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小說的創作動機,來自這樣二件事實:1801年,一個名叫彼埃爾·莫的窮苦農民,因饑餓偷了一塊麵包而判五年苦役,刑滿釋放後,持黃色身份證討生活又處處碰壁;還有好友維克多年輕時的逃亡生活。到1828年,雨果又開始搜集有關米奧利斯主教及其家庭的資料,醞釀寫一個釋放的苦役犯受聖徒式的主教感化而棄惡從善的故事。在1829年和1830年間,他還大量搜集有關黑玻璃製造業的材料,這便是冉阿讓到海濱蒙特伊,化名為馬德蘭先生,從苦役犯變成企業家,開辦工廠並發跡的由來。此外,他還參觀了布雷斯特和土倫的苦役犯監獄,在街頭目睹了類似芳汀受辱的場麵。
1832年,這部小說的構思已相當明確,而且,他在搜集素材的基礎上,寫了《死囚末日記》(1830年)、《克洛德·格》(1834年)等長篇小說,揭露使人走上犯罪道路的社會現實,並嚴厲譴責司法製度的不公正。此外,他還發表了紀念碑式的作品《巴黎聖母院》(1831年),以及許多詩歌與戲劇,獨獨沒有動手寫壓在他心頭的這部作品。醞釀了二十年之久,直到1845年11月,雨果才終於開始創作,同時還繼續增加材料,豐富內容,順利寫完第一部,定名為《苦難》,書稿已寫出將近五分之四,不料雨果又卷入政治漩渦,於1848年2月21日停止創作,一擱置又是十二年。《苦難》一書遭逢苦難的命運,在胎兒中也要隨作者流亡了。
雨果在蓋納西島過流亡生活期間,用全方位的目光和思想,重新審視、反思一切。在此基礎上,對《苦難》手稿做了重大修改和調整,增添大量新內容,最終完成此書,定名為《悲慘世界》。
點評鑒賞
《悲慘世界》的主題是寫人類與邪惡之間不懈的鬥爭,人類本性是純潔善良的,將一同走向幸福,但要經過苦難的曆程。書中穿插當時法國革命動亂的背景和拿破侖滑鐵盧戰役的描寫,以及當時法國社會的很多細節都有論及,比如俚語,下水道和女修道院等情況。故事情節錯綜複雜,設計巧妙,跌宕起伏。借主人公之口說道“最高的法律是良心”。小說將近半個世紀曆史過程中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麵都一一展現了出來:外省偏僻的小城,濱海的新興工業城鎮,可怕的法庭,黑暗的監獄,巴黎悲慘的貧民窟,陰暗的修道院……其細部也真切入微,形象鮮明突出,色彩濃重瑰麗,氣勢磅礴浩大,堪稱文學史上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結合的典範。
小說主人公冉阿讓一生的道路坎坷,幾乎具有了各種非凡的活力,他是一個浪漫主義色彩濃厚的傳奇性的主人公。這個人物的浪漫主義色彩,更重要的是表現在他的道德精神方麵,他的精神曆程也像史詩一樣可歌可泣。他本是一個本性善良的勞動者,社會的殘害、法律的懲罰、現實的冷酷使他“逐漸成了猛獸“,盲目向社會進行報複,以致犯下了真正使他終身悔恨的錯事,而這種悔恨卻又導致一種更深刻的覺悟,成為他精神發展的起點,促使他的精神人格上升到了崇高的境界。
冉阿讓並不是一個抽象的人。從出身、經曆、品德、習性各方麵來說,他都是一個勞動者。他體現了勞動人民各種優秀的品質,他是被壓迫、被損害、被侮辱的勞苦人民的代表。他的全部經曆與命運,都具有一種崇高的悲愴性,這種有社會代表意義的悲愴性,使得《悲慘世界》成為勞苦大眾在黑暗社會裏掙紮與奮鬥的悲愴的史詩。
作品影響
就《悲慘世界》在內容上的豐富、深廣與複雜而言,它在雨果數量眾多的文學作品中居於首位,《悲慘世界》問世以來,已有一個多世紀,它在時間之流的大海上傲然挺立,它是不同時代、不同國度的千千萬萬人民,不斷造訪的一塊藝術勝地,而且將永遠是人類文學史中一塊不朽的勝地。
中文譯作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蘇曼殊翻譯了雨果的《悲慘世界》,題名《慘社會》,1903年10月8日連載於《國民日日報》,署名“法國大文豪囂俄(雨果)著,中國蘇子穀譯。”,至12月1日,因報館被封停刊,前後11迴。1904年,改由鏡今書局出版單行本時增加至14迴,署名“蘇子穀、陳由己(陳獨秀)同譯”。此書未忠於原著,自第7迴起,更杜撰情節,篡改處極多,文中竟然出現孔子和小腳,表現出對清朝政府強烈痛恨。陳獨秀續譯12至14迴。
