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濟恆的諫言當即遭到眾人的反對,兩位司丞在禦書房裏都不想給他好臉色看了。陳景行也覺得有些不妥,未置可否就讓他們先退了,他再與盧遠植和兩位司丞商議。
陳景行坐在龍案之後,看著戶部統算的折子,蹙眉凝神思量著什麽。
眼前的三人,相國盧遠植,左司丞楊隆興,右司丞荀高陽,都是在陳景行登基前,於皇位之爭中幫他出了很多力的功臣。新皇登基後,盧遠植大力排除異己,許多可能威脅到他地位的昔日盟友也未曾幸免,連當年與他最為緊密的顧清玄都沒落得好下場,而楊隆興與荀高陽卻如日中天官至從一品司丞,各領三部,其中原由也耐人尋味。
或者說最簡單的一點原由,就是,他們不會威脅到盧遠植,就算這二人位高權重也不會威脅到盧家。與其說他們是新皇的功臣,不如說,他們是盧遠植的心腹,且是兩個沒有野心,易於滿足的心腹。
掌管吏、戶、禮三部的左司丞楊隆興,其人出身微寒,表麵忠厚可親,實則為人奸滑,無利不起早,極善阿諛奉承曲意逢迎,沒有大才遠見,而手段下作,毫無底線,傳言他的發跡靠的就是給高官拉皮條,後來傍上盧遠植,百般示誠才得以一步步走到今日。
掌管兵、工、刑三部的右司丞荀高陽,人品不似楊隆興那般下作陰暗,但個人毛病不少,出自官宦人家的他,向來愛慕虛榮,好擺官譜,專享玩樂,雖然做起正事來並不含糊,但其人在私下毫無官員操守,吃喝嫖賭種種嗜好,尤其嗜賭,無論是與人交際還是在賭場上,每每一擲千金肆意揮霍,早在多年前就把祖上基業敗個精光,進項雖多,也耐不住他這般揮霍,就算如今官至從一品身家也並不富裕。
所以,在聽殷濟恆諫言要取締官員年底福銀之後,他是第一個反對的,可見家底已經捉襟見肘。
此時陳景行對著他們,問他們有何見解,荀高陽說了一些,但都不能解決近危,楊隆興實在胸中無一策,東拉西扯地說了一些虛話搪塞皇上。唯獨盧遠植一直不發言,他在低頭看著宮廷司交上來的賬本,上麵清清楚楚地記著皇宮中人包括皇上的每一項開支,臉色愈發地不好。
陳景行第二次問他:“相國,你有何見教?怎樣才能填補國庫的空虛?”
盧遠植有些沉不住氣,一時失神,重重地合上賬本,忘乎其他,指指賬本看著陳景行道:“陛下啊陛下!難道忘了先皇的囑咐嗎?要廉政克己,切勿靡費!而今,陛下卻如此鋪張奢靡!國庫如何能不虧空!”
陳景行憤然起身:“相國是在怪朕?朕如何靡費了?國庫空虛豈是朕一人之過!別跟朕提先皇!先皇會那樣叮嚀,就是因為他知道大齊國庫已經沒得鋪張了!說句大不敬的話,先皇留給朕的就是一個爛攤子!”
三人一齊跪下,盧遠植這才反應過來自己方才過激了。
陳景行的怒意被激起,一發不可收拾,甩袖道:“連年征伐,大興土木,天災不斷!先皇在時,大齊豈有一刻能夠休養生息?光是連年的征戰都得多少軍資!加上各地水災旱災,幾時太平?哪一處不得花錢!大齊國庫早在幾年前就開始入不敷出了!連年虧損又怎能避免?”
……
後來,兩位司丞與盧遠植總算熬過了皇上的龍顏大怒,被訓一頓之後出來禦書房。盧遠植思量深沉,又開始一言不發,兩位司丞隻顧著埋怨之前殷濟恆的諫言,後來見他臉色一直不好,才打住了,向他問對策。
楊隆興道:“相國,依下官之見,國庫的空虛並非是一時危急,而是由來已久弊病太多,要想此時力挽狂瀾恐怕不易啊,下官覺得,不妨先設法解決當務之急,就是修建天一神壇。”
荀高陽附和道:“是的,相國,距原祭天殿廢棄之始已將有三年了,一直拖到陛下登基後才動工,還遭這一波三折的,實在不能再拖下去了,陛下自然會急,祭天本是曆代新皇登基後的首要大事,而今卻一拖再拖,祭天可是新皇受天子之封,受萬民來朝的儀式,再拖下去讓那些屬國友國怎麽看我們大齊啊?”
“怎麽看?”盧遠植看了下左右兩人,氣悶道:“讓他們跪著看!”
楊隆興道:“誒呦,相國就別說笑啦,這不在問相國您有何高見嘛?”
盧遠植知道這兩人遇事隻會推諉,也不指望他們分憂解難,直道:“有何高見?老夫沒什麽高見,想拿主意去陛下麵前邀功,就自己想去!”
