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鑒於蒙古興起與金朝衰敗日益明顯,對是否與金和戰的問題展開激辯。
雖然宰相史彌遠知道金的國勢受蒙古侵擾而大挫,但開禧北伐的殷鑒不遠,不敢冒然接受主戰者的意見,隻是停納歲貢,停派使臣而已,仍謹守和約。
然而,山東地區武裝叛金的聲勢浩大,紅巾軍更是屢戰屢勝,占領數州之地,並受到地方官員的讚賞和支持。
因此,宋廷雖不願光明正大的招納義軍,但還是密令製置使李玨與知楚州應純之等人結好紅巾軍,暗中賦予“忠義軍”的名號,聽從帥臣節製。
同時,宋廷依武定軍的例子,為紅巾軍提供兩萬五千人的錢糧,名為“忠義糧”。
孟九成聽著季先的敘述,含笑頜首。
果然還是和曆史上一樣,宋廷開始支持山東的叛金武裝,盡管不是公開的。
這樣做的好處當然是顯而易見的,一旦宋金形勢變化,一紙詔書便能光複北地河山。
而且,有忠義軍配合策應,金軍侵擾淮地也將很困難,等於是無形中解除了宋境的危險。
“製置使李大人還有書信交與孟帥。”季先呈上李鈺的書信,說道:“李大人對孟帥讚不絕口,希望孟帥能繼續恢複故土,建功立業。”
李玨為江淮製置使,兼知建康府,是總管邊務,負責屏障京師的重臣,積極主戰、圖謀恢複,對忠義人的態度也最積極。
知楚州的應純之,之前平價賣糧,暗中支持紅巾軍,未嚐不是領受上官的意思。
“朝廷還派來了秘密使臣,攜金銀財物前來激賞軍功。”季先繼續說道:“知楚州應大人除將平價購糧的數目增長一倍外,還同意預借萬石米糧,以解北民饑餒之危。”
孟九成已經看過了李鈺的書信,盡管所給錢糧並不是無償的,還要紅巾軍有所行動,但燃眉危機已解,發展的步伐又可以大大加快了。
“李大人的意思我已經明白了。”孟九成笑著對季先說道:“有了錢糧,紅巾軍會很快向西發動進攻。我這便寫書信,還請季兄弟辛苦一趟,送與李大人和應大人。並攜些薄禮,代我向兩位大人致謝。”
“孟帥客氣,折殺小人了。”季先恭謹地起身施禮。
孟九成看著季先,很是讚賞地點了點頭。
季先並沒有象劉佑似的投靠自己,他有自己的想法,也堅持著去做。
通過不斷的往來聯絡,季先已經得到了應純之的信任,並成為應純之手下的小官。這為日後他招攬義軍,一躍成為一軍統製而打下了基礎。
這是一個人才,卻是另有自己理想的人才。孟九成想了想,還是打消了拉攏季先的念頭。
人各有誌,在此時期,孟九成並不想因為某些小事而得罪宋地官員,哪怕隻是微小的可能。
重賞了季先,孟九成又寫了書信,才起身送走了季先。迴到屋中的時候,楊妙真已經等不急過來了。
“孟郎很高興的樣子啊!”楊妙真看丈夫喜悅的樣子,心中也自歡喜。
“哈哈。”孟九成冷不防一個熊抱,在妻子臉上吧唧親了一口,笑道:“和娘子在一起,當然是高興,喜悅嘍。”
楊妙真羞惱地打了孟九成一下,即便是沒有外人,對孟九成這般膽大的舉動,她還是有些不適應。
孟九成笑聲不停,摟著妻子徑自向後堂走去,“娘子啊,難關過去啦,再也不用發愁了。”
楊妙真見丈夫的樣子,估計是季先帶來了好消息。盡管心中高興,卻還有些不放心,問了個究竟。