李丹、方於夫婦從1958年至1984年翻譯《悲慘世界》五卷,這是中國第一套《悲慘世界》全譯本,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第一卷,1958年;第二卷,1959年;第三、四卷,1980年;第五卷,1984年)。
作品續集
《珂賽特:“悲慘世界”的續集》,由勞拉·卡爾帕金創作,於1995年出版。它延續了珂賽特與馬呂斯的故事,但與其說它是原著的續集,不如說是1980年音樂劇的續集。
2001年,由弗朗索瓦創作的兩部法語小說延續了原著的劇情,它們分別是《珂賽特還是時間幻象》和《馬呂斯還是逃犯》。沙威在小說裏自殺失敗,並最終成為一個信徒;德納第迴到美國,而利斯則蒙冤入獄。
作者簡介
維克多·雨果,19世紀法國浪漫主義代表作家。1802年生於法國白桑鬆,上有兄長二人。父親為拿破侖麾下大將。少年時期家庭因父親職業而追隨軍旅遷徙各處,雖然家庭環境困難,仍然持續接受教育。
1815年,與兄長進入寄讀學校就學,兄弟均成為學生領袖。1816年,雨果在16歲時已能創作傑出的詩句,21歲時出版詩集,聲名大噪。
1845年(43歲),法王路易·菲利普綬予上議院議員職位,自此專心從政。
184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法王路易被處死刑。雨果於此時期四出奔走鼓吹革命,為人民貢獻良多,贏得新共和政體的尊敬,晉封伯爵,並當選國民代表及國會議員。三年後,拿破侖第三稱帝,雨果對此大加攻擊,因此被放逐國外。此後20年間各處漂泊,此時期完成小說《悲慘世界》(les miserables),同名音樂劇即依此小說改編而成。
1870年法國恢複共和政體(第二共和),雨果亦結束流亡生涯,迴到法國。無論政治或文學,均有貢獻。
1885年,雨果以83歲高齡辭世,於潘德拉舉行國葬。
大家都在搜
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讀後感悲慘世界簡介悲慘世界電影雨果悲慘世界小說紅與黑唿嘯山莊百年孤獨世界十大名著
*詞條內容均由網友整理
1832年,這部小說的構思已相當明確,而且,他在搜集素材的基礎上,寫了《死囚末日記》(1830年)、《克洛德·格》(1834年)等長篇小說,揭露使人走上犯罪道路的社會現實,並嚴厲譴責司法製度的不公正。此外,他還發表了紀念碑式的作品《巴黎聖母院》(1831年),以及許多詩歌與戲劇,獨獨沒有動手寫壓在他心頭的這部作品。醞釀了二十年之久,直到1845年11月,雨果才終於開始創作,同時還繼續增加材料,豐富內容,順利寫完第一部,定名為《苦難》,書稿已寫出將近五分之四,不料雨果又卷入政治漩渦,於1848年2月21日停止創作,一擱置又是十二年。《苦難》一書遭逢苦難的命運,在胎兒中也要隨作者流亡了。
雨果在蓋納西島過流亡生活期間,用全方位的目光和思想,重新審視、反思一切。在此基礎上,對《苦難》手稿做了重大修改和調整,增添大量新內容,最終完成此書,定名為《悲慘世界》。
點評鑒賞
《悲慘世界》的主題是寫人類與邪惡之間不懈的鬥爭,人類本性是純潔善良的,將一同走向幸福,但要經過苦難的曆程。書中穿插當時法國革命動亂的背景和拿破侖滑鐵盧戰役的描寫,以及當時法國社會的很多細節都有論及,比如俚語,下水道和女修道院等情況。故事情節錯綜複雜,設計巧妙,跌宕起伏。借主人公之口說道“最高的法律是良心”。小說將近半個世紀曆史過程中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麵都一一展現了出來:外省偏僻的小城,濱海的新興工業城鎮,可怕的法庭,黑暗的監獄,巴黎悲慘的貧民窟,陰暗的修道院……其細部也真切入微,形象鮮明突出,色彩濃重瑰麗,氣勢磅礴浩大,堪稱文學史上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結合的典範。
