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克白》創作1606年,是莎士比亞創作後期的一部悲劇,取材於賀林謝德的《編年史》。原書中的麥克白是11世紀蘇格蘭的一位王親貴族和名將,由於受到野心的驅使和女巫預言的煽動,將國王鄧肯謀殺。篡位之後,麥克白受到內心極度恐懼和疑慮的折磨,但為保住王位他實行暴政,濫殺無辜,成為瘋狂殘忍的暴君,最後被鄧肯之子馬爾康率領的討伐之軍消滅。莎士比亞在創作《麥克白》的過程中,對《編年史》中的記載作了較大的改動:把年輕的鄧肯改為年老仁慈的君主,讓國王在毫無提防的睡夢中被殺害,把班柯描寫為天性善良、誠實的大將,以突出麥克白的陰險狡詐和殘忍,而原書中的班柯是同謀犯。
莎土比亞在早期創作中曾宣揚人文主義精神,肯定個***。但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社會矛盾日益尖銳,野心家、冒險家、暴發戶使社會風氣腐敗,拜物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已成為社會的毒瘤。對此,作為人文主義者的莎士比亞不可能不給予關注。在他後期的創作中,可看到他對極端個人主義的鞭苔。因此,莎士比亞寫《麥克白》有深刻的現實意義,他是借古喻今,針砭時弊,向人們展示個人欲望的無限膨脹和畸形發展必然導致罪惡、導致毀滅。[4]
人物介紹
麥克白(macbeth)
作為鄧肯國王的一個首席將軍和最親近的軍事顧問,麥克白在三個女巫預言和他妻子的陰謀的驅使下做出邪惡的行動。當他因他的軍事功績而被授予考特爵士時,他登上皇位前的一個預言實現了。他受謀殺的誘惑而去實現第二個預言。一旦他被加冕為國王,他就會製定殘忍的計劃,開始不加選擇的殺人以確保他王位的安全。他是不敏感的,當他激怒了整個蘇格蘭貴族反對他的暴虐時沒有有效的抵擋,最終他迫於心理壓力和反抗勢力而垮台。
麥克白夫人dy macbeth)
作為麥克白的妻子,麥克白夫人是那個幫麥克白登上皇位的殘忍計劃最早的煽動者。她野心勃勃,對權力有很強的渴望,她的陰謀就像她丈夫的行為那樣冷酷狠毒。在謀害鄧肯時麥克白夫人聽到了烏鴉的叫聲,認為這是鄧肯的死兆。因此她請求魔鬼將自己婦女的柔弱抹去,取而代之的是邪惡與瘋狂;她還讓黑夜掩蓋他們行兇的刀劍。然而,在虐殺開始後,她沒有能力去忍受她的所作所為所帶來的影響,不久她成了自己罪過所帶來的的精神壓力的受害者,最終發瘋並自殺。盡管她和她丈夫的罪行有著可怕的性質,但他們是一對非常恩愛的夫妻。
作品鑒賞
作品主題
命運與性格悲劇
《麥克白》(1606)是莎士比亞戲劇中心理描寫的佳作。全劇彌漫著一種陰鬱可怕的氣氛。莎士比亞通過對曾經屢建奇勳的英雄麥克白變成一個殘忍暴君的過程的描述,批判了野心對良知的侵蝕作用。由於女巫的蠱惑和夫人的影響,不乏善良本性的麥克白想幹一番大事業的雄心蛻變成野心,而野心實現又導致了一連串新的犯罪,結果是倒行逆施,必然死亡。在迷信、罪惡、恐怖的氛圍裏,作者不時讓他筆下的罪人深思、反省、剖析內心,麥克白夫婦弑君前後的心理變化顯得層次分明,這就更加增大了悲劇的深度。