“這樣很好,雖有名義,卻不掣肘。”楊妙真問明白了,連連點頭,“南宋朝廷這迴還算大方,可終究不脫懦弱之象。”
“娘子說的是懼怕金人吧!”孟九成笑道:“偏安江南,不思進取,一直是宋廷的毛病。消極防禦,缺乏主動進攻的精神,更是其難成大事的關鍵。嗯,且不去管他,咱們吃人嘴短,便給宋廷出把力。”
孟九成說得不錯,也是曆史學者得出的結論。南宋對北方的防線主要沿淮海,湖廣,至川陝一線分兵防守,這是第一道防線。
第二道防線則是以長江為依托,沿江布防;第三道則是沿五嶺,但作用不大。
這三道防線中的第一道一直是主戰場。一旦這道防線被人突破,就退守第二道防線。如果第二道防線也被突破,這時候,皇帝一般就要逃到海上去避一避風頭了。
這個防禦體係,在後來對蒙古的戰爭中也相當行之有效。不但抵抗了蒙古近四十年,而且還讓蒙哥汗喪命在釣魚城下。
從表麵上來看,南宋的這個防禦體係似乎是完美的。可是,這樣的一個體係恰恰是導致南宋最終滅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任何一個防禦體係的最終目標都不應該是為了防禦而防禦,而應當是消耗敵人的有生力量,保存自己,壯大實力,為將來的反攻作準備。
但是通觀南宋的整個戰史,隻能說是消極防禦在絕大多數時間內占了上風。而消極防禦,對於防守一方來說是最消耗實力的。
所以,在宋蒙戰爭初期,蒙軍在正麵戰場上雖然始終不能有大的突破,卻把南宋的幾個防區變成了名副其實的“絞肉機”,大量消耗了南宋的人力物力,迫使南宋顧此失彼,疲於奔命。
不能掌握戰爭的主動權,即便南宋在對抗蒙古時還能多支撐些時間,但到最後還是會輸掉戰爭。
其實,在整個宋蒙交戰的四十多年裏,宋朝一直都有機會反擊。
而蒙古也一直都專注於北方事務,除了西征,後來又有爭奪汗位的內戰,以及第一次討伐日本的失敗。但每一次,南宋都錯失良機。
從南宋的兵種強弱來講,無論是攻金還是攻元,最佳的出兵路線並不是陸上,而是海上。
南宋的海軍強大,曾經有把金軍艦隊堵在港裏包餃子的紀錄。但南宋似乎從來沒有想到過派遣陸軍乘船在渤海灣或遼東登陸,抄金國或蒙元老巢的策略。
在這種情況下,南宋隻知道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端平入洛”之後更成了縮頭烏龜,再也不敢主動進攻,隻能說南宋氣數盡了。
而南宋的另一個問題則是不敢發動群眾。不論是對金還是對蒙,南宋在敵後都不缺乏自發反抗的義軍。
但是南宋是怎樣對待這些義軍的呢?
在表麵上,南宋自然做出一副高姿態,招徠各地的義軍。但實際上,一旦義軍來歸,既利用其攻敵,又擔心其坐大。
結果則不是束之高閣,就是投閑置散,甚至還有必置於死地而後快的。
比如辛棄疾,奉表南歸後,一直投閑置散,一生抱負未得伸展,終因憂憤而卒。
再如山東的紅襖軍本是抗金的義軍,但被南宋收編之後卻處處受到猜忌。最終逼反了李全,李全降蒙後,本來還屬於拉鋸地區的山東就此逐步倒向蒙古一邊。
曆史上的辛棄疾、李全、楊妙真本該是南宋收複故土的先鋒,最後卻都為南宋所忌所害。這種情況下,天下熱血誌士豈不齒冷?誰還要給南宋賣命?