小說主人公冉阿讓一生的道路坎坷,幾乎具有了各種非凡的活力,他是一個浪漫主義色彩濃厚的傳奇性的主人公。這個人物的浪漫主義色彩,更重要的是表現在他的道德精神方麵,他的精神曆程也像史詩一樣可歌可泣。他本是一個本性善良的勞動者,社會的殘害、法律的懲罰、現實的冷酷使他“逐漸成了猛獸“,盲目向社會進行報複,以致犯下了真正使他終身悔恨的錯事,而這種悔恨卻又導致一種更深刻的覺悟,成為他精神發展的起點,促使他的精神人格上升到了崇高的境界。
冉阿讓並不是一個抽象的人。從出身、經曆、品德、習性各方麵來說,他都是一個勞動者。他體現了勞動人民各種優秀的品質,他是被壓迫、被損害、被侮辱的勞苦人民的代表。他的全部經曆與命運,都具有一種崇高的悲愴性,這種有社會代表意義的悲愴性,使得《悲慘世界》成為勞苦大眾在黑暗社會裏掙紮與奮鬥的悲愴的史詩。
作品影響
就《悲慘世界》在內容上的豐富、深廣與複雜而言,它在雨果數量眾多的文學作品中居於首位,《悲慘世界》問世以來,已有一個多世紀,它在時間之流的大海上傲然挺立,它是不同時代、不同國度的千千萬萬人民,不斷造訪的一塊藝術勝地,而且將永遠是人類文學史中一塊不朽的勝地。
中文譯作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蘇曼殊翻譯了雨果的《悲慘世界》,題名《慘社會》,1903年10月8日連載於《國民日日報》,署名“法國大文豪囂俄(雨果)著,中國蘇子穀譯。”,至12月1日,因報館被封停刊,前後11迴。1904年,改由鏡今書局出版單行本時增加至14迴,署名“蘇子穀、陳由己(陳獨秀)同譯”。此書未忠於原著,自第7迴起,更杜撰情節,篡改處極多,文中竟然出現孔子和小腳,表現出對清朝政府強烈痛恨。陳獨秀續譯12至14迴。
李丹、方於夫婦從1958年至1984年翻譯《悲慘世界》五卷,這是中國第一套《悲慘世界》全譯本,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第一卷,1958年;第二卷,1959年;第三、四卷,1980年;第五卷,1984年)。
作品續集
《珂賽特:“悲慘世界”的續集》,由勞拉·卡爾帕金創作,於1995年出版。它延續了珂賽特與馬呂斯的故事,但與其說它是原著的續集,不如說是1980年音樂劇的續集。
2001年,由弗朗索瓦創作的兩部法語小說延續了原著的劇情,它們分別是《珂賽特還是時間幻象》和《馬呂斯還是逃犯》。沙威在小說裏自殺失敗,並最終成為一個信徒;德納第迴到美國,而利斯則蒙冤入獄。
作者簡介
維克多·雨果,19世紀法國浪漫主義代表作家。1802年生於法國白桑鬆,上有兄長二人。父親為拿破侖麾下大將。少年時期家庭因父親職業而追隨軍旅遷徙各處,雖然家庭環境困難,仍然持續接受教育。
1815年,與兄長進入寄讀學校就學,兄弟均成為學生領袖。1816年,雨果在16歲時已能創作傑出的詩句,21歲時出版詩集,聲名大噪。
1845年(43歲),法王路易·菲利普綬予上議院議員職位,自此專心從政。
184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法王路易被處死刑。雨果於此時期四出奔走鼓吹革命,為人民貢獻良多,贏得新共和政體的尊敬,晉封伯爵,並當選國民代表及國會議員。三年後,拿破侖第三稱帝,雨果對此大加攻擊,因此被放逐國外。此後20年間各處漂泊,此時期完成小說《悲慘世界》(les miserables),同名音樂劇即依此小說改編而成。
1870年法國恢複共和政體(第二共和),雨果亦結束流亡生涯,迴到法國。無論政治或文學,均有貢獻。
1885年,雨果以83歲高齡辭世,於潘德拉舉行國葬。
大家都在搜
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讀後感悲慘世界簡介悲慘世界電影雨果悲慘世界小說紅與黑唿嘯山莊百年孤獨世界十大名著
*詞條內容均由網友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