鴛鴦陣一般是十二個人,其中一個是隊長,一個是夥夫,其他十名是戰士。夥夫單列出來充分體現了吃飯在戰爭中的重要性。
戰陣最前麵的是兩名盾牌手,一個執長牌、一個執藤牌。長牌手執長盾牌遮擋敵方的箭矢、長槍,藤牌手執比較輕便的藤盾並帶有標槍、腰刀,長牌手和藤牌手主要掩護後隊前進,藤牌手除了掩護還可與敵近戰。
再二人為狼筅手執狼筅。狼筅這玩意兒是一種非常古怪而神奇的兵器,因為它的主體就是天然生長的大毛竹,可以在尖上裝上槍頭,也可以削尖了直接當槍使。和槍、矛最大的不同是,它並不是把所有的枝枝丫丫的砍掉,而是把大部分附枝都留著,有的用火烤硬再塗上桐油,還有的綁上鐵絲、塗上毒藥什麽的。同時,狼筅的使用還有專門的招式,像什麽中平勢、騎龍勢、鉤開勢、架上勢、閘下勢、拗步退勢等,簡而言之有攔、拿、挑、據、架、叉、構、掛、纏、鏟、鏜等多種技法。
這個武器第一個優點就是長,一般的有一丈五長,在近戰中絕對算長兵器了。第二個優點是前麵的枝丫有很好的防護作用,竹枝韌性很強,刀槍輕易砍不斷,還容易被纏住。還有個優點據說是壯膽,因為戚繼光的士兵也大多是老實巴交的農民,上陣也是會膽怯的,而這個武器據說壯膽效應極佳。
當然,長武器有長武器的缺點,而且狼筅比一般的槍、矛要重,因此要求使用的士兵要臂力過人才行。所以狼筅雖然厲害,但隊伍裏不是人人用的來。所以兩個狼筅手後麵,是四名手執長槍的長槍手,左右各二人,分別照應前麵左右兩邊的盾牌手和狼筅手。
再之後兩個手持“鏜鈀”的士兵則負責保護本隊的後方,警戒側翼,必要時還可以支援前麵的夥伴,構成第二線的攻擊力量。鏜鈀是一種很像農村叉草的農具的武器,首部呈山字形,鐵製,長七八尺,頂端的凹下處放置火箭,點燃後可以直衝敵陣。這種武器可以簡單理解為能發射火箭的鋼叉。
需要說明的是火箭在不同的時代差別很大,明朝的火箭有的是在箭上綁上鞭炮,有的是直接在箭杆裏裝上火藥,其作用主要是驚嚇敵人,而三國時期的火箭則是在箭上綁上易燃物點著射出,其作用主要是縱火。不過目前想做出能發射火箭的鏜鈀還是有難度,不如改成配短冰刃的弓箭手。
按照原陣圖,最後一人也應該就是那位夥夫,是火兵,因為元朝就已經有火銃這類熱兵器出現了,到了明朝應該已成為部隊的製式裝備,但從鴛鴦陣隻配備一名火兵推想,這種武器要麽並未達到普及的水平,要麽就存在諸多缺陷,其實比冷兵器並強不了多少。
在一些相關鴛鴦陣的說法裏,並無最後這個火兵,也就是說鴛鴦陣隻有十一人。但從鴛鴦陣可變化為兩才陣與三才陣來看,十二人應該是更合理的。
但目前來說,有這個人也是不可能有火銃這種武器的,所以我決定給這個位置配備另一種比較牛的武器----連弩。當然,連弩手也是要配備短兵器的。
同時我想到,鴛鴦陣既然可以一分為二、一分為三,那麽自然可以合二為一、合三為一,甚至十幾個、幾十個陣合起來,當年戚繼光打倭寇應該也不止一個鴛鴦陣吧。當然,基礎的鴛鴦陣還是最根本、最核心的,隻有把它練好了,然後才可能進行分分合合的演化。
於是,我在地上邊畫邊講,把鴛鴦陣的基本隊形、每個位置的作用、相互間的配合等等反複講了多遍,每講完一次就詢問一下眾人哪裏沒聽懂,然後再耐心地進行分析,直到每個人都總體清楚了鴛鴦陣的基礎架構。
然後在場的人湊成了八九個小組,原來的規矩是五人一組、二十人一隊,而這個十二人的組合,我幹脆給他用現代編製的名稱,讓大家稱之為“班”。三個班組成一個排,選出一個排長來統一指揮。三個排組成一個連,連設連部,除連長、副連長外,設司務長(主簿)一人,通訊兵(斥候)數人。這樣,在場的百十人勉強組成了一個連,彭寅為我任命為第一連連長。