盧遠植沒給他們一個好臉就走了,兩人兀自鬱悶。分開後,荀高陽在宮道上跟進宮秉事的禮部尚書董燁宏碰上了。
董燁宏也聽說了殷濟恆提議取締官員福銀的事,這時也是一臉不悅,吹胡子瞪眼地跟荀高陽抱怨起殷濟恆,諷道:“這殷大夫也真是站著說話不要疼,以為誰家都像他們殷家那般有那麽大的家業啊?像我們這種,雖在朝為官,又能得幾個俸祿,家裏還有老小要養,時常應酬,一年到頭手上都不剩幾個銀子了,就等著發福銀過年呢,他倒好,輕飄飄的一句話,就要陛下取締,憑什麽呀?真不顧人死活!”
荀高陽道:“這不對吧,要是小官小吏說緊著福銀過年,我還信,可董尚書你可是二品大員啊,還過得這麽寒酸?我不信。”
董燁宏湊近他道:“司丞大人這不是明知故問嘛?我是不用指福銀過年,可那些小官們不都指著領福銀之後四處走動嗎?我一人沒了福銀不打緊,可他們沒了,我收誰的去?這過年得少了多少進賬?司丞大人難道你就不走此道嗎?要是下麵的人不向上贄敬,我等都得損失多少啊!”
他說出的正是大多官員心裏的小算盤,荀高陽自然早就這樣想著了,隻是沒說而已,聽他說完,隻與他心照不宣地笑笑。
後來他想起什麽了,納悶道:“我就想不通了,莫非殷大夫真是油鹽不進?合著大齊朝堂就他一個清官了?竟然主動提出取締福銀,難道他從不收下邊的贄敬?”
董燁宏又湊近他,諷刺地笑笑,道:“這司丞大人就不知道了吧?人家殷大夫根本不在意這點小利,人家手下有大把大把的生意,油水厚著呢。”
“生意?誒,他有侯位在身,這我是知道的,可他那封地不是早就成貧苦之地了嗎?他又指不上食邑,還能怎樣?你是說他還有別的買賣?”荀高陽低頭聳肩,與他竊竊私語。
董燁宏拍拍額頭,道:“誒,司丞大人可知長安城內的如意酒樓是在誰人名下?”
荀高陽道:“如意酒樓原來真是他的資產啊?原先還隻是聽說……可酒樓也賺不了什麽錢吧?”
“那如意坊呢?”董燁宏一板一眼,低聲說道,這三個字倒是把荀高陽一下子給整蒙了,他接著道:“司丞大人也是如意坊的常客了,日日在那消遣,就不曾知曉如意坊的背後老板是何人?”
陳景行坐在龍案之後,看著戶部統算的折子,蹙眉凝神思量著什麽。
眼前的三人,相國盧遠植,左司丞楊隆興,右司丞荀高陽,都是在陳景行登基前,於皇位之爭中幫他出了很多力的功臣。新皇登基後,盧遠植大力排除異己,許多可能威脅到他地位的昔日盟友也未曾幸免,連當年與他最為緊密的顧清玄都沒落得好下場,而楊隆興與荀高陽卻如日中天官至從一品司丞,各領三部,其中原由也耐人尋味。
或者說最簡單的一點原由,就是,他們不會威脅到盧遠植,就算這二人位高權重也不會威脅到盧家。與其說他們是新皇的功臣,不如說,他們是盧遠植的心腹,且是兩個沒有野心,易於滿足的心腹。
掌管吏、戶、禮三部的左司丞楊隆興,其人出身微寒,表麵忠厚可親,實則為人奸滑,無利不起早,極善阿諛奉承曲意逢迎,沒有大才遠見,而手段下作,毫無底線,傳言他的發跡靠的就是給高官拉皮條,後來傍上盧遠植,百般示誠才得以一步步走到今日。
掌管兵、工、刑三部的右司丞荀高陽,人品不似楊隆興那般下作陰暗,但個人毛病不少,出自官宦人家的他,向來愛慕虛榮,好擺官譜,專享玩樂,雖然做起正事來並不含糊,但其人在私下毫無官員操守,吃喝嫖賭種種嗜好,尤其嗜賭,無論是與人交際還是在賭場上,每每一擲千金肆意揮霍,早在多年前就把祖上基業敗個精光,進項雖多,也耐不住他這般揮霍,就算如今官至從一品身家也並不富裕。
所以,在聽殷濟恆諫言要取締官員年底福銀之後,他是第一個反對的,可見家底已經捉襟見肘。
此時陳景行對著他們,問他們有何見解,荀高陽說了一些,但都不能解決近危,楊隆興實在胸中無一策,東拉西扯地說了一些虛話搪塞皇上。唯獨盧遠植一直不發言,他在低頭看著宮廷司交上來的賬本,上麵清清楚楚地記著皇宮中人包括皇上的每一項開支,臉色愈發地不好。
陳景行第二次問他:“相國,你有何見教?怎樣才能填補國庫的空虛?”
