迴到恆大地產,林榮亨召集恆大‘三劍客’來自己的辦公室。


    林榮亨一邊翻閱著地盤資料,一邊說道:“在建地盤已經達到18個,看來,外麵把我們開地盤的速度,比喻成下餃子,非常形象嘛!”


    三人紛紛笑了起來,老板滿意就好!


    吳浩笑著說道:“不過,這個速度離老板要求在上半年開工地盤達36個,還有一定的差距,可能完成不了!”


    林榮亨擺擺手,說道:“是我考慮不周!上半年還有四個半月,怎麽也不可能完成,而且我們還得注重質量,我可不想恆大地產被別人冠上‘華懋地產第二’。”


    林榮亨的話,讓三劍客再次會心的笑了起來。


    華懋地產建造的樓宇,質量是出了名的差,而華懋地產每年都有十幾個官司要吃,而且十有八九是王德輝铩羽敗訴。


    王德輝夫婦都愛巡查地盤,並且是‘微服私訪’,不用下屬或判頭陪同;他們巡查非常認真,一層一層邊巡邊爬。兩人穿著很樸素,地盤工不認識老板(臨時雇傭),於是常被王德輝夫婦找出毛病;於是,王德輝就以‘偷工減料’為由,克扣地盤工的酬勞。


    王德輝夫婦的這一做法,常引起判頭的不滿,判頭指責王德輝進的材料太次,卻苛求他們高質量;判頭和王德輝從地盤吵到公司,最後吵到法庭。


    結果王德輝招架不住,便把材料商扯出來當替罪羊;材料商也不是吃素的,厲色指責王德輝‘專門購買最次的材料,把價錢壓到無法想象的低廉’。


    所以,像這類官司,王德輝夫婦十有八九是敗訴。


    王德輝夫婦沒有兒女,生活又節儉的很,對員工也摳門,結果把錢留給了綁匪和王德輝的小舅子。


    真不知道說這種人怎麽個好!


    林榮亨自做地產一來,對於建築材料一直要求很高,對於建築施工安全也要求非常的高,其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建立一個長期的口碑。


    吳浩隻感覺自己身上緊繃的壓力一鬆,輕鬆了不少,便開口說道:“既然如此,不如我們先專心籌備2個中型地盤,爭取在上半年開工。至於剩下的16個小型地盤,則在今年開工即可!”


    2個中型地盤占地麵積就達26萬平方尺,而剩下的16個小型地盤加起來也差不多就這個樣子。


    至於大型地盤的標準,那至少可以提供2000個住宅單元樓盤;超過5000個住宅單元的樓盤,就叫做大型屋邨了。


    林榮亨一想也覺得很有道理,便點頭同意。


    雖然1973年有一波危機,但並不代表住宅單元跌成白菜價,大概也就跌了15%不到,1974年可能又跌了10%左右。


    真正跌價的反而舊樓、地皮等地產原材料,那個時候手上你隻要有錢,就可以囤積一波。


    林榮亨接著說道:“俗話說‘肥水不流外人田’,恆大地產最終將會是以財團、集團的形勢經營;所以,接下來恆大地產要慢慢的開始組建:建築設計院、建築公司、建材公司、物業管理公司等多個附屬子公司!”


    這些子公司論難度,自然是建築公司最難創辦,建築設計院次之,其餘子公司都很容易建立起來。


    其實,有一個現成的頂級建築公司——金門建築,可以選擇;不過,風險實在太大。


    前世,怡和於1969年開始購入小量金門建築股權(非上市股權),1970年金門建築上市,1975年5月,怡和宣布以每九股麵值六元的怡和股票,換取十股麵值五元的金門建築股票,並作出私有化。


    金門建築有一幢物業非常出名,那就是金門大廈,被陳鬆青當成倚天劍的金門大廈。


    恆大地產收購金門建築的難度不大,兩家公司的市值現在相差五倍,再過幾年就會相差近十倍;若是恆大地產想收購,完全沒事問題。


    但金門建築畢竟是英資公司,林榮亨不想太早的挑戰英資,最起碼也得1975年以後。


    恆大‘三劍客’聞言,並沒有太大的意外,恆大公司論體量已經是華資地產老大,自然可以考慮這些子公司。


    張若懷認真的說道:“我來協助老板完成這些公司的組建吧!”


    包括林榮亨在內,大家自然是理所當然認為合該這樣!


    張若懷原本就是工務司的技術官員,對於設計院、建築公司、建材公司這些業務非常熟悉!


    倘若不是恆大地產已經上市,張若懷是絕對不會跳槽的!


    ....


    會議散去後,林榮亨繼續在研究恆大地產的物業和地盤。


    目前,恆大地產有在建和籌建地盤36個,以及一些儲備地皮(乙種換地和舊樓);其中36個地盤總占地麵積為65萬平方尺,可建樓宇麵積為450萬平方尺,預計銷售額為8億港幣(皆是中低檔樓盤);可為恆大地產在1971年至1974年帶來大量的利潤,林榮亨分別預估為:0.3億港幣、1.2億港幣、1.1億港幣、0.6億港幣(不包括收租物業)。


    除去36個發展地盤及儲備地皮,恆大地產及恆大控股集團兩家公司,已經擁有10幢商業大廈;其中九幢位於本島,一幢位於九龍觀塘。


    九幢本島的大廈,分布情況是:中環大廈計五幢、灣仔兩幢、銅鑼灣兩幢。


    當然了,這些大廈占地麵積普遍隻有不到4萬平方尺,俱都是50年代以前的大廈,樓層最高僅為九層。


    倘若這些大廈現在全部重建,所需資金恐怕得高達5億港幣以上;不過要真是重建完成了,那恆大地產的總收租物業將高達400萬平方尺左右收租物業。


    可惜,恆大地產現在一幢也重建不起!


    待1973年過後,這些大廈才會慢慢的啟動重建計劃,那個時候總建築費預計將翻一翻了,人工、材料都會上漲;更重要的,人的要求和眼光也會上漲。


    恆大的資產看起來非常龐大,但債務以及利息也是非常巨大;目前恆大地產及恆大控股兩家公司的債務已經高達2億港幣,再加上一些項目上的貸款,總債務已經接近2.5億港幣左右。


    如此龐大的債務,每年光利息就需要3000萬港幣。


    3000萬港幣是個什麽概念?


    前世,李超人的長江實業上市後的第一年(1973年)盈利為4700萬港幣!


    債務雖然龐大,林榮亨也不急,如果按照恆大地產現有的收租物業計算:1971年至1973年的租金分別為:1900萬港幣、2600萬港幣、3500萬港幣。


    其實,2億的貸款就相當於購入了10幢收租物業,而這10幢收租物業每年的租金隻能支付利息(近三年的情況);當然了,物業本身的升值的價值才是收益,租金隻是貸款利息。


    至於恆大地產的發展物業,大部分的資金來源都是:股市泵水,以及林榮亨自有的資金、少量的貸款。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重生之香江大亨時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我是阿鬥不扶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我是阿鬥不扶並收藏重生之香江大亨時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