郭梁則被我任命為第一營營長。一個營要四五個連,人數約五百人,按現代編製除三個步兵營外,還有個機槍連和炮兵連。而此時沒有機槍沒有炮,隻能用騎兵來充數了。
由於毛竹在雍益地區非常易得,長槍也可以短暫用竹竿模擬,所以除了連弩,鴛鴦陣很快就投入訓練了。我身先士卒地拿著一根狼筅,按照陣法記載一招一式地演練起來。
毛竹比鐵輕,所以一根也就是七八斤重,和一支五六式半自動步槍的重量差不多,但它不僅要大力地揮舞攻擊敵方,還要承受對方刀槍的攻擊,所以真得需要臂力大的士兵才能勝任。我和郭梁自然沒有問題,但其他人裏麵最多有兩成人能成為出色的狼筅手。
我訓練的原則是每個人都要對每個位置上的作戰要求和戰鬥技能均須掌握,最後根據能力特長來確定最終的作戰崗位。因為這第一批人不僅要學會鴛鴦陣,而且也是將來教習這個陣法的教練。一教二,二教四,直到千軍萬馬,這也是當年吳起的教戰方式。
於是在跑步、射箭之外,新成立的第一連全體熱火朝天地投入到了鴛鴦陣的演練中,操場上一群半大不小的孩子也有樣學樣地在旁邊學,使操場顯得熱鬧了一些。因為改變後的鴛鴦陣多了連弩這一武器,而除了我從老劉頭那裏巨資買的之外,竟然沒有打聽到哪裏能買到或者有誰能做。
感覺有點不對:諸葛連弩是諸葛亮發明的,離這個時代很近,為什麽會找不到呢?難道這麽快就失傳了?好在我當時還買了連弩的製作方法,又有木匠和鐵匠,慢慢做吧。
在連弩沒有做出來之前,我決定先讓鐵匠鋪煉製一批飛刀,《三國群英傳》裏不是有飛刀兵嘛,而且人各有所長,說不定就有特別擅長練飛刀的。一時間,《加裏森敢死隊》、《小李飛刀》等文藝作品不斷在腦海裏閃現。
戰陣最前麵的是兩名盾牌手,一個執長牌、一個執藤牌。長牌手執長盾牌遮擋敵方的箭矢、長槍,藤牌手執比較輕便的藤盾並帶有標槍、腰刀,長牌手和藤牌手主要掩護後隊前進,藤牌手除了掩護還可與敵近戰。
再二人為狼筅手執狼筅。狼筅這玩意兒是一種非常古怪而神奇的兵器,因為它的主體就是天然生長的大毛竹,可以在尖上裝上槍頭,也可以削尖了直接當槍使。和槍、矛最大的不同是,它並不是把所有的枝枝丫丫的砍掉,而是把大部分附枝都留著,有的用火烤硬再塗上桐油,還有的綁上鐵絲、塗上毒藥什麽的。同時,狼筅的使用還有專門的招式,像什麽中平勢、騎龍勢、鉤開勢、架上勢、閘下勢、拗步退勢等,簡而言之有攔、拿、挑、據、架、叉、構、掛、纏、鏟、鏜等多種技法。
這個武器第一個優點就是長,一般的有一丈五長,在近戰中絕對算長兵器了。第二個優點是前麵的枝丫有很好的防護作用,竹枝韌性很強,刀槍輕易砍不斷,還容易被纏住。還有個優點據說是壯膽,因為戚繼光的士兵也大多是老實巴交的農民,上陣也是會膽怯的,而這個武器據說壯膽效應極佳。
當然,長武器有長武器的缺點,而且狼筅比一般的槍、矛要重,因此要求使用的士兵要臂力過人才行。所以狼筅雖然厲害,但隊伍裏不是人人用的來。所以兩個狼筅手後麵,是四名手執長槍的長槍手,左右各二人,分別照應前麵左右兩邊的盾牌手和狼筅手。
再之後兩個手持“鏜鈀”的士兵則負責保護本隊的後方,警戒側翼,必要時還可以支援前麵的夥伴,構成第二線的攻擊力量。鏜鈀是一種很像農村叉草的農具的武器,首部呈山字形,鐵製,長七八尺,頂端的凹下處放置火箭,點燃後可以直衝敵陣。這種武器可以簡單理解為能發射火箭的鋼叉。