《麥克白》畢竟不是完全意義上的命運悲劇。這一點與古希臘的悲劇一比較便非常明白了。在古希臘的命運悲劇中,命運的力量是直接作用於人的。因此,從人物自身我們無法得出對他們命運的任何合乎邏輯的解釋,最多也隻是家庭遺傳(如《阿伽門農》),或是祖輩的罪孽(如《俄狄甫斯王》)。但在莎劇《麥克白》,命運並不直接作用於人,而是通過人類自身的欲望、罪惡、性格等間接作用於人的。就像赫卡忒所說,命運讓“種種虛偽的幻影迷亂他的本性”,讓他在自身欲望的驅使下,一步步地走向自己既定的結局。
從人情物理出發,麥克白的一切行動和最終的結局都是可以解釋的。從麥克白夫人口中,我們了解到麥克白的性格,他“希望做一個偉大的人物”,他有野心,但“缺少和那種野心相隨聯屬的奸惡”,他的“欲望很大,但又希望隻用正當的手段”,“一方麵不願玩弄機詐,一方麵又要作非分的攫奪”。平定叛亂,被封為考特爵士之後,麥克白已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而在他之上的鄧肯,又完全依賴他來保障自己國家的安定。此時,即使沒有女巫預言,麥克白心中也必定會有那種念頭。所以當女巫們隱去之後,他才說“我倒希望她們再多留一會兒”。他叫她們再多留一會兒,顯然是他心裏已經潛伏了做君王的念頭,所以想從女巫口中多了解一些有關它的信息。莎翁一句簡單的話,便生動地表現了麥克白潛意識的流動過程。
女巫的預言使麥克白內心的隱秘的權力欲望浮出水麵,而鄧肯對他過火的獎賞和誇讚,增強了他的欲望,鄧肯說“你的功勞太超越尋常了,飛得最快的報酬都追不上你,要是它再微小一點,那麽也許我可按照適當的名分,給你應得的感謝和酬勞,現在我隻能這樣說,一切的報酬都不能抵償你的偉大的勳績。”這樣的話說得太過火,不應出自一個國君之口,客觀上表現了鄧肯對麥克白的依賴性。也刺激了麥克白的野心,使認為自己攫取王位也並非是全無理由的:因為自己的功勞很大。
麥克白篡奪了王位之後,又暗殺了自己的戰友班柯。這是非常合乎情理的,班柯是麥克白唯一忌憚的人,殺鄧肯之前,他就曾想收買他,“您聽從了我的話,包您有一筆寶貴到手。”但班柯拒絕了他:“為了覬覦寶貴而喪失榮譽的事,我是不會幹的。”既然收買不
莎土比亞在早期創作中曾宣揚人文主義精神,肯定個***。但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社會矛盾日益尖銳,野心家、冒險家、暴發戶使社會風氣腐敗,拜物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已成為社會的毒瘤。對此,作為人文主義者的莎士比亞不可能不給予關注。在他後期的創作中,可看到他對極端個人主義的鞭苔。因此,莎士比亞寫《麥克白》有深刻的現實意義,他是借古喻今,針砭時弊,向人們展示個人欲望的無限膨脹和畸形發展必然導致罪惡、導致毀滅。[4]
人物介紹
麥克白(macbeth)
作為鄧肯國王的一個首席將軍和最親近的軍事顧問,麥克白在三個女巫預言和他妻子的陰謀的驅使下做出邪惡的行動。當他因他的軍事功績而被授予考特爵士時,他登上皇位前的一個預言實現了。他受謀殺的誘惑而去實現第二個預言。一旦他被加冕為國王,他就會製定殘忍的計劃,開始不加選擇的殺人以確保他王位的安全。他是不敏感的,當他激怒了整個蘇格蘭貴族反對他的暴虐時沒有有效的抵擋,最終他迫於心理壓力和反抗勢力而垮台。
麥克白夫人dy macbeth)
