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試到此,已得到重要成果。


    憑此強力木炭,可使紙漿脫色效果再強一個台階。


    關羽商量著想再煮一鍋木漿以造紙,可李孟羲知道,測試頂多隻算完成了一半,這一輪測試用的全都是木頭,全都是植物主幹的部分。


    而植物,一種植物,有主幹,有枝葉,有樹皮,有樹根,還有花,有果,連果實也有果皮果肉和果核之分,測試遠未結束。


    下半部分測試,要更複雜數倍。


    單柳木,就有柳樹跟,柳樹樹皮,柳樹樹枝,等等。


    再考慮到燒窯製作木炭消耗太大工時工期太長,顯然不適合用以測試之用。


    李孟羲想到昨日所想到的,便捷製炭法,把木頭裝陶碗裏,然後碗口湖一層泥,然後把碗直接放到火上燒,這樣不用窯了,能快速燒製少量測試之用的炭。


    再考慮到陶碗和泥的密封效果不好,泥封很容易燒裂,而且陶土的傳熱效果也不好,最好的選擇是利用高壓鍋技術,用高壓鍋作為悶炭的載體。


    想到這裏,李孟羲動身去了鐵匠營地。


    這兩日,因為造紙術暫時停止,為省柴,高爐也停止了,鐵匠們在營地裏無所事事,在自發的清掃各處。


    李孟羲直接找到匠人首領,他下達了兩個打鐵任務。


    第一個是,再做一個高壓鍋,所有的技術要求跟前一個一樣。


    第二個,他委托鐵匠們做一些小的鐵盒子,鐵盒子的形狀是扁平的長方體的,有盒,也要有蓋子,大小巴掌大就夠了。


    若再具體點說,李孟羲要的鐵盒子,實則跟飯盒差不多。


    李孟羲需要大量的鐵盒子,至少五十個才夠,這些鐵盒子的作用是用於製炭之時,待日後測試其他材料是,可以一次將幾十種植物的根莖葉等組織放鐵盒裏,然後一次可以製作幾十種木炭。


    高爐燒起需要時間,冶鐵需要時間,匠人們把融鐵打造成所需的物件也要時間,估計一天時間不夠製作出所需鐵器,尤其是所需的幾十個鐵盒子,在不能鑄造的情況下,得用錘子一錘子一錘子把鐵敲出盒子的形狀,工作量非常大。


    以李孟羲對現在鍛造技術的了解,他推測,估計得兩個整日,才勉強能夠製造出五十個盒子,也就,高爐得一直燒兩日。


    李孟羲在想,鍛造工藝中,最高的成本,除了人力外,似乎最高的成本是燃料成本,打鐵鍛造的時候,爐子得一直燒著,才能一直把鐵維持在熔融狀態,而一旦把爐子停下,就得重新熱爐,預熱的時間又得很長。


    據說,現代鋼鐵工業的生產線,一旦開啟生產,數年就不能停,一停生產線上的爐子就得全線加熱,加熱到了足夠程度才能進行生產。


    玻璃生產線似乎也是同樣如此。


    這其中,涉及到能耗和利潤問題,也就是,煉鐵爐相當一部分能量損耗在預熱階段,如果想提高染料利用率,可以一直生產,盡可能避免不停的滅爐燒爐。


    可要說生產的話,現在軍中物資不夠,李孟羲也沒什麽大規模生產的計劃,煉鐵爐直起來的目的,隻是為了利用漫長的冬日時間進行技術研究。


    那麽,若為提高熱量利用率,不生產,一直研究的話,可以研究什麽?


    李孟羲想到了,打鐵,鍛鐵,鐵鍋,冷鍛甲片,灌鋼法,各類兵器,太多了!


    所以,高爐可以一直燒著了,鐵匠們可以一天二十四小時輪流開工了。


    李孟羲想要的第一件鐵器,乃是鐵鍋。


    和鑄造鐵鍋相比,鍛打的鐵鍋工作量極大,工期極長,得靠鐵匠對一塊鐵捶打成千上萬次,才能把一塊鐵錘出鍋的形狀。


    一個鍛鐵鍋,得一個鐵匠耗費數日甚至十數日才能鍛打出來,成本高極了。


    這無妨,成本不是問題,鐵鍋可是太好用了,有了鐵鍋,可以做超過的美味的食物了。


    李孟羲叫過鐵匠隊長,他交代將鐵匠們分做數隊,火爐燒起就不停了,日夜交替勞作。


    匠人首領遲疑了下,“那,軍師,分幾輪?多久換迴人?”


