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靈台方寸山


    張道陵行了一程,走到日近中午,前麵又是一座高山,但見那山,澗下有泊泊溪水,崖前有朵朵祥雲。青鬆碧柏,在深秋不改著色,草黃果紅,秋實累累,卻有繁華過後的淒涼。路也分了兩岔,一條直上山去,淹沒在雜草之中,另一條則順山勢而下,道路寬闊,看來是有人常走。


    他看看方向,見兩條路均向北去,想了想,便下山而下。走了一程,遠遠地聽見水聲,心中一動,想起愚公所說的“上善若水”,上善,上善,上山,莫不是告訴我上山不成。


    他當下停下腳步,沉吟片刻,心道反正走了這麽多山,再爬一座又如何,或有近路可過,還省得我涉水了。於是轉身迴來,又踏上了那條上山之路。


    這上山之路可著實不好走,崎嶇曲折之間,亂石林立、荊軻密布,走得張道陵腳下生泡、腿也被割了不少口子。可當他每每有了迴頭的念頭時,卻看到這似有似無的山路間,有人走過的痕跡。他想既然人家走過,為自己開了道,我隻不過是順路而行,為何就不能堅持走下去呢?想到這裏,他又繼續前行。


    愈往前行,聽得前麵水聲愈大,心道前麵必是有瀑布流下,才形成如此大的響聲。以此水聲之大,為何在山下沒有見到激流而下呢?這瀑布日夜川流不息地流著,那水又泄去何處?


    他心下好奇,看日頭離天黑還要兩三個時辰,心道我快點走,也好尋個歇息之處。當下加快腳步。再向上走,道兩旁草木漸少,在東倒西歪的石頭掩映之下,依稀辨得這條山道直上山頂。


    張道陵打起精神,一口氣爬到山頂,登時止步不前,渾身隻嚇出了一身冷汗。


    原來此山從南麵上是一斜坡,山頂一過,下麵就是懸崖。崖壁直得猶如被刀劈的一般。張道陵站在山頂,四下張望,見腳下這山呈八字形,上山這麵是緩坡而上,到了山頂,下麵俱是萬丈深淵。幸虧他走得不急,否則一個收不住腳就掉下懸崖。


    對麵山也是如此一樣的峭壁,一條瀑布從山頂直流而下,似一條白簾掛在前川,秋陽照射下映出七色彩虹,猶如一條身披五彩霓虹的玉龍,一頭紮進山下一座清澈碧綠的深湖之中。那湖水不滿不溢,想來必有泄處,隻是自己尚未發覺而矣。


    瀑布注入處湖水翻滾,如水沸了一般,離得瀑布入水處十餘丈遠,湖水便一平如鏡了。山風將水氣吹將上來,陰涼之中,嗅著還隱隱地有些清苦味道。


    張道陵看了半晌,讚賞美景之餘,心道這路將我引到此處,不知前人來此為何,難道也隻是為了看這風景嗎?於是沿著懸崖四下觀望,隻見這懸崖四周除了石頭,空空如也,但向下望去,卻看見他腳下三四米的懸崖壁處,卻伸出一棵古柏,如同一座綠色寶塔,懸空而立。


    張道陵心下好奇,心想如此懸崖峭壁,草都難長,卻偏偏在下麵長出了這樣一棵柏樹,當下趴在懸崖頂,伸出脖子向下張望,隻見這棵柏樹將根深紮在懸崖絕壁的縫隙之中,斜向而長,如一根盤龍柱子在半空展開枝葉,形狀如同一座玲瓏寶塔,巍峨挺拔。樹葉受水氣升騰衝熏,長得鬱鬱青青。山風吹來,隨風而動,似在向人招手一般。他自風中聞得的清苦味,正是來自這青青柏葉。


    張道陵聞著這味,甚是好聞,又向外探出些身子,這下子下看的更清,一眼看到樹上麵懸崖壁上刻著五個字,寫的竟是“靈台觀月處”。


    這一看隻喜得他如同炎炎夏日裏幹渴難耐之際喝到了甘甜涼冽的冰泉水一樣,一時間心神激蕩,心想難道那愚公所指,就是此處嗎?“上善若水”,我上山來,見得此水,應是暗含了此語隱喻。金蟬兄弟告訴我那仙人說要尋他,“須是靈台方寸山,明月三星洞”。這樹上枝葉長得下寬上窄,如塔如山,佛家喻塔為靈台,此樹所發出的清苦味道,不也讓人如置身於瓊樓仙閣的香火繚繞之中嗎?還有,若說此樹為山則太小,但卻正應了那方寸之意,這字又說此處觀月,看來此樹必是那靈台方寸山無疑。難怪我這些日子來找遍王屋山,也沒有見到那座山像靈台方寸山啊!若是我到此樹上,待到月兒出來,沒準能尋到那明月三星洞了。