即沒有正確的戰略,又隻知道消極防守,還不敢發動群眾,對群眾抗擊敵寇的熱情恨之入骨,怕的要死。
這樣的一個南宋政府,不管是聯金還是聯蒙,不管抵抗多長時間,最後都是要滅亡的。
孟九成自然知道南宋朝廷的伎倆,這可能也是封建統治階級的通病。所以,暫時放低姿態,得到支援,卻依然要以自力更生為最終目的。
後宅,桌上已經擺好了幾樣酒菜,夫妻二人落座,飲酒敘話。
“孟郎準備出動多少人馬,幫助宋廷解除淮西的威脅?”楊妙真敬了夫君一杯,又問起了軍事行動。
紅巾軍占據海州,使淮東宋境沒有了金兵騷擾,為應純之等主戰派加強邊境防衛爭取了時間和便利。
李鈺有鑒於此,希望紅巾軍能在淮西也有所行動,以期達到同樣的效果。
在孟九成看來,此次行動倒不必出動太多人馬,兩大營,六千餘人馬就夠了。
因為他想與彭義斌所部聯合作戰,紅巾軍主要是出動火炮支援,對宿州、邳州的金軍進行打擊。
如果作戰進行順利,不僅滿足了李鈺的要求,還可以威脅徐州,從側麵支援劉二祖的抵抗。
“彭義斌有數萬人馬,再加上我軍的火炮,宿、邳兩州的金軍又不多,取勝還是很有把握的。”孟九成給妻子挾著菜,緩緩說道:“這樣一來,對各方都說得過去。”
“打下來的地盤歸誰呢?”楊妙真聽說是聯合行動,自然想到了戰果分配。
“歸誰都不必計較。”孟九成笑著拍拍妻子的手,說道:“遠了香,近了臭。與宋地緊挨著,未必是什麽好事。咱們繼續拓地攻城的方向是在北,在西,而不是南麵。”
北麵指的是青州、淄州,西麵則是萊蕪、沂源等沂蒙山地城鎮。一旦劉二祖兵敗,紅巾軍是要馬上進入此地區,布防抵擋,保護根據地的西麵不受威脅。
楊妙真沉吟了一下,輕輕點頭,說道:“原來孟郎已有計議,奴家覺得很有道理。敬而遠之,也免得宋室挑毛病。”
孟九成嗬嗬一笑,心裏正是這樣的打算。
從曆史上看,投靠南宋的義軍很多,可駐紮在楚州、漣水等宋地,或接近宋地的,都沒有什麽好結果。
可能是過於接近的原因,南宋朝廷或派官監督控製,或以錢糧為挾,或分化瓦解,或挑唆相攻,使各支義軍矛盾重重,不斷出事。
而彭義斌率軍在山東作戰,算是離得遠的,就沒有讓宋室猜忌。最後被蒙軍擊敗,卻不失為英雄,勝過內訌叛降的那些義軍首領。
所以,孟九成有這樣的想法,也建立起自己的根據地,就是擔心宋廷對紅巾軍也采取亂七八糟的手段。
對於武將,宋廷實在是沒有什麽值得稱道的待遇和做法。
嶽王,精忠報國,卻被高宗借秦檜之手害死於風波亭;
孟拱,南宋的機動防禦大師,也因為朝廷猜忌,而憂懼於死;
而最悲慘的恐怕是力主開禧北伐的韓侂胄了。
不說別的,單看韓侂胄這輩子幹的三件大事,一是打擊理學,二是崇嶽貶秦,三是開禧北伐。孟九成就相當佩服。
盡管因為準備不充分,比如將領不整武備,士兵疏於訓練,以及象四川宣撫副使吳曦背叛宋朝,開禧北伐以失敗告終。
但這應該歸於韓侂胄的個人能力有所不逮,而不能說他是禍國殃民。
而南宋的投降派是怎麽做的呢?暗殺韓侂胄,並將他的頭顱送給金國,以便和談。
自古和戎有大權,未聞函首可安邊。如此卑鄙屈辱的做法,足以令人寒心。
至於宋史將其列為奸臣,與秦檜、賈似道同列,孟九成嚴重懷疑是理學之士和投降派為掩蓋而粉飾修改的結果。
比如理宗,公認的亡國之君,南宋從那時倒黴的。而史彌遠非法暗殺韓侂胄,後矯詔廢立,真正的大奸臣,卻沒見理學之士當時和後代怎麽抨擊,更是未列奸臣傳!