需要說明的是火箭在不同的時代差別很大,明朝的火箭有的是在箭上綁上鞭炮,有的是直接在箭杆裏裝上火藥,其作用主要是驚嚇敵人,而三國時期的火箭則是在箭上綁上易燃物點著射出,其作用主要是縱火。不過目前想做出能發射火箭的鏜鈀還是有難度,不如改成配短冰刃的弓箭手。
按照原陣圖,最後一人也應該就是那位夥夫,是火兵,因為元朝就已經有火銃這類熱兵器出現了,到了明朝應該已成為部隊的製式裝備,但從鴛鴦陣隻配備一名火兵推想,這種武器要麽並未達到普及的水平,要麽就存在諸多缺陷,其實比冷兵器並強不了多少。
在一些相關鴛鴦陣的說法裏,並無最後這個火兵,也就是說鴛鴦陣隻有十一人。但從鴛鴦陣可變化為兩才陣與三才陣來看,十二人應該是更合理的。
但目前來說,有這個人也是不可能有火銃這種武器的,所以我決定給這個位置配備另一種比較牛的武器----連弩。當然,連弩手也是要配備短兵器的。
同時我想到,鴛鴦陣既然可以一分為二、一分為三,那麽自然可以合二為一、合三為一,甚至十幾個、幾十個陣合起來,當年戚繼光打倭寇應該也不止一個鴛鴦陣吧。當然,基礎的鴛鴦陣還是最根本、最核心的,隻有把它練好了,然後才可能進行分分合合的演化。
於是,我在地上邊畫邊講,把鴛鴦陣的基本隊形、每個位置的作用、相互間的配合等等反複講了多遍,每講完一次就詢問一下眾人哪裏沒聽懂,然後再耐心地進行分析,直到每個人都總體清楚了鴛鴦陣的基礎架構。
然後在場的人湊成了八九個小組,原來的規矩是五人一組、二十人一隊,而這個十二人的組合,我幹脆給他用現代編製的名稱,讓大家稱之為“班”。三個班組成一個排,選出一個排長來統一指揮。三個排組成一個連,連設連部,除連長、副連長外,設司務長(主簿)一人,通訊兵(斥候)數人。這樣,在場的百十人勉強組成了一個連,彭寅為我任命為第一連連長。
郭梁則被我任命為第一營營長。一個營要四五個連,人數約五百人,按現代編製除三個步兵營外,還有個機槍連和炮兵連。而此時沒有機槍沒有炮,隻能用騎兵來充數了。
由於毛竹在雍益地區非常易得,長槍也可以短暫用竹竿模擬,所以除了連弩,鴛鴦陣很快就投入訓練了。我身先士卒地拿著一根狼筅,按照陣法記載一招一式地演練起來。
毛竹比鐵輕,所以一根也就是七八斤重,和一支五六式半自動步槍的重量差不多,但它不僅要大力地揮舞攻擊敵方,還要承受對方刀槍的攻擊,所以真得需要臂力大的士兵才能勝任。我和郭梁自然沒有問題,但其他人裏麵最多有兩成人能成為出色的狼筅手。
我訓練的原則是每個人都要對每個位置上的作戰要求和戰鬥技能均須掌握,最後根據能力特長來確定最終的作戰崗位。因為這第一批人不僅要學會鴛鴦陣,而且也是將來教習這個陣法的教練。一教二,二教四,直到千軍萬馬,這也是當年吳起的教戰方式。
於是在跑步、射箭之外,新成立的第一連全體熱火朝天地投入到了鴛鴦陣的演練中,操場上一群半大不小的孩子也有樣學樣地在旁邊學,使操場顯得熱鬧了一些。因為改變後的鴛鴦陣多了連弩這一武器,而除了我從老劉頭那裏巨資買的之外,竟然沒有打聽到哪裏能買到或者有誰能做。
感覺有點不對:諸葛連弩是諸葛亮發明的,離這個時代很近,為什麽會找不到呢?難道這麽快就失傳了?好在我當時還買了連弩的製作方法,又有木匠和鐵匠,慢慢做吧。
在連弩沒有做出來之前,我決定先讓鐵匠鋪煉製一批飛刀,《三國群英傳》裏不是有飛刀兵嘛,而且人各有所長,說不定就有特別擅長練飛刀的。一時間,《加裏森敢死隊》、《小李飛刀》等文藝作品不斷在腦海裏閃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