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的吳國,滿打滿算是十九個郡。
堪稱是吳國本土的,隻有一個吳郡,還有九江郡、豫章郡的一部分。
經過多年的交融後,一代人的時間,會稽郡也會慢慢的成為吳國本土的一個郡,隻是太過勉強。
整整一十八年,慶忌作為吳王,為吳國開辟了多大的版圖?
差不多是二十倍!
這種擴張的勢頭很是迅猛,卻也造成了一些潛在性問題。
譬如,吳國蛇吞象一般的開拓疆土,很難進行消化。
即便慶忌一直都秉承著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原則,不依靠幾代人,上百年的時間,吳國也無法真正汲取到所有黎庶的信任,讓他們成為真正的吳人!
這其中,最大的難題,莫過於人口。
慶忌即位之初,吳國的人口是多少?
八十五萬!
經過慶忌多年來推行的鼓勵生育政策,吳國的人口呈現出井噴式的增長。
作為老吳人,人口更是一路飆升,早就超過了一百萬。
而且,新生兒極多,有的新生兒已經成長起來,如公子恆、公子鴻等人一般,已經能夠上陣殺敵,為國建功。
老吳人一百餘萬,的確不少。
但是,現在吳國的人口更是一直居高不下。
根據最新的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再加上吞並楚國、鄖國之後,吳國現在的人口戶數是多少?
滅楚之戰前,吳國是有一百四十二萬戶,民七百一十六萬口!
而今吳國,增加了楚國、鄖國的人口,有一百七十六萬戶,八百八十二萬口!
這是什麽概念?
有一則數據顯示,整體來看,春秋前期人口大至在一千八百多萬不到兩千萬,到了春秋後期,人口漲到了二千五百萬左右。
在韓、趙、魏三家分晉,進入戰國時期後,人口最多的時候超過了三千萬,秦統一六國時又減到了兩千餘萬……
不知道是否可靠。
不過,慶忌估摸著,這個時代的華夏列國,人口總數必然是不可能超過兩千萬的。
這還不算慶忌所開辟的嶺南六郡,以及西南三郡的人口總數……
晉國的人口,差不多是五百萬,鄭、魯、燕、衛、宋這五個中等國家,人口應該在五十萬到八十萬左右。
秦國可能是不超過二百萬人口,齊國近乎三百萬人口……
其餘陳、徐、許、蔡之類的小國,再加上一個周王室,一定是超過二百萬。
這樣一算,北方的國家人口總數,就是一千五百萬……
離譜嗎?
離譜!
慶忌都覺得十分的離譜。
隻是慶忌在位期間,還發明出了曲轅犁,並不斷的改進生產資料,發展民生,鼓勵生育,為吳國增加了不少的人口。
其餘國家見狀,也都有樣學樣的鼓勵生育,於是不可避免的就出現了十多年間,天下列國的人口呈現出井噴式增長的景象!….
這對於慶忌而言,有利有弊。
弊端在於列國的人口過盛,吳國征服的難度加大。
好處在於,吳國一旦滅其國,得其民,就能撿現成的。
人口,古往今來都是國家的安身立命之本。
此時,吳國的版圖,已經占據了華夏九州的一半,人口總數更是占據了三分之一以上!
隻是來不及消化,吳國的軍事動員能力,未必就比得上晉國、齊國。
而且,因為疆域過於廣袤的緣故,一旦晉軍南下,中原諸侯聯軍南下,吳國的兵力會在很大程
度上,需要分散於各處城關要塞抵禦……
膠滑,宣詔!
諾。
隨著慶忌的大手一揮,早就準備好的中車府令膠滑,就拿出一道帛書,大聲宣讀道:王詔——
夏後氏官百,天子有三公、九卿、二***夫、八十一元士。
設四輔及三公,不必備,惟其人。言使能也。
殷亦三公九卿。尹尹曰:三公調陰陽,九卿通寒暑……
慶忌這是要做甚?
再次改革官製嗎?
不!
非也!
