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王,廷尉所言大繆!”
孔丘黑著臉道:“齊人以我吳國廢止井田製,開阡陌封疆,並允許土地自由買賣為由,集結楚、宋、魯、衛,共十四國諸侯,意欲伐吳。”
“若我吳國答應恢複井田製,並禁止列國之流民入吳定居。諸侯沒有了借口,還如何揮師伐吳”
“如此,豈非滑天下之大稽,以不仁不義之師伐吳,必敗無疑!”
一聽這話,群臣都不禁交頭接耳,竊竊私語。
被孔丘這般迴懟的伯噽,也是實在忍不住,嗤笑一聲道:“孔夫子,汝此言差矣。”
“齊侯這一迴之所以聽從楚人的教唆,號召列國諸侯伐吳,莫不是為的恢複祖宗的霸業!”
“這對於齊國而言,可謂是千載難逢的良機。齊侯又怎能錯失如此良機”
“我敢斷言,齊人逼迫我吳國恢複井田製,禁止列國之流民入吳定居後,還將進一步要求我吳國廢止新法,此前大王,以及列位所做的一切努力,恐將付之東流!”
一聽這話,孔丘頓時瞪著眼睛,勃然變色,道:“典客!你怎敢教唆大王抗拒聯軍”
“十四國聯軍,恐怕兵力不下於二十萬,至少十餘萬之兵,我吳國豈能阻擋”
“孔夫子,你又錯了!”
伯噽冷笑道:“大王曾說過,兵不在多,在勇,將不在勇,在謀!”
“我吳國兵強馬壯,屢屢以少勝多,大敗楚師。便是明證!而列國的聯軍,不過是一群烏合之眾,人心不齊,始終難成大器!”
伯噽與孔丘所說的話,都不無道理。
這一時間,倒是讓朝堂上的公卿大夫們都猶豫起來,到底是該支持誰比較好
慶忌眯著眼睛,暗暗思襯片刻,隨後又將目光放在大司馬孫憑的身上,問道:“大司馬,不知你有何看法”
孫憑曾是齊國的上卿,因躲避戰亂而舉家遷到吳國定居。
現在,已經官居大司馬,三公之下,權位極大。
作為土生土長的齊人,孫憑顯然是十分了解齊國的一些情況。
此時,見到慶忌詢問自己,孫憑也不藏著掖著,出列道:“大王,請恕臣直言,大王自繼位以來,勵精圖治,變法以強國,收效顯著,然,吳國在國力上,仍無法與齊國相提並論。”
“齊國在齊桓公之時,一度稱霸,為諸侯之方伯,然之後齊國又陷入內亂,連續幾代人不得安寧。”
“甚至有崔杼弑其君之事,貽笑大方。不過,當今的齊侯杵臼,倒是稱得上一代稱得上一代明主!”
“齊侯在位三十年,任用晏嬰、司馬穰苴等忠臣為其治國安邦,使齊國政教大行,一度恢複齊桓公時的盛況。”
“是故,齊侯的狼子野心已經無法掩蓋。齊國有著雄厚的國力,再加上齊侯的野心,此番聯合諸侯伐吳,所為者,莫非是霸主之位!”
孫憑為慶忌分析得頭頭是道。
慶忌微微頷首,表示讚同。
關於齊侯杵臼,即曆史上的齊景公,慶忌也是有所了解的。
齊景公為薑姓,呂氏,名杵臼,齊靈公之子,齊莊公之弟。
杵臼並非齊靈公的嫡長子,能夠登基成為齊國的君主,還要得益於他那個給臣下戴綠帽的哥哥——齊莊公。
崔武子崔杼為齊國大臣,屢有政績,多有戰功,深得齊靈公的信任,並經常與太子光參加外交事宜。
前552年,齊靈公薨逝,崔杼擁立靈公長子光,為齊莊公。
莊公即位後,更是倚重崔杼,君臣關係非同一般。
莊公經常出入崔杼家中,但是不久就迷戀上崔杼的妻子棠薑,並與之私通。
後崔杼得知被國君戴了綠帽,出於自保,於前548年,就聯合慶封一起弑殺莊公,以報此仇。
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崔杼弑其君”!
崔杼為了保全家族,擁立齊莊公的幼弟杵臼為國君,是為齊景公。
杵臼幸運的續薑姓之嗣,成為了齊侯!