    他想到此節,心下得意,忍不住仰天長嘯。又倒身對著那愚公隱身處,拜了三拜。等心情平靜下來,又沿著懸崖尋找如何下到柏樹的路。


    但無論他如何觀察尋找,也找不出一條下這懸崖之路,他也曾試沿崖縫下去,可這崖縫中盡是砂石,一踩之下,便滾落崖下,好半天才從下麵傳來“撲嗵”的落水聲。


    張道陵隻得放棄此舉,又來到長有古柏的崖前,另想他法。


    他伸頭望去,見崖下古柏留雲,直如仙境一般,心想我何不找尋了些葛條,順繩而下呢?當下他找來粗壯葛條,雙雙對繞,纏成了十來米長的繩索,在山頂尋了個大石,將繩子一頭固定在石上,用力試了試,見拉得住自己,這才放心,將繩子另一頭對準柏樹垂了下去,繩頭正好垂到了柏樹枝上。


    他心中大喜,心想自己此舉,就上下無憂了。在心裏誇了句自己聰明,然後攀著葛條繩子,小心地向那棵柏樹落下去。


    這懸崖長得外伸內縮,他剛下了不到兩米,手腳就夠不到石壁了,整個人都懸在半空之中,全憑那根葛條做的繩子支撐。


    張道陵雖然膽大,也緊張的頭上冒汗,不敢向下望去,閉著眼慢慢下來,直到腳踩到柏樹上,才緩過神來,手腳並用,緊緊地抱住那棵古柏粗幹,再也不肯動彈。如此過了一柱香的功夫,他才迴過神來,抱緊樹幹,開始打量自己所處環境。


    隻見這棵柏樹主幹粗如台柱,從懸崖絕壁中兩塊大石縫中斜向伸出,自己爬在樹幹曲折向上之處,再向上看,那古柏層層展開枝葉,形狀如同一座玲瓏寶塔,巍峨挺拔。向下看,在樹幹頭部有五條如人腿粗的分支,向四外伸開,有如人伸開的手掌,正好適合人坐在上麵。而自己身處之地,正好是五條分支中的一條。


    張道陵一見喜道,我既來之,則安之,先到那枝叉處打坐一番,也不枉我拚了性命來此一番。


    他小心翼翼地爬到那枝叉處,果覺得十分穩當,四周有樹幹支擋,中間還能容得下雙腿盤膝而坐,果然是個打坐觀月的佳處。


    他盤膝而坐,舉目上望,被懸崖所擋,隻看得見藍天白雲和自己做的那條繩子。但向對麵望去,隻見對麵山壁瀑布所在之處,兩邊離水近的地方平滑如鏡,想來是常年被水衝刷的緣故。別處也和自己所處的山璧一樣。但向下看去,那湖湖水,綠的如同一顆綠寶石,中間開了一朵白色的花朵,不斷開合。


    再看石璧上“靈台觀月處”五個大字,更是清清楚楚,心想能在如此絕壁上留字的,必是仙人無疑。愚公所喻,莫不成就是此處了。但不知今夜月明之時,那仙人會來此處嗎?


    想到這裏,他心情激動,歡喜地顧目四看,一眼看到這五根斜出樹幹中,有四根樹皮呈紅褐色,上麵小枝細弱眾多,枝葉濃密,另有一根卻比那四棵更是粗壯,但樹皮顏色卻是烏黑粗糙,枝幹處葉子更是茂盛,在枝頭處,還長有一個如雞蛋般的紅色果子,在山風中搖曳,像是隨時都有可能落下。


    張道陵見了心中一動,心想此樹如此神奇,它結的果實必有奇異之處,我何不將它采下,省得它熟後落入深穀。


    他起身向這根樹幹爬去,眼看就要摘得那果,也就在這須臾之間,隻聽“啪”的一聲,未等他迴過神來,隻覺得身下這根黑色樹幹劇烈地晃了兩晃,根部發出“喀喇喇”幾聲響,便自那古柏粗大的主幹處斷折,一下子連樹幹帶人,一同墮下了去。


    張道陵心道不好,大叫一聲“啊喲!”,身子離崖邊柏樹已有數十丈遠了。他身在半空,雙手緊緊地抱著樹枝,心神一片混亂,隨著柏樹下墮了有百餘丈,眼看離那綠湖越來越大。


    這時突然間從湖下吹起一陣風來,這風好大,隻吹的那柏樹枝如一柄張開的巨傘,在空中漂浮。受風力之托,張道陵身子下墮之勢也消減了不少。但也隻是眨眼間,隻聽“蓬”的一聲,張道陵和那柏樹枝,一下子沉入水中。張道陵隻覺腦袋被水一拍,便昏了過去。


