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王,若改田邑製為穀祿製,臣以為,可製定如下標準。”
範蠡不緊不慢的從衣袖中,掏出一道竹簡,大聲念道:“官秩以萬石為最高,中二千石次之,真二千石再次。”
“後一級即為二千石,再次一級為比二千石。”
“其下依次為千石、比千石、六百石、四百石、比四百石、三百石、比三百石、二百石、百石、鬥食、左史。”
“左史最下,月俸八斛。凡俸祿一半發穀,一半發錢,可偶有變動。”
頓了一下,範蠡又道:“在朝中為官者,太宰、禦史大夫、大司馬,此三公皆為萬石,月穀三百五十斛!”
“廷尉、治粟內史、大行令等九卿,秩中二千石,月俸一百八十斛,一歲凡得二千一百六十石。”
“郡守、郡丞、郡尉,皆真兩千石月俸百五十斛,一歲凡得千八百石。”
“縣令、縣丞、縣尉,皆秩六百石至千石不等……”
顯然,這一次慶忌要改革的穀祿製,製定了嚴格的等級劃分。
不同的官職,享受不同的待遇。
像是太師季子,就享受三公的待遇,一年能得到一萬石的糧食。
這是什麽概念?
根據吳國的計量單位,一石為一百二十斤,約合現代的六十斤。
也就是說,普通一個郡守,一年的穀祿收入,二千石就是十二萬斤糧。
要知道,這個時代的生產力很低下,一畝耕地,產出不過兩三石。
上等的良田,也多半不會超過四石的產糧!
若是一個九卿之位的大臣,如範蠡、伯噽,一年二千一百六十石。
就相當於他們在任期間,坐擁上等良田五百四十畝。
若隻是普通的田邑,則是超過一千畝!
不過,相對於其他諸侯國而言,吳國還是小氣了。
因為放在晉國,六卿這樣的,都會被賞賜五百頃田賦的俸祿。
上大夫這一級的大臣,也給一百頃田賦的俸祿。
一頃就相當於五十畝。
五百頃,那就是二千五百畝地!
可以說,吳國的這一千多畝,少了一半。
不過,吳國的九卿也不能跟晉國的六卿相提並論。
因為吳國的九卿對應的是上大夫。
所以,應該拿三公來比較。
吳國的三公,即太宰、大司馬、禦史大夫,年入穀祿一萬石。
若以上等良田來計算,正好就是兩千五百畝!
這還是良田!
晉國賞賜給六卿的耕地,不一定都是上等的良田!
若以普通耕地來計算,三公的穀祿,就相當於三四千畝的“田產”。
所以,從這一項改革上來看,吳國的公卿大夫似乎是並不吃虧。
饒是如此,群臣都在暗暗盤算一番後,心中頗有微詞。
“大王,臣以為在我吳國實行此等穀祿製,不妥!”
少府被離站起身道:“而今天下列國,實行的依舊是田邑製,且並無不妥。”
“田邑製,可使卿大夫世襲罔替其田地。然,此等穀祿製,似臣等卿大夫官吏離任後,豈能享有?”
“子孫後代也不可享有!”
“若以穀祿製取代田邑製,臣唯恐朝臣官吏心生不滿,繼而掛印而去!”
“請大王三思!”
太仆申息跟著起身,讚同的道:“大王,少府離所言極是。”
“士子求官,或為名,或為利,為名者好說,若為利。”
“此等穀祿製,怕是會逼走不少的官吏士子!”
“大王明鑒!”
以申息、被離為首的老世族大臣,立馬站起身,請求慶忌收迴成命,不必以穀祿製取代田邑製。
他們倒不是純粹是為自己的切身利益考慮。
因為吳國的老世族大臣,基本上都擁有自己的食邑。
過去是封地,不過現在礙於慶忌的詔令,都已經以食邑來取代封地。
話雖如此,老世族大臣們對於所謂的田邑,實際上也不太看重。
不過,誰願意讓自己的利益受損?
在他們看來,現在的大王是一個十分“摳門”的人。
為了加強集權,取締封地且不說,現在竟然連官吏們的田邑都奪走,讓他們不能為自己的子孫後代留下遺產。
這就說不過去!
“二三子,爾等所言,寡人認為,不無道理。”
慶忌顯得很是澹定。
顯然,他早有對策!