杵臼的大臣中早期的相國有崔杼、慶封,後有相國晏嬰、司馬穰苴以及梁丘據等人。
杵臼既有治國的壯懷激烈,又貪圖享樂。
作為君主,他不願放棄其中的任何一個,與此相應。
他的身邊就必有不同的兩批大臣,一批是治國之臣,一批是樂身之臣,杵臼也和曆史上許多君主一樣,運用如此的治國用人之道。
親政之初,他能夠虛心納諫,認真聽取、采納晏嬰、弦張等人的建議,並放手賢臣治理國家。
從而使齊國在短短的幾年間由亂入治,齊人生活得到了較大的改善,綜合國力得到了提高。
杵臼的文治武功使齊國得以強盛一時,這些竟然成為後來田齊強大的基石!
後來,杵臼貪圖享樂、不顧百姓死活,厚賦重刑。
不僅生活奢侈、貪杯好色、好犬馬、大造宮室,甚至將百姓收入的三分之二供自己享用,致使民不聊生,怨聲載道,內憂外患間卻不體恤民情堅持與晉國爭奪霸主之虛名。
《論語季氏篇》中稱:“齊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
所以說,有的時候,國君在位的時間太長也不是一件好事。
曆史上的齊景公在位五十八年,可謂高壽。
但,他犯了跟許多帝王一般會犯的錯誤。
似漢武帝、唐玄宗、乾隆等皇帝,都是前期有作為,後期就開始昏庸或殘暴,剛愎自用!
“大司馬,既如此,依你看,我吳國是應該與諸侯聯軍一戰,還是議和”
慶忌蹙眉問道。
“大王,臣以為,未戰先怯,實乃兵家之大忌。”
孫憑朗聲道:“隻要大王願戰,我吳軍一定能勝!隻是,慘勝或是完勝,不得而知……”
孫憑說出了一個比較客觀的事實。
以現在吳國強大的軍力,高漲的士氣,要擊敗十幾萬的諸侯聯軍,的確不是難事。
但,這要是一個不慎,吳國數年之間好不容易積攢下來的家底,又會被揮霍一空。
因為這兩年來吳國經曆的戰事不少,滅越之戰,伐楚之戰,讓吳國的倉稟為之空虛。
好不容易能喘口氣,還未迴過神來,竟然又要麵對十幾萬諸侯聯軍的打擊
文學網
孔丘黑著臉道:“齊人以我吳國廢止井田製,開阡陌封疆,並允許土地自由買賣為由,集結楚、宋、魯、衛,共十四國諸侯,意欲伐吳。”
“若我吳國答應恢複井田製,並禁止列國之流民入吳定居。諸侯沒有了借口,還如何揮師伐吳”
“如此,豈非滑天下之大稽,以不仁不義之師伐吳,必敗無疑!”
一聽這話,群臣都不禁交頭接耳,竊竊私語。
被孔丘這般迴懟的伯噽,也是實在忍不住,嗤笑一聲道:“孔夫子,汝此言差矣。”
“齊侯這一迴之所以聽從楚人的教唆,號召列國諸侯伐吳,莫不是為的恢複祖宗的霸業!”
“這對於齊國而言,可謂是千載難逢的良機。齊侯又怎能錯失如此良機”
“我敢斷言,齊人逼迫我吳國恢複井田製,禁止列國之流民入吳定居後,還將進一步要求我吳國廢止新法,此前大王,以及列位所做的一切努力,恐將付之東流!”
一聽這話,孔丘頓時瞪著眼睛,勃然變色,道:“典客!你怎敢教唆大王抗拒聯軍”
“十四國聯軍,恐怕兵力不下於二十萬,至少十餘萬之兵,我吳國豈能阻擋”
“孔夫子,你又錯了!”
伯噽冷笑道:“大王曾說過,兵不在多,在勇,將不在勇,在謀!”
“我吳國兵強馬壯,屢屢以少勝多,大敗楚師。便是明證!而列國的聯軍,不過是一群烏合之眾,人心不齊,始終難成大器!”