作為麥克白的妻子,麥克白夫人是那個幫麥克白登上皇位的殘忍計劃最早的煽動者。她野心勃勃,對權力有很強的渴望,她的陰謀就像她丈夫的行為那樣冷酷狠毒。在謀害鄧肯時麥克白夫人聽到了烏鴉的叫聲,認為這是鄧肯的死兆。因此她請求魔鬼將自己婦女的柔弱抹去,取而代之的是邪惡與瘋狂;她還讓黑夜掩蓋他們行兇的刀劍。然而,在虐殺開始後,她沒有能力去忍受她的所作所為所帶來的影響,不久她成了自己罪過所帶來的的精神壓力的受害者,最終發瘋並自殺。盡管她和她丈夫的罪行有著可怕的性質,但他們是一對非常恩愛的夫妻。
作品鑒賞
作品主題
命運與性格悲劇
《麥克白》(1606)是莎士比亞戲劇中心理描寫的佳作。全劇彌漫著一種陰鬱可怕的氣氛。莎士比亞通過對曾經屢建奇勳的英雄麥克白變成一個殘忍暴君的過程的描述,批判了野心對良知的侵蝕作用。由於女巫的蠱惑和夫人的影響,不乏善良本性的麥克白想幹一番大事業的雄心蛻變成野心,而野心實現又導致了一連串新的犯罪,結果是倒行逆施,必然死亡。在迷信、罪惡、恐怖的氛圍裏,作者不時讓他筆下的罪人深思、反省、剖析內心,麥克白夫婦弑君前後的心理變化顯得層次分明,這就更加增大了悲劇的深度。
《麥克白》畢竟不是完全意義上的命運悲劇。這一點與古希臘的悲劇一比較便非常明白了。在古希臘的命運悲劇中,命運的力量是直接作用於人的。因此,從人物自身我們無法得出對他們命運的任何合乎邏輯的解釋,最多也隻是家庭遺傳(如《阿伽門農》),或是祖輩的罪孽(如《俄狄甫斯王》)。但在莎劇《麥克白》,命運並不直接作用於人,而是通過人類自身的欲望、罪惡、性格等間接作用於人的。就像赫卡忒所說,命運讓“種種虛偽的幻影迷亂他的本性”,讓他在自身欲望的驅使下,一步步地走向自己既定的結局。
從人情物理出發,麥克白的一切行動和最終的結局都是可以解釋的。從麥克白夫人口中,我們了解到麥克白的性格,他“希望做一個偉大的人物”,他有野心,但“缺少和那種野心相隨聯屬的奸惡”,他的“欲望很大,但又希望隻用正當的手段”,“一方麵不願玩弄機詐,一方麵又要作非分的攫奪”。平定叛亂,被封為考特爵士之後,麥克白已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而在他之上的鄧肯,又完全依賴他來保障自己國家的安定。此時,即使沒有女巫預言,麥克白心中也必定會有那種念頭。所以當女巫們隱去之後,他才說“我倒希望她們再多留一會兒”。他叫她們再多留一會兒,顯然是他心裏已經潛伏了做君王的念頭,所以想從女巫口中多了解一些有關它的信息。莎翁一句簡單的話,便生動地表現了麥克白潛意識的流動過程。
女巫的預言使麥克白內心的隱秘的權力欲望浮出水麵,而鄧肯對他過火的獎賞和誇讚,增強了他的欲望,鄧肯說“你的功勞太超越尋常了,飛得最快的報酬都追不上你,要是它再微小一點,那麽也許我可按照適當的名分,給你應得的感謝和酬勞,現在我隻能這樣說,一切的報酬都不能抵償你的偉大的勳績。”這樣的話說得太過火,不應出自一個國君之口,客觀上表現了鄧肯對麥克白的依賴性。也刺激了麥克白的野心,使認為自己攫取王位也並非是全無理由的:因為自己的功勞很大。
麥克白篡奪了王位之後,又暗殺了自己的戰友班柯。這是非常合乎情理的,班柯是麥克白唯一忌憚的人,殺鄧肯之前,他就曾想收買他,“您聽從了我的話,包您有一筆寶貴到手。”但班柯拒絕了他:“為了覬覦寶貴而喪失榮譽的事,我是不會幹的。”既然收買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