“寡人當為諸位公卿大夫謀福祉。”
“若卒於任上,或年過六十致仕者,三公賜錢百萬,田邑百頃,九卿賜錢五十萬,田邑五十頃。”
“以此類推,可賞錢及田邑,另得玉、帛、布等物之賞賜。”
一聽這話,群臣都為之麵麵相覷。
這對於他們而言,似乎是大有裨益的。
如果活不到六十歲,告老還鄉,也可以死在任上,一樣能給後人留下遺產。
慶忌想得是真的周到。
這一迴,慶忌沒有選擇一刀切,而是慢慢來。
這官吏們最後的遺產,固然被砍掉五分之一。
不過,國家卻能以錢財或珍貴的東西來彌補。
聊勝於無!
“另外……”
慶忌又環視一周,看著陛台下的群臣,緩聲道:“關於嶺南六郡之官吏,保留田邑,並行穀祿製!”
“大王英明!”
群臣山唿道。
慶忌此舉,無疑是為了鼓勵更多的士子到嶺南六郡走馬上任。
畢竟,嶺南六郡屬於荒僻之所,不毛之地,需要許多人力去開拓。
……
宮塾。
此時,慶忌正在一眾內侍、宮女的簇擁下,走在宮塾的過道上。
這座宮塾當中的學子,自然都是慶忌的兒子們,吳國的諸公子。
慶忌為栽培自己的下一代,也是良苦用心。
宮塾先生的配置是極高的,基本上是“帝師”的標準。
太師太宰、太傅孫憑、太保晏嬰,以及偶爾來教學的大行令孔丘,那一個聲名顯赫,聞達於諸侯的宗師級人物?
在這麽多大宗師的教導之下,隻要不是癡兒,一般來說都會出類拔萃。
至少比普通的貴族更有出息!
慶忌走在宮塾的過道上,傳來的並不是朗朗讀書聲,而是一片靜默。
因為慶忌之前就吩咐晏嬰,負責主持一次諸公子的考試。
考試的內容也很簡單,就是默寫一篇數百字的文章。
或是填空題。
主要是從《尚書》、《易經》、《禮記》等著作選取。
範蠡不緊不慢的從衣袖中,掏出一道竹簡,大聲念道:“官秩以萬石為最高,中二千石次之,真二千石再次。”
“後一級即為二千石,再次一級為比二千石。”
“其下依次為千石、比千石、六百石、四百石、比四百石、三百石、比三百石、二百石、百石、鬥食、左史。”
“左史最下,月俸八斛。凡俸祿一半發穀,一半發錢,可偶有變動。”
頓了一下,範蠡又道:“在朝中為官者,太宰、禦史大夫、大司馬,此三公皆為萬石,月穀三百五十斛!”
“廷尉、治粟內史、大行令等九卿,秩中二千石,月俸一百八十斛,一歲凡得二千一百六十石。”
“郡守、郡丞、郡尉,皆真兩千石月俸百五十斛,一歲凡得千八百石。”
“縣令、縣丞、縣尉,皆秩六百石至千石不等……”
顯然,這一次慶忌要改革的穀祿製,製定了嚴格的等級劃分。
不同的官職,享受不同的待遇。
像是太師季子,就享受三公的待遇,一年能得到一萬石的糧食。
這是什麽概念?
根據吳國的計量單位,一石為一百二十斤,約合現代的六十斤。
也就是說,普通一個郡守,一年的穀祿收入,二千石就是十二萬斤糧。
要知道,這個時代的生產力很低下,一畝耕地,產出不過兩三石。
上等的良田,也多半不會超過四石的產糧!
若是一個九卿之位的大臣,如範蠡、伯噽,一年二千一百六十石。
就相當於他們在任期間,坐擁上等良田五百四十畝。
若隻是普通的田邑,則是超過一千畝!
不過,相對於其他諸侯國而言,吳國還是小氣了。
因為放在晉國,六卿這樣的,都會被賞賜五百頃田賦的俸祿。
上大夫這一級的大臣,也給一百頃田賦的俸祿。
一頃就相當於五十畝。
五百頃,那就是二千五百畝地!
