗎?秦國秦孝公一個招賢令弄的列國嘩然,燕昭王鑄就黃金台也是眾人皆知,更何況毛遂和貂勃來到邯鄲的時候,就知道了齊國頒布招賢令一事,這樣的話,講出此計的主人是田建,隻會增加田建的威望,影響卻是少之又少。
“微臣今日早晨在邯鄲街頭聽到趙國士子皆念齊國的招賢令,難道此事也是齊國太子所為?”廉頗問道,不覺倒吸一口冷氣。
“廉老將軍,太子做招賢令一事,我等也是到了邯鄲之後才知道的,所以此中緣由,並未清楚。”毛遂道。
“上將軍,不知此招賢令內容如何?可否講給寡人知曉?”趙王丹大感興趣。
廉頗老臉一紅,道:“王上何苦難為廉頗,廉頗素為粗人,此招賢令怎會了解得體。”
“王上,可招街上士子一問。”藺相如諫言道。
趙王丹點點頭,對身後的謬賢道:“繆卿,可否到街上一問,寡人甚想盡快知曉此中言論。
謬賢道:“王上稍等,老奴這就去找。”
…………
不過多時,謬賢重新出現在趙王丹身後,將手上一布絹遞給趙王丹。
趙王丹仔細觀看,不知不覺心中滿是愕然,臉上由青轉紅,再由紅轉白。
“王兒怎麽了?”惠文太後驚訝道。
趙王丹將手裏布絹遞給惠文太後,惠文太後先看了一番,大笑道:“此招賢令當真文采飛揚,令人欲罷不能,哀家若是士子,也想去齊國一試。”
殿下眾臣心中都充滿了疑惑,直到惠文太後將布絹遞給平原君,他們幾人分別傳閱之後,心中滿是愕然,再到擔心。
他們的耳中,仿佛響徹著:“昔伊摯、傅說出於賤人,管仲,桓公賊也,皆用之以興。百裏奚,奴仆爾,負汙辱之名,有見笑之恥,卒能成就王業,聲著千載。吳起貪將,殺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歸,然在魏,秦人不敢東向,在楚則三晉不敢南謀。今天下得無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間,及果勇不顧,臨敵力戰;若文俗之吏,高才異質,或堪為將守;負汙辱之名,見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其各舉所知,勿有所遺。”
手裏的布絹不知何時落地,輕盈的布絹在空中左右飄搖,忽然,布絹落地,像是他們心中響過一道驚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