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看公子繁隻是一個赳赳武夫,卻未必真的頭腦簡單。
他有的時候,隻是不屑於動腦子思考。
畢竟,能用自身的武力解決的事情,又何必費腦傷神?
繁弟說的沒錯。
公子繁的話音一落,坐在一邊的公子鴻便讚同道:且不說滅齊,這滅秦之後,便需要治理。
若不妥善治理,一視同仁的對待故秦遺民,恐怕秦人作亂,讓我吳國疲於鎮壓,屆時反倒是沒了北伐中原之餘力。
秦國與昔日的楚國不同。
秦人偏居一隅,跟戎狄雜居,他們的性格桀驁不馴,又驍勇善戰。
吳國怕是管控不住那麽多的秦人。
雖說,近些年來,得益於絲綢之路的開辟,秦國占據地理優勢,收取關稅,賺得盆滿缽滿。
但,這畢竟是國家的財政收入,跟秦國的黎庶沒有太大關係……
要發展偌大的一個秦地,吳國這麽多年來積攢的家底,恐怕都要被掏空!
範蠡,你怎麽看?
慶忌又將目光放在了一直沉默不語的禦史大夫範蠡的身上。
範蠡聞言,則是微微一笑,朝著慶忌行禮道:大王,若是在滅秦與滅齊之間,臣更偏向於滅齊。
滅齊的風險雖大,卻可使吳國壯大自身的國力。
而滅秦,怕是得不償失。
慶忌淡淡的道:要滅齊,怕是不容易。
一聽這話,範蠡、孫武和伍子胥都不由得對視一眼,清楚了慶忌的心思。
難怪,慶忌巡視漢中郡,會專門來到庸縣。
感情是打算將吳國日後的戰略重心西移!
慶忌終於將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說了出來。
環視一周,慶忌最終將目光定格在了地板的羊皮地圖上。
他緩緩的走下台階,站在地圖之上,隨後手中的龍淵劍指著秦國的所在之處,意味深長的道:對於北方諸國,寡人欲先滅秦。
何故?
秦人雖驍勇善戰,然其偏居一隅,數百年來秦人與西北的戎狄混居,故而被諸侯視作戎狄,不與中原同。
若寡人尊王攘夷,首當其衝的,便為秦國。
頓了一下,慶忌又道:在中原人眼裏,秦國,是一個怪戾神秘之國,隻因自秦穆公之世後,秦國少有同中原列國交流。
秦人非閉關鎖國,卻也是相當於在閉門造車。
吳國滅秦,諸侯多半不會參與,也難以幹涉其中。
慶忌的龍淵劍,又指到了河西之地的位置上,道:秦國的東麵,有崤函之固,西據高原,東臨絕澗,南接南山(秦嶺),北塞大河(黃河)。
秦人正是憑借著函穀關,一百多年來,才能在這大爭之世當中,立於不敗之地。
秦穆公之時,秦人國力強盛,得以出關與晉人爭霸。到秦國勢窮,秦人尚可閉關自守,擊退來犯之敵。
秦人所仰仗的,正是函穀關之險峻。
我吳國若能滅秦,據守函穀關,則也進可攻,退可守,極大的縮短我吳國的北部防線,為日後掃滅六晉,平定周鄭,邁出堅實的一步。
大王英明!
慶忌所提出的這一方略,得到了在座所有人的讚同。
的確!
現在吳國的真正目的,可不正是要縮短吳國的北部防線,以避免在日後的統一戰爭中,受製於諸侯嗎?
滅了秦國,占據函穀關後,吳國相當於開辟了另一處軍事基地。
日後,吳國可以從西、南兩個方向,同時進攻中原列國。
即便一個方向的大軍戰敗,隻要另一個方向的大軍得勝,那吳國便是穩贏的局麵。
再者說,在關於吳國滅齊或者滅秦的問題上,眾人存在著一些分歧。
現在慶忌的一番分析,可謂是一針見血,不止是打消了眾人的疑慮,還實實在在的權衡利弊了。
吳國滅齊,有利可圖。
至少在明麵上,齊國是一塊膏腴之地,地方千裏,人口眾多,商業非常發達,可謂是富得流油的國家。
若是吳國吞並齊國,可使吳國的國力直接上了一個檔次。
但,難度係數太大。
且不說鄭、宋、衛、魯和六晉等中原諸侯不會袖手旁觀,直接出兵救齊。
吳國無法一戰而滅齊國,也消化不了,最終隻能落得自食惡果的下場……
吳國滅秦則是不同。
除了需要妥善治理秦地,防止秦人叛亂,吳國所能得到的好處更多。
隻是,吳國滅秦也恐怕也非一時之功!