從韓侂胄之死,深刻地反映出南宋朝廷的怯懦、卑劣和邪惡。幾十年後,南宋覆滅也就不足為奇了。
而那些謀殺了韓侂胄的罪魁禍首,為了掩飾自己的卑劣行徑,大肆篡改當時史官的“實錄”,將其打造成十惡不赦的奸臣,為謀殺找說辭。
相比之下,當時的金人對韓侂胄的態度還算令人尊重。他們在收到韓侂胄的首級後,特地予以厚葬,並贈其諡號為“忠謬”,說他“忠於謀國,謬於謀身”。意思是說為國家考慮得太多了,對自己考慮得太少。
有這麽多的殷鑒,孟九成即便想忠義報國,也要保住手中的實力。給了宋廷,早晚讓這幫混蛋給敗光了。
然後,他就會象辛棄疾和陸遊等人那樣,者也隻能通過詩文表達壯誌未酬的遺憾了。
雖然宰相史彌遠知道金的國勢受蒙古侵擾而大挫,但開禧北伐的殷鑒不遠,不敢冒然接受主戰者的意見,隻是停納歲貢,停派使臣而已,仍謹守和約。
然而,山東地區武裝叛金的聲勢浩大,紅巾軍更是屢戰屢勝,占領數州之地,並受到地方官員的讚賞和支持。
因此,宋廷雖不願光明正大的招納義軍,但還是密令製置使李玨與知楚州應純之等人結好紅巾軍,暗中賦予“忠義軍”的名號,聽從帥臣節製。
同時,宋廷依武定軍的例子,為紅巾軍提供兩萬五千人的錢糧,名為“忠義糧”。
孟九成聽著季先的敘述,含笑頜首。
果然還是和曆史上一樣,宋廷開始支持山東的叛金武裝,盡管不是公開的。
這樣做的好處當然是顯而易見的,一旦宋金形勢變化,一紙詔書便能光複北地河山。
而且,有忠義軍配合策應,金軍侵擾淮地也將很困難,等於是無形中解除了宋境的危險。
“製置使李大人還有書信交與孟帥。”季先呈上李鈺的書信,說道:“李大人對孟帥讚不絕口,希望孟帥能繼續恢複故土,建功立業。”
李玨為江淮製置使,兼知建康府,是總管邊務,負責屏障京師的重臣,積極主戰、圖謀恢複,對忠義人的態度也最積極。
知楚州的應純之,之前平價賣糧,暗中支持紅巾軍,未嚐不是領受上官的意思。
“朝廷還派來了秘密使臣,攜金銀財物前來激賞軍功。”季先繼續說道:“知楚州應大人除將平價購糧的數目增長一倍外,還同意預借萬石米糧,以解北民饑餒之危。”
孟九成已經看過了李鈺的書信,盡管所給錢糧並不是無償的,還要紅巾軍有所行動,但燃眉危機已解,發展的步伐又可以大大加快了。
“李大人的意思我已經明白了。”孟九成笑著對季先說道:“有了錢糧,紅巾軍會很快向西發動進攻。我這便寫書信,還請季兄弟辛苦一趟,送與李大人和應大人。並攜些薄禮,代我向兩位大人致謝。”
“孟帥客氣,折殺小人了。”季先恭謹地起身施禮。
孟九成看著季先,很是讚賞地點了點頭。
季先並沒有象劉佑似的投靠自己,他有自己的想法,也堅持著去做。
通過不斷的往來聯絡,季先已經得到了應純之的信任,並成為應純之手下的小官。這為日後他招攬義軍,一躍成為一軍統製而打下了基礎。
這是一個人才,卻是另有自己理想的人才。孟九成想了想,還是打消了拉攏季先的念頭。
人各有誌,在此時期,孟九成並不想因為某些小事而得罪宋地官員,哪怕隻是微小的可能。
重賞了季先,孟九成又寫了書信,才起身送走了季先。迴到屋中的時候,楊妙真已經等不急過來了。
“孟郎很高興的樣子啊!”楊妙真看丈夫喜悅的樣子,心中也自歡喜。
“哈哈。”孟九成冷不防一個熊抱,在妻子臉上吧唧親了一口,笑道:“和娘子在一起,當然是高興,喜悅嘍。”
楊妙真羞惱地打了孟九成一下,即便是沒有外人,對孟九成這般膽大的舉動,她還是有些不適應。