    他在迷迷糊糊之中,隻覺得自己和那古柏樹枝,在水麵漂浮。在瀑布水流的衝擊之下,湖中間的水流外湧,將他送向湖邊漂去,慢慢地到了岸邊。


    等到了岸邊,張道陵也清醒了過來,雖覺得手腳一動,均是痛疼無比,但仍掙紮著劃水靠岸,上了岸邊,又是一跤倒地,一動不動地睡了過去。


    金烏西墜,明月又升,靜靜地照著這一池湖水,和水邊躺著的一人。夜風一吹,將渾身濕透的張道陵吹醒,他隻覺得渾身冰涼,難受無比。掙紮著脫下衣服,見他背在身上的包袱和懷中的老虎參都未丟失,當下將衣物放在一塊大石頭上,找了個背風處,光著身子瑟瑟地貓著。


    十六的月兒正是全圓之際,明亮地照著山川,將崖上的古柏照將下來,樹影斑駁,竟然有些猙獰。


    張道陵對著古柏苦笑了一聲,道:“古柏啊古柏,我本想到你那裏觀月,那裏想到你那粗枝竟然枯了,害得我差點丟了一命,不過也多虧了那樹枝,沒讓我在水中淹死。如此說來,你又救我一命,多謝了啊!咦,那樹枝呢?”


    他舉目四望,哪有那樹枝,想來那樹枝早隨水而去了。夜深林靜,幽穀深湖,瀑布聲仍舊,波心搖蕩,冷月無聲,如此又是一夜。


    等明日東升,陽光照在張道陵臉上,他才緩緩醒來,隻覺得恍如再世為人一般。他又動了動手腳,卻感覺不疼了,雖然起身雖是費勁,但也無大礙。他站起身來,仔細打量自己身處之地。


    這一看,卻驚得他目瞪口呆。原來他所處之地,正處於那湖水與山壁之間,地上長滿青草綠樹,處處花團錦簇,更讓人歡喜的是果樹眾多,棵棵上紅果黃實,交相掩映。他大聲歡唿,踏著的是柔軟細草在穀中行走。聞著迷人的花果香味,感慨到懸崖之下,竟然藏著這樣一個洞天福地?


    張道陵走了一陣,才想起未穿衣服,忙迴來,顧不到衣服還未全幹,幾下子將衣服穿上,便放開腳步,直奔一棵碩實累累的果樹。一口氣摘了好幾個的成熟果子。未吃之前,張道陵便覺果香撲鼻,吃起來更是甘甜無比。


    他想此處深居穀中,炎寒不得進,又有湖水長流,這才造就如此仙境吧。他邊走邊***神大振,索性直繞湖水而行,看看可有人在此。


    這湖形如橢圓,這塊綠地形如圓環,鑲嵌在山水之間,迎麵的那條瀑布,有如白龍入水,直瀉入湖。他走了五裏之地,才又迴到起身出發之處。發現四下盡是懸崖峭壁,仰望高崖,白雲封穀,穀呈三角狀的壇子形,口小肚大,難怪自上麵隻能看到深湖。如此看來,若不能身插雙翅,竟是要困於此穀了。這時日頭暖暖地照了進來,穀中靜悄悄地,別說仙人蹤跡,連獸蹤也無半點,唯聞鳥語相關,遙相唿應。


    張道陵心道,自己仙人沒找到,卻找到這個神仙住的山穀,看來愚公所指,必是此地。反正此穀四季如春,到處有果子可食,自己學不到修真之法,倒也可在此地靜心悟自己這些日子來的所思所得,也是不錯。我能尋到此穀,且安心修行,靜待仙長便是了。


    想通此節,他心下無慮,坐下打坐修行,暗悟自己所思所得,不一會,就入定了。待過了兩個時辰,他方結束打坐,起來又采了些果子吃了,活動下筋骨,便繼續修行。


    張道陵知單憑自己,是出不得此穀了,在這裏吃喝不愁,心中也無雜念,人家金蟬每日功課,誦佛打坐,我門雖講清靜無為,但比起人家佛門摯誠事佛之心,還是有所不如啊。自己也應學人家之長,找不到仙人傳道,自己獨悟又有何不可。於是靜下心來,每日隻管打坐悟道。


    (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百度西遊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佳言雋語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佳言雋語並收藏百度西遊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