慶忌這是要進行一番吳國朝中的人事調動,以此來革新吏治,彰顯吳國的新氣象。
同時,慶忌更是為了表彰吳國勞苦功高的群臣。
在這其中,三公九卿都有較大的變動。
周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吳國有兩套不同的三公,一套是榮譽性的,一套是實權性的。
太師季劄、太傅老子、太保晏嬰,三人的頭銜原封不動,但是被慶忌賞賜各良田千畝,金五百,綢緞百匹。
這是慶忌在獎勵三人在文化上,為吳國做出的突出貢獻。
實權性的三公,莫過於大司馬孫武、禦史大夫伍子胥與太宰計然。
計然仍擔任太宰,為百官之首,被獎勵金五百,綢緞百匹,封食邑會稽一千戶。
伍子胥改任大司馬,被獎勵金五百,綢緞百匹,封食邑郢都一千戶。
之前的大司馬孫武,則是被慶忌特設出一個等同於三公之官秩的國尉留任,與大司馬伍子胥共掌軍權。
【講真,最近一直用看書追更,換源切換,朗讀音色多,安卓蘋果均可。】
孫武功勳卓著,已經是位極人臣,無從提拔,所以慶忌又封孫武為申君,封於申地,整個申縣從此之後,就是孫武的封地,世襲罔替……
值得一提的是,之前在吳國的諸多功臣當中,享有這一殊榮的,隻有太師季劄一人。
季劄被慶忌封於州來,婉拒不得,隻能答應。
其餘的吳國公卿大夫,並不享有封地,隻有食邑,享受一個地方或幾百戶,幾千戶的租稅而已。
即便是季劄,也不敢要州來作為封地,決定在自己死後,把州來還迴去,以避免日後被清算……
隨著孫武的離任,禦史大夫之位空缺下來,慶忌便以當了十多年治粟內史的範蠡,提拔上來,出任禦史大夫。
對於範蠡,慶忌還是覺得虧欠一些的。
論功勞,範蠡比起孫武、伍子胥,都相差無幾,時常跟在慶忌的身邊出謀劃策,而且為國家管理財政,政績斐然。
要是不給範蠡一個三公之位,實在是說不過去。
其餘公卿大夫,也都各有封賞,或是綢緞,或是良田,或是玉帛,或是增加食邑。
孫武之所以受封申君,是因為慶忌在官職上,對孫武基本上封無可封了。
孫武的食邑,滿打滿算已經是五千戶,難道還要給他一個食邑萬戶?
伍子胥也一樣,食邑五千戶,再更進一步的話,就能跟孫武一般,受封為世襲罔替的封君領主!.
迷惘的小羊羔
堪稱是吳國本土的,隻有一個吳郡,還有九江郡、豫章郡的一部分。
經過多年的交融後,一代人的時間,會稽郡也會慢慢的成為吳國本土的一個郡,隻是太過勉強。
整整一十八年,慶忌作為吳王,為吳國開辟了多大的版圖?
差不多是二十倍!
這種擴張的勢頭很是迅猛,卻也造成了一些潛在性問題。
譬如,吳國蛇吞象一般的開拓疆土,很難進行消化。
即便慶忌一直都秉承著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原則,不依靠幾代人,上百年的時間,吳國也無法真正汲取到所有黎庶的信任,讓他們成為真正的吳人!
這其中,最大的難題,莫過於人口。
慶忌即位之初,吳國的人口是多少?
八十五萬!
經過慶忌多年來推行的鼓勵生育政策,吳國的人口呈現出井噴式的增長。
作為老吳人,人口更是一路飆升,早就超過了一百萬。
而且,新生兒極多,有的新生兒已經成長起來,如公子恆、公子鴻等人一般,已經能夠上陣殺敵,為國建功。
老吳人一百餘萬,的確不少。
但是,現在吳國的人口更是一直居高不下。
根據最新的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再加上吞並楚國、鄖國之後,吳國現在的人口戶數是多少?
滅楚之戰前,吳國是有一百四十二萬戶,民七百一十六萬口!
而今吳國,增加了楚國、鄖國的人口,有一百七十六萬戶,八百八十二萬口!
這是什麽概念?
有一則數據顯示,整體來看,春秋前期人口大至在一千八百多萬不到兩千萬,到了春秋後期,人口漲到了二千五百萬左右。
在韓、趙、魏三家分晉,進入戰國時期後,人口最多的時候超過了三千萬,秦統一六國時又減到了兩千餘萬……
不知道是否可靠。
不過,慶忌估摸著,這個時代的華夏列國,人口總數必然是不可能超過兩千萬的。
這還不算慶忌所開辟的嶺南六郡,以及西南三郡的人口總數……
晉國的人口,差不多是五百萬,鄭、魯、燕、衛、宋這五個中等國家,人口應該在五十萬到八十萬左右。
秦國可能是不超過二百萬人口,齊國近乎三百萬人口……
其餘陳、徐、許、蔡之類的小國,再加上一個周王室,一定是超過二百萬。
這樣一算,北方的國家人口總數,就是一千五百萬……
離譜嗎?
