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難》?”鄭偉翻著那本《李白詩集》,又看了看電腦上的地圖“不如,走一趟?”

    想了想,當即決定“走!”他打算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十一假期前的周末,鄭偉背著背包離開了家,坐著班車去了漢中勉縣。

    蜀道是一個內涵極其豐富的大概念,包括四麵八方通往古代蜀地的道路,有自三峽溯江而上的水道,由雲南入蜀的樊道,有自甘肅入蜀的yin平道和自漢中入蜀的金牛道、米倉道、荔枝道等等,也包括蜀地範圍內的道路,這是廣義上的蜀道。

    而通常學術研究中提到的“蜀道”,則是指狹義的概念,即由關中通往漢中的褒斜道、子午道、故道、儻駱道(堂光道)以及由漢中通往四川的金牛道、米倉道等。

    李白的《蜀道難》裏麵描述的就是褒斜道。從關中入蜀,先從斜穀進入綿延兩千裏的秦嶺大山,然後從太白山下繞過,沿著褒江上的棧道穿行470裏可以到達漢中。

    自戰國起,就有人在穀中鑿石架木,修築棧道,曆代踵繼,多次增修,後人就命名為“褒斜道”。據說古代的蜀道中,90%主體在漢中境內。天朝曆史上有名的漢劉邦采納大將韓信建議“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奪取關中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裏。

    “什麽?!”一個小賣部門口,鄭偉看著裏麵的老太太“被淹了?”

    “是啊!”老太太迴答說“1975年,水庫大壩按照最高的水位蓄水,棧道石門及將軍鋪、褒姒鋪、“八個碑”等等景點和古跡都給淹了。”

    “那就是說,我啥都看不到了?”鄭偉擰開一瓶礦泉水,有些難以接受。

    “是啊!”老太太奇怪地問“小夥子,你出門不看攻略麽?”

    鄭偉麵慚而退

    一家比較安靜的餐廳裏,鄭偉看著手機上的資料,選定了接下來的路線。先去略陽,然後走徽縣,接著沿著陳倉古道去關中,然後從眉縣去登太白山接著再坐班車迴到寧強,從劍閣古道迴利州。

    “無數的蜀人,把他們的青春和生命投入到了這樣浩大的工程中。正是蜀人千百年來堅持不懈的修築,才有了如此浩大的工程。”

    “蜀地先民的腳步,隨著千裏棧道通向了八百裏秦川,通向了荊楚吳越,通向了夜郎、通向了

    古天竺。”

    “等等!”鄭偉打斷道“導遊小姐,八百裏秦川是關中,荊楚吳越是長江中下遊。這些我們都能理解,可是?”

    “通向了古天竺,這是怎麽個說法?”

    “是啊?!”旁邊帶著孩子的大哥問道“難道說,古代的蜀人居然走到了印度?”

    “這也太厲害了點吧?”

    “好的!”導遊小姐笑著解釋道“這個問題,正好是我要解答的內容之一。”

    “在公園前129年,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在大夏國,也就是現在的阿富汗,他發現市場上居然有來自蜀地的蜀錦出售。他詢問過商人後得知,這些蜀錦是商人從身毒國購買的。張騫又問,身毒國在何方?商人指了指東南方向說,在東南方向兩千裏,那裏的南邊是海洋,酷熱而潮shi。”

    “張騫迴到長安後,把這件事情告訴了漢武帝。他說,大夏國在大漢西南一萬兩千裏,身毒國在大夏東南兩千裏,那麽身毒國應該距離蜀地不遠。”

    “原來是這樣啊!”鄭偉說“這麽說來,2000年前,我們蜀人的祖先就已經開拓出了通往印度的商路?”

    導遊小姐微笑著點頭道“是的。這件事被司馬遷記載在了《史記》裏,而且提到了兩

    次。”

    “法國漢學家伯希和在自己的著作中說,古代蜀人從蓉城出發,穿過大涼山進入滇南,然後從騰衝進入了mian甸,這就是“蜀身毒道”。這是一條官道,在他存在的500多年裏,一直是政府投入修建的。張騫在大夏看到的蜀錦,就是從這條路進入了南亞次大陸,然後進入了大夏的市場。”導遊小姐補充道

    “秦惠王滅蜀後,太守李冰修建都江堰的同時,也開始了蜀僰(bo,二聲)道的修建,這條道路通往滇南。”

    “公園前211年秦始皇統一全國,把這條道路從宜賓延shen到了滇南的曲靖。因為道路寬五尺,所以也叫五尺道。”

    “這條道路把關中,川東,還有滇南的東北練成一片,使得滇南各部族與內地很早就存在的經濟文化腳力更為加強,這條道路的存在,為國家政權的統一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岩巒!”

    鄭偉坐在青泥嶺的石板道上,看著挑著擔子的農民正在朝這邊走來。

    從他出發已經三天了,前麵兩天他跟著旅遊團蹭解說,蹭路線,今天早上開始,他就獨自上路了。走之前,跟那個頗有幾分姿色的導遊小姐送了個五百塊的紅包表示歉意,然後交換了微信。

    手裏拿著地圖和手機,靠著雙腳丈量著古代顯明開辟出來的道路。用雙眼,雙手,甚至唿吸,去體會這裏的山與水,樹木與陽光,還有那沉浸在泥土裏的歲月。

    “大叔,前麵就是徽縣了嗎?”

    “對啊!”挑著擔子的大叔用陝甘方言說“你這娃子,迷路了吧。”

    “沒有。”鄭偉笑道“我要是怕迷路,就不會走這邊了。”

    “娃啊,跟額走吧!”大叔說“到了那邊,就有大路了!”

    跟著大叔走了兩個小時,在大叔的指路下,鄭偉上了青泥道。

    蜿蜒在青泥嶺上的青泥道,是秦隴通往蜀川的官道之一。青泥嶺曆史上既是鏈接陳倉古道入蜀的屏障,又是鏈接陳倉古道和祁山古道的樞紐。

    可以概括為“秦雍入蜀之咽喉,南北交通之要衝!”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的網吧有蟲洞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炮哥翰翰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炮哥翰翰並收藏我的網吧有蟲洞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