孟九成笑聲不停,摟著妻子徑自向後堂走去,“娘子啊,難關過去啦,再也不用發愁了。”
楊妙真見丈夫的樣子,估計是季先帶來了好消息。盡管心中高興,卻還有些不放心,問了個究竟。
“這樣很好,雖有名義,卻不掣肘。”楊妙真問明白了,連連點頭,“南宋朝廷這迴還算大方,可終究不脫懦弱之象。”
“娘子說的是懼怕金人吧!”孟九成笑道:“偏安江南,不思進取,一直是宋廷的毛病。消極防禦,缺乏主動進攻的精神,更是其難成大事的關鍵。嗯,且不去管他,咱們吃人嘴短,便給宋廷出把力。”
孟九成說得不錯,也是曆史學者得出的結論。南宋對北方的防線主要沿淮海,湖廣,至川陝一線分兵防守,這是第一道防線。
第二道防線則是以長江為依托,沿江布防;第三道則是沿五嶺,但作用不大。
這三道防線中的第一道一直是主戰場。一旦這道防線被人突破,就退守第二道防線。如果第二道防線也被突破,這時候,皇帝一般就要逃到海上去避一避風頭了。
這個防禦體係,在後來對蒙古的戰爭中也相當行之有效。不但抵抗了蒙古近四十年,而且還讓蒙哥汗喪命在釣魚城下。
從表麵上來看,南宋的這個防禦體係似乎是完美的。可是,這樣的一個體係恰恰是導致南宋最終滅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任何一個防禦體係的最終目標都不應該是為了防禦而防禦,而應當是消耗敵人的有生力量,保存自己,壯大實力,為將來的反攻作準備。
但是通觀南宋的整個戰史,隻能說是消極防禦在絕大多數時間內占了上風。而消極防禦,對於防守一方來說是最消耗實力的。
所以,在宋蒙戰爭初期,蒙軍在正麵戰場上雖然始終不能有大的突破,卻把南宋的幾個防區變成了名副其實的“絞肉機”,大量消耗了南宋的人力物力,迫使南宋顧此失彼,疲於奔命。
不能掌握戰爭的主動權,即便南宋在對抗蒙古時還能多支撐些時間,但到最後還是會輸掉戰爭。
其實,在整個宋蒙交戰的四十多年裏,宋朝一直都有機會反擊。
而蒙古也一直都專注於北方事務,除了西征,後來又有爭奪汗位的內戰,以及第一次討伐日本的失敗。但每一次,南宋都錯失良機。
從南宋的兵種強弱來講,無論是攻金還是攻元,最佳的出兵路線並不是陸上,而是海上。
南宋的海軍強大,曾經有把金軍艦隊堵在港裏包餃子的紀錄。但南宋似乎從來沒有想到過派遣陸軍乘船在渤海灣或遼東登陸,抄金國或蒙元老巢的策略。
在這種情況下,南宋隻知道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端平入洛”之後更成了縮頭烏龜,再也不敢主動進攻,隻能說南宋氣數盡了。
而南宋的另一個問題則是不敢發動群眾。不論是對金還是對蒙,南宋在敵後都不缺乏自發反抗的義軍。
但是南宋是怎樣對待這些義軍的呢?
在表麵上,南宋自然做出一副高姿態,招徠各地的義軍。但實際上,一旦義軍來歸,既利用其攻敵,又擔心其坐大。
結果則不是束之高閣,就是投閑置散,甚至還有必置於死地而後快的。
比如辛棄疾,奉表南歸後,一直投閑置散,一生抱負未得伸展,終因憂憤而卒。
再如山東的紅襖軍本是抗金的義軍,但被南宋收編之後卻處處受到猜忌。最終逼反了李全,李全降蒙後,本來還屬於拉鋸地區的山東就此逐步倒向蒙古一邊。
曆史上的辛棄疾、李全、楊妙真本該是南宋收複故土的先鋒,最後卻都為南宋所忌所害。這種情況下,天下熱血誌士豈不齒冷?誰還要給南宋賣命?