盧遠植有些沉不住氣,一時失神,重重地合上賬本,忘乎其他,指指賬本看著陳景行道:“陛下啊陛下!難道忘了先皇的囑咐嗎?要廉政克己,切勿靡費!而今,陛下卻如此鋪張奢靡!國庫如何能不虧空!”
陳景行憤然起身:“相國是在怪朕?朕如何靡費了?國庫空虛豈是朕一人之過!別跟朕提先皇!先皇會那樣叮嚀,就是因為他知道大齊國庫已經沒得鋪張了!說句大不敬的話,先皇留給朕的就是一個爛攤子!”
三人一齊跪下,盧遠植這才反應過來自己方才過激了。
陳景行的怒意被激起,一發不可收拾,甩袖道:“連年征伐,大興土木,天災不斷!先皇在時,大齊豈有一刻能夠休養生息?光是連年的征戰都得多少軍資!加上各地水災旱災,幾時太平?哪一處不得花錢!大齊國庫早在幾年前就開始入不敷出了!連年虧損又怎能避免?”
……
後來,兩位司丞與盧遠植總算熬過了皇上的龍顏大怒,被訓一頓之後出來禦書房。盧遠植思量深沉,又開始一言不發,兩位司丞隻顧著埋怨之前殷濟恆的諫言,後來見他臉色一直不好,才打住了,向他問對策。
楊隆興道:“相國,依下官之見,國庫的空虛並非是一時危急,而是由來已久弊病太多,要想此時力挽狂瀾恐怕不易啊,下官覺得,不妨先設法解決當務之急,就是修建天一神壇。”
荀高陽附和道:“是的,相國,距原祭天殿廢棄之始已將有三年了,一直拖到陛下登基後才動工,還遭這一波三折的,實在不能再拖下去了,陛下自然會急,祭天本是曆代新皇登基後的首要大事,而今卻一拖再拖,祭天可是新皇受天子之封,受萬民來朝的儀式,再拖下去讓那些屬國友國怎麽看我們大齊啊?”
“怎麽看?”盧遠植看了下左右兩人,氣悶道:“讓他們跪著看!”
楊隆興道:“誒呦,相國就別說笑啦,這不在問相國您有何高見嘛?”
盧遠植知道這兩人遇事隻會推諉,也不指望他們分憂解難,直道:“有何高見?老夫沒什麽高見,想拿主意去陛下麵前邀功,就自己想去!”
盧遠植沒給他們一個好臉就走了,兩人兀自鬱悶。分開後,荀高陽在宮道上跟進宮秉事的禮部尚書董燁宏碰上了。
董燁宏也聽說了殷濟恆提議取締官員福銀的事,這時也是一臉不悅,吹胡子瞪眼地跟荀高陽抱怨起殷濟恆,諷道:“這殷大夫也真是站著說話不要疼,以為誰家都像他們殷家那般有那麽大的家業啊?像我們這種,雖在朝為官,又能得幾個俸祿,家裏還有老小要養,時常應酬,一年到頭手上都不剩幾個銀子了,就等著發福銀過年呢,他倒好,輕飄飄的一句話,就要陛下取締,憑什麽呀?真不顧人死活!”
荀高陽道:“這不對吧,要是小官小吏說緊著福銀過年,我還信,可董尚書你可是二品大員啊,還過得這麽寒酸?我不信。”
董燁宏湊近他道:“司丞大人這不是明知故問嘛?我是不用指福銀過年,可那些小官們不都指著領福銀之後四處走動嗎?我一人沒了福銀不打緊,可他們沒了,我收誰的去?這過年得少了多少進賬?司丞大人難道你就不走此道嗎?要是下麵的人不向上贄敬,我等都得損失多少啊!”
他說出的正是大多官員心裏的小算盤,荀高陽自然早就這樣想著了,隻是沒說而已,聽他說完,隻與他心照不宣地笑笑。
後來他想起什麽了,納悶道:“我就想不通了,莫非殷大夫真是油鹽不進?合著大齊朝堂就他一個清官了?竟然主動提出取締福銀,難道他從不收下邊的贄敬?”
董燁宏又湊近他,諷刺地笑笑,道:“這司丞大人就不知道了吧?人家殷大夫根本不在意這點小利,人家手下有大把大把的生意,油水厚著呢。”
“生意?誒,他有侯位在身,這我是知道的,可他那封地不是早就成貧苦之地了嗎?他又指不上食邑,還能怎樣?你是說他還有別的買賣?”荀高陽低頭聳肩,與他竊竊私語。
董燁宏拍拍額頭,道:“誒,司丞大人可知長安城內的如意酒樓是在誰人名下?”
荀高陽道:“如意酒樓原來真是他的資產啊?原先還隻是聽說……可酒樓也賺不了什麽錢吧?”
“那如意坊呢?”董燁宏一板一眼,低聲說道,這三個字倒是把荀高陽一下子給整蒙了,他接著道:“司丞大人也是如意坊的常客了,日日在那消遣,就不曾知曉如意坊的背後老板是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