不知父王準備如何滅秦?
太子恆疑惑的詢問道。
滅秦之事,尚需徐徐圖之,不可操之過急。
慶忌的嘴角一勾,露出了一抹耐人尋味的笑意。
範蠡,算算時日,寡人派出的使者,應該已經見到巴蜀兩國之君矣。
範蠡聞言,連忙迴答道:大王,巴國與我吳國接壤,距離不遠,相信已經在前來庸縣的路上,再過一兩日便能趕到。
至於蜀國那邊,相信使者已經見到蜀君……
善。
在此之前,慶忌已經派了兩名使者前往巴國與蜀國,讓兩國的國君到庸縣朝拜自己,以示臣服。
蜀國且不說,畢竟距離吳國太遠,鞭長莫及。
這巴國,就曾是楚國的附庸國。
在吳國滅楚之時,巴國便已經派遣使者向吳國示好,隻是並沒有表示臣服。
當時的慶忌,並沒有顧得上小小的一個巴國,故而聽之任之。
大王欲吞並巴蜀?
範蠡問了一句,實際上早就猜了出來。
然也。
慶忌指著羊皮地圖上,巴國與蜀國所在的位置,緩聲道:巴蜀之地,有鹽、銅,絲織之利,尤其是錦緞絲綢,幾乎形勝於天下。
巴蜀兩國,固然地廣人稀,但是其氣候濕潤,土地肥沃,適宜耕種水稻,一年兩熟。
若無足夠的人力,尚且無法開墾出多餘的耕地。
若吳國能吞並巴蜀,則得蜀望秦,對於我吳國日後滅秦之戰,大有裨益。
巴蜀之地,在曆史上處於怎樣的地位,慶忌作為穿越者,知道得一清二楚。
秦人最後能滅六國,一統天下,巴蜀之地可謂是功不可沒的。
他有的時候,隻是不屑於動腦子思考。
畢竟,能用自身的武力解決的事情,又何必費腦傷神?
繁弟說的沒錯。
公子繁的話音一落,坐在一邊的公子鴻便讚同道:且不說滅齊,這滅秦之後,便需要治理。
若不妥善治理,一視同仁的對待故秦遺民,恐怕秦人作亂,讓我吳國疲於鎮壓,屆時反倒是沒了北伐中原之餘力。
秦國與昔日的楚國不同。
秦人偏居一隅,跟戎狄雜居,他們的性格桀驁不馴,又驍勇善戰。
吳國怕是管控不住那麽多的秦人。
雖說,近些年來,得益於絲綢之路的開辟,秦國占據地理優勢,收取關稅,賺得盆滿缽滿。
但,這畢竟是國家的財政收入,跟秦國的黎庶沒有太大關係……
要發展偌大的一個秦地,吳國這麽多年來積攢的家底,恐怕都要被掏空!
範蠡,你怎麽看?
慶忌又將目光放在了一直沉默不語的禦史大夫範蠡的身上。
範蠡聞言,則是微微一笑,朝著慶忌行禮道:大王,若是在滅秦與滅齊之間,臣更偏向於滅齊。
滅齊的風險雖大,卻可使吳國壯大自身的國力。
而滅秦,怕是得不償失。
慶忌淡淡的道:要滅齊,怕是不容易。
一聽這話,範蠡、孫武和伍子胥都不由得對視一眼,清楚了慶忌的心思。
難怪,慶忌巡視漢中郡,會專門來到庸縣。
感情是打算將吳國日後的戰略重心西移!
慶忌終於將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說了出來。
環視一周,慶忌最終將目光定格在了地板的羊皮地圖上。
他緩緩的走下台階,站在地圖之上,隨後手中的龍淵劍指著秦國的所在之處,意味深長的道:對於北方諸國,寡人欲先滅秦。
何故?