即沒有正確的戰略,又隻知道消極防守,還不敢發動群眾,對群眾抗擊敵寇的熱情恨之入骨,怕的要死。
這樣的一個南宋政府,不管是聯金還是聯蒙,不管抵抗多長時間,最後都是要滅亡的。
孟九成自然知道南宋朝廷的伎倆,這可能也是封建統治階級的通病。所以,暫時放低姿態,得到支援,卻依然要以自力更生為最終目的。
後宅,桌上已經擺好了幾樣酒菜,夫妻二人落座,飲酒敘話。
“孟郎準備出動多少人馬,幫助宋廷解除淮西的威脅?”楊妙真敬了夫君一杯,又問起了軍事行動。
紅巾軍占據海州,使淮東宋境沒有了金兵騷擾,為應純之等主戰派加強邊境防衛爭取了時間和便利。
李鈺有鑒於此,希望紅巾軍能在淮西也有所行動,以期達到同樣的效果。
在孟九成看來,此次行動倒不必出動太多人馬,兩大營,六千餘人馬就夠了。
因為他想與彭義斌所部聯合作戰,紅巾軍主要是出動火炮支援,對宿州、邳州的金軍進行打擊。
如果作戰進行順利,不僅滿足了李鈺的要求,還可以威脅徐州,從側麵支援劉二祖的抵抗。
“彭義斌有數萬人馬,再加上我軍的火炮,宿、邳兩州的金軍又不多,取勝還是很有把握的。”孟九成給妻子挾著菜,緩緩說道:“這樣一來,對各方都說得過去。”
“打下來的地盤歸誰呢?”楊妙真聽說是聯合行動,自然想到了戰果分配。
“歸誰都不必計較。”孟九成笑著拍拍妻子的手,說道:“遠了香,近了臭。與宋地緊挨著,未必是什麽好事。咱們繼續拓地攻城的方向是在北,在西,而不是南麵。”
北麵指的是青州、淄州,西麵則是萊蕪、沂源等沂蒙山地城鎮。一旦劉二祖兵敗,紅巾軍是要馬上進入此地區,布防抵擋,保護根據地的西麵不受威脅。
楊妙真沉吟了一下,輕輕點頭,說道:“原來孟郎已有計議,奴家覺得很有道理。敬而遠之,也免得宋室挑毛病。”
孟九成嗬嗬一笑,心裏正是這樣的打算。
從曆史上看,投靠南宋的義軍很多,可駐紮在楚州、漣水等宋地,或接近宋地的,都沒有什麽好結果。
可能是過於接近的原因,南宋朝廷或派官監督控製,或以錢糧為挾,或分化瓦解,或挑唆相攻,使各支義軍矛盾重重,不斷出事。
而彭義斌率軍在山東作戰,算是離得遠的,就沒有讓宋室猜忌。最後被蒙軍擊敗,卻不失為英雄,勝過內訌叛降的那些義軍首領。
所以,孟九成有這樣的想法,也建立起自己的根據地,就是擔心宋廷對紅巾軍也采取亂七八糟的手段。
對於武將,宋廷實在是沒有什麽值得稱道的待遇和做法。
嶽王,精忠報國,卻被高宗借秦檜之手害死於風波亭;
孟拱,南宋的機動防禦大師,也因為朝廷猜忌,而憂懼於死;
而最悲慘的恐怕是力主開禧北伐的韓侂胄了。
不說別的,單看韓侂胄這輩子幹的三件大事,一是打擊理學,二是崇嶽貶秦,三是開禧北伐。孟九成就相當佩服。
盡管因為準備不充分,比如將領不整武備,士兵疏於訓練,以及象四川宣撫副使吳曦背叛宋朝,開禧北伐以失敗告終。
但這應該歸於韓侂胄的個人能力有所不逮,而不能說他是禍國殃民。
而南宋的投降派是怎麽做的呢?暗殺韓侂胄,並將他的頭顱送給金國,以便和談。
自古和戎有大權,未聞函首可安邊。如此卑鄙屈辱的做法,足以令人寒心。
至於宋史將其列為奸臣,與秦檜、賈似道同列,孟九成嚴重懷疑是理學之士和投降派為掩蓋而粉飾修改的結果。
比如理宗,公認的亡國之君,南宋從那時倒黴的。而史彌遠非法暗殺韓侂胄,後矯詔廢立,真正的大奸臣,卻沒見理學之士當時和後代怎麽抨擊,更是未列奸臣傳!
從韓侂胄之死,深刻地反映出南宋朝廷的怯懦、卑劣和邪惡。幾十年後,南宋覆滅也就不足為奇了。
而那些謀殺了韓侂胄的罪魁禍首,為了掩飾自己的卑劣行徑,大肆篡改當時史官的“實錄”,將其打造成十惡不赦的奸臣,為謀殺找說辭。
相比之下,當時的金人對韓侂胄的態度還算令人尊重。他們在收到韓侂胄的首級後,特地予以厚葬,並贈其諡號為“忠謬”,說他“忠於謀國,謬於謀身”。意思是說為國家考慮得太多了,對自己考慮得太少。
有這麽多的殷鑒,孟九成即便想忠義報國,也要保住手中的實力。給了宋廷,早晚讓這幫混蛋給敗光了。
然後,他就會象辛棄疾和陸遊等人那樣,者也隻能通過詩文表達壯誌未酬的遺憾了。