伯噽與孔丘所說的話,都不無道理。
這一時間,倒是讓朝堂上的公卿大夫們都猶豫起來,到底是該支持誰比較好
慶忌眯著眼睛,暗暗思襯片刻,隨後又將目光放在大司馬孫憑的身上,問道:“大司馬,不知你有何看法”
孫憑曾是齊國的上卿,因躲避戰亂而舉家遷到吳國定居。
現在,已經官居大司馬,三公之下,權位極大。
作為土生土長的齊人,孫憑顯然是十分了解齊國的一些情況。
此時,見到慶忌詢問自己,孫憑也不藏著掖著,出列道:“大王,請恕臣直言,大王自繼位以來,勵精圖治,變法以強國,收效顯著,然,吳國在國力上,仍無法與齊國相提並論。”
“齊國在齊桓公之時,一度稱霸,為諸侯之方伯,然之後齊國又陷入內亂,連續幾代人不得安寧。”
“甚至有崔杼弑其君之事,貽笑大方。不過,當今的齊侯杵臼,倒是稱得上一代稱得上一代明主!”
“齊侯在位三十年,任用晏嬰、司馬穰苴等忠臣為其治國安邦,使齊國政教大行,一度恢複齊桓公時的盛況。”
“是故,齊侯的狼子野心已經無法掩蓋。齊國有著雄厚的國力,再加上齊侯的野心,此番聯合諸侯伐吳,所為者,莫非是霸主之位!”
孫憑為慶忌分析得頭頭是道。
慶忌微微頷首,表示讚同。
關於齊侯杵臼,即曆史上的齊景公,慶忌也是有所了解的。
齊景公為薑姓,呂氏,名杵臼,齊靈公之子,齊莊公之弟。
杵臼並非齊靈公的嫡長子,能夠登基成為齊國的君主,還要得益於他那個給臣下戴綠帽的哥哥——齊莊公。
崔武子崔杼為齊國大臣,屢有政績,多有戰功,深得齊靈公的信任,並經常與太子光參加外交事宜。
前552年,齊靈公薨逝,崔杼擁立靈公長子光,為齊莊公。
莊公即位後,更是倚重崔杼,君臣關係非同一般。
莊公經常出入崔杼家中,但是不久就迷戀上崔杼的妻子棠薑,並與之私通。
後崔杼得知被國君戴了綠帽,出於自保,於前548年,就聯合慶封一起弑殺莊公,以報此仇。
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崔杼弑其君”!
崔杼為了保全家族,擁立齊莊公的幼弟杵臼為國君,是為齊景公。
杵臼幸運的續薑姓之嗣,成為了齊侯!
杵臼的大臣中早期的相國有崔杼、慶封,後有相國晏嬰、司馬穰苴以及梁丘據等人。
杵臼既有治國的壯懷激烈,又貪圖享樂。
作為君主,他不願放棄其中的任何一個,與此相應。
他的身邊就必有不同的兩批大臣,一批是治國之臣,一批是樂身之臣,杵臼也和曆史上許多君主一樣,運用如此的治國用人之道。
親政之初,他能夠虛心納諫,認真聽取、采納晏嬰、弦張等人的建議,並放手賢臣治理國家。
從而使齊國在短短的幾年間由亂入治,齊人生活得到了較大的改善,綜合國力得到了提高。
杵臼的文治武功使齊國得以強盛一時,這些竟然成為後來田齊強大的基石!
後來,杵臼貪圖享樂、不顧百姓死活,厚賦重刑。
不僅生活奢侈、貪杯好色、好犬馬、大造宮室,甚至將百姓收入的三分之二供自己享用,致使民不聊生,怨聲載道,內憂外患間卻不體恤民情堅持與晉國爭奪霸主之虛名。
《論語季氏篇》中稱:“齊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
所以說,有的時候,國君在位的時間太長也不是一件好事。
曆史上的齊景公在位五十八年,可謂高壽。
但,他犯了跟許多帝王一般會犯的錯誤。
似漢武帝、唐玄宗、乾隆等皇帝,都是前期有作為,後期就開始昏庸或殘暴,剛愎自用!
“大司馬,既如此,依你看,我吳國是應該與諸侯聯軍一戰,還是議和”
慶忌蹙眉問道。
“大王,臣以為,未戰先怯,實乃兵家之大忌。”
孫憑朗聲道:“隻要大王願戰,我吳軍一定能勝!隻是,慘勝或是完勝,不得而知……”
孫憑說出了一個比較客觀的事實。
以現在吳國強大的軍力,高漲的士氣,要擊敗十幾萬的諸侯聯軍,的確不是難事。
但,這要是一個不慎,吳國數年之間好不容易積攢下來的家底,又會被揮霍一空。
因為這兩年來吳國經曆的戰事不少,滅越之戰,伐楚之戰,讓吳國的倉稟為之空虛。
好不容易能喘口氣,還未迴過神來,竟然又要麵對十幾萬諸侯聯軍的打擊
文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