秦人雖驍勇善戰,然其偏居一隅,數百年來秦人與西北的戎狄混居,故而被諸侯視作戎狄,不與中原同。
若寡人尊王攘夷,首當其衝的,便為秦國。
頓了一下,慶忌又道:在中原人眼裏,秦國,是一個怪戾神秘之國,隻因自秦穆公之世後,秦國少有同中原列國交流。
秦人非閉關鎖國,卻也是相當於在閉門造車。
吳國滅秦,諸侯多半不會參與,也難以幹涉其中。
慶忌的龍淵劍,又指到了河西之地的位置上,道:秦國的東麵,有崤函之固,西據高原,東臨絕澗,南接南山(秦嶺),北塞大河(黃河)。
秦人正是憑借著函穀關,一百多年來,才能在這大爭之世當中,立於不敗之地。
秦穆公之時,秦人國力強盛,得以出關與晉人爭霸。到秦國勢窮,秦人尚可閉關自守,擊退來犯之敵。
秦人所仰仗的,正是函穀關之險峻。
我吳國若能滅秦,據守函穀關,則也進可攻,退可守,極大的縮短我吳國的北部防線,為日後掃滅六晉,平定周鄭,邁出堅實的一步。
大王英明!
慶忌所提出的這一方略,得到了在座所有人的讚同。
的確!
現在吳國的真正目的,可不正是要縮短吳國的北部防線,以避免在日後的統一戰爭中,受製於諸侯嗎?
滅了秦國,占據函穀關後,吳國相當於開辟了另一處軍事基地。
日後,吳國可以從西、南兩個方向,同時進攻中原列國。
即便一個方向的大軍戰敗,隻要另一個方向的大軍得勝,那吳國便是穩贏的局麵。
再者說,在關於吳國滅齊或者滅秦的問題上,眾人存在著一些分歧。
現在慶忌的一番分析,可謂是一針見血,不止是打消了眾人的疑慮,還實實在在的權衡利弊了。
吳國滅齊,有利可圖。
至少在明麵上,齊國是一塊膏腴之地,地方千裏,人口眾多,商業非常發達,可謂是富得流油的國家。
若是吳國吞並齊國,可使吳國的國力直接上了一個檔次。
但,難度係數太大。
且不說鄭、宋、衛、魯和六晉等中原諸侯不會袖手旁觀,直接出兵救齊。
吳國無法一戰而滅齊國,也消化不了,最終隻能落得自食惡果的下場……
吳國滅秦則是不同。
除了需要妥善治理秦地,防止秦人叛亂,吳國所能得到的好處更多。
隻是,吳國滅秦也恐怕也非一時之功!
不知父王準備如何滅秦?
太子恆疑惑的詢問道。
滅秦之事,尚需徐徐圖之,不可操之過急。
慶忌的嘴角一勾,露出了一抹耐人尋味的笑意。
範蠡,算算時日,寡人派出的使者,應該已經見到巴蜀兩國之君矣。
範蠡聞言,連忙迴答道:大王,巴國與我吳國接壤,距離不遠,相信已經在前來庸縣的路上,再過一兩日便能趕到。
至於蜀國那邊,相信使者已經見到蜀君……
善。
在此之前,慶忌已經派了兩名使者前往巴國與蜀國,讓兩國的國君到庸縣朝拜自己,以示臣服。
蜀國且不說,畢竟距離吳國太遠,鞭長莫及。
這巴國,就曾是楚國的附庸國。
在吳國滅楚之時,巴國便已經派遣使者向吳國示好,隻是並沒有表示臣服。
當時的慶忌,並沒有顧得上小小的一個巴國,故而聽之任之。
大王欲吞並巴蜀?
範蠡問了一句,實際上早就猜了出來。
然也。
慶忌指著羊皮地圖上,巴國與蜀國所在的位置,緩聲道:巴蜀之地,有鹽、銅,絲織之利,尤其是錦緞絲綢,幾乎形勝於天下。
巴蜀兩國,固然地廣人稀,但是其氣候濕潤,土地肥沃,適宜耕種水稻,一年兩熟。
若無足夠的人力,尚且無法開墾出多餘的耕地。
若吳國能吞並巴蜀,則得蜀望秦,對於我吳國日後滅秦之戰,大有裨益。
巴蜀之地,在曆史上處於怎樣的地位,慶忌作為穿越者,知道得一清二楚。
秦人最後能滅六國,一統天下,巴蜀之地可謂是功不可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