離譜!
慶忌都覺得十分的離譜。
隻是慶忌在位期間,還發明出了曲轅犁,並不斷的改進生產資料,發展民生,鼓勵生育,為吳國增加了不少的人口。
其餘國家見狀,也都有樣學樣的鼓勵生育,於是不可避免的就出現了十多年間,天下列國的人口呈現出井噴式增長的景象!….
這對於慶忌而言,有利有弊。
弊端在於列國的人口過盛,吳國征服的難度加大。
好處在於,吳國一旦滅其國,得其民,就能撿現成的。
人口,古往今來都是國家的安身立命之本。
此時,吳國的版圖,已經占據了華夏九州的一半,人口總數更是占據了三分之一以上!
隻是來不及消化,吳國的軍事動員能力,未必就比得上晉國、齊國。
而且,因為疆域過於廣袤的緣故,一旦晉軍南下,中原諸侯聯軍南下,吳國的兵力會在很大程
度上,需要分散於各處城關要塞抵禦……
膠滑,宣詔!
諾。
隨著慶忌的大手一揮,早就準備好的中車府令膠滑,就拿出一道帛書,大聲宣讀道:王詔——
夏後氏官百,天子有三公、九卿、二***夫、八十一元士。
設四輔及三公,不必備,惟其人。言使能也。
殷亦三公九卿。尹尹曰:三公調陰陽,九卿通寒暑……
慶忌這是要做甚?
再次改革官製嗎?
不!
非也!
慶忌這是要進行一番吳國朝中的人事調動,以此來革新吏治,彰顯吳國的新氣象。
同時,慶忌更是為了表彰吳國勞苦功高的群臣。
在這其中,三公九卿都有較大的變動。
周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吳國有兩套不同的三公,一套是榮譽性的,一套是實權性的。
太師季劄、太傅老子、太保晏嬰,三人的頭銜原封不動,但是被慶忌賞賜各良田千畝,金五百,綢緞百匹。
這是慶忌在獎勵三人在文化上,為吳國做出的突出貢獻。
實權性的三公,莫過於大司馬孫武、禦史大夫伍子胥與太宰計然。
計然仍擔任太宰,為百官之首,被獎勵金五百,綢緞百匹,封食邑會稽一千戶。
伍子胥改任大司馬,被獎勵金五百,綢緞百匹,封食邑郢都一千戶。
之前的大司馬孫武,則是被慶忌特設出一個等同於三公之官秩的國尉留任,與大司馬伍子胥共掌軍權。
【講真,最近一直用看書追更,換源切換,朗讀音色多,安卓蘋果均可。】
孫武功勳卓著,已經是位極人臣,無從提拔,所以慶忌又封孫武為申君,封於申地,整個申縣從此之後,就是孫武的封地,世襲罔替……
值得一提的是,之前在吳國的諸多功臣當中,享有這一殊榮的,隻有太師季劄一人。
季劄被慶忌封於州來,婉拒不得,隻能答應。
其餘的吳國公卿大夫,並不享有封地,隻有食邑,享受一個地方或幾百戶,幾千戶的租稅而已。
即便是季劄,也不敢要州來作為封地,決定在自己死後,把州來還迴去,以避免日後被清算……
隨著孫武的離任,禦史大夫之位空缺下來,慶忌便以當了十多年治粟內史的範蠡,提拔上來,出任禦史大夫。
對於範蠡,慶忌還是覺得虧欠一些的。
論功勞,範蠡比起孫武、伍子胥,都相差無幾,時常跟在慶忌的身邊出謀劃策,而且為國家管理財政,政績斐然。
要是不給範蠡一個三公之位,實在是說不過去。
其餘公卿大夫,也都各有封賞,或是綢緞,或是良田,或是玉帛,或是增加食邑。
孫武之所以受封申君,是因為慶忌在官職上,對孫武基本上封無可封了。
孫武的食邑,滿打滿算已經是五千戶,難道還要給他一個食邑萬戶?
伍子胥也一樣,食邑五千戶,再更進一步的話,就能跟孫武一般,受封為世襲罔替的封君領主!.
迷惘的小羊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