可以說,吳國的這一千多畝,少了一半。
不過,吳國的九卿也不能跟晉國的六卿相提並論。
因為吳國的九卿對應的是上大夫。
所以,應該拿三公來比較。
吳國的三公,即太宰、大司馬、禦史大夫,年入穀祿一萬石。
若以上等良田來計算,正好就是兩千五百畝!
這還是良田!
晉國賞賜給六卿的耕地,不一定都是上等的良田!
若以普通耕地來計算,三公的穀祿,就相當於三四千畝的“田產”。
所以,從這一項改革上來看,吳國的公卿大夫似乎是並不吃虧。
饒是如此,群臣都在暗暗盤算一番後,心中頗有微詞。
“大王,臣以為在我吳國實行此等穀祿製,不妥!”
少府被離站起身道:“而今天下列國,實行的依舊是田邑製,且並無不妥。”
“田邑製,可使卿大夫世襲罔替其田地。然,此等穀祿製,似臣等卿大夫官吏離任後,豈能享有?”
“子孫後代也不可享有!”
“若以穀祿製取代田邑製,臣唯恐朝臣官吏心生不滿,繼而掛印而去!”
“請大王三思!”
太仆申息跟著起身,讚同的道:“大王,少府離所言極是。”
“士子求官,或為名,或為利,為名者好說,若為利。”
“此等穀祿製,怕是會逼走不少的官吏士子!”
“大王明鑒!”
以申息、被離為首的老世族大臣,立馬站起身,請求慶忌收迴成命,不必以穀祿製取代田邑製。
他們倒不是純粹是為自己的切身利益考慮。
因為吳國的老世族大臣,基本上都擁有自己的食邑。
過去是封地,不過現在礙於慶忌的詔令,都已經以食邑來取代封地。
話雖如此,老世族大臣們對於所謂的田邑,實際上也不太看重。
不過,誰願意讓自己的利益受損?
在他們看來,現在的大王是一個十分“摳門”的人。
為了加強集權,取締封地且不說,現在竟然連官吏們的田邑都奪走,讓他們不能為自己的子孫後代留下遺產。
這就說不過去!
“二三子,爾等所言,寡人認為,不無道理。”
慶忌顯得很是澹定。
顯然,他早有對策!
“寡人當為諸位公卿大夫謀福祉。”
“若卒於任上,或年過六十致仕者,三公賜錢百萬,田邑百頃,九卿賜錢五十萬,田邑五十頃。”
“以此類推,可賞錢及田邑,另得玉、帛、布等物之賞賜。”
一聽這話,群臣都為之麵麵相覷。
這對於他們而言,似乎是大有裨益的。
如果活不到六十歲,告老還鄉,也可以死在任上,一樣能給後人留下遺產。
慶忌想得是真的周到。
這一迴,慶忌沒有選擇一刀切,而是慢慢來。
這官吏們最後的遺產,固然被砍掉五分之一。
不過,國家卻能以錢財或珍貴的東西來彌補。
聊勝於無!
“另外……”
慶忌又環視一周,看著陛台下的群臣,緩聲道:“關於嶺南六郡之官吏,保留田邑,並行穀祿製!”
“大王英明!”
群臣山唿道。
慶忌此舉,無疑是為了鼓勵更多的士子到嶺南六郡走馬上任。
畢竟,嶺南六郡屬於荒僻之所,不毛之地,需要許多人力去開拓。
……
宮塾。
此時,慶忌正在一眾內侍、宮女的簇擁下,走在宮塾的過道上。
這座宮塾當中的學子,自然都是慶忌的兒子們,吳國的諸公子。
慶忌為栽培自己的下一代,也是良苦用心。
宮塾先生的配置是極高的,基本上是“帝師”的標準。
太師太宰、太傅孫憑、太保晏嬰,以及偶爾來教學的大行令孔丘,那一個聲名顯赫,聞達於諸侯的宗師級人物?
在這麽多大宗師的教導之下,隻要不是癡兒,一般來說都會出類拔萃。
至少比普通的貴族更有出息!
慶忌走在宮塾的過道上,傳來的並不是朗朗讀書聲,而是一片靜默。
因為慶忌之前就吩咐晏嬰,負責主持一次諸公子的考試。
考試的內容也很簡單,就是默寫一篇數百字的文章。
或是填空題。
主要是從《尚書》、《易經》、《禮記》等著作選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