    多久換迴人,一批人多久換一迴班,這個問題好,肯定是不能九九六,畜牲才讓人九九六呢。


    李孟羲本想說,八小時,也就是四個時辰輪一輪,可再一想,打鐵這玩意兒,可不是一般工作,跟一般的辦公室工作還不同,辦公室的工作一直工作八個小時倒可以,可掄錘子打鐵,連打八個小時,鐵打的人也扛不住。


    李孟羲結合自身來考量,他覺得如果讓他自己來打鐵,掄錘子輪個三分鍾就沒力氣了,鐵匠們都是大人,大人們力氣大,能擴個十分鍾吧,可掄上十分鍾,也是會沒力氣的。


    由此,李孟羲精心想出了認為比較適合鐵匠們的工作時間安排。


    具體工作安排是,一個鐵匠一日忙夠四個時辰就夠了,然後呢,工作的這四個時辰,可以打鐵一刻也就是十五分鍾,可以歇上五分鍾。


    也就是,每一刻,可以歇上五分鍾以恢複力氣。


    當李孟羲把構思好的製度說給鐵匠隊長時,鐵匠隊長,一個年已中年滿麵滄桑的中年鐵匠,神情變得很是複雜的看著李孟羲。


    李孟羲問,“這個安排咋樣?要是覺得時間長了,還可再減,反正,咱們現在沒啥要緊的事幹……”


    “不長不長!”鐵匠隊長趕緊道,“這就夠好了,夠好了!”


    在鐵匠隊長漫長的打鐵生涯中,還從未有過被如此珍視的對待。


    一日,隻忙碌四個時辰,餘下的想幹嘛幹嘛,而忙碌的這四個時辰,每隔一刻,可歇上一大段時間,從未如此愜意過。


    鐵匠隊長過去把工作安排跟所有鐵匠們說了,好消息是,終於要正經幹活了,能幹活以為著按軍中規矩,能時不時得到賞糧,更好的消息時,幹活歸幹活,可一點不累,一日隻幹四個時辰,還能幹一會兒歇上半天。


    當鐵匠們聽到這份不可思議的勞作製度時,他們無不心裏對李孟羲生起感激,同時,還對李孟羲佩服起來。


    在鐵匠們心裏,他們認為,自家小軍師才是懂鍛造的高人,這才對,幹一刻,歇上一會兒,然後才能恢複力氣繼續打鐵,這才對。


    李孟羲對鐵匠們的工作安排有些想當然了,每勞作一刻歇上五分鍾,這固然是最佳的體力恢複頻率,可實際勞作中,一刻時間遠無法把一個鐵件打完,再結合手工鍛造的特點,一般是,一旦開始鍛打,就叮當叮當的一氣把鐵打完才歇,其中涉及到手感問題,打鐵必得錘子輪起來叮當當當砸起來,越砸越順手,越打越有手感。


    而要是打短短一刻鍾便停下,確實是不累了,安逸的很,但勢必將工期拖的漫長。


    工期長了,木炭消耗大,本來一天能幹的活得拖到兩天,人力成本也變高了。


    從狗日的資本的角度,木炭消耗大,人力成本變高,都是嚴重的缺點。


    然而從鐵匠們自己的角度來看,一刻一停,是最不勞累的方***錘子掄了一刻,剛好力氣消耗要開始力竭的時候,此時歇上一陣,就能恢複起力氣再次打鐵。


    令出於李孟羲,勞作製度又很有利於鐵匠們自己。


    一大群鐵匠們,開始討論著這個對他們而言極陌生的沒有任何苛責的勞作製度。


    鐵匠們幾乎以笨拙生熟的方法,口頭約好了輪換順序,誰上午幹,誰下午幹,誰夜裏幹,全都是口頭約好了,沒有任何記錄,也沒有任何管理,鐵匠隊長也沒管理意識。


    鐵匠營畢竟是很晚才成立的一營,原不如木匠營組織嚴謹,要是木匠營,李孟羲去安排一下工作,那麽到底是屬於雜活,屬於大活,需要幾人,得忙幾天,由哪幾個人來忙,工酬和賞賜又是幾何,匠營副官魯犁能弄的明明白白。


    這是木匠營。


    鐵匠營遠不能如此,鐵匠營連首領都還沒有,規章製度更是幾乎沒有。


    李孟羲交代勞作製度的時候,把想要的小鐵鍋一並給鐵匠隊長說了。


    匠人隊長深感李孟羲對匠人們的愛護,心中感激不已,他對一眾或熟悉或不是很熟的鐵匠同行們到,“眾弟兄,某說一句。咱軍師體諒咱們,咱也得好好幹,莫要再耍滑,幹的時候好好幹,下點力!不幹的時候,由你歇去!”


    鐵匠隊長所說的,也是鐵匠們的普遍心生。


    正所謂投桃報李,李孟羲給鐵匠們一個寬鬆的不可思議的勞作製度,鐵匠們深感此義,都在心中暗暗下定決心,得好好幹。


    作為對軍師的匯報,眾鐵匠決定加班加點把李孟羲要的小鐵鍋打出來。


    鐵鍋不是什麽神兵利器,隨便打就行,李孟羲沒要求質量。


    然而,鐵匠們自發的推舉出了公認技藝最好的匠人,由幾個技藝最好的匠人來打鐵鍋。


    待之後,當李孟羲見到凋龍畫鳳好的不得了的鐵鍋時,不知他該驚訝成何種模樣。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漢末第一兵法家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南宮我夢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南宮我夢並收藏